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3462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docx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医案

发表者:

(访问人次:

5528)

   孙秉严,1927年生,祖籍山东省莱阳市,天津著名肿瘤专家,擅用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等,结合破瘀攻下等法,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疗效时人罕有其匹。

在其所著《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治癌秘方》中有许多治愈案例,本节所选即出自上述各书。

   孙氏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辨证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简要介绍如下。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

   “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包括触按胃、脐和触摸耳壳增生物,用以辨体内瘀滞之有无;“一点”即查看全身皮肤小白点,测知毒结的有无。

   

(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

   关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孙氏对甲印的认识是在观察大量病人中产生的。

发现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数目都是不同的,与他们的体质、寒热症候是有关联的。

这是孙氏辨证最为独到之处。

   正常甲印为健康甲印,两手数目应为8个,即除去2个小指之外,其余8指都应有甲印。

甲印大小从甲根向甲缘量起应在2mm左右(拇指可到3mm)。

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

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阴阳平衡。

   异常甲印与正常者相比较,甲印增大或缩小,有甲印的指数增多或减少,指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

分为以下3种类型;

   ①寒型:

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

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3型。

甲印变小在l-2mm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缺失(两手共合3-7个甲印)为偏寒型;仅两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无者为寒型10指均无甲印为大寒型。

   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的表现。

   ②热型:

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

按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偏热、热、大热3型。

8个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见1个或2个小指有甲印(一般较小)为偏热型;9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2mm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为热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过甲体的1/2)为大热型。

   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

   ②寒热交错型:

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热型甲印发展而来。

   此型甲印表现为甲印的模糊不清,颜色亦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

   一个人甲印与其父母的甲印表现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无甲印,子女也多无甲印。

   说明甲印的生长具有遗传性。

张景岳说过:

“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孙氏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的临床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绝大多数(80%)。

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者占大多数。

   编者按:

孙氏关于观察甲印以辨寒热的观点确实新颖,为分辨阴阳寒热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标。

编者曾亲予检验,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所称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阳热,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虚寒。

庄严先生亦曾对此发表看法:

“我接手的患者,阳热体质近两三年从未见过,阴寒体质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属阴寒之体也不少见。

只不过甲印多者服用阳药易于见效。

疗程较短,用药量相对较轻就有显效。

甲印多者出现寒象一般属于骤虚性质,寒实证为多,非遗传体质使然。

寒性体质甲印少者经过阳药的治疗,短时间甲印没有太大的变化,虚寒证为多。

但如果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生活起居的调养,身体状况好转,或是体质发生逆转,甲印有的会有明显的改善,且先于体质的逆转出现变化。

”因此,孙氏甲印辨证法可供参考,不宜拘泥。

   

(2)齿印包括望舌齿印和腮齿印

   所谓舌齿印即舌体边缘牙齿的压痕,是体内寒凝湿聚的表现,亦即中医通常所称的“齿痕”,其主病意义确实是寒湿偏盛,因此可以说,孙氏所称舌齿印的辨证价值并无独到意义,至少与辨甲印相比如此。

   所谓腮齿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粘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甚至颊粘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湿停,上阻于口所致。

印浅者,寒湿痰郁较轻;印深者,寒湿痰郁较重。

寒郁越久齿印越深,颜色越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疱。

应该说,孙氏所称腮齿印,中医学显然已有认识,通常称之为“腮印”。

   孙氏认为,三印之中,以腮齿印的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效,体质增强,甲印新出的变化情况亦有。

   (3)两触是指触摸耳壳和胃脘部

   前者指触模耳壳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

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

凡见到耳壳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表现,提示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严重。

   后者指触按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距脐2寸(3横指)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

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提示肝气郁结、癥瘕积聚。

两触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

“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

”“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瘀攻下的。

   孙氏认为,临床肿瘤患者,两触阳性占80%左右,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痰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氏指出,印法不仅用于肿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在辨别症侯的寒热虚实上道理都是相同的。

   (4)“一点”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乳白色小点

   正常人皮肤是没有白点的。

病理状况下的小白点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粒或更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无病痒感觉,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等现象。

这种小白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较少。

有诊断意义的是指达到3个以上,随时间推移增加,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别。

   主病意义:

皮肤小白点是体内蓄积毒结的外在表现。

癌症经过驱毒治疗,有的人皮肤上小白点的颜色可渐渐变没,甚至模糊消失。

   ●肿瘤病人中寒型占80%

   孙秉严认为,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

”这是根据对1000人的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

另外,根据孙氏“1978年11月对门诊200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来看,属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热型和热型者仅六18%”。

孙氏这一观点显然与近现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观点十分吻合。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医家包括许多所谓名医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如果以阴阳两纲为指导,以阴阳辨诀为标准,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

近年来,许多有识者接受了这一观点,按此认识投以温热药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如卢祟汉教授接诊的病人中,“肿瘤病人占l/3,最长的现在已经30年了”。

   ●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热药,具有火神派风格

   孙氏说,寒证需用温药,认为张景岳对温药的使用很有独到之处:

“凡用热之法,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极妙;肉豆蔻可温脾肾,餐泄滑利者最奇;胡椒温胃和中……制附子性行,加酒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

至若半夏、南星、细辛、乌药、高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天之属,皆性温之当辨者。

   孙氏认为,“上面列举的药物,既补中散寒又补益命门助心火,对于寒证皆当使用。

”“其中干姜、附子、肉桂回阳,视为必用,大寒用30g,寒轻用15g;高良姜、香附、木香、乌药、茴香温运阳气,能加强胃肠道吸收消化功能。

总之,用温热药时,剂量要掌握好,还要有适当的阴药牵制。

   对肿瘤之外的杂病亦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本节即选了几个验案。

   ●独特的用药套路

   孙氏积几十年临床经验,用药自成套路,无论肿瘤,还是其他杂病有鲜明独特的用药风格。

归纳他最常用药的套路如下:

   扶阳:

常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吴茱萸等,以附、姜、桂三味尤为常用。

   攻下:

常用牵牛子、槟榔、大黄、芒硝4味等。

   活血:

常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4味等。

   行气:

常用木香、砂仁、枳壳、厚朴、陈皮等。

   扶正:

常用党参、黄芪、熟地等。

   虫蚁通络:

常用全蝎、蜈蚣、僵蚕、乌蛇等。

   此外,按照肿瘤部位不同,加入相关脏腑引经药:

如脑瘤用川芎、白芷、蔓荆子;直肠癌用槐花、地榆;鼻咽癌用白芷、荆芥、僵蚕、苍耳子等。

   另外,孙氏还自制十几种成药,主要用于驱毒,药性偏峻,每案都在配用,即汤丸并进,是其治癌用药的另一特色。

这些成药简介如下:

   化毒片:

主要成分是轻粉、雄黄、毛慈姑、蜂房、元明粉。

   化郁丸:

主要成分是丁香、沉香、木香、檀香等香类理气药。

   化坚液:

主要成分是核桃树枝。

   新丹:

主要成分是蜈蚣、穿山甲、山慈姑、土茯苓、鹿角。

   消瘤丸:

主要成分是铜绿、蜈蚣、黄药子、巴豆仁、雄黄。

   寒证丸:

主要成分是硫磺、附子、干姜、党参、熟地。

   还有很多药物,详细情况对查孙氏著作。

   1.胃癌——辛热驱毒,化痰攻下

   王某,男,42岁,住天津虹桥区。

家有胃痛病史,1965年疼痛加剧,呕吐不能食,天津市某医院诊为胃溃疡。

手术中发现胃穿孔,贲门下淋巴结肿大,弥漫性腹膜炎,行胃次全切除术,病理检查为“溃疡型腺癌”。

曾经一段化疗,仍不能减轻痛苦,于1966年4月28日来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体重千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中度贫血貌)。

左腋下及左鼠蹊部淋巴结肿大,胃脘部肿物约3cmx3cm。

舌苔白厚腻,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脐左旁压痛(+)。

证属大寒瘀毒结,治以辛热驱毒化瘀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30g,干姜30g,肉桂30g,高良姜10g,荜拨10g,枳壳15g,厚朴15g,陈皮lOg,桃仁15g,红花15g,三棱15g,莪术15g,党参15g,熟地3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5g。

日1剂,早晚各1服。

   成药处方:

化毒片,每日5片;化郁丸,日1剂。

   服药后,随大便排出许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胃、腹部疼痛减轻,食欲好转。

因久病胃气受伤,恐其正气不支,数日后方又加芪、术、苓(取四君子意),两周后食量大增。

患者大便虽日行数次,但日渐身体有力,颜面亦转红润。

服药5个月后,体重增至71千克,某医院复查,胃腹部软,无压痛,腋及鼠蹊部肿大之淋巴结均消失。

   点评:

此案具有明显的孙氏用药风格:

辛温扶阳用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荜拨;行气用枳壳、厚朴、陈皮;活血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攻下用牵牛子、槟榔、大黄、元明粉;扶正用党参、熟地等。

另用成药驱毒攻癌,与汤剂互相配合,不应忽略。

各案大致类此。

   2.胃癌——辛热破瘀,驱毒攻下

   李某,男,46岁,住天津向河北区。

1967年开始上腹部经常疼痛,1968年经天津市某医院等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治疗1年无效,考虑为胃部肿瘤。

1969年3月于天津市某医院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病理报告为“胃淋巴肉瘤”,同年7月开始放疗、化疗,1年后停止,很快在右腮腺及鼻咽部出现肿物,1970年12月来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精神状况差,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舌面中前部(相当脾胃区及其与心区之间的部分)有横坚不规则的裂纹,将舌面割成6-7块。

十指甲印特大,但赤白边际已模糊不清(溶合甲印后期),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侧压痛(+)。

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热破瘀,驱毒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30g,肉桂30g,干姜30g,高良姜10g,吴茱萸15g,肉蔻10g,小茴香20g,乌药10g,砂仁6g,桑螵蛸30g,熟地30g,三棱15g,莪术15g,柴胡10g,升麻10g,牵牛子30g,槟榔30g,川大黄15g,元明粉15g(冲)。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

化毒片,日3-5片;新瘤丸,日30-60丸;寒证丸,日1-2剂;化坚液,日100ml口服。

   服药1年以后,一切不适消失,舌上裂纹变浅,10多年来感觉良好。

   3.胃窦癌——辛温驱毒,破瘀攻下

   王某,男,62岁,天津市人。

1967年12月开始上腹部经常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不通。

1968年1月在某医院做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见胃穿孔,取病理为胃窦部“溃疡型腺癌”,已广泛转移。

   1968年4月29日来诊:

查体见消瘦,重度贫血面容。

左上腹部有长约5cm之纵行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弦。

甲印小而不全,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板滞、压痛明显。

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温驱毒,破瘀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肉桂15g,高良姜10g,荜拨10g,海藻15g,牡蛎20g,莪术15g,三棱15g,穿山甲10g,鳖甲20g,陈皮10g,香附15g,白术10g,党参15g,熟地3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2g(冲)。

水煎两次服,日1剂。

   成药处方:

化毒片,间日3-5片;消瘤丸,间日服30-50丸(时间与化毒片交叉开);化坚液,每日100ml口服。

   服药后,大便中排出很多粘冻状和烂肉状物,至1970年8月一切不适消失,伤口愈合。

1981年追访健在。

   4.——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痰攻下

   虞某,女,4l岁,住北京。

1977年3月开始咳嗽,痰少带血。

北京某医院诊为,5月病情恶化,胸水,持续高烧℃之间)。

3个多月来经西药退烧、输液,中药羚羊角、犀角等治疗.烧仍不退。

每日进食1两许,勉强吃下,大便数周末解,已卧床不起。

血红蛋白3g。

1977年8月来诊。

   查见体质消瘦,面色苍白水肿,重度贫血貌,舌苔灰白厚腻,脉沉迟无力。

两手十指均无甲印,舌、腮印(++),双侧耳壳增厚,胃脘部高突,压痛明显,脐左旁压痛(+)。

证属大寒瘀滞毒结,正虚邪实蓄毒,治以温热回阳扶正,驱毒破瘀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25g,炮姜25g,肉桂25g,党参15g,熟地30g,黄芪30g,枳实15g,木香15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5g(冲),白茅根15g,百部30g,白花蛇舌草15g,葶苈子30g,白蒺黎30g,麦冬25g,白芍15g,地骨皮15g,茯苓25g。

水煎2次,早晚服。

   成药处方:

化毒片:

每日5片;化坚液:

日l00ml口服。

   服药3剂之后,烧退能食,大便下黑粪及烂肉状物很多。

服药1个月后两拇指出现小甲印,日食约800g粮食,能起坐,血红蛋白。

   5.直肠癌——温寒化瘀,驱毒通便

   卢某,男,60岁,住牡丹江市。

1981年出现脓血便,每日大便8-10次,小腹下坠,纳食减少。

经某医院直肠镜检查,诊为直肠癌,病理报告为“腺癌”;经放疗1个月,服用中草药,放疗后复查癌灶由缩小到,但症状末减,1981年10月6日来我院就诊。

   诊见:

面色黄瘦,形体消瘦,耳壳硬结(+),甲印溶合,舌腮印(+),脉沉弦紧。

证属寒热瘀滞毒结型,治以温寒化瘀,驱毒通便。

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油桂15g,地榆15g,槐花角20g,黄药子30g,天葵子15g,藤梨根15g,麦冬10g,天花粉20g,牵牛子30g,海藻15g,牡蛎15,皂荚6g,蜈蚣3条,蝉蜕10g,斑蝥3个,滑石15g,党参15g,生芪30g,陈皮10g,半夏15g,大枣10g。

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

化毒片:

日5片;化坚液:

日100ml;新丹:

日1剂。

   自服药后1年,大便日1-2次,下腹部不适诸症消失,饮食正常,体力恢复,能上班工作。

于1983年复查直肠癌病灶完全消失。

于1985年10月21日经天津某医院等复查,未见异常。

   6.结肠癌——驱毒破瘀,回阳攻下

   崔某,男,36岁,工人。

1970年3月10日被木头砸伤腹部疼痛难忍,次日在某医院手术治疗。

术后20天上腹部出现肿物伴有肠梗阻,5月19日又以“肿物待查”在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横结肠与胃之间有一手拳大小肿物,肝、胆囊、小肠、横结肠有广泛的白色小结节,即关闭腹腔,取病理报告为“结肠腺癌”。

同年10月来诊,当时血红蛋白,体弱,面色苍白水肿,上腹部肿物隆起,大小如拳,触之质硬,右肋下亦可触到鸡蛋大小的肿块。

四诊结合印法,其证属寒瘀毒结,治以驱毒破瘀,回阳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15g,肉桂15g,干姜15g,高良姜10g,熟地20g,白术10g,党参10g,三棱15g,莪术15g,木香10g,佛手10g,厚朴10g,海藻15g,牡蛎15g,蜈蚣5条,斑蝥5个,滑石10g,牵牛子30g,槟榔30g,大黄15g,元明粉15g(冲)。

每日l剂,煎2次早晚服。

   成药处方:

化毒片:

每日2-5片(视耐受情况定,下同);化郁丸:

隔日1剂;化坚口服液:

每日50-100mL。

   服药后大便排出物甚多,如烂肉,或如粘冻。

9个月后,腹部肿块基本消失,血象基本恢复正常。

1974年4月,天津市某医院征得病人同意后做剖腹探查,证实腹腔转移癌已完全消失,1980年该医院再次复查,末见异常变化,正常工作。

   7.乙状结肠癌——辛温驱毒,破瘀攻下

   刘某,男,47岁,华东某学院干部。

1970年患乙状结肠癌,术后3个月复发,当时左颈淋巴结及左腹股沟淋巴结均有转移,腹部胀痛,有少量腹水。

天津某医院钡灌肠见肠道狭窄区仅,大便阻塞不通,1971年2月来诊。

   查体见面色苍白,痛苦病容,身体消瘦。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弦。

两拇指甲印(+),微小,余八指甲印(-),舌、腮印(+),左耳壳硬结(+),胃及脐左侧压痛(+)。

肝掌明显,延及大、小鱼际及十指端,肝大肋下两指。

证属寒瘀毒结,治以辛温驱毒,破瘀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肉桂15g,党参15g,熟地30g,莪术15g,三棱15g,土茯苓30g,斑蝥3个,滑石15g,香附15g,枳实15g,槟榔片30g,牵牛子30g,大黄15g,元明粉15g(冲)。

日l剂,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

和肝丸,日1剂;化毒片,日2-5片;化坚口服50-100mL口服。

   化疗药口服:

复方氟腮密啶片,日5片(每片50mg),口服。

   服药后,每日排便数次,身轻,精神亦好。

服药半年后饮食增加

复,体力恢复,肝掌亦消失。

1972年9月拍片,复发病灶消失,淋巴结肿大消失。

在北京某医院检查CEA(癌胚抗原)为正常值,恢复工作。

   1983年底再次复发且转移.出现腹痛,北京某医院B超查,左下腹肿块,压迫左下肢动脉,不宜手术。

化疗2月余,腹痛加剧,日夜不能卧,天津某医院CT复查为左髂脉管周围淋巴转移。

患者拒绝手术于1984年3月再次来诊,仅治2个月,左腹肿块即明显缩小,不适亦消失。

病人于1985年腹腔癌复发而死亡,但中医药治疗为他延长了生命。

   点评:

孙氏此案除用化毒片等成药驱毒外,尚配合化疗药复方氟脲嘧啶片口服,此亦他的一个治癌套路,即“晚期癌症,邪逼正危,单用中药难以速效,单用化疗药患者难以接受,此时中西药配合,各自发挥特长是必要的”。

“化疗药最多应用的情况是复发癌或转移癌、晚期癌,正败邪强,欲在短期内改善这种危重状况,这也是急则治标的方法。

   考此老常用化疗药如下。

供读者参考:

   脑瘤、喉癌、胃癌、肝癌,加用争光霉素注射液1支(15mg),对入50%葡萄糖20ml口服;

   淋巴肉瘤、、结肠癌,加用环磷酰胺或5-氟脲嘧啶;

   膀肤癌、卵巢癌,加用塞替派。

   孙氏凡用斑蝥攻癌,必配滑石,以减轻尿道刺激反应。

   8.肠系膜恶性肿瘤——温阳破瘀,驱毒攻下

   左某,女,49岁,住天津市河西区。

1979年3月发现下腹部有肿物,疼痛剧烈时则呕吐出冷汗。

4月6日经天津某医院检查,下腹可触及如妊娠5月大小之肿物。

19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两侧卵巢呈皱缩状,左侧卵巢部位附有直径分别为2cm及1cm的囊肿。

两侧卵巢的正中部位有一18cmxl6cmx8cm的肿物,坚硬凹凸不平,被小肠系膜包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病理检查,报告为“肠系膜恶性肿瘤”。

病情日益恶化,腹胀痛剧烈,腹水增多,不能安眠,行动困难,纳少,大便多日不解,1979年10月20日来诊。

   以四诊结合印法,诊得证属寒毒结,治以温阳破瘀,驱毒攻下。

汤药处方:

   附子15g,炮姜20g,高良姜10g,桃仁15g,红花10g,三棱15g,莪术15g,厚朴15g,香附15g,陈皮10g,乌药10g,海藻15g,牡蛎20g,泽泻15g,车前子20g。

   成药处方:

新丹,每日1剂;消瘤丸,每日30丸;化坚口服液,每日100mL。

   服药后大便中排出很多黑色粘冻状和烂肉状物,逐渐身轻有力,食量增加,服药6个月后,下腹肿物和诸不适症状消失。

   9.肝癌——温寒化瘀,攻下

   邓某,男,44岁,广东省高州县人。

1990年4月初经某医科大学B超及CT检查,确诊为肝癌,肝左叶病灶大小,肝功能正常,于1990年5月间初诊,来人代诉病情开药。

经服药后,肝区疼痛消失,病情好转,B超检查,病灶缩小,血象正常,体力恢复。

1990年9月4日病人亲自来诊。

   查体:

体质消瘦,腹水(+),舌印(+),腮印(+),甲印偏寒,脉沉弦。

证属寒瘀毒结型,治以温寒化瘀,攻毒下法。

服药1个月,腹水消失,带3个月药回家。

1990年10月8日B超复查结果为肝癌消失,肝硬化结节。

汤药处方:

   附子20g,肉桂20g,干姜20g,茵陈15g,栀子10g,川楝子15g,蜈蚣3条,天虫10g,全蝎6g,自然铜20g,党参15g,生黄芪30g,熟地30g,白芍20g,厚朴10g,木通1Og,茯苓15g,泽泻10g,穿山甲10g,天葵子15g,柴胡10g,竹茹10g,代赭石30g,番泻叶10g,大枣15g。

   成药处分:

化坚液,日100mL口服;化郁丸,日10丸;新丹,日1剂;消瘤丸,日20丸;和剂丸,日1丸。

   199l年1月2日来电话,已上班工作1个月。

   10.卵巢癌——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

   赵某,女,59岁,住天津市和平区。

1975年4月发病,腹胀不欲食,日渐消瘦,周身倦怠,大便不畅,小便短少。

6月经天津某医院取腹水涂片检查,找到癌细胞,诊为右侧卵巢癌。

1975午7月腹水发展很快,腹胀憋闷,饮水即吐,前来就诊。

   查体见身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语音低微(被别人抱进诊室)。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而弦,舌、腮印(+),十指全无甲印,左耳壳结节(+)。

腹水使腹胀高于胸口。

证属寒瘀水停毒结,治以温肾暖脾,破瘀攻水化毒。

汤药处方:

   附子15g,干姜15g,陈皮10g,半夏10g,白术15g,白参10g,茯苓15g,桂枝lOg,泽泻15g,猪苓15g,黑牵牛30g,白牵牛30g,槟榔30g,大黄15g,番泻叶15g,山药15g,熟地25g,补骨脂10g,核桃仁15g,阿胶6g(冲),鸡血藤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成药处方:

消瘤丸,日5-10丸;化坚液,日100mL。

   服药后大便通畅,排出很多烂肉状物(有的长约15cm),小便亦畅,自7月11日开始服药至8月1日,历时20天后能下床活动,治疗3个月后又到某医院检查,肿瘤已摸不到。

   11.卵巢乳头状腺瘤——温寒化瘀,驱毒攻下

   田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