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3188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docx

《一匹出色的马》教案2

7 一匹出色的马

《一匹出色的马》是本单元的第3课,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

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家四口在一个春天的傍晚到郊外去散步,返回时妹妹不想走,求妈妈爸爸抱,爸爸用一根柳枝当作“一匹出色的马”,妹妹跨上“马”,蹦蹦跳跳回家去的故事。

课文边写景边叙事,将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生机盎然、洋溢着亲情与关爱的情景中。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3自然段重在写景,描述的是一个春天的傍晚,爸爸、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的温馨画面,同时描绘了“碧绿碧绿”的河水、随风摆动的柳叶、“葱葱绿绿”的田野等“异常美丽”的景色。

第4~7自然段重在叙事,写的是妹妹不想走,求妈妈抱,被拒绝了,求爸爸抱,爸爸拾起一根柳枝,给她当“一匹出色的马”,妹妹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课文配了一幅跨页插图,描绘了河水、柳叶和田野等,向我们展示了春天郊外异常美丽的景色;还描绘了爸爸一手揽着妈妈,一手牵着“我”,妹妹高兴地骑着“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教学目标

1.通过动作加联想、语境加经验、与熟字比较等方式,会认“郊、泛”等生字,会写“匹、妹”等生字,正确读写“出色、妹妹、河水”等词语。

2.通过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抓人物对话体会心情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读句子,想象文中句子描写的画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想象文中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中,除“求、舍、异”外,其他都是形声字,教学时可根据生字各自的特点灵活识记。

(1)动作加联想识记。

如“拾、骑、跨”都表示动作,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象画面,并结合动作表演识记。

(2)语境加经验识记。

“波”和“纹”组成词语“波纹”,“异”和“常”组成词语“异常”,联系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波纹、异常”的意思;“毯”和“软”也可结合生活经验识记。

如,“毛毯软软的”“地毯红红的”。

(3)与熟字比较识记。

如,熟字“球”和生字“求”,熟字“文、蚊”和生字“纹”,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比较识记。

写字教学遵循巩固字音——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展评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结构到比例再到关键笔画的观察层次。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有4个:

波、像、妹、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观察时要注意左右部件的长短变化与高低比较。

本课上下结构的字有3个:

恋、景、舍,三个字各有特点。

“恋”下部的卧钩要写得宽,托起上部,心字底的左右两点要和上部的两点呼应;“景”的下部要写得略大,中间横要写长;“舍”的上部撇、捺要写舒展,盖住下部。

“景、恋、舍”是上下结构,“求”是独体字。

包围结构的字,是本册教材书写指导的重点,教师可以用“匹”的书写为例,引导学生注意半包围结构的字,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大小要写得协调。

2.朗读指导

教材第一次出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教学时,要继续巩固原来学到的朗读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抓人物对话体会心情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例如,“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叠词“碧绿碧绿”要重读,语速较慢。

想象“微风吹过”,轻轻的,柔柔的,心中感觉暖暖的,朗读语气自然柔和,语调适中。

微风中,我们还仿佛看见河水“泛起层层波纹”,朗读时,语速可以稍缓,仿佛层层波纹荡漾开去。

再如,“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朗读时,提示学生想象:

长长的小路,一边是“碧绿碧绿”的小河,一边是“葱葱绿绿”的田野,置身其中,定然会被文中的“小路”和“田野”深深吸引。

因此要怀着愉悦的心情朗读,尤其是“像一片柔软的绿毯”,边读边有种迫不及待想摸一摸、躺一躺的冲动,“柔软”读得舒缓,“绿毯”读出重音,以示强调。

(2)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心情变化。

例如,读“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

‘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时,注意提示语“求”,将儿童撒娇的语气和神态通过朗读来体现,语速稍慢,“抱抱”重读,可体会求抱的天真之趣。

读“妈妈摇摇头,回答说:

‘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妈妈摇头时和蔼可亲的神情,用温和的语气回绝妹妹的请求,朗读时,语气轻柔而又肯定。

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

‘我早回来啦!

’”时,体会妹妹由最初的走不动、求抱到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奔向前,早我们到达家门口,这一变化都源自于这匹出色的“马”。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着说”和句子后面的感叹号。

“早”可以重读,“回来啦”语调可逐渐升高,稍微拖长,读出妹妹那份得意和兴奋。

3.理解运用

学习本文,可在学生初读后,聚焦“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这句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1~3自然段的学习。

第1~3自然段描写了春天郊外的美景,而作者不单单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意在通过美景衬托出家庭氛围的温馨、美好。

学习时,建议找到描写春天郊外景色的句子,通过抓住“碧绿碧绿”“葱葱绿绿”“泛起层层波纹”“拂过”“柔软的绿毯”等,引导学生想象句子所描述的画面。

抓住“牵”和“笑”,想象一家人在一起温馨、和谐的生活画面,进而体会妹妹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体会人物的心情。

学生感受了“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后,可以围绕问题“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转入第4~7自然段的学习。

第4~7自然段主要叙述我们回家途中的有趣对话和妹妹奇妙的骑“马”经历。

可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及动作,读好对话,想象妹妹求抱时的急切、渴望与撒娇的情态。

学习第7自然段时,抓住“高兴地跨”“蹦蹦跳跳地奔”“迎接”“笑着”等动作,想象妹妹“跨”上马时的兴奋劲头,想象妹妹“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的情景,以及“笑着”展现自己回家最早时的得意模样。

妹妹求抱时的沮丧和骑“马”时的高兴劲儿,前后心情变化明显,可联系课后练习“妹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妹妹的天真可爱和爸爸对孩子充满智慧的关爱。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郊、泛”等生字,会写“匹、妹”等生字,正确读写“出色、妹妹、河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找春天》这篇课文吗?

你还记得找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春天景色吗?

(生答)。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与春天有关的课文。

那么,这篇课文叫什么名字呢?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一匹出色的马。

3.全班齐读课题。

4.提问:

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写的内容与什么有关系吗?

(提示:

一匹马,一匹出色的马)那么,课文讲的“一匹出色的马”究竟是什么“马”?

写了这匹出色的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再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并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2.识字教学。

(1)教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郊jiāo 泛fán 波bō 纹wén 葱cōnɡ 软ruǎn 毯tǎn 异yì 恋liàn 舍shě 求qiú 株zhū 拾shí 骑qí 跨kuà

(2)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①教学“葱、骑、像”时,引导学生根据形旁表义的功能将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识记。

②教学“波”“纹”“异”时,引导学生利用语境加经验识记:

“波”和“纹”组成词语“波纹”,“异”和“常”组成词语“异常”,联系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波纹、异常”的意思;“毯”和“软”也可结合生活经验识记。

如,“柔软的绿毯”“棉花软软的”“地毯绿绿的”。

“毯”字还可编字谜加深记忆,如,“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③教学“株”“景”时,引导学生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木+朱=株、日+京=景。

④“求”字可以和生活中熟悉的“球”一起比较记忆。

⑤教学“拾、骑、跨”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动作进行联想记忆。

⑥教师课件出示易错警示。

“葱”的声母是平舌;“软”“舍”“株”“拾”的声母是翘舌;“恋”的声母是边音;“郊”“软”“恋”“跨”是三拼音节,注意不要少读或错读。

⑦在学生认读识记本课生字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3.写字教学。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

匹 妹 波 纹 像 景 恋 舍 求

(2)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的结构:

其中,“波、像、妹、纹”是左右结构;“恋、景、舍”是上下结构;“求”是独体字;“匹”是半包围结构。

(3)教师课件出示书写指导,引导学生看重点笔画,注意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把字写端正。

“匹”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弯钩,最后一笔是竖折,注意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大小要写得协调。

“妹”右边部分“未”的上横短而下横长,捺画舒展。

“像”右半部分“象”的第六笔撇从“口”字中间穿出去,弯钩及接下来的两撇一捺要左右平衡,把字写正。

“景”上面部分“日”写得稍小而扁,下面部分“京”的第二笔是这个字的主笔,要写得稍长些,最后的两点相对。

“舍”上部撇捺宜舒展,盖住下部。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继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5)出示本课词语中要求掌握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出色 妹妹 河水 碧绿 波纹

河岸 柳叶 景色 恋恋不舍

柳树 枝条

(6)分组读,齐读词语。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

我们已经多次朗读课文了,现在想一想,课题“一匹出色的马”是不是真的马?

(提示:

不是真的马)那是什么呢?

(提示:

那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那课文写了关于这匹出色的马的一个什么故事呢?

我们继续学习。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课件出示任务提示。

课文讲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是什么时候?

课文写了谁?

是谁骑那匹“出色的马”的?

骑它干什么?

是谁让骑的?

找到有关词语后,做上记号。

3.个体思考,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故事发生在郊外的路上;是一个春天的傍晚;课文写了“我”、爸爸、妈妈和妹妹;是妹妹骑那匹“出色的马”的;骑它回家;是爸爸让骑的。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对了,课文就是讲了“我们”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傍晚,到郊外散步。

回家路上,爸爸让妹妹骑“一匹出色的马”回家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具体了解这匹“出色的马”。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2.读句子,能想象文中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品读课文

1.教师对本课的生字词进行听写。

2.学生自行校对和订正,教师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再次指导和强调。

3.过渡: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匹出色的马》,在这个春天的傍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4.默读第1~3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我们”沿途看到的景象。

(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1: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1)出示“泛起层层波纹”的、“碧绿”的河水图,引导学生了解“碧绿”的意思是“形容浓绿色”;“波纹”的意思是“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2)指导学习“碧绿碧绿”。

①观察结构的特点:

ABAB式。

②引导学生扩充积累类似的词语:

雪白雪白、火红火红、乌黑乌黑……

(3)提问:

经过微风一吹,就把静静的河水写“动”了,你能这样写吗?

①学生自由回答。

②请同学汇报。

如:

微风一吹,满墙的玫瑰花都舞动起来了。

(4)朗读指导:

叠词“碧绿碧绿”要重读,语速较慢。

想象“微风吹过”,轻轻的、柔柔的、心中感觉暖暖的,朗读语气自然柔和,语调适中。

微风中,我们还仿佛看见河水“泛起层层波纹”,朗读时,语速可以稍缓,仿佛层层波纹荡漾开去。

(5)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句段2:

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6)抓住动词“拂过”,引导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性,轻轻拂过的感觉像人的手抚摸一样,非常舒服。

(7)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想象“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时的样子,朗读时语速可轻快,表现出欢悦、有趣。

“笑”,突出文中我和妹妹当时的表现和感受,语音可略微加重。

(8)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句段3: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9)写田野时用了“葱葱绿绿”,这一词说明了田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写出了田野的“绿”和“茂盛”)

(10)指导学习“葱葱绿绿”。

①观察结构的特点:

AABB式。

②引导学生扩充积累类似的词语:

高高兴兴、认认真真、红红火火、开开心心、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白白胖胖、漂漂亮亮。

(11)引导学生通过“反义词否定法”理解“柔软”的意思。

“反义词否定法”就是在所解释词语的反义词前面加上否定词“不”来构成解释的解词方法。

这里的“柔软”一词,反义词为“坚硬”,因此可以在“坚硬”前加上“不”字来解释,即“柔软”的意思是“不坚硬”。

(12)引导学生体会句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

把“葱葱绿绿的田野”比作“柔软的绿毯”,既形象生动,又使人感受到田野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郊外景色的喜爱之情。

(13)朗读指导:

朗读时,提示学生想象——在长长的小路上,一边是“碧绿碧绿”的小河,一边是“葱葱绿绿”的田野,置身其中,定然会被文中的“小路”和“田野”深深吸引。

因此要怀着愉悦的心情朗读,尤其是“像一片柔软的绿毯”,边读边有种迫不及待想摸一摸、躺一躺的冲动,“柔软”读得舒缓,“绿毯”读出重音,以示强调。

5.过渡:

孩子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们舍得离开吗?

(生答)对呀,都舍不得,他们一家人也舍不得,从哪儿看出来的?

(1)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恋恋不舍”的意思是“形容舍不得离开”,写出了全家人对郊外景色的喜爱之情。

(2)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恋恋不舍的语气。

板块二 紧扣变化,想象画面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妹妹的心情变化。

2.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朗读、理解。

句段1: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

“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1)引导学生抓住“求”“抱抱”,想象妹妹说话的语气、神态,想象妹妹求抱时的急切、渴望与撒娇的情态,体会妹妹的天真可爱。

(2)朗读指导:

注意提示语“求”,将儿童撒娇的语气和神态通过朗读来体现,语速稍慢,“抱抱”重读,可体会求抱的天真之趣。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句段2:

妈妈摇摇头,回答说:

“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句段3:

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

“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4)引导学生说说“一匹出色的马”是指什么?

(提示:

柳条)

(5)引导学生比较妈妈和爸爸的不同做法,体会同样的事情,以游戏的方式去完成就会变得好玩、有趣,原有的困难仿佛不复存在了。

(6)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摇头时和蔼可亲的神情,用温和的语气回绝妹妹的请求,朗读时,语气轻柔而又肯定;文中的爸爸将一根柳枝拾起,告诉妹妹可以把它当作马,说话的过程中,应该是很亲切、认真的神态,且将重音放在“出色”和“骑着它”之上,有鼓励和期待的意味。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句段4:

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

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

“我早回来啦!

(8)出示课文内插图,直观感受春天郊外异常美丽的景色以及爸爸一手揽着妈妈,一手牵着“我”,妹妹高兴地骑着“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9)引导学生充分地演一演“跨上、蹦蹦跳跳、奔、迎接、笑”这些动作,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

(10)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说说为什么妹妹会变得“高兴”?

(提示:

因为妹妹得到了一匹出色的马)

(11)妹妹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①引导学生借助句段1、句段4,体会妹妹的变化:

当妹妹走不动的时候,她提出了让妈妈抱的请求,而当爸爸把柳条给妹妹的时候,妹妹就高兴地骑着“马”回家了,由疲劳变得兴奋。

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体会妹妹有这种变化的原因:

因为“马”转移了妹妹的注意力,妹妹从“骑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这完全表现了小朋友热爱游戏、天真可爱的特点。

(12)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着说”和句子后面的感叹号。

“早”可以重读,“回来啦”语调可逐渐升高,稍微拖长,读出妹妹那份得意和兴奋。

3.分角色说、读、演,迁移作者体验,感受不同和变化。

(1)小组分角色演一演第4~7自然段的故事内容。

①小组成员内部分工,选出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妹妹角色的学生。

②根据学习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③各小组分别表演,老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表演最优秀的小组。

(2)老师针对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做再次强调。

板块三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过渡:

你们一家人一起散步吗?

在散步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有趣的事情?

跟大家分享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体会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怎样都是幸福的。

5.体会文中父亲的良苦用心,学会独立自主。

6.教师小结:

“一匹出色的马”是爸爸拾起的一根柳枝,给妹妹带去了很多快乐。

这是一位深爱孩子的父亲,对女儿的喜好了如指掌,充满童心且善于呵护童真;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

板块四 课文总结,主题升华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一匹出色的马

2.教师总结:

本文写一家四口到郊外散步,欣赏过美丽的风景后,妹妹累了,想让爸爸妈妈抱,爸爸送了妹妹一匹出色的“马”,使妹妹忘记疲劳,高兴地“骑马”回家。

既表现了妹妹的天真可爱,也表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

3.拓展阅读。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注重双基教学。

本课生字数量较多,基于学生的识字基础,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根据生字各自的特点灵活记忆,可以用动作加联想的方法来记忆,也可以用语境加经验等方法来记忆。

2.注重边读边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还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想象画面”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

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

3.注重自主学习。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会学习、会合作,让语文课堂删繁就简。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一匹出色的马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单县启智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

7一匹出色的马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学会认读本课15个生字,学会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认读本课15个生字,学会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板书

设计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礼物来了,想不想知道礼物是什么?

出示谜语:

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哒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

(打一动物:

马)

2.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吗?

板书课题:

一匹出色的马

3.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一匹出色的马”是什么样子的吗?

让我们走进课文,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把好的词语用笔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

郊外泛起层层波纹葱葱绿绿柔软绿毯异常恋恋不舍骑马跨上

指生认读,师生共同正音;多种形式读;去掉拼音多种形式读

(2)指生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师相机评价,读的好的给予奖励。

3.再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

指生回答,师相机总结。

三、指导本课生字

1.观察这一课的生字有什么特点,并给生字分类。

2.小组交流讨论:

用什么方法识记最快。

3.汇报交流结果,师相机指导:

“波、纹、像”这三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波、纹”这两个字的撇、捺要舒展开,“波”与“泼”字区分开。

“像”的“口”要写扁些,竖钩不要太弯。

“匹、求”是独体字,写时“匹”的框要大一些,“求”捺要舒展开,不要忘记上面的点。

“恋、景、舍”是上下结构的字,上下部分要写匀称,“恋”字第二笔要长一些,“景”字上面的“日”写扁一点,中间横要长。

4.描红,仿写一个,对比,重写一个,评价。

四、课堂小结

作业:

:

:

《千人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千人糕》通过妈妈的话,告诉我们:

称重阳糕为“千人糕”的道理,从而使我们懂得: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2.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生活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三、教学构想:

前面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朗读,本节课重在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拓展,情感的迁移。

本文写的糕,实质重在理解“千人”,在教学时我注重把握课题的延伸,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结合本课,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重阳节的“千人糕”引发出去,了解其它的传统节日,积累文化,向往美好,让学生大胆地说。

四、方法指导: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讨论在说的时候,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

谁能告诉我图上的这个是什么?

你见过吗?

(课件出示一个重阳节吃年糕的场景,画面定格在年糕上。

学生呈现兴奋状态。

师:

谁又能用语言把它描述一下?

生:

它是方形的,白颜色,还有上面有花纹,或图案。

生:

还有别的形状的,比如花瓣,圆形。

师:

小朋友都说的很好,刚刚你们说的是糕的形状,颜色,还有其他方面吗?

生:

它是米粉做的,我奶奶会做,很甜,很好吃。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

(板书:

形状、颜色、米粉、甜、好吃),可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千人糕》,它和我们平时吃的糕有不同吗?

让我们一起从中找答案。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激活思维。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初读整合课文。

1.师范读第一节,指导学生朗读。

用适当的语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朗读的愿望。

师:

老师先朗读第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