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3590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docx

最新智库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

序:

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代序)

星巴克热情积极的服务态度

导言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1关于个人责任

2做更好的选择

3问更好的问题

4不要问“为什么?

5克服“小媳妇”心态

6“为什么这种事总是找上我?

7“我怎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

8“他们为什么不沟通好呢?

9别问“什么时候?

10均是拖延惹的祸

11于现有的资源下做出成绩

12“还有什么新办法可以用?

13少责怪别人

14无能的水手责怪风向

15我们全于同一个团队里

16击败你生命中的裁判

17谁为发生的问题负责

18主人翁精神

19团队精神的基石

20提高个人责任意识,从“我”做起

21只能改变自己

22“我不再试图改变别人”

23从自身做起吧!

24你“言行一致”吗?

25“个人”的力量

26QBQ的祈祷文

27谁能做真正的榜样,请站出来!

28实践个人责任

29什么均不做的风险

30别说个人的影响力微不足道

31人人均是领导

32谦逊是领导的基石

33领导者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34“错问题”大全

35QBQ的精神

36学习箴言

37买很多书不代表学会很多东西

38真实的故事——个人责任意识的写照

39学习的动力

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代序)

方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魏新

傅豫波女士嘱我为《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题写推荐语,且为该书作序。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为一本讨论企业管理深层意识问题的书作序,我觉得我应该慎重行事。

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资格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自己于管理的企业上尚无什么值得点评之处的话,我凭什么自以为敢为这样一本讨论管理的书作序呢?

所以,接到傅女士的邀请信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得想个法子推掉它!

那么,为什么最终我又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为此书作序呢?

答案其实也不复杂:

我毕竟是学者出身,至今仍然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

作为学者,对书与知识的兴趣,促使我即使已准备婉拒傅女士的邀请,但对送上来的预读版还是禁不住要翻阅一番。

殊不知,一读之下,爱不释手,觉得“问题背后的问题”实际上是任何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均应关注的深层次意识问题,对如何重新认识北大方正集团这个企业组织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解之题亦颇有启迪。

作为学者,应朋友之邀为某本书作序,本是常事。

那么,既然以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作序我还心存疑虑的话,干脆就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写几句吧。

《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本身不是一本纯粹探讨管理理论的学术书籍,全书自始至终找不到引经据典的痕迹。

如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写作风格,作者约翰·m勒(JohnG·Miller)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理论问题。

全书深入浅出,事例生动,核心只有一个:

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问题。

从企业运行的角度来看,每个企业均难免于运行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

读完这本书,相信每一个读者均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许多企业家于管理实践中采取了不少的改进措施,以图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比如不断地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引入新的激励机制,出台各种规章制度等。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的运行效率且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不少所谓的企业管理专家也到不少企业“指手划脚”一番,引经据典开了药方要企业依方治病。

但大部分企业运行效率低下的顽疾仍不见好转。

我讲这些绝无贬低上述做法的意识,相反,我个人于北大方正集团的企业运行过程中也于做同样的事情。

问题的核心是,仅仅做这些还是十分不够的。

一个企业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除了与其组织架构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否存于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关之外,还与这个企业的理念体系及文化建设密切有关。

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是有形的一面,而理念与文化是无形的一面。

而且理念和文化关系到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他对企业运行效率的高低影响也许更大一些。

我于我们企业内部常常讲“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

”记得当年我们于对方正科技这家上市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方案研究时,我曾经于干部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

“组织架构的调整固然是重要的,但我希望我们的干部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组织架构没有最优一说,其合理性是一种相对概念。

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去适应。

但同样的组织架构,换一个团队去运行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我当时讲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的干部,人的意识是企业运行好坏的关键要素。

人于认识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仅靠机械的架构设置或强制措施的制约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绝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这本小册子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且且把核心问题聚焦于了组织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的养成上。

我个人认为该书作者抓住了组织运行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而且是企业于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的要素,尽管它不是唯一的核心要素。

尽管这本书中讲了许多经典事例,比如说于本书开篇中提到那个具有高度个人责任意识的他“最喜欢的服务员”的故事,我还是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个代表团到南韩洽谈商务,代表团车队的先导车由于开得较快,为了等待后续车辆,暂停于了高速公路的临时停车带。

几分钟后,一对驾驶“现代”跑车的年轻夫妇停靠了过来,问代表团的同志,车辆是否出了什么问题,是否需要他们的帮忙,因为他们中的男士是现代汽车集团的职员,而代表团的车辆恰好也是他们生产的汽车。

我相信读完这个故事的每个人均会为这名年轻的现代汽车集团员工的个人责任意识所叹服。

于非工作时间,而且是上级不于现场的情景下,对一个与本人职责且无直接关系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恰恰说明了这名现代汽车集团员工的深层意识里已经将与本企业有关的任何事情均当成了自己的个人责任。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成员均养成了这样的个人责任意识和思维习惯,那么这些成员的行为习惯又将对企业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以及执行力的提升带来多大的正向作用呢?

我曾为企业文化下过一个这样的定义: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的总和。

读读这本文字不多、道理浅显却寓意深刻的小册子吧!

改变每个组织成员的思维习惯,形成明确的个人责任意识,才能改变每个组织成员的行为习惯。

最终也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的优秀文化。

每个组织成员,包括“你”,包括“我”,也包括“他”。

从每个人自己责任意识的提高入手,最终会改造一个企业,一个社会,提升整个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与能力!

星巴克热情积极的服务态度

徐光宇(现任统一星巴克企业暨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企业总经理)

约翰·m勒写的这本小书,轻溥短小、容易阅读、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了!

就于我看完一遍之后,竟然于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再读一遍”的召唤下,又重新看完第二遍。

现于为了写这篇推荐文,又看了第三遍,还做了笔记,此刻内心不断涌现“个人责任”概念的重要。

甚至,我还于隔天早上的统一星巴克营销体验营中,立即和全体店经理之上的领导干部分享这次的读书心得,就是前一天晚上读完这本书两遍后的感想。

我觉得经过这次特别有意思的体验后,我对“个人责任”的信念,更加强化与进步,于此也特别感谢出版社,给我这次与读者分享的机会。

作者提到: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最终极目标就是“行动”,而要实践“个人担当”的方法就是:

先修炼自己的想法,接着能问较好的问题,最后付诸行动。

我们星巴克的每一位工作伙伴于每天营运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地实践“onecupattime”(当下专注认真煮好一杯咖啡的精神)这种一次务实地做一个选择的积极态度,正是展现“个人责任”改变世界的方法。

星巴克伙伴透过每一次和客人于店里相遇的机会与瞬间,创造独一无二的服务与体验价值,于此同时也正考验着每一位工作伙伴,是否能承担起咖啡馆的主人精神:

“承诺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劳力,热情地解决问题,而且绝不再争功诿过。

这又和作者所提到“个人责任”的重点,不于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现况的想法不谋而合,个人责任就是个人力量的实践,就是每一位默默领导者日常生活的自我实践。

于星巴克中我们强调“人人领导·人人跟随”,致力创建企业领袖品牌(LeaderBrand)的格局,以谦虚的心与个人担当为领导的基石,然而我们确实还有不懂的地方,仍然持续努力学习中。

我喜欢书中的这两句话:

“有责任的人会责怪谁?

谁均不怪,甚至包括自己于内。

”作者还改写了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著名的祈祷文,“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导言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于美国通往休士敦的高速公路上,有一块横跨道路的高耸的广告板上写着这样一行醒目的打字:

“个人的责任感何于?

不知道是谁于把它矗立于那儿的,但它确实一语说中了我心中一直于思考的问题。

说的完全正确。

责任感何于?

为什么现于社会上学多人常做的,是把手指向别处,为自己面临的问题、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情绪,而怪罪东、怪罪西呢?

举个例子:

有一天,我于加油站的便利商店,想买一杯自助的咖啡喝,但发现当时柜台上的咖啡是空的,于是我跟柜台后的服务员说:

“抱歉,先生,没咖啡了。

”这时,他指着距离他不到3m的另外一位服务员说:

“添咖啡归她们部门管!

部门?

于一个跟我家客厅同样大小的路边加油站的便利店里?

再举个例子。

某越洋班机上,空服人员正于通过对讲机广播说:

“各位旅客,由于负责本航班提供餐饮及给养武夫的部门送错了片子,所以我们将无法为您播放原订的影片,敬请原谅。

”——言下之意,不是我的错!

再来看看这样的一个例子:

于一次我们全家的旅行途中,我进了一家PIZZA外卖店,于点了餐之后,我待于一边等待取餐。

但服务员显然漏掉了我们所点的餐,我踱着方步等待了很久,饥肠辘辘的家人则于车上等待着。

但就于我忍不住询问的时候,柜台后面的年轻人出其不意地答复我说:

“嘿,别怪我,我才刚换班哩”——这与我没关系!

我们常听到——“不是我的错”,“这不关我的事”。

“这不归我负责”或“不是我的问题”等类似的话。

我觉得高速路广告牌上的文字,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看来,肯定也是因为有人对“责任感”的问题感触颇多,才会于高速路旁立这块看板,抒发己见,且警示大家的。

我也是深有所感,才写下这本书的。

那么,谁应该看这本书呢?

我认为曾经听过或问过下列问题的人均应该看看这本书:

●“这工作应该归哪个部门负责?

“这个部门什么时候才会做这些他们应做的工作呢?

“他们怎么不事先沟通好呢?

“谁该为这些失误负责?

“我们为什么得忍受这些改变?

“什么时候才有人来指导我,给我足够的培训呢?

“没有明确指示,我不知道怎么办呀?

“为什么没人来协调一下这件事呢?

之上的想法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不正确,但却暴露出了一个我们今天时时于面对,且隐藏于当今组织当中的推委、抱怨、拖延、执行不力、目标不能达成等许多表面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缺乏个人责任感。

现于,应该是开动脑筋、多问些与个人责任有关的问题的时候了,这才是改善组织、改进个人工作及生活效率最有力也最有效的办法。

“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工具,它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不断的改善与精练,通过改进个人问话的方式,帮助包括你我于内的每个人,培养个人勇于负责任的精神。

我从1995年起,开始针对这个观念撰文且发表演说,如今获得的共鸣更胜以往。

几乎每天我均能听到关于通过QBQ的培训,提高了个人责任感,从而提高了生产率,获得了最佳团队合作,减轻了压迫感,关系更健全与融洽,提供给顾客更好的服务等的成功案例。

大家认同QBQ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QBQ除了使企业受益外,同样使个人也从中受益:

一旦开始学习且实践QBQ式的思考方式,似乎会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万事通络,心情平和,从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选择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生命将更充实、更愉悦。

所以说,如果你曾经听过前面列出的问题,如果你因为他人欠缺责任感而沮丧,甚至,如果你从自身也觉察到会有上述某些想法,那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请慢慢领会书中的道理吧!

个人的责任感何于?

1.关于个人责任

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中午,于明尼阿波利斯市区,我经过一家叫“石邸”的餐厅,想吃顿简单的午餐。

餐厅就餐的人非常多,赶时间的我,很庆幸找到了一张吧台旁边的凳子坐了下来。

几分钟后,有位年轻人端了满满一托盘要送到厨房清洗的脏碟子,匆匆从我的身边经过。

他用眼角余光注意到了我,于是停下来,回头说道:

“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吗?

“还没有,”我说,“我赶时间,只是想来一份沙拉和两个面包圈。

“我替您拿来,先生。

您想喝点什么?

“麻烦来杯健怡可口可乐。

“对不起,我们只卖百事可乐,可以吗?

“啊,那就不用了,谢谢。

”我面带微笑,说道:

“请给我一杯水加一片柠檬。

“好的,先生,马上就来。

”他一溜烟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他为我送来了沙拉、面包圈和水,我向他道谢,这次他又一溜烟不见了,留下我这位满意的顾客开始享用着餐点。

过了一会儿,突然于我的左边有人直冲我过来,一股“热情的气息”掠过我的身后,然后一双“服务员的长手臂”越过我的右肩,送来一罐外表冰凉、内于沁心的——你猜是什么——一听健怡可口可乐!

我回头一看,就是刚才为我提供服务的那位服务员。

“哇!

”我说。

“谢谢你!

“不客气,”他微笑以对,立刻又赶到别处去忙了。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

“把这家伙挖过来!

成为我的雇员不管多费事!

”他显然不是一个一般的服务员。

我越是想到他做的那些额外的事,就越想找他聊聊。

于是当他注意到我的时候,我招手请他过来。

“抱歉,我以为你们不卖可口可乐?

”我问。

“没错,先生,我们不卖。

“那这是从哪儿来的?

“街角杂货店,先生。

我惊讶极了。

“谁付的钱?

”我问。

“是我,才2块钱而已。

听到这里,让我不禁为他专业的服务所折服,我原本想说的是“你太棒了!

”,但实际却说:

“少来了,你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去买呢?

面带笑容的他,于我眼前似乎变得更高更大了。

“不是我买的,先生。

我请我的经理去买的!

我简直不敢相信。

这不就是“权力下放”的观念吗?

我猜我们每个人肯定均会喜欢这样的情景——看着自己的“老板”,说道:

“帮我弄杯健怡可口可乐来吧!

”多棒的场面呀。

但是更进一步想,他的所作所为,正是“个人责任”与“问题背后的问题”的最佳写照。

我们会于接下来的几章中详细探讨QBQ,但此刻先来看看这位服务员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做的决策。

当时是中午就餐的高峰时段,他已经几乎忙不过来了。

但是,他注意到有一位顾客好像必须招呼,于是决定尽力帮忙,尽管这位客人且不于他负责的服务范围之内。

我当时不晓得他当时于想些什么,但许多人于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最多想到的却是:

“为什么每件事均该我做?

“到底是谁负责这区域?

“要等到什么时候,管理阶层才会提供更多的商品?

“为什么老是人手不足?

“顾客要到什么时候才会读菜单?

类似的问题与感受是情有可原的,尤其是于工作劳累,情绪沮丧的时候更是如此。

然而,之上的想法全均不可取,不仅对工作与情绪只能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无助于改善现状。

于本书其他的篇章里,我将把这类问题称为“错问题”或“不正确的问题”,原因是提出这些问题既没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又缺乏行动的力量。

这些问题也与“个人责任”的精神背道而驰,因为每个问题均于暗示其他人或其他某事应该为问题或情况负起责任。

然而不幸运的是,这些不正确的问题,往往正是最早进入我们头脑中的。

于碰到问题、情绪沮丧或面对某种挑战时,一般人往往先产生负面和防卫的反应,这时最先出现于脑海中的,就是这样的“错问题”。

然而如果从好的方面来想的话,可以认为:

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正是立功的大好机会呀!

以QBQ的方式进行思考,恰巧能帮助大家好好的把握这些机会。

当脑中浮现“错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接受——“对呀!

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更多协助?

也可以选择拒绝,且提出更好、更有责任感的问题——例如:

“我该如何改变现状?

”以及“我该如何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持我的团队或组织?

总而言之,QBQ的精髓是:

借由提出更好的问题,立刻做出更好的选择。

那位服务生正是如此。

他没有提出“错问题”,因此没有被眼前的情况引导到负面去,相反的,他当下便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提出了更好的问题,作出了最好的选择。

撇开其他因素不谈,他的行为清楚地表现出那是有责任感的思绪,例如:

“我如何能帮上忙?

”以及“我如何为你提供更好的服务?

”且最终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所有问题。

可以说,得到了双方均非常满意的结果的前提,正是由于他所作出的选择。

于离开餐厅前,我给了他一笔“不算小”的小费,我跟其他人一样,把找来的25分的硬币放于了吧台上(骗你的啦,其实我放了好几块钱的小费。

他真的当之无愧。

几个月后,我又再次到那家餐厅用餐。

当我问到“我最喜欢的服务员,雅各布·m勒(与我同姓)”时,老板娘说:

“抱歉,先生,雅各布已经不……”

我马上想:

“天哪!

你们竟然留不住这么优秀的服务员?

你们留不住一位会关注顾客的人,一位心里能为顾客想到′现于我能为你提供什么服务′的人?

”我真不敢先他们竟放他离去。

我真是什么也不想对老板娘说了,于是打断她的话:

“天哪,你们留不住他吗?

你们让他离职了吗?

机灵的老板娘答道:

“喔,不是啦,先生,我们没让他走,而是让他升任管理职位了。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

“管理职位?

真是浪费人才!

”(如果你是一位经理,想笑尽管笑吧。

其实,于了解了雅各布的思维方式后,我对他能如此快速地升职,朝向个人职业更高的目标前进且不意外。

这也正是个人责任所造就的个人事业的不同之处——到头来每个人均是赢家:

顾客、同事、组织、个人。

至于雅各布本人呢,撇开小费与升迁不谈,我也相信,雅各布提出了更好的问题,做了更好的选择,且负责任地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他也收获了最愉快的心情,以及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感。

个人责任感的不同,造就了个人事业的差异

2.做更好的选择

于我们搬到丹佛市不久,就发现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羊头草。

它是一种生长于这一带的植物,果实带刺,外型像山羊头,有耳朵、犄角和鼻子。

羊头草果以计较朝上的方式掉落地面,万一不幸踩到,或者被脚踏车轮胎碾过,扎破了鞋子或轮胎,足可以让你大大扫兴一整天。

然而事实是,如果你一直就住于这一带,这种植物且不会引起你太多的烦恼,只不过可能会更换几次自行车轮胎而已。

的确也是,自从搬到西部的几年来,我们更换的轮胎的次数,比住于中西部的所有时间中更换的轮胎的次数还要多。

于这里,即使是轮胎最厚的山地车,比较细心的骑车人也会为了防止羊头草,而采取多重防护措施。

每一天,于面对个人与职业生涯中未曾探索过的荒原时,我们通常有无数多个选择要做。

选择什么呢?

不是下一个行动,而是“下一个想法”。

选择了“错想法”,等于是落入了羊头草情绪中——面对且不一定造成太严重后果的枝节问题,不断地烦恼、抱怨、责怪与拖延。

相反地,如果选择了“对的想法”——不过是多换几次轮胎而已,且以更正面的心态,去体会我们搬到这里的更多好处——生活更富裕了,人生更丰富了,感到了生活的尊严,收获了工作的成就,而这一切,均是因为我们作出的搬到丹佛市这一选择所带来的。

QBQ的基本精髓之一就是,每个人均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选择,不但有责任为自己作出最好的选择,而且要为作出的选择负责。

有时人们自以为别无选择,因此说出:

“我不得不”或“没办法”的话来,殊不知任何人永远均有选择的余地。

永远!

即使决定选择“不”,也算是一种选择。

有了这样的认知,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就将离你不远了。

你想远离羊头草烦恼,以愉悦的心情去体会和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吗?

请做更好的选择吧!

3.问更好的问题

现于,我们来谈谈提升“个人责任”的工具——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建立于这样一项调查的基础上:

几乎所有人于第一时间对外界事物,往往会作出负面的反应,脑海中浮现出“错问题”。

但是,如果每当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均能够先以客观的思维方式,再深层次地考虑一下最开始面临问题背后的问题,或者说导致问题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然后进一步修正一下自己的想法,再提出更好的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将能够引导我们获得更圆满的结果。

QBQ的指导原则之一是:

答案就于问题之中

换句话说,提出更好的问题,就会获得更好的答案,从而得到更佳的结果。

因此QBQ的精神,就是“提出更好的问题”。

那么如何分辨问题的好坏呢?

比较好的问题究竟“长”什么模样?

本书将帮助读者分辨且提出比较好的问题。

对初学者来说,以下是创造QBQ的三项简单的指导原则:

1.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来发问,而不是用“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

2.于所有问题中包含“我”字于内,而不是只包含:

“他”、“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3.把问题的中心词放于动词上,也就是放于行动上。

比如说,“我能做什么?

”就是最佳范例,这句话以“什么”这个词来发问,包含“我”字于内,且将问题的重点放于了“做”这个行动上。

“我能做什么?

”说得简单,但可别被它的简单给骗了。

QBQ就像宝石,由许多切割面所组成,于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探索这些切割面,看看QBQ的发问方式,将对你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能做什么?

4.不要问“为什么?

你听过下列的问题吗?

“别人为什么不认真点?

“这种事为什么落到我头上?

“为什么他们要为难我,让我没法好好做事?

…………

请你试着大声把问题说出来。

说出问题后,你的感觉如何?

当我说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受害者般的软弱无力,用“为什么是我”的语气发问,等于于说:

“我受到了周遭的人和事物的陷害,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无奈。

”怎么样,以这种形式的问题提问,完全没有任何积极的因素吧,对吧,但这样的问题,我们却经常挂于嘴边。

请注意:

如果你曾经接受过关于运用“五问为什么”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提高销售业绩的培训课程,请注意那些也均是有用的方法,但其着眼点与思维方式,与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于这里我们提出的是,以“为什么”这个词提出的问题,它们带有“我是小媳妇”的语气与心态,让人一听就把你归类为典型的可怜虫。

任何人均可能掉进“为什么”的陷阱。

有一次,我问一位部门经理,有多少人为他工作,他说:

“大概半个人吧!

”虽然是句玩笑,但是像他这类的管理者,无疑也可能会提出错误的问题来,比如:

“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好员工?

”“为什么现代的年轻人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认真地工作?

”“为什么我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进一步指示?

”等。

之上均是“小媳妇心态”的思维方式。

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的例子实于是太多了,可以说随处可见。

有一次我搭乘长途飞机,旁边刚好坐了一位五十五岁左右的男士。

为了消磨时间,我们互相自我介绍,然后就从一些客套话开始聊起来,像是:

“你到哪儿去?

”以及“请问于哪高就?

”等。

原来他于亚斯班附近还拥有一栋房子,刚从那儿度完二十一天的滑雪假期回来。

“哇!

”我心想,“于亚斯班度假二十一天,这家伙肯定收入不菲。

”他接着说他住纽约市,于华尔街上班。

你猜他做哪行的?

不是一般人第一感觉的股票经纪人,而只是一个代理个人伤害诉讼的律师。

当他问我从事哪一行业时,我顺口说了个简单的答案:

“写作、演讲。

”“哦,真的?

”他说,“真的!

你均讲些什么?

”我心想有什么不能说的呢,于是回答,我一直于倡导“个人责任”的观念,与次同时,我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个人伤害”——“个人责任”,哈,他会不会将我的话理解为反话,或是一种讽刺?

看来我猜中了,他开始有点坐立不安的样子,我可以猜到他的想法——为什么我会挨着这个家伙坐呢?

最后我为了澄清,又说:

“其实我写作、演讲的目的是帮助包括我于内的每个人,除去生命中的‘小媳妇想法’!

我想他也许理解了我的意思,但是他站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