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2089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

重点问题:

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

(3)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社会劳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使得这种需要不可能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果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4.2/3、货币流通量和纸币流通量的决定P64

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只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

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5.1/3、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和职能45-50

1)货币的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性质,货币本质体现在倾向的职能中。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6.1/4、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P62-3

1)资本的定义: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一般特点:

无论资本采取何种具体形态,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应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3)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目的就是要收回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3)资本的主要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分为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两类。

(3)无形资本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

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无形资本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

(4)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7.4/4、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70-74

1)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应的三个部分,使他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个职能形式上,各自执行其相应的职能。

否则,就不能做到三种循环形式的相互交错和相互衔接,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会发生停顿。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必须各自相继的经历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且各自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而且还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化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的衔接。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为制约的。

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存在下去。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1)资本的周转时间,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包括:

一、劳动时间二、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三、生产要素的储蓄时间。

资本流通时间包括:

一、购买时间二、售卖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应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依次所需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资本周转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n=U/u,其中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的时间;因此,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由此可见,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有的比重有关,而且也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在实践中,提高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以便带动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受到很大重视的问题。

8.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79/5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资本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问题(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食物替换,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应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

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其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9.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80-4/5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定义

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再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以实现。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1)基本实现条件:

I(v+m)=II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c+v+m)=Ic+IIc,即第一部类的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I(c+v+m)=I(v+m)+II(v+m),即第二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I(v+∆V+m/x)=II(c+∆c),即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c+v+m)=I(c+∆c)+II(c+∆c)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I(c+v+m)=I(v+∆v+m/x)+II(v+∆v+m/x)

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I(v+m)>IIc

II[c+(m-m/x)]>I(v+m/x),其中m/x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的消费量。

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m-m/x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v。

4)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简单或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包括三个方面:

(1)在第一部类内通过交换而实现:

简单在生产IC,扩大再生产I(C+⊿C)。

(2)在第二部类内通过交换而实现:

简单再生产:

II(V+m),扩大再生产II(V+⊿V+m/x)。

(3)两大部类之间互换,使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消费得到交换。

简单再生产I(V+m)和IIC,扩大再生产I(V+⊿V+m/x)和II(C+⊿C)。

10.5/6、论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99-100/6

1)虚拟经济的定义:

①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工具;

2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3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

4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虚拟经济正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

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要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3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集中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上。

①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副产品,如果调控不力,就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②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防止泡沫经济的微观基础,因而也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防止泡沫经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11.3/6、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97-98。

1)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含义:

①虚拟资本的含义:

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实体资本的含义:

是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资本,直接以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或货币资本的形式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发生价值增殖。

2)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⑴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

⑵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发行的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

⑶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⑴虚拟资本和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

⑵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⑶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3)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

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

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

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①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②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③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12.6/8、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关系。

127-130/8

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而高劳动强度实际上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日。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

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

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长度还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的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

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但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13.7、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P130/8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因为: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表现在:

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②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③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

④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3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正式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代替。

14.3/8、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20/8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并以雇佣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制度下实现的,劳动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

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利润,因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③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其基础和历史上存在的其它制度一样,也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而使它相区别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15.3/9、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137/9

①定义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m’=m/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m/c+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②不同的范畴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主要体现在:

⑴两者表示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造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程度。

⑵两者在量上也不相同。

因为全部预付资本>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p’<剩余价值率m’.

⑶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6.4/9.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138-139/9

1)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pp=K+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4)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竞争(部门内和部门间)——部门内同一类商品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部门间资本转移——P’平均利润的形成

17.4/10、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154-156

1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即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结构。

这是因为:

1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快速传递和共享,过去用于传递信息和命令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了。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代替。

3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要求企业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

2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降低组织效率,也就是降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虚拟企业的出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创新周期的缩短和个性化的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做完。

在这种形势下,将单个企业的优势以比较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比较松散、动态的跨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主要有网络型、品牌型和联盟型三种。

18.4、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160/10

①职工持股、利润分享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

②表现:

1、随着西方国家年龄老年化问题的加重、工作时间的减少和各种福利的增加,劳动力供给已成为一个不容企业家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