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689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政府经济学重难点梳理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

提示: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

提示: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二、简答

什么是政府经济?

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提示: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政府所参与分配的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国民经济系统;(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提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2.信息的不对称

提示:

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3.社会公平

提示:

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4.洛伦茨曲线

提示:

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5.消费的非竞争性

提示:

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

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消费的非排他性

提示:

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某项特定的物品被提供出来,便不太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

二、简答

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提示: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从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分析,市场失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2)公共物品;(3)外部效应;(4)信息的不对称性;(5)市场的不完整性;(6)收入公平分配;(7)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失灵的存在和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合理性的依据。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有哪些?

提示: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收入分配。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2)经济稳定与发展。

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

(3)资源配置。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论述

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提示:

政府并不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3)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4)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第3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提示: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混合物品

提示:

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指处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间的产品或服务,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

二、简答

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提示:

(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

(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3)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4)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强制性。

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提示:

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某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的条件: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提示:

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提示: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消极影响。

3.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提示: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指企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消费行为,对其他企业和人产生的消极影响。

4.产权

提示:

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二、简答

简述外部效应的类型。

提示:

外部效应可分为四种类型:

(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2)消费的外部经济性;(3)生产外部不经济性;(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全体一致原则

提示:

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2.多数裁定原则

提示:

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多数裁定原则还可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3.中位选民

提示:

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4.代议民主制度

提示:

代议民主制度,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自己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二、简答

1.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提示:

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2.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提示:

在民主社会,集体决策规则应满足下列标准:

(1)无论选民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一种决策。

(2)它必须能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排序。

(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做出反应。

(4)它必须前后一致。

(5)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和B的排序。

(6)排除独裁。

阿罗经过研究后认为,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所有这些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三、论述

试分析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提示:

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在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政府。

而这些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符合本集团、阶层的利益。

(2)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取得和掌管国家政权,是各政党议会斗争的主要目标,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要为执政党的这一目的服务。

即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以取得最大数量的选票,达到连选连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的目的。

(3)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议会党派斗争中,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反对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经济政策的攻击,求得政治上的均衡,政府在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还要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第6章

一、名词解释

1.购买性支出

提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转移性支出

提示: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3.政府支出的绩效

提示:

政府支出的绩效,是指各项政府支出所发生的“成本”与所得“收益”的对比关系。

4.政府采购

提示:

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二、简答

简述政府采购的含义及特点。

提示:

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

(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2)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5)采购的数额巨大。

三、论述

1.试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提示:

政府支出不断增长的问题,众多经济学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论述。

宏观增长模型主要包括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R•A•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微观增长模型主要有威廉•鲍莫尔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1)政府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

瓦格纳认为:

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他把政府支出对GDP的比重上升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他认为,随着经济实现工业化之后,扩大了的市场与市场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复杂,随着人们实际收入的上升(即GDP上升),政府支出的增长率将会超过GDP的增长率。

(2)皮考克和怀斯曼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

皮考克和怀斯曼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根据他们两人的分析,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原因(GDP上升、收入上升、税收上升)与外在因素(战争、饥荒或其他社会灾难),外在原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政府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

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中期,都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政府支出当然会增加。

(4)威廉•鲍莫尔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鲍莫尔在其建立的所谓“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中,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

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即有技术进步的部门)。

前者如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后者如制造业。

通过测算,鲍莫尔得出了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2.试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提示:

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成本—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

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2)最低费用选择法。

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

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

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3)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

这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第7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投资

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提示:

2.财政投融资

提示: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3.公共事业支出

提示:

公共事业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教育、科学、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公共事业发展而安排的支出。

4.行政管理支出

提示:

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二、简答

1.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

提示: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

(2)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

(3)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提示:

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

(1)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

(2)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三、论述

试分析移交—经营—移交方式(TOT模式)的特点。

提示:

TOT模式的特点是:

(1)以现有投产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基础,使外商和民营企业与项目投资方向、建设规模及项目建设完全割裂开来,减少了私营企业建设周期内的风险,降低了民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的准入壁垒,因而具有比BOT更大的吸引力。

(2)在转让过程中,政府既可以转让所有权,形成基础设施产业的民营模式,也可以转让使用权,形成国有民营的企业制度。

通过产权的界定与分割,可以使基础设施产业的经营与所有者的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3)在项目经营期结束后,项目无偿归还政府,从而保证了国有资产的性质,保证了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的调控权,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4)将民营企业的效率引入基础设施产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基础产业的管理效率。

第8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

提示:

社会保险是指居民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从社会得到物质帮助,以保障居民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2.社会救济

提示:

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财政补贴

提示: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4.财政贴息

提示:

财政贴息是指出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二、简答

1.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提示: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身具有的内在效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

(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简述社会保险的项目。

提示:

社会保险的项目一般包括:

(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3.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提示: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论述

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提示: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降低因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风险。

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

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

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

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和科学管理的要求较高,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

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

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

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第9章

一、名词解释

1.税收的无偿性

提示: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2.税收的固定性

提示: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标准,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

3.政府收入规模

提示: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

4.政府收入效应

提示:

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二、简答

1.简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提示:

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应当包括:

(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

(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

提示:

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

(1)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

(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三、论述

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提示:

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

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2)收入分配政策。

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

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以实现。

只要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就必然会引起政府收入规模的变化。

(3)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物价上升对政府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如下:

①当政府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不仅名义增长,而且实际也增长;②当物价上涨率高于政府收入增长率时,政府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为负增长;③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时,政府收入虽有名义增长,但实际上是不增不减。

第10章

一、名词解释

1.课税对象

提示:

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2.纳税人

提示: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扣缴义务人

提示:

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4.税率

提示: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5.宏观税率

提示:

宏观税率是指税收收入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重,也就是国家的税率总水平。

二、简答

1.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提示:

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2)税负转嫁是各个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