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2560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作文点拨.docx

记叙文作文点拨

第四讲:

记叙文入格训练及点拨

一、关于“记叙文”内涵的界定

“记叙文”的称谓源于“记载文”、“记事文”和“叙事文”。

“记载文”和“叙事文”,最早出自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

“记事文”的定义则来自夏丐尊、刘薰宇合著的《文章讲话》。

按照写作界前辈的论说,记载类文章并不须讨论那记载出来的人和物在天地间究竟有或是假设。

记载摆在我们面前的菊花形状的,自然是记载文,记载地狱形态的,也一样可以称记载文。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

可见“记叙文”既可以取材真人真事,也可以取材于想象虚构的“假人假事”。

但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却把“记叙文”的内涵给缩小了,要求中学生的作文(练习性的记叙文)必须写“作者亲眼见、亲身经历、亲自了解和掌握的生活内容”。

这样就大大束缚了中学生写作的手脚,看不到、听不到、经历不到的人和事就不能写,那么中学生能写的内容就很少了。

1999年高考作文出现“话题作文”,实行了全开放的“三自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把学生从写真人真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年就出现了大量的“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品”、“影视剧本”等属于虚构的满分艺术作品,一下子把记叙文的内涵给扩大了,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1、广义的记叙文:

以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并可适当议论抒情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回忆录、传记、报告文学、散文(参观记、访问记、游记、随笔)、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品、小说、影视剧本、传记等,甚至还可以包括书信、日记、实验报告,通知、启事、说明书、广告、起诉书、申辩状等应用文体。

(应用文体只是躯壳,内容还是人和事)。

2、狭义的记叙文:

以真人、真事、实景、实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

是与说明文、议论文、文艺作品相对存在的一种基本文体。

二、记叙文训练的入格指南

目前中高考作文的试题中,有不少要求考生自命题作文的,那么平时写作训练,老师也要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

(一)记叙文题目拟定格式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培养学生“自拟题目”的能力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拟题就是给文章起名字。

常见的给记叙文拟定题目的格式有如下九种。

1、人名式。

人是记叙文写作的主要对象。

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能突出这个人物的性格,而且可以加深读者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如《孔乙己》、《藤野先生》、《哥白尼》、《葛朗台》《阿Q正传》等。

2、事名式。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常常用这件事情的名称来作为文章的题目。

《草地晚餐》、《挖荠菜》、《雨中登泰山》、《竞选州长》等。

3、物名式。

又称道具式。

有的记叙文,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事件的展开,都以某一种物件作为线索来联系和展开的,那么就常用这种物件作为文章的题目。

如《项链》、《七根火柴》、《小橘灯》、《鞋》等。

有时还可以给它加上一个定语,如《一双手套》、《一件珍贵的衬衫》。

4、地名式。

地点,是记叙文的六要素之一。

记叙文中的人物活动、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点分不开,以地点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背景或舞台,如《果树园》、《荷花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街头见闻》、《上学路上》等。

5、人物身份式。

文章中的人物,往往各有各的职业或身份。

用人物的身份作文章的题目,既能明确文章的取材范围,还能引导读者顺着人物的身份去理解人物的活动或事迹。

如《大校列车员》、《母亲》、《我的老师》、《打工妹》、《修鞋匠》、《警察与小偷》等。

6、特写镜头式。

把文章中具有特殊含义的人物的某个动作,某种表情、某方面的特征,或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个场面,某个细节作为题目,被称之为特写镜头式。

如《背影》、《挥手之间》、《车站一瞥》等。

7、点题式。

点题,就是点明中心思想,点题式的题目,就是在题目中就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明了。

如《清贫》、《友谊》、《鞠躬尽瘁》、《同志的信任》、《生命因弯道超越而精彩》、《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类题目很适合中高考作文的要求,题目扣题。

8、象征式。

有些文章的题目,从字的表面意思似乎与所记叙的内容关系不大,或者很难概括文章的内容,但读完全文之后,却能启发遐想发人深思,具有内在的深度。

如《变色龙》、《百合花》、《驿路梨花》、《海燕》等。

还如《潜网》讽刺类的。

9、回忆式。

在记叙文的写作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往事的,带有回忆性质的,可以采用这种拟题方式。

题目中常常有“纪念”、“忆”等字眼,如《母亲的回忆》、《童年趣事》、《纪念刘和珍君》、《琐忆》等。

(二)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格式

1、开门见山开头法。

开头直奔主题或文章的中心内容,不绕弯子。

常用于考场作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最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魏巍《我的老师》

△“在我校,师生争相传颂着王春同学拾金不昧的动人事迹。

”——学生作文

2、引用开头法。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内容相关的名言、诗词、成语、谚语、歌曲歌词等,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的名言,是我自幼便熟悉的。

但我并不真正懂得,于是我将这句话留在记忆深处。

直到一年前发生的那件事,这使我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

——中学生优秀作文

△宋代大词人苏轼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庐山一游。

——学生优秀作文

3、肖像描写开头法。

在文章的开头,对要写的主要人物进行音容笑貌、体态姿势、服饰打扮、神情气质等某一突出特征的描绘,像戏剧舞台的人物“亮相”,使读者对人物有个大致的印象。

肖像描写是为突出人物性格的,不要单纯地为写肖像而写肖像。

△老水爷爷的影子又出现在我的面前了: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胡须。

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被踏得忽闪忽闪的。

——课文《老水爷爷》

△下午放学时,我经常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穿一身旧工作服的老伯伯,骑着一辆三轮车,为家家户户送煤。

我和这位老伯接触不多,只知道他姓李。

可是,有几件事却给我深深的印象。

——优秀作文《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4、环境描写开头法。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前面已经介绍过。

通过环境描写,以此展现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和背景,可以起到展示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心境,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鲁迅《故乡》、《药》的开头也是典型的例子。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

△夏天,绿叶婆娑,绿草成茵,金黄的麦浪滚滚。

每当这时候,黄杏也成熟了。

而一见黄杏,我就自然想起了我的家乡。

——学生优秀作文《家乡的黄杏》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鲁迅《孔乙己》

5、抒情开头法。

作者把对人事物景的主观感受,以抒情的方式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出来。

充满抒情色彩的开头,能够构成一种意境,具有生动、形象、美妙的艺术张力,使读者一开读就沉浸在情感的熏陶之中。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的祖国的朋友们。

——《谁是最可爱的人》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酷暑里的浓阴,你是湍流中的脚踏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我爱你。

——学生优秀作文《啊!

友情》

6、倒叙(悬念)开头法。

在文章的开头先写事件的结局或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片断,再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用这种开头法,可起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作用。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

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看到它……

——中学语文《一件珍贵的衬衫》

△早晨,醒目的光荣榜上,刊登了一批“三好学生名单”,我的好朋友李春同学也是其中的一个。

看着光荣榜上李春的名字,不由得使我想起我和李春同学相处的日日夜夜。

——学生优秀作文

7、传说、故事开头法。

这种方法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头,包括讲历史传说、神话传奇、典故等。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

黑漆漆的门紧密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

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

8、回忆开头法。

运用回忆往事的形式开头,其实也是一种倒叙方法。

从眼前的事写起,作为入题的引子,由此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如写《留在照片上的记忆》、《童年趣事》等题目,常用这种开头方式。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9、联想开头法。

就是先用一件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事或物件、作为契机,联想到要写的内容。

△每当我听到《妈妈的吻》这首抒情歌曲,我的心总荡起无限的忧伤,同时又漾起幸福的甜蜜。

——优秀作文《妈妈的》

10、先闻其声开头法。

即在开头写人物说话的声音。

先声夺人,能迅速展开情节,易于表现人物性格。

像《红楼梦》写王熙凤,人未到,声音就先到了

△“我不干了。

”村长说,“当最小的官,干最难的活,谁愿意干谁干,反正我是不干了。

”这样的话,连村长自己也记不清说过多少次了。

“这次,你非把我撤了不中。

”村长又对乡长说。

——小小说《村长》

另外还有“解题开头法”、“设问开头法”、“概述开头法”、“议论开头法”、“衬托开头法”、“比兴开头法”、“特写镜头开头法”等等,不一一例举。

(三)记叙文常见的结尾格式

1、自然收束结尾法。

文章的内容表达完了,恰到好处嘎然而止,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进行深化主题的议论或强化感情的抒情,也不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或者突出全文丰富的象征体,这样的结尾称之为“自然收束结尾法。

△于是,在广场上一片凄凉的寂静中,听见一声喊叫,一声惨厉的喊叫:

“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

”这时,前哨部队的四个骑兵可以看见在高处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下去。

这一次,儒夫上校可真的死了。

——都德《柏林之围》

2、卒章显志结尾法(或叫结尾点题法)。

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式也称“篇末点题”法。

△如《记一辆纺车》结尾: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贾平凹的《丑石》: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3、呼应篇首结尾法。

在结尾处照应开头,是记叙文常见的收束方法,考场作文多用此法。

△杨朔的《荔枝蜜》的开头抑,结尾扬的虚实呼应:

开头:

“花草虫鱼,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

结尾: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人民的勤务员》对举式呼应,即开头结尾都是引用材料并举。

开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结尾: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4、委婉含蓄结尾法。

这种结尾与篇末点题恰恰相反,在结尾处不归纳,不作结论,不点明写作的意图,而是用委婉含蓄的笔调作结,故意留有余地,留有空白,让读者去领会、去深思其中的奥妙与含义,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张力。

多用于小小说、散文的结尾。

△王愿坚《七根火柴》: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用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徐光兴小小说《枪口》写爱打猎的杨局长差点成了不正之风的猎物。

结尾:

“该死,早把我当猎物给瞄上了。

”他下意识地攥紧枪把想。

李秘书一眼溜到枪上,像又想起什么,说:

“王主任知道你喜欢打猎,这支猎枪,就是他特意托人专程送到你家的……”

车发动了。

老杨陡然一惊,不觉倒吸一口冷气:

黑黝黝的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他。

在小小说的创作中委婉含蓄的结尾方式又可以细分为十几种:

①空景式;②省言式;③陡传式;④急停式;⑤双关式;⑥精警式;

⑦模糊式;⑧设疑式;⑨悬念式;⑩象征式;11遗憾式;12反常式。

(见《初中作文完全技法》P197-200)闫银夫主编,山西出版社)

5、抒情结尾法。

是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主观感情的表露或抒发。

以抒情结尾,这种格式很常见,只不过有的比较直露,有的比较含蓄罢了。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当你……当你……”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还长,路也还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6、引申升华结尾法。

升华,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体的现象。

借用到修辞和写作中,是指通过描写,议论、抒情的方式,对一件事物、一种现象精炼地赋予一种认识上的意义,把可感的事物升华到理性的精神层面的普遍意义。

△“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一件珍贵的衬衫》

“莉莉来信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没有拆开,我就知道,信之所以这么沉,是因为里面装有莉莉的爱心,莉莉的关切,莉莉对我的巨大的鼓舞力量。

——优秀作文《莉莉》

7、表决心结尾法。

文章的结尾表明作者的态度与决心,提出希望和目标。

这种结尾在文革中比较盛行,甚至成了“邦八股”的一种文风,后来慢慢淡出。

但作为文章的一种结尾方式不能“困噎废食”,如果用得比较好,也会使文章生辉。

如优秀作文《我爱钢城》的结尾:

“我爱钢城的今天,更爱钢城的明天。

我们是攀枝花的下一代,要像老一辈攀枝花人一样,用勤劳的双手,把攀枝花这座幸福之城建设得更加幸福美满。

8、引用结尾法。

即在文章的末段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名句、成语典故、歌曲歌词作结。

这种结尾能起到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如2007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有句话常挂在嘴角》结尾: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言治学修身,一言善处人际,人生之味尽在其中。

如此金玉良言不止应常挂于嘴边,更应反复思量,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使用这种方法,不一定原文照引,如能稍加点化,则更好。

如2007年北京市满分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在结尾处就点用了唐朝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的名句,把“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点化“细雨一定看得见,闲花定然听有声。

”既扣题又闪光。

9、联想想象结尾法。

联想是从生活中的感觉所唤起,是一种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思维活动,可以将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的观察融合起来,联接起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意境更深远。

方纪的《挥手之间》的结尾:

“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了,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空中……在他面前,是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10、梦境结尾法。

采用梦境形式结尾,可以使作者自由灵活地表达那些不易表达的东西,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自然。

课文《凡卡》的结尾: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了一铺热坑,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记叙文的结尾还有一些,如议论结尾,描写结尾,人物语言或对话结尾,希望祝愿性结尾、设问结尾、肖像描写结尾等等。

因这些结尾有时不单独使用,可能会和前面的方法交叉重复,故不单独提出来论述。

(四)记叙文的线索格式(《初中作文完全技法》P237-259)

无论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时隐时现的线索,串连结构全篇,在写作之前,选定一条恰当地适合主题需要的叙事线索,就会使文章思路清晰,纲举目张,条理清楚。

1、人物线索法。

所谓人物线索法,就是通过某一个人物在文中反复出现,来串起众多的人和事,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人物为线索的这个“人物”都是个体,在文中的地位,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或重要人物,比较多的是后者,因为以这个次要或重要人物为线索,有利于观察主要人物,塑造主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以人物为线索的文章,从写作重点看,一般是以写人为主。

如鲁迅的《孔乙己》采用的就是这种线索法。

文章是以酒店小伙计“我”为线索人物,是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活动的目睹者,见证人。

以人物为线索的方法,如果是主要人物,线索人物就是当事人,如《南郭先生新传》(第三人称);如果是次要人物或重要人物,线索人物就是见证人。

(第一人称)。

《戴帽子的语文老师》

2、事情线索法。

所谓事情线索法就是在记叙性的文章里,通过某一件事情,来串起众多的人和事物的写作方法。

被串起的人,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或重要人物;被串起的事,一般为小事,犹如大树上的枝叶一样,而作为线索的事情则是文章的主干;被串起来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物件,但这种景物或物件,在文中不是主要的,而是次要的,为事情服务的。

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且衔接很紧,环环相扣,事情在中途不分支,也不在中间增加或转写另外的事情,即使有时插叙有关事情,也是服务并服从于线索的。

如鲁迅的《风波》再如《抛妻弃子之谜》,小小说围绕医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萧顺是否抛弃自己的妻子的事情展开。

(见《满分作文剪贴本》)

事情线索法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写两件事,更不能写两件事以上的事。

如《校园生活剪影》、《初中生活二三事》就不能用这种线索法。

如写《我遇到一件难事》或《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则可以。

二是文章的开头设线,结尾收线,文首文尾都有对这件事情的交代,因为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不到文章结尾,中途是不允许断线的。

3、景物线索法。

所谓景物线索,就是在记叙性或写景性的文章中,以某一两个景物贯穿全文的始终。

这种作为线索的景物,要么是某种自然现象,要么是某些景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虽然景物在文中反复出现,但文章真正的用意,或是以景衬人,以景写事,或是以景抒情,以景言志,纯粹写景的文章是没有的。

如文洪的《绿蒙蒙的春雨》

景物线索法与其他线索法一样,必须在一开头就要涉及景物,以此形成线索的始端,然后每段或者在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些景物,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以是段首,也可以是段末,从而使人对景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如徐迟的《枯叶蝴蝶》见(《中国名家百年散文》P370);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见(《中国名家百年散文》P490)

景物线索法的特点:

一是通过景物牵线,使之在文中反复点染,从而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二是通过景物牵线,使之在文中多次点缀,连缀成篇,缝合成文,从而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新鲜感。

可见“点染”和“点缀”是景物线索的两大特征。

①景物在文中是变化的,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方向,有规律有节奏有层次地向纵深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串起相关的人和事,一方面自身也在不断变化。

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②某一种景物在文中反复地多次地出现,但是景物的内容没有变化,开头以什么景物设线,后面线索延伸的还是什么景物。

这种景物出现,往往有专门的任务,要么是提供典型环境,要么引出人物,要么借以推进故事情节进入另一个阶段。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4、物件(道具)线索法。

所谓物件线索就是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的物件为由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串起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物件”可以是记叙对象,可以是抒情对象,还可以是说明对象和议论对象。

如《项链》、《五十元假钞》、《记一辆纺车》、《一支木屐》等。

以物件为线索虽然用于写说明文、议论文,但通常是站在记叙文的角度提出来的,这种线索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十分普遍。

以物件的线索在记叙文中的运用,从物件的多少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是以某一物件贯穿全文,来串起众多的人和事。

如《项链》、《五十元假钞》等。

这种线索法的优点是线索单一,一贯到底,发展脉络清楚,串人串事明晰,全文都围绕某一物件展开故事,给人印象深刻,写作时也易于操作。

②也是以某一物件贯穿全文,来串起众多的人和事。

但这个物件不是独立的某一个物件,而是某一类物件的复合体,是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里的同类物件集中起来,用到文章中去,从而概括它们的共同意义,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受或见解。

这种线索讲究的是连缀性和系列性,像一串珍珠饰品。

必须强调的是,文中所用的物件,一定要属于同一类别,才能构成线索,串联全篇。

如巴金的散文《灯》:

文中所写的“灯”,有眼前的灯,有心目中的灯,有传说故事中的灯,有国内的灯,有国外的灯,有古代的灯,有现代的灯。

5、感情线索法。

所谓的感情线索法,就是用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来贯穿文章的始终。

感情的色彩可以是赞颂,也可以是愤怒,可以是悲痛哀怨,也可以是叹惋悔恨等。

如鲁迅的小说《伤逝》,以涓生的手记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哀怨之情。

文章的开头: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还如《妈妈喜欢吃鱼头》歌颂了母性的伟大,褒扬了中国女性“克己为人”的传统美德。

感情线索法的运用,从表达的特点上看,常见有两种情况:

①感情是专注的、单一的。

这种线索可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但感情的色彩是不变的,感情的倾向自始至终是一致的,只是深浅不同,缺乏曲折性,而更有感染力。

如谢大光的《落花枝头》作者写出了“花”与“果”的辩证关系,从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由“落花”写到无私奉献者,唱出了一首对老一代无私奉献者的颂歌。

②感情是变化的、发展的。

这种变化发展有时因人而异,有时因事而异,有时因景而异,一般与情构成因果关系,人事景是因,情是果。

感情的变化发展时,要沿着一定的方向,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这种感情变化发展往往体现在作者“我”的身上,因为只有这样,表达感情才比较自由方便,才符合实情。

如杨朔的《荔枝蜜》通过两次因果关系,表现了作者对蜜蜂这种小生灵情感的发展变化。

如果在训练中写《我逐渐了解了他》或《其实是这样的》可以采用这种感情线索法。

例文《快点儿放学吧……》(见《入校一本通》P112)

6、时间线索法。

所谓时间线索法,就是通过若干时间词语,把文中的人和事以及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是一种简单方便又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方法。

时间线索体现的是时间词语,这种词语涉及的时间概念,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还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的。

如“前天晚上”,“昨天上午”,“今天早晨”,二月十日、“上午十时许”“凌晨四时半”“一九六O年二月三日,农历正月初七下午四点钟”在三门峡工地上发生一起民工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文章围绕寻找特效药来抢救六十一名中毒的阶级弟兄这件事进行记叙。

时间线索法的特点:

一是牵线明显,它往往与时间顺序同步,发展脉络清晰。

二是牵线方便,时间线索只要把时间词语安排好就可以了,时间词语一般都安排在段落之首。

如刘白羽《长江三日》。

另外,还应注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时间数词前后要一致,前面用阿拉伯数字,后面就不能用汉字形式;所用的时间词语在时间范围上不能有交叉重合现象。

如前面用了“昨天上午”,接着就应该用“昨天下午”,再不能用“上午十点钟”,因为“昨天上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