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698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ocx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设部备案号:

 

福建省城镇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of

RoadAsphaltPavementinfujian

(征求意见稿)

 

2018-×-×发布2018-×-×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本条为制定本规程的目的,沥青混合料的质量问题与混合料配合比、施工工艺以及机械设备有着直接关系。

由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而直接危及道路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国内外公路及城镇道路中作为高级路的主要结构类型而广为应用,如何保证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提高路面质量,混合料设计和施工是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市政行业目前尚未无可行性、明确性、可操作性的施工技术规程,为提高城镇道路沥青砼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沥青混合料工程质量,供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制定本规程。

1.0.2本条为适用范围,由于本规程为省地方标准,仅适用于本省城镇道路新建和改道工程范围。

属于沥青混合料范畴的专业标准。

1.0.3阐明沥青混合料施工的任务和本规程编制的基本原则,而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及技术条件和实测检验对混合料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合理选择。

1.04对城镇快速路、主干道这些重大工程来说,铺筑试验段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应该成为一个制度。

只有对同一施工单位,在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都相同时,才可利用已有试验路段的结果。

但是铺筑试验段决不是一种形式,铺筑试验路段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认真研究,在试验路段铺筑后应提出报告并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复作为施工依据。

1.0.5在按本规程进行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以及机械设备调配时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标准、规范,特制定此条文。

2术语、符号、代号

本规程术语、符号及条文翻译根据《英汉道路工程词汇》、《道路工程术语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道路排水性沥青路面技术规程》等确定。

3基层

3.0.2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的半刚性基层较其他基层具有整体强度高、板体性好、耐久等优点。

为此,规程推荐高等级沥青路面采用此类基层。

但石灰(水泥)稳定细粒土易产生裂缝,进水后易产生软化、唧浆等病害,只适宜用于路面结构层的底基层或垫层。

3.0.3旧沥青路面作为基层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其施工工艺应符合现行的路面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新的面层施工前应对作基层的旧路面进行检查,当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修筑新沥青面层。

旧沥青路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强度、刚度、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变形、高程符合要求。

    2具有稳定性。

    3表面应平整、密实;基层的拱度与面层的拱度一致。

3.0.4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原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层上加铺新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成为新的路面结构,正在不断发展,本条给出了基本的施工技术要求。

4材料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好坏,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的好坏是沥青混合料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特别强调把好材料关。

应以检测数据为依据,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材料。

在混合料路面施工时严格控制质量,防止因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而造成损失。

4.1.2沥青路面集料粒径应以方孔筛为准,是依据国标《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之规定,所涉及检测方法均按公路工程试验规程。

4.1.3本条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选择道路石油沥青或改性沥青的原则和要求。

4.2道路石油沥青的选择

4.2.1本规程所选用的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系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考虑到我省地处亚热带,属夏季炎热冬温气候。

虽然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多年平均气温不高(20℃),但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达30℃,且历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0℃,近年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同时雨量较多,空气潮湿。

因此对用于沥青路面上的道路石油沥青来说,既要求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又要求有良好的水稳定性,还要求耐高温老化和耐气候老化等方面的性能。

为此本规程沥青的质量比《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道路石油沥青的质量有所提高,特别是提高15℃延度及含蜡量的要求,本规程规定除50号道路石油沥青的15℃延度要求大于100cm以外,其余标号道路石油沥青的15℃延度要求大于120cm,同时沥青中的含蜡量高低跟沥青的感温性能(PI值)也有直接的关系,蜡含量高,其热温性能指标越小,故本规程规定A级沥青蜡含量小于2.0%;B级沥青蜡含量小于2.5%。

通过测试各项指标都能满足表4.2.1的规定。

既要求有较高的温度性能,为此本规程特别推荐选用90号、70号和50号沥青并对软化点及10℃延度采用适应我省气候的统一标准。

4.2.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对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内容:

1将原来的“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和“中、轻交通道路石油”两个技术要求合并为一个“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根据当前的沥青使用和生产水平,按技术性能分为A、B、两个等级:

B级沥青与原规范“重交通道路沥青”相近。

2沥青质量要求充分照顾到气候条件,规定了适宜我省的沥青针入度等级。

3增加了沥青的感温性指标针入度指数PI值,国外一般要求PI值在-1~+1之间,新规范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适当有所降低。

在规程修订过程中有些意见认为PI值的试验误差较大,或者应该按照试验规程的方法,可参照表4-3选用5个适宜的温度测定针入度计算,且要求相关系数不低于0.997。

至于计算方法,EN12591:

2000标准确实已经由以前的采用5个温度的针入度计算的方法修改为按Pfeiffer和VanDoormael的方法由针入度和环球法软化点确定。

此方法中显然是考虑到欧洲的道路沥青蜡含量普遍已经很低,当量软化点的概念已经失去意义,同时为照顾不同国家的要求,标准也由原来的-1~+1放宽到-1.5~+0.7。

两种计算方法的PI值不同主要是由于蜡含量对软化点的影响所造成。

两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之差来源于不同方法测定的软化点的差异,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973。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沥青蜡含量的水平情况下(包括B级沥青),PI值的计算方法尚不宜改变。

同时考虑到目前国产沥青和进口沥青的PI水平,将要求放宽到不小于-1.5(A级)或-1.8(B级)。

4在适当提高软化点指标的基础上,A级沥青增加了60℃温度的动力粘度作为高温性能的评价指标。

5沥青的低温性能指标,A、B级沥青改为10℃延度。

6含蜡量仍然是标准中的重要指标。

7老化试验统一为薄膜加热试验(TFOT),也允许用旋转薄膜加热试验(RTFOT)代替。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经建设单位同意,PI值、60℃动力粘度、10℃延度可作为选择性指标”是考虑到这些指标是初次列入标准,总有一个滞后时间。

在CEN的标准中也有类似的做法,为了照顾不同国家的不同习惯,除规定了通用性指标外,还有一系列的选用性指标。

对这些指标,希望各地积累数据,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技术要求。

4.3改性沥青

4.3.1用于改善结合料性能的改性剂品种较多,有机的有SBR、SBS、PE、EVA等,这些改性剂或多或少对沥青粘结料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都有所改善,每种改性剂都有其侧重面和不足。

PE、EVA虽然能改善沥青结合料的高温性能,但对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没有改善,而且现场使用这些产品需要几百万元的加工设备,极不方便;SBS、SBR改性的结合料都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通过多年工程实践,SBS改性沥青适用于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而SBR在低温抗开裂方面更优于SBS,且具有成熟的产品(丁苯橡胶沥青母体)可供采用,使用也较方便。

4.3.2当工地上使用的是改性剂含量高的半成品改性沥青时,应采用强制式搅拌设备按设计要求的掺配比例和性能要求进行制配。

改性沥青长时间在高温条件下储存时,沥青会硬化,针入度稍有下降,但软化点略有上升,其延度在储存一两天时,还较好,时间再长,延度则下降较多,故掺配好的改性沥青材料应及时使用完,当需储存时,在160℃下储存的时间不得超过4~6小时;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储存时(遇下雨不能施工及其他原因),应将温度降至80~100℃;在120℃温度下储存时不超过16小时,以免老化。

4.3.3本规程表4.3.3改性沥青的质量要求,采用省地方标准《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施工技术规程》(DBJ13-54-2013)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之规定。

改性沥青的技术标准以改性沥青的针入度作为分级的主要依据,改性沥青的性能以改性后沥青感温性的改善程度即针入度指数PI的变化为关键评价指标。

从改善温度敏感性的要求出发,改性后希望在沥青的软化点提高的同时针入度不要降低太多。

由于基质沥青标号及改性剂掺量的不同从A到D表面沥青的针入度变小、沥青变硬、高温性能提高,低温性能降低。

随着我国SBS改性沥青加工工艺的提高以及工程要求的提高,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和弹性恢复标准偏低,有必要提高,因此本规程对对表中的4.3.3中的软化点和弹性恢复都有所提高。

对采用几种不同类型改性剂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根据不同改性剂的类型和剂量比例,按照工程改性的目的和要求,参照表4.3.3中指标综合确定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

 

4.7粗集料

用作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应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

粗集料的颗粒应成立方形,在路面中粗集料起着支承荷载的作用,它的质量,尤其是针片状颗粒含量、风化石含量,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欧美国家特别重视集料的质量,尤其关注集料的颗粒形状。

美国SHRP对大于5mm的粗集料无论交通量多少,针片状颗粒均要求不大于10%(最大、最小尺寸比大于5)。

长期以来,许多工程单位对材料质量未予充分的重视,碎石料的针片含量很高,在主观上缺乏对针片状颗粒的危害性的理解和认识。

集料的颗粒形状影响混合料的和易性,也影响混合料的稳定性。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仅与岩石的品质有关,而且与加工的工艺方法、机械设备以及质量管理水平有关。

要严格限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仅要选择好的岩石,而且要选择合适的设备。

颗粒的表面构造是集料的又一重要特性,它对集料颗粒间的摩阻力有重要影响。

对于砾石破碎的要求,以面积百分率作为标准,实际上是难以控制的,因为破碎面积难以量取。

为保证城镇道路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用于沥青面层的沥青混合料不得采用破碎砾石作为集料。

集料应符合一定的级配要求,以便在沥青混合料生产时能保证集料级配始终符合设计要求而不致于偏差过大。

对于集料粒径分布不均衡的碎石料,应进行过筛处理。

最有效的做法是避免集料颗粒尺寸分档过宽,例如用粒径(4.75~16)mm的碎石料,往往粒径分布不均衡,有时(4.75~9.5)mm部分偏多,有时则(9.5~16)mm部分偏多。

如能将这部分料分成两档,(4.75~9.5)mm和(9.5~16)mm,分别进拌缸,就能保证混合料级配的准确性。

在选择粗集料岩石的品种时,应分别路面结构层次提出要求。

如对于中、下面层,对石料的硬度、磨光值可不予强求,而适当放宽要求;但对于上面层,则对石料的硬度、磨光值、沥青的粘附性等指标,则必须满足要求,有时可以高于规范的标准。

改性沥青SMA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依靠粗集料面与面接触、紧密嵌挤形成骨架结构,为防止碎石颗粒在车辆荷载的挤压过程中发生破碎,对用于SMA粗集料的质量必须符合我国现行规范关于抗滑表层集料的技术要求。

也可以说粗集料是SMA质量控制的关键。

因此必须使用坚韧、有棱角、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的优质石料,而不能使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

改性沥青SMA对粗集料抗压碎的质量要求较高。

美国对粗集料以洛杉矶磨耗试验来检验其坚韧性,认为石料的坚韧性与抗压碎性存在直接关系。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本规程将压碎值修改为不大于25%,CA不大于26%,而GB50092-96标准压碎值为不大于28%,CA不大于30%。

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是个重要指标,因为SMA混合料的性质对集料4.75mm通过率十分敏感,而针状和片状的粒料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很容易折断碎裂,使混合料的细料增多从而导致级配发生变化,因此应严格予以控制。

根据SMA材料的特性,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玄武岩、辉绿岩等硬质的碱性石料,而花岗岩、石英岩等酸性岩石往往质量较好,但它们与沥青的粘附性往往很差(小于Ⅴ级),因此可以通过掺加消石灰、水泥或抗剥落剂来提高与集料的粘附性(大于Ⅳ级)。

SMA是一种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以SMA-13为例,4.75mm以上颗粒的粗集料颗粒的比例高达70%~80%,其中9.5mm以上的占60%以上,因此对其规格做出表4.7.2的规定。

4.8细集料

细集料通常是石屑、天然砂、人工机制砂。

目前在工程上石屑应用较多,但石屑的质量往往容易忽视,而影响混合料的品质。

细集料同样也要求颗粒形状呈立方形,而富有棱角。

但目前许多采石场所供应的石屑都是石料轧制过程中剥落下来的碎屑,片状居多,因而是不合要求的。

细集料的棱角性对于确保混合料高的内摩阻力和抗车辙能力至关重要。

对细集料的棱角性定义为:

通过2.36mm筛孔集料的未压实(松方)空隙率。

这是因为较高的空隙率意味着更多的破碎面。

其试验方法是将细集料通过标准漏斗倒入一个经标定的小圆筒内,测试充满已知体积(V)圆筒的细集料重量(W),根据圆筒体积与圆筒中细集料体积之差,即可算出其空隙率,用细集料的毛体积密度,可计算出细集料体积。

从细集料的棱角性考虑,应尽可能采用机制砂。

然而,天然砂使用时应注意用量不能过多,这是因为天然砂在自然作用下经过搬运,棱角已被磨平,用量过多,会引起混合料稳定性明显下降。

细集料在SMA混合料中的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10%,但同样要求石质坚硬、富有棱角,并有一定的表面纹理。

天然砂颗粒接近于圆形,摩阻力小,不宜使用。

4.9填料

在沥青混合料中,矿粉与沥青形成胶浆,它对混合料的强度有很大影响。

用于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应使用碱性石料,如石灰石、白云石磨细的粉料。

在拌制沥青混合料过程中的吸尘灰,往往含有较多的粘土成分,而粘土垢存在将影响混合料的水稳性,故一般不宜用于上面层,但下面层允许使用一部分。

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采用消石灰粉或水泥代替部分矿粉有很好的效果,但用量一般不宜超过矿粉总量的一半。

填料在SMA混合料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沥青混合料形成玛蹄脂,其质量对混合料的稳定性与抗车辙能力有很大关系,填料一般应采用石灰石磨细的石粉,其他粉料不宜使用,但有时为了提高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也使用水泥、消石灰代替。

考虑到在沥青混合料实际生产过程中将排出大量的粉尘,充分利用这些粉尘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也有利于成本的降低,但回收粉尘的质量往往难于达到规定要求,因此本规程对回收粉尘作为填料做了较严格的规定。

4.10添加剂

在生产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时必须采用纤维稳定剂,其原因是SMA使用大比例矿粉和沥青结合料的同时必须添加纤维素材料来吸附混合料中多余的自由沥青,提高胶结料的抗流动性,使骨料接触界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稳定结料膜,尤其是纤维素材料在胶结料中的网状分布,使胶结料形成一种互穿网络结构,即降低了胶结料的温度敏感性又提高了胶结料的韧性,使胶结料具有较大的内聚粘结力,从而提高了骨料接触界面间的粘阻力,当集料受外力作用时不易产生变形,而形成较高的强度。

在生产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可使用聚烯烃改性剂。

聚烯烃改性剂在常温下为固体颗粒,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可直接将改性剂投入搅拌锅内与矿料、基质沥青进行拌合。

在干拌阶段将聚烯烃改性剂投入拌锅,与矿料充分拌和使其熔融后均匀分布于矿料表面形成高分子包裹层,能有效提升矿料与沥青粘结性能。

在湿拌过程中,矿料表面裹覆的聚烯烃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结合,形成聚烯烃改性沥青,进一步提高混合料模量、高温稳定性及抗水损性能,减少车辙变形、拥包推移、水损坑槽等常见病害发生,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5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5.1一般规定

5.1.2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HMA)的分类,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分法。

本规程表5.1.1是根据我国的习惯,并参照国际上的分类方法制订的。

其中的设计空隙率允许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其中沥青碎石混合料的名称需要注意。

在以往规范规程中的沥青碎石(AM),是一种半开式的沥青混合料;而用作柔性基层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一般都是密级配(粒径较大的也称为大粒径沥青碎石),务必不要混淆。

多年来,设计文件对路面的结构层和沥青混合料类型都有规定,但工程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文件时,经常有异议,且经常要通过专家论证提出修改意见,施工单位也经常有不同看法。

为此工程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需对路面结构的合理性予以认可,如发现设计明显不适合工程的交通条件时,可提出意见要求修改。

这是施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这样做能避免许多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早期损坏。

5.1.3本条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厚度与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

以往规程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1/2,中下面层及联结层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这是沿用原来的上拌下贯式路面的提法。

对热拌热铺沥青混凝土路面,此规定明显不合适。

实践证明,我国通行的中下面层的层厚较薄,采用的公称最大集料粒径往往偏大,混合料离析严重,它不仅达不到增强抗车辙能力的目的,相反还造成沥青层透水,并导致局部早期水损坏。

有的沥青路面厚度较薄,为了满足层厚与集料粒径的要求,除选择粒径较细的混合料外,最好是考虑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路面的层次。

5.1.4为了满足我国工程运用的需要,增加了橡胶沥青混合料类型。

5.2施工准备

5.2.3施工温度是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参数,本规程首先规定施工温度根据按粘温曲线确定。

但它对改性沥青及SMA混合料是不适用的。

实践证明如果按照粘温曲线并采用相同的等粘温度确定改性沥青的施工温度,实际上将会太高。

下图绘出了AH-70普通沥青及SBS改性沥青(PG70-28)的粘温曲线。

图5.2.4普通沥青及改性沥青的粘温曲线

在图中,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为155℃~161℃,碾压温度为144℃~149℃,基本上是合理的。

而对SBS改性沥青,从粘温曲线得到的适宜的拌和温度和碾压温度分别为202℃~208℃及189℃~194℃,显然是太高了。

本规程考虑到无法测量压实后路面的实际温度,将施工各环节温度修改为摊铺的“最低温度”、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最低温度”、碾压终了的“路表面最低温度”、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

5.3配合比设计

5.3.1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是施工过程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配合比设计不能止步于规范的技术要求,规范指标并不一定是最优化的设计。

优秀的配合比设计应该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施工操作性好及变异性小、容易压实,尤其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确保沥青路面不产生损坏。

承包商施工采用材料应尽可能保证与配合比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一样。

材料和用量总是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波动的,混合料性能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5.3.2本条所列的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主要参照福建省地方标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规程》(DBJ13-69-2013)规定的沥青混合料优化级配范围而确定的。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包含有三个层次:

第一,规范规定的级配范围。

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各表的级配范围。

由于它适用于全国,适用于不同道路等级、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交通条件、不同层次等情况,所以这个范围必然只能规定的很宽。

尤其是沥青面层,在同一个级配范围中可以配制出不同空隙率的混合料,以满足各种需要。

这样,可以给设计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有充分选择级配的自由。

相比以往的规范直接为工程规定一个级配范围,配合比设计时尽可能接近中值是很大的改进。

对最常用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该规范参照美国的方法分为粗型和细型,它与以往规范根据空隙率分为I型和II型的性质不同,粗型和细型都属于密级配,空隙率都在3%~6%之间,之所以这样分成两种型号,主要是供不同的气候和交通条件选择级配范围时作参考。

第二,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这是设计单位在对条件基本相同的工程建设经验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所设计的工程,符合工程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道路等级、所处的层位提出的,是施工的指针。

工程设计级配范围一般在规范规定的级配范围内,但必要时也允许超出。

除了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以外的混合料,如各种类型的沥青稳定碎石(ATB、AM)及沥青玛蹄脂碎石(SMA)可直接采用规范级配范围作为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第三,施工质量检验时允许波动的级配范围。

经过三阶段配合比设计确定标准配合比和级配曲线后,按施工质量检验允许的波动值得到施工质量检验级配范围。

同样,标准级配曲线也可能不一定接近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施工波动范围也可能超出工程设计范围。

5.3.3本条规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也是本规程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规程》(DBJ13-69-2013)之规定,以往规范实施多年来,各地对混合料的各项体积指标及其测定方法提了不少意见,呼吁测定方法必须统一,因此本规程测定方法和参数计算方法均按《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规程》(DBJ13-69-2013)之规定。

5.3.5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保留了实践证明,是十分重要的配合比设计三阶段设计法。

5.4混合料的拌制

5.4.1国际上通用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类沥青拌和设备,经我国的试验和使用实践证明,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更符合我国国情,这是因为我国目前使用的材料品种较杂,变异性大,再加上拌和厂大都是露天料场,材料含水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所以主张采用间歇式拌和机。

5.4.2本规程规定城镇快速路和主干道施工用的间歇式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而且要求拌和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实际使用的材料用量、沥青混合料数量等,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的过程控制和总量检验。

5.4.3拌和机热料筛分用的振动筛应根据混合料的规格选用。

筛子的筛分能力(即每小时通过的集料量)与混合料级配、集料品种、类型、集料的洁净程度、筛孔、筛子的倾角和振荡力都有关系,这些一般在拌和楼制造时有所考虑,美国《AsphaltPlantManual》(MS-3)列出的振动筛的筛分能力,下表的等效筛孔的建议可供参考。

表5.4.3间歇式拌和机用振动筛的等效筛孔(方孔筛,mm)

标准筛筛孔(mm)

2.36

4.75

9.5

13.2

16

19

26.5

31.5

37.5

53

振动筛筛孔(mm)

3~4

6

11

15

19

22

30

35

41

60

5.5混合料的运输

5.5.3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尽可能避免交叉污染。

5.5.4本条对转运机的规定是根据筑路机械的最新进展增加的。

转运机介于运料车与摊铺机之间,运料车将混合料卸在转运车上,转运车一边对混合料进行二次拌和,一边与摊铺机完全同步前进,向摊铺机供料。

由于运料车的混合料不直接卸在摊铺机上,可有效地改善混合料的离析和温度不均的问题。

同时在国外,随着运转车的出现,对摊铺机也在改进,一些摊铺机加设了再次拌和的功能,这些都是为减少离析、提高沥青路面综合质量的重要措施。

5.6混合料的摊铺

5.6.1“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