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3118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

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

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

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

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

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

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

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

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

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

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

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

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

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

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

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

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

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

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这里的跨文化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

一是跨越文学的所属的文化体系;二是跨越大系统中与

文学同一层级子系统,即跨学科。

4、为什么要将“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通、平等意识。

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

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研究基点也正在于比较研究,考察等方面

5、比较文学为何强调“汇通”研究?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

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比较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

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比附或对照。

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的观点,也是对比较

文学学者的一种高素养要求。

6、怎样理解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钱钟书认为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

区别开来。

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

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

是没有什么

意义的。

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

正是在明辨异同的

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

不仅如

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

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

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7、试析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1)、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

(2)、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4)、促进国际间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顺运文化转型中的文化重组

第二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可比性”: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

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

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2)“有意识的比较思维”:

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是要求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不仅有着纵向的历史眼光,同时还要有横向的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不仅有着科学的比较方

法,同时还应有明确的比较目的。

2、“可比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同一关系。

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

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

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内在关系。

是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

(3)文学关系。

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

(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始终是明确而确定的、一致的。

3、试述比较思维的局限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弥补。

比较只是将所比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有条件地撇开了其它的方面。

以比较的结果只有事物整体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或者只是某种

属性的程度上的相互比较。

如果将这种比较的结果绝对化,乃至以偏概全,就容易产生片面

性。

4、试述文学“可比性”的心理基础。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不同文化的文学具有可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类生存的客观

世界是同一的,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怒哀乐之情等七情六欲。

“人的一致性”,使得中外

文学作品有很多都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理想。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文学是人的创造。

人类的文学创作有其共同的规律。

从文学形式的发展看:

1、最早的文学都是口头流传的神话;

2、字文记载的最早文学几乎都是诗歌;

3、戏剧的产生往往与民族宗教相关;

4、小说的产生都较晚,与城市的发展相应。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积累经验的总结。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人生意义的求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和内在驱力。

认识人自身、认识自我是文学的重要主题。

5、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确定。

可比性的确定需要遵循一下价格方面:

1.从文学自身要素寻求可比性。

1)相同或相似的题材。

2)相同的主题。

3)相似的

人物形象。

4)艺术表现的类似。

2.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求可比性因素。

3.从人类相通的道德思想感情方面去寻求可比性。

4.从与文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去探求可比性。

例如:

叶舒宪: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邓晓芒:

《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

构》(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其中一篇《品格与性格:

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李

万均:

《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都遵循了这些要求。

第三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正影响:

外来文学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学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2)负影响:

外来文学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以开创本国文学的新局面

(3)反影响:

通过批判外国文学,从而支持本国文学固有的某种趋势,起着贬低别人

抬高自己的作用

(4)回返影响:

一个国家内某作家的作品,在外国取得重大影响,然后反过来影响本

国的文学发展

(5)虚假影响:

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

者制造某些假象,以增加作品的影响

(6)超越影响:

一个作家在外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他在国内的地位。

(7)渊源学:

又称源流学。

它是从接受者的出发,去探求放送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

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

(8)译介学:

译介学就是对翻译的媒介作用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研究

(9)比较诗学:

2、何谓“流传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探求一部作品、一位作家、

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声誉、反响的研究。

流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总体影响研究。

研究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研究。

研究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研究。

研究放送者所创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

些艺术表现形式对接受者的影响。

(四)内容影响研究。

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以及思想内容对接受者的影响。

(五)形象影响研究。

研究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接受国度的流传与影响。

3、何谓“媒介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体系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

原因与规律。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翻译、改编和改写、雅化和俗化、模仿、仿效、借用、出源、评

介。

4、何谓主题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主题学是对文学主题、母题、题材、意象,以及主题史、题材史和原型的跨文化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人物研究。

5、何谓文类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类学是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体式、风格类型作共时性的比较研究。

文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相似文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2)文类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3)缺类研究;

(4)文学风格跨文化研究。

6、简略比较中西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是摹仿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是言志与表现

中西方诗学理论在发展上的不同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

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

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

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

7、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文学与其它艺术的比较。

第四章思考题

1、比较文学的“对话”的含义是什么?

对话:

指用“非我的”眼光来看待研究对象,把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当作各自独立、

各具特色、相互平等,能够进行沟通的双方或多方;主张抛弃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

现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友好交流。

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视角和态度,指向平等、开

放、无中心、非定型的特征。

2、比较文学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比较文学特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传播研究法、影响分析法、平行贯通法、阐发

法等。

3、简述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不同的研究类型往往要求以不同的方法与之对应,如影响研究注重对“流传线路”及不

同文学之间事实关联的研究,故对考证、考据的方法较为重视,而平行研究对此种方法虽说

不是绝对排斥,但事关并无实际联系的文学现象时,这种方法是难得派上用场的。

研究类型与方法有关联,这并不是说区分研究类型的因素就只有方法或主要是方法,确

立研究类型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方法,而是某一研究类型所赖以确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观念,

是后者要求有所偏重的方法与之对应。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

4、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传播研究法的运用。

传播研究法是对文学史上有关的历史事实加以收集、整理,通过文献考证和史料分析,

梳理文学现象的跨文化事实联系,探寻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相互交流中从传播到接受的途径

与路线,并预测相关文学现象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未来趋势。

着重于跨文化交流的文学现象的材料梳理,主要功夫在于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它研究

的重点不是放在被传播者身上,而是放在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尤其是接受者的理解、评论

评价上。

第一、广泛收集材料。

包括作品译本情况(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数量、版次

等),译者的论述(前言、后记),评介文章、研究论文,甚至相关外国作家的译介情况。

第二、将材料按一定的角度分类。

如按时间,按问题、按类别等。

第三、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总结特点或规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四、结合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汇通地研究“为什么”,为什么会是

这样传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第五、对传播中的不足和趋势的分析、预测传播下一步的发展。

如“普列姆昌德在中国”这样的课题研究。

5、影响分析法与传播研究法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分析法与传播研究法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①它们都适用历史事实关系的跨文化文

学现象的比较研究;②传播研究可以成为影响研究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区别:

影响分析

法是着重探讨作家创作心理和分析作品的成因。

是文学的内部研究,立足于审美判断和心理

分析。

传播研究法是立足于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梳理,关注的是文学史上

相互交流的基本事实,着重于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媒介、效果的研究方法。

传播研

究法主要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史学研究,影响分析法则主要是一种文学内在的文本研究。

6、何谓“平型贯通法”?

平行贯通法是指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

学科的打通研究,从而获得科学的、富于启发性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对应于“平行研究”。

7、结合具体事例,谈谈“类同式研究”中平行贯通法的运用。

类同式研究这一模式重点在研究跨文化文学现象的相同之点,探寻文学现象的“连类比

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

同、相通的文学事实。

类同式平行比较研究,提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许多普遍的现象。

例:

文学中的镜子。

不能满足于各种文化体系中文学中相同现象的收集,不能停留“何其相似乃

尔”的浅层面上。

还要深入下去,研究:

1)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2)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

这种雷同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3)是“不言而喻”的相同,还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东西;

4)通过类同比较,能否得出有益的、富于新意的结论。

例如: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诗原型重构》对上个各个民族英雄史诗做出

类同时研究,提出“战马英雄”和“太阳英雄”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史诗中的英雄主人公,

从而得出结论:

后羿作为太阳英雄,是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

8、简述“阐发研究法”的基本内容。

阐发研究法是用一种文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文化的文学理论或作品,

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间的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和文学间的互相阐发。

阐发研究法虽然有中国学者提出,但它适用于一切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

阐发研究法

的核心是跨文化的理解,因而具普遍意义,民族文学通过阐发,由传统转向开放,因而具有

世界性,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还为民族文学间的对话开辟道路。

具体有三个方面:

第一,用某种理论模式阐释异质文化的文学作品;第二,用一种理论

模式去反复阐释另一种理论体系中的诸概念范畴;第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阐

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第五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文体学——文体学(stylistics,又译作风格学、文体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文

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

它具有多种含义。

“文体学”的多重含义。

语言学的含义:

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思

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学科。

文艺学的含义:

又称文艺风格学,

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着重从语言中包含的诸种因素(如比

喻、语言结构、句法等)来研究文学。

(2)文学类型学——文学类型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学类型学”就是“文

类学”和“文体学”的含义,着重于文学的形式因素而分类的文学体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广义的“文学类型学”则宽泛得多,在体裁之外,还包括对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中的类同文

学现象的研究,包括形象、情节、主题、技巧、意象、语言等。

(3)缺类研究——某些文类在一种文化中失缺类,但在另一文化中却很突出。

针对这

样的现象,研究其背后的传统审美心理和社会文化成因。

如:

中国汉文学史诗的缺失;阿拉

伯古代文学戏剧的缺失。

2、简述文类学的研究内容。

文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一、文学分类的跨文化研究;二、同一文类的跨文化

对比研究,如《中西小说文体比较》;三、缺类研究;四、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比较研究,

如:

心理描写艺术。

情景交融艺术。

衬托对比艺术。

讽刺艺术。

白描艺术。

虚实艺术。

结构

艺术。

叙事艺术。

通感艺术;五、文学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3、结合实例,谈谈同一文类的跨文化研究。

中西式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中西小说这个文类,我们可以从中西小说的产生发展

的、,中西小说母题、中、西小说结构艺术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如结构作为“骨胳”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

第一,从结构与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结构的与模式演变。

中国传统小说运

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

西方传统小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

其文化心理探析。

中国现代小

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

西方现代小说运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

当代中、西小说结构模式

趋近。

第二,从结构与主题、题材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的结构方式。

中国传统小说结构布局

的目的。

是把错综复杂的生活事件整理成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求明确,饱满地表现主题。

西

方小说通过结构布局,将生活中的事件加以组合。

突出情节的吸引力,吸引读者对主题的思

考探索,多条线索交错,时隐时现。

第三,从结构与作者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的叙述角度中国小说大多用全知叙述角度,

显示出一种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

西方小说很早就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后来发展到多人

物的叙述角度,显示出灵活和多层次的优势。

多叙述角度的融合,显示了中、西小说的发展。

第四,从结构与时间的关系看中、西小说的结构方法。

中、西古典小说大多运用直线

式的叙述方式安排结构。

但西方古典小说重视外部时间,以求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中国古典

小说更多从增加作品意蕴的角度利用外部时间,甚至故意模糊外部时间。

西方现代小说注重

心理时间,打乱事态时序,改变时值、拉长放慢或缩短物理时间、取得共时性、立体性的效

果。

中国当代小说也努力实践这样的小说结构。

4、结合史实,谈谈中西诗歌发展传统的不同特点。

西方以史诗开头,形成强大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以抒情短诗开场,并且形成强大的抒

情诗传统。

西方叙事诗传统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

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英雄。

从而表现出西方人的人生

理想。

中国的抒情诗传统,中国古代诗歌却从《诗经》三百篇开始,一直以抒情诗为主。

徐了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的少量叙事外,叙事长诗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

西方与神话结合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与实用结合的抒情的传统,带来中西诗歌的许多差

异:

(1)题材上,西方诗大多超凡越俗;中国诗则凡俗日常。

(2)内容上,西方诗努力表现“客体的全部;中国诗表现倡然的个人经验(但与群体

联在一起)。

(3)风格上,西方诗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深刻;国诗尚虚、重神、主情,

但显得委婉含蓄、淡空灵。

(4)形式上,西方诗歌较中国诗歌篇幅长得多。

5、用中西诗歌的实例,分析中西诗歌意象运用的不同特点。

(一)突出特点与铺陈细节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运用往往是削去旁枝杂叶,直指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事物的突出特

征,意象显得简洁凝炼;西方诗歌的意象则往往铺陈大量的细节,主要特征不甚明了,意象

驳杂但有气势。

(二)密集与疏朗

诗歌意象的组合,但在组合的形态上,中、西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诗意象密集;

西方诗意象疏朗。

(三)具体象征与整体象征

在象征意义的应用上,中、西诗歌有不同特点。

中国诗歌往往在一首诗歌中以众多的具

体意象形成意象群不表达象征意义;而西方诗歌往往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意象,整体表达象

征意义。

6、试析中、西语言的不同导致中西诗歌的形式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

约束。

这使汉语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有繁复的变位、变格、

形态变化,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不象汉语灵活。

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

其优势。

美国诗人就注重到汉字的独特魅力,他认为一个“有”字就是一首形象化的诗——

伸手揽月。

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

从表音来看,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音形统

一。

而且汉语发音有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可以形成平仄配合的音律。

印欧语言音、

形、义是不统一的,音节的书写有长有短,发音靠发音的长短轻重的配合形成音律。

语言的不同,导致中西诗歌形式的差异:

(1)汉语诗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齐;

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

(2)汉诗有平仄诗律;西方诗有轻重律或长短律;(3)

中国诗对偶普遍而且严整;西方诗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4)含混简省与明确清晰的诗歌

语言。

第六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

(1)神话:

狭义的神话专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广义的神话概念认为神话不仅

产生于原始时代,任何时代,包括今天也有新的神话产生。

我同学者袁珂坚持广义神话观,

这样把神话与当代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2)独立神话:

“独立神话”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氏族时代,片断式的讲述各自祭拜的

图腾和一些分散的神衹的故事,矛盾混乱。

(3)体系神话:

“体系神话”形成于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是民族解体向部落联盟发

展的产物,大致形成相对完整的神话,出现独特地位的主神。

(4)神话的“历史化”:

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专门概念,意指对原本产生于原始

思维的神话作出智性的,历史化的解释。

2、简析神话的特点。

1)集体性。

它是一个人类共同体集体精神的投射;是这个群体集体创作、世代相承的

精神财富,也是这个群体成员相互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

个人创作,无论如何神奇,只能说具有神话色彩,但不是神话。

《西游记》、《百年孤

独》是小说,非神话。

2)原始性。

它是建立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之上,其中的幻想是一种不自觉的幻想,人们

对其中的神灵与事迹信以为真。

有意识的艺术虚构不是神话。

3)神圣性。

它与民族宗教密切相关,神话主角要么是超自然神灵,要么是神化的文化

英雄,他们是该民族民众信仰和精神崇拜的对象;神话之初不是纯娱乐,而是对与自己生存

息息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释;神话在故事中提供该群体基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3、简略比较中西神话的“历史化”。

中国和希腊神话历史化的路向不同。

希腊人把神话当作历史解释;而中国古人却认定神话就是历史。

在古希腊,当文明社会富于理性的人们用自已的头脑和批判眼光审视原始时代的神话

时,自然产生疑问,觉得这些离奇故事经不起推敲,试图给予合理的、历史的解释。

而中国古代对神话不仅是一种历史化解释,而是历史意识深刻地渗入到神话本身的结构

之中;远古神话就是古史传说。

结果把各种零散的民族

部落性质的动物神话综合起来,纳入历史传说系统,很多超自然的神奇灵物,“人化”

为传说中的历史英雄,把各种神系按崇拜他的各族势力

排定序位,形成井然的“帝系”,完成了中国的体系神话—帝系神话(三皇五帝)。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