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2836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特征)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池塘中的一群鱼           

B.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C.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和群落定义的理解能力。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且符合种群的特征。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解答】

A.池塘中的一群鱼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

B.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群落,B错误;

C.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即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B.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C.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答案】A

【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B正确;

C、迁入率、迁出率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

A。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和特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

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D正确。

故选B。

4.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答案】C

【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性别比例,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⑤,C错误;

D、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迁入率和②迁出率,D正确。

故选:

C。

分析题图:

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是迁入率、②是迁出率、③是出生率、④是性别比例、⑤是年龄组成。

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

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B正确;

C、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本题选:

B。

1、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年龄组成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抓住“预测”二字。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

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出生率下降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性别比例的应用,即利用化学信息控制虫害,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

在田间释放后,形成性引诱剂引来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解答】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直接原因是种群出生率下降,B错误;

C.题意中只说影响雄性个体数量,而没有说明会影响雌性个体,C错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导致种群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A

【解析】解:

A、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A正确;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B错误;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

A。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难度较低。

8.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

B.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通过图形考查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分析图形可知,秋季种群数量最低,说明秋季最不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当种群数量多时,性比率低;性比率高时,种群数量少,说明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年龄结构通过影响性比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解答】

A.由曲线可知,秋季种群数量最低,说明秋季最不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A错误;

B.分析图形可知,当种群数量多时,性比率低;性比率高时,种群数量少,说明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B正确;

C.由纵坐标可知,性比率=

,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性比率约为1,说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C错误;

D.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B。

9.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

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特征的含义并能准确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解答】

A.题干并没有体现人口性比率的失衡,A错误;

B.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人有社会性,方法有计划生育等措施,B错误;

C.“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个体少,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

D.二孩只是增加了幼年个体的数量,并不能降低死亡率,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各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A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B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4

3600kg

C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D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AB.BC.CD.D

【答案】C

【解析】解:

A、马尾松的年增长量是200000×2%=4000m3,大于年采收量1000m3,种群密度增加;

B、淡水湖泊鲰鱼的年增长量是10000×34%=3400kg,年采收量是3 600kg,基本持平,种群密度略有下降;

C、山地甘草年增长量是1000×20%=200kg,年采收量300kg,大于增长量50%,种群密度下降快;

D、滩涂沙蚕年增长量是10000×30%=3000kg,年采收量500kg,小于年增长量,种群密度增加;

综上所述,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C.

故选:

C。

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采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关键表格信息,计算出生物的年增长量并与采收量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密度的概念、采收量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根据表格信息计算出种群的年增长量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

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故选:

A。

年龄结构是指在种群中不同年龄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性三种模式。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12.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

C.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答案】B

【解析】解: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的个体,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能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原因是会影响蒲公英的数量,D错误。

故选:

B。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数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统计和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预实验的数据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D.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种群密度最大的样方作为实验结果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2)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前最好先设计一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探究,然后再较小的范围内设计较小的浓度梯度进行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解答】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A正确;

B.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可以先设计一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探究,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下和无光环境中进行实验

B.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统计数比实际数偏小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

D.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在于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答案】C

【解析】解:

A、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置于单侧光下,一组用锡箔片将尖端罩住,一组不罩,A错误;

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C正确;

D、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在于抑制纺锤体形成,D错误。

故选:

C。

1、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用光分别照射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进行实验。

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统计数比实际数偏大。

3、分离色素原理:

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4、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在于抑制纺锤体形成。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标记重捕法、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秋水仙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5.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以下操作对估测结果的数值准确性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估测细胞周期各期时长,可统计多个视野中各时期细胞数量所占比例

B.估测狭长样地中蒲公英数量,可用等距取样法选取样方

C.估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用滴管从静置培养液的中层取样

D.估测某地域灰地鼠的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C

【解析】解:

A、估测细胞周期各期时长,应统计多个视野中各时期细胞数量所占比例以减小误差,A正确;

B、取样的方法主要由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估测狭长样地中蒲公英数量,应用等距取样法选取样方,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B正确;

C、估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取样前应将试管振荡摇匀,否则会导致较大误差,C错误;

D、估测某地域灰地鼠的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

故选:

C。

1、细胞每一时期的时间=细胞周期×每一时期的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该统计多个视野中各时期细胞数量所占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试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操作步骤及相关细节、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结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积累。

16.下列统计结果误差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样方法:

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

生物第二次被捕获的难度加大

C.丰富度调查:

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

D.抽样体检测法:

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答案】C

【解析】解:

A、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在个体密集区取样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

B、在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生物第二次被捕获的难度加大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

C、在物种丰富度调查过程中,如果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D、由于酵母菌属于碱性厌氧型生物,在不摇匀时会沉在试管的底部,因此在下层取样时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

故选:

C。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因此该方法的前提是标记的和未标记的个体被重补的概率相等。

在培养酵母菌时需注意一些注意点,如:

用葡萄糖的液体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取样时要摇匀使酵母菌混合均匀;浓度过高时可加蒸馏水稀释;显微镜下要随机选取样方数酵母菌数目等。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以及物种丰富度调查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修订能力,难度适中。

考生要能够识记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并对选项中措施所得结果大小进行判断。

17.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5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  )

A.81只B.85只C.91只D.92只

【答案】C

【解析】解: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39=35:

15,N≈91只。

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91只。

故选:

C。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

M=n:

m.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8.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

A.500只/平方千米B.600只/平方千米

C.5只/平方千米D.6只/平方千米

【答案】D

【解析】解:

根据题干分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50=60:

5,N=600只.即100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00只,所以每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只.

故选:

D.

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

M=n:

m.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19.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hm2,第一次捕获并标志50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志的野兔2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约为

A.40只/hm2B.100只/hm2C.50只/hm2D.20只/hm2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解答】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50=40:

20,N=100只,种群密度大约为

只/hm2。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