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3656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

提分必做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

定远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入学考试

高三(实验班)语文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第I卷(70分)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

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

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

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比如这幅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

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后来,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

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

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

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

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

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

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

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

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

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

(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

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

B.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C.汉朝以后南海地区的香料传入中原,这些香料香味浓烈、烟火少,导致香炉的造型不断发展变化。

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当时提倡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的情况下,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B.香炉作为当时广泛流行的器物,香炉和其他美的事物一起作为李清照忧伤化的感情的载体,成为李清照最钟爱的审美选择。

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种造型还可以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动物造型的香炉。

D.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

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但因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气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很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烧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

“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

”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

“我不会出这钱!

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

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

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

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

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

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

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

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

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

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

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5.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分)

6.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

你对此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

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

我们渴望诗意—一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三段

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

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

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

励操行,善谈兵。

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

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

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

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

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

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

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

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

御史李炳言:

“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不从。

明年,法司言

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

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

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

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

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

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

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

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

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

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

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

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

至晚,遣使赐以珍馔。

春曰:

“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遂不食。

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

令薙发,不从。

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有删节)

10.对文中加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

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

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

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

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

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音乐达到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②孔子的名言“   ,   ”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③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   ,   ”让我们认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天地河海的辽阔。

④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   ,   ”。

⑤《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

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

陈师道

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

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

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

知时如有信,决起【注】亦相亲。

【注】决起:

断然飞起。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句句围绕着归雁而写,但句句又直切思归之情。

B.“作计胸怀早”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雁对归来早在心中有了打算。

C.“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两句用推测的语气来写雁去留的原因。

D.“知时如有信”写雁是知时鸟,人们看到北雁南飞,就有了归家的信心。

E.本句用雁的归飞反衬人的思亲之情,照应了首句的“作计胸怀早”。

16.“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两句在形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上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5分)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援建的缅甸高铁隧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此时,国产盾构机的加入无异于为虎添翼,加快了工程进度。

②国庆期间,爷爷凭借断作《变化中的合肥)被评为全市最有家国情怀十大画家之一,他则表示忝列其中,愧不敢当。

③《辉煌中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⑤移动支付已经全面覆盖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模式一改几年前在西部不瘟不火的情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⑥《强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纪录片集中播放,并不是叠床架屋,而是从军事、政治等不同角度展现国家发展历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

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其主要设施,②   。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没有老师们的鼎力相助,没有同学们的热情支持,我没有机会站在这个领奖台上.

B.尊敬的各位专家,感谢你们莅临我校的生涯规划研讨会,请给予我们认真的指导。

C.班会课上,班长动情地说:

“我殷切地期望同学们在今年的高考中都能心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