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3455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docx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

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

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

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

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

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3.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即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低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宽松,

4、环评法律法规中关于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的规定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

a、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b、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c、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有关分类管理的具体规定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全面、详细评价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a、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b、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c、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d、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e、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a、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b、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c、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登记表

属于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a、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振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b、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孬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c、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环评法规中的环境敏感区

1.需特殊保护地区

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

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环评资质管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规定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要求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并按照证书规定的范围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分为甲级证书和乙级证书两种。

持甲级证书的单位可承接全国范围内各种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持乙级证书的单位可承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二章

工程分析的作用

1、工程分析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2、工程分析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工程分析可以为生产工艺和环保治理工程提供优化设计建议4、工程分析为建设项目建成后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工程分析内容中关于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1、污染源分布的调查分析

污染源按时间分布分为新污染源和老污染源,按其服务期又可分为施工期、服务期和服务后期。

对大气污染源按点源、面源、线源列出其所在位置,并说明排放方式、高度、强度、数量。

对污水说明污染物的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去向等。

对废渣说明其害成分、溶出物的浓度及数量、转运和贮存方式,井且需指明噪声、放射性、辐射等的位置、源强、剂量等。

污染源分布和排放量分析主要包括与产生污染物有关的生产工艺过程、资源和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事故和废物处置及控制等生产环节。

(l)工艺过程分析

这是工程分析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工作是利用工艺流程图分析生产操作,原料、成品和废物的近似物料平衡估算。

标明正常(连续、间歇)单次生产或发生事故时的操作条件,说明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的来源,并在工艺流程图的有关部分注明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

例如在开车、停车、事故、取样、出料以及生产装置的清洗等间歇操作时产生的废物量。

一般来说,几乎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气体,液体或固体废物,所以应对原料、产品和废物作详细的物料平衡分析,包括分析所有的原料、辅料、最终产品、副产品以及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组成及投入和产出。

在工艺流程图上说明每一种生产方法中排出的各种废物及其形式、发生次数(正常、一次性、间歇还是事故)、每次生产持续时间:

说明不同季节和物料变更时,出现最高污染负荷的周期。

(2)原材料和能源的储运

在燃煤电厂、矿石选冶等工业建设项目中,其资源、能源、废物的装卸、搬运、储存、预处理等环节都会产生各种环境影响,应进行分析、识别。

(3)交通运输

一些建设项目如果会使当地或附近地区的交通运输有明显的增量并且给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应予以分析。

(4)场地的开发利用

一些拟建项目可能涉及到大片土地的开发,改变原来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影晌到原有的生态平衡和附近的环境及居民生活,对之不可忽视。

2、污染因子的筛选

随“三废”排放的污染因子非常多,而评价时应选其中主要的污染因子进行评价,因此需要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选其主要的进行影响评价。

筛选的方法采用等标污染指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比来确定。

一般筛选污染因子最多的不超过5个,钢铁工业可以多选。

在筛选时应以等标污染指数的大小依次列出,而后取其前者作为下一步环评的重点。

等标污染指数依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Pi:

污染因子i的等标污染指数;

Ci:

某污染因子的浓度;

Ci0:

某污染因子的排放标准或环境标准;

Q:

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M:

某污染因子的排放总量。

也结合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如河水:

 

公式中的分母为河流中某污染因子的环境容量。

式中,Ci:

河水中污染因子的现状量;

Q:

河水的径流量,亿m3/a;

K:

给某厂的污染因子的分担率。

3、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

事故和异常排污为非正常排污,它们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在源强分析中,不但要确定污染物排放量,还要确定与其对应的发生概率,属于风险评价的范畴。

风险排污包括事故排污、异常排污。

事故排污是指生产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而发生的事故,它的发生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物排放。

把发生事故时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作为下步风险预测评价的源强,同时应调查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种类、频率和对人群的危害,并提出应有的防范措施。

异常排污是指在正常运行时,工艺装备和环保措施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的一种长期排放水平。

如收尘器堵截而不得不短路运行,污水处理场受到雨水冲击而发生未及处理等。

异常排污分析应重点说明异常情况的原因和处置方法。

环保措施方案的分析

对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方案进行分析,目的是确定该项目既定环保措施方案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确认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确定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分析

对拟建项目上工程总图方案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确定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确定居民搬迁的必要性。

工程分析的方法之类比法的具体内容

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采用此法时,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如:

(1)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所谓一般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2)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3)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以及区域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相似性。

类比法也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采用此法必须注意,一定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和生产管理以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式中,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产品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

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要求:

1、工程组成完全即把所有工程活动都纳入分析中,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

2、重点工程明确主要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的工程分析对象。

3、全过程分析对于生态环境影响,全过程分为选址选线期、设计方案、建设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

4、污染源分析明确主要产生污染源的源,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和纳污环境等。

5、其他分析施工建设方式,运营期方式不同,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影响,需要在工程分析时予以考虑。

工程分析案例。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的定义: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

清洁生产分析过程的八个方面

在环评中进行清洁生产分析是对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因此应判明废物产生的部位,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提出和实施减少或消除废物的方案。

 

 

清洁生产分析方法

(1)通过现场调查和物料平衡找出废弃物的产生部位并确定产生量;

(2)分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找出产生废弃物的原因;

(3)针对每一种废弃物产生原因,设计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通过实验这些清洁生产方案来消除这些废弃物产生原因,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目的。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以及污染物产生指标的具体内容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同时资源指标的高低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其可有下列方式表达:

(1)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

在正常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整个工艺使用的新鲜水量。

(2)单位产品的能耗:

在正常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力、油耗和煤耗等。

(3)单位产品的物耗:

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的量。

(4)原辅材料的选取:

反映了在材料选取过程中和构成其产品的材料报废后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可从下列五个方面建立指标:

①毒性:

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②生态影响:

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

③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可能再生的程度。

④能源强度:

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

⑤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产品指标

(1)产品应是我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品;

(2)产品的过分包装和包装材料的选择;

(3)运输过程和销售环节;(4)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5)报废产品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污染物产生指标

(1)废水产生指标

(2)废气产生指标(3)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清洁生产评价方法中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总体评价的等级划分。

定性评价等级

(1)高:

表示所使用的原材料和产品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比较小。

(2)中:

表示所使用的原材料和产品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中等。

(3)低:

表示所使用的原材料和产品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比较大。

定量评价等级

(1)清洁:

有关指标达到本行业国际先进水平。

(2)较清洁:

有关指标达到本行业国内先进水平。

(3)一般:

有关指标达到本行业国内平均水平。

(4)较差:

有关指标达到本行业国内中下水平。

(5)很差:

有关指标达到本行业国内较差水平。

总体评价要求

表4-4清洁生产指标总体评价结果的分值要求

项目

清洁生产

传统先进

一般

落后

淘汰

指标分值

>80

70~80

55~70

40~55

<40

第四章

1、环境空气敏感区、点源、面源、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的定义

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2、大气环评工作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评价工作的分级应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具体如下: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主要污染物以等标排放量Pi(m3/h)确定:

式中:

Pi-------第i类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m3/h;

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t/h;

C0i-----第i类污染物空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的确定:

(5-1)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污染物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GB3095中常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浓度单位

二氧化硫

SO2

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0.02

0.05

0.15

0.06

0.15

0.50

0.10

0.25

0.70

 

 

 mg/m3

(标准状态)

 

 

 

总悬浮颗粒物TSP

年平均

日平均

0.08

0.12

0.20

0.30

0.30

0.50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平均

日平均

0.04

0.05

0.10

0.15

0.15

0.25

二氧化氮

NO2

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0.04

0.08

0.12

0.08

0.12

0.24

一氧化碳

CO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4.00

10.00

4.00

10.00

6.00

20.00

臭氧

O3

1小时平均

0.16

0.20

评价范围的确定

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x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当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3、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的对象和方法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资料;

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有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要求、监测制度

监测布点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

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两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

4、二级评价项目的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

(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对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若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若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

(4)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5、大气环评案例

第五章

1、对横向完全混合距离和完全混合区的理解

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具体内容

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

(1)污水量

污水排放量Q(m3/d)划分为5个等级:

◆Q≥20000;

◆20000>Q≥10000;

◆10000>Q≥5000;

◆50OO>Q≥l000;

◆l0OO>Q≥200。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染物分类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表水中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非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表水中由于生物作用而逐渐减少的污染物;

◆酸和碱指各类废酸、废碱(以pH表征);

◆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3)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