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153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选修一126专题

实验1.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果酒制作原理

1、菌种:

酵母菌,属生物,代谢类型是。

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拓展〗酵母菌多分布在含糖量较高的弱酸性环境中。

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在氧气、养料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出芽(无性)生殖,环境条件不良时进行有性生殖。

2、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式为,

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进行_____________,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发酵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酒精发酵条件:

①温度:

繁殖最适温度,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

②氧气:

前期需O2,后期。

〖注意〗①在发酵的过程中,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②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因无法适应而受到抑制。

③在酒精发酵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先来水后来酒”现象与此有关)

二、果醋制作原理

1、菌种:

醋酸菌,属于生物,其新陈代谢类型为。

菌种来源:

到生产食醋的工厂或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或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

2、原理:

氧气、糖源都充足:

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___________分解成醋酸(糖制醋)。

氧气充足、糖源不足:

醋酸菌将____________→乙醛→醋酸(酒变醋)。

果酒制作果醋的反应式为:

3、醋酸发酵条件:

最适合温度为____________,需要充足的____________。

〖注意〗①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在溶液内部因缺氧而不能形成。

②果醋的制作过程中进行深层发酵时需要不断通入氧气。

三、实验设计

1、制作流程:

挑选葡萄

冲洗

榨汁

______________(果酒)

______________(果醋)

2、操作提示

(1)材料选择和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先    后______________榨汁。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发酵瓶要用消毒。

(3)控制发酵条件:

①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的空间;②制作葡萄酒时将温度严格控制在,时间控制在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__,时间控制在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注意〗①在发酵液装瓶后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的目的:

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快速繁殖,以获取更多菌种,以利于酒精发酵;1/3的空间还可以缓冲CO2气体产生的压力,以免发酵瓶爆裂,并能有效防止CO2导致的发酵液溢出。

②醋酸发酵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

3、产生酒精的鉴定:

可通过嗅觉和品尝初步鉴定,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酒精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_______________。

四、教材中思考题答案

1、设计发酵装置(教材P4图1-4a、4b)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h)拧松瓶盖或打开排气口,其原因是什么?

及时排出发酵产生的CO2,防止发酵瓶爆裂。

如果使用简易的发酵装置,如瓶子(最好选用塑料瓶),每天要拧松(不是打开)瓶盖2~4次,进行排气。

(2)请分析图1-4b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充气口:

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上盖上纱布。

排气口:

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

出料口:

用来取样(监测菌体数量或酒精、醋酸浓度)或排放废料。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管口向下)与瓶身连接:

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发酵操作

(1)制作葡萄酒,取材时你认为应先冲洗还是先除去枝梗?

为什么?

先冲洗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冲洗次数不能太多,以免将附着于葡萄表面的酵母菌被冲洗掉)。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

例如:

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

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

而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五、总结归纳

1、几种常用发酵菌种的比较

菌种项目

酵母菌

醋酸菌

乳酸菌

生物学分类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

代谢类型

异养兼性厌氧型

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繁殖方式

适宜条件下出芽生殖

二分裂生殖

二分裂生殖

生产应用

酿酒

酿醋

制作泡菜

发酵条件

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一直需氧

不需氧

2、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制作原理

酵母菌先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然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在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将乙醇→乙醛→醋酸。

反应式

C6H12O6→2C2H5OH+2CO2

C2H5OH+O2→CH3COOH+H2O

发酵

条件

温度

18-25℃

30-35℃

氧气

前期:

需氧;后期:

不需氧

一直需氧

时间

10-12d

7-8d

联系

酒精发酵为醋酸发酵提供原料。

实验1.2腐乳的制作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

1.发酵菌种:

多种微生物参与(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丝状真菌,属于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型。

(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发酵原理:

毛霉等产生的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可以将脂肪水解成。

3.菌种来源:

(1)传统腐乳生产中,豆腐块上的毛霉来自于空气中的。

(不需灭菌)

(2)现代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直接接种在豆腐上,可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拓展〗前期发酵:

主要是让毛霉在豆腐上生长,温度为15-18℃,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曲霉的生长。

作用:

①使豆腐表面被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②毛霉分泌的蛋白酶脂肪酶等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为各种氨基酸和小分子的多肽、甘油、脂肪酸。

后期发酵:

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通过腌制并加入各种辅料(红曲、酒糟等),生成腐乳的香气。

二、腐乳制作的流程

1、让豆腐长出毛霉:

条件控制:

①15-18℃,②一定湿度,③避免杂菌污染。

发酵时间约5天

2、加盐腌制:

加盐方法:

随层数的加高而,在接近瓶口表面盐要铺厚一些。

加盐目的:

①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腐败变质②析出水分,使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③调味,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

3、加卤汤装瓶:

卤汤由酒和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

酒:

①含量:

控制在12%左右。

②作用: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香辛料:

调制腐乳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

4、密封腌制:

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三、影响腐乳品质的因素

1、菌种和杂菌:

(1)菌种是发酵生产关键,若菌种退化则表现出生化功能的变化,如水解速率、代谢产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品质。

(2)若有杂菌污染则直接影响产品的色、香、味。

2、水、盐、酒、温度和发酵时间:

(1)水的控制:

含水量约70%,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

(2)盐的控制:

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腐乳易腐败变质。

(3)酒的控制:

酒精含量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一般控制在12%左右。

①酒精含量越高:

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

②酒精含量过低:

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

(4)温度的控制:

温度在15-18℃,适合毛霉生长。

3、防止杂菌污染:

(1)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2)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

(3)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4、对腐乳质量的评价:

从色泽、味道、咸淡、是否有异味、块形的整齐程度、厚薄是否均匀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教材中思考题答案

1、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

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对人体有害吗?

它的作用是什么?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皮”对人体无害。

实验1.3制作的泡菜

一、泡菜的制作

1.菌种:

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植物体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都有分布。

代谢类型是。

常见种类有和。

其中常用于生产酸奶。

2.制作原理:

在条件下,乳酸菌将分解成。

反应式为:

3.制作流程:

①原料加工:

新鲜蔬菜修整、洗涤、晾晒、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②盐水配制:

清水:

盐=(质量比),后备用。

(煮沸作用:

①除去水中氧气,②杀灭盐水中的细菌)

③装坛:

蔬菜入坛,(至半坛时)添加调味料,(继续装至八成)注入,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

④封坛发酵:

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

(严格密封:

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经常补充水)(发酵时间长短受室内的影响)一般在腌制d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因此制作的泡菜一般在此时之后食用最好。

4.操作注意事项

(1)泡菜坛要选择透气性差的容器:

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防止蔬菜腐烂。

(2)腌制时要注意控制腌制的、和的用量。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杂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大量增加)

二、亚硝酸盐的检测

1.亚硝酸盐:

(1)物理性质:

亚硝酸盐为粉末,易溶于,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一般用作防腐剂)。

(2)分布:

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据统计,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以上,而豆粉中的平均含量可达10mg/kg。

(3)对人体的影响: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时会引起中毒(原理:

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会导致红细胞内的低价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价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导致缺氧性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时,会引起死亡。

(4)代谢特点: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硝酸盐还原菌)作用)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它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

2.卫生标准:

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过,酱腌菜中不超过,而婴儿奶粉中不得超过。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比色法)

(1)测定原理:

(1)NO

+对氨基苯磺酸(与亚硝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

反应物

(2)反应物+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指示剂)―→玫瑰红色染料

(2)测定方法:

显色样品与已知浓度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估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

三、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发酵时期

乳酸菌

乳酸

亚硝酸盐

发酵初期

少(有氧气,乳酸菌活动受到抑制)

增加(硝酸盐还原菌作用)

发酵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菌活动)

积累增多,pH下降

下降(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

发酵后期

减少(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其活动)

继续增多,pH继续下降

下降至相对稳定(硝酸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

曲线模型

四、教材中思考题答案

1、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酸奶的制作依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2、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宜多吃腌制蔬菜?

有些蔬菜(小白菜、萝卜)含丰富硝酸盐,放置过久时变质(发黄、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类健康。

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

你认为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繁殖。

实验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培养基

1、概念:

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

〖拓展〗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标准

培养基类型

配制特点

主要应用

物理性质

固体培养基

加入琼脂较多

纯化、分离、鉴定、计数

半固体培养基

加入琼脂较少

观察微生物运动

液体培养基

不加入琼脂

工业生产

化学组成

合成培养基

由已知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明确

分类、鉴定

天然培养基

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不明确

工业生产,降低成本

目的用途

鉴别培养基

添加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剂

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

选择培养基

添加(或缺少)某种化学成分

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

〖注意〗①在配制固体培养基时要加入凝固剂,如琼脂、明胶、硅胶等。

②菌落:

单个或少数同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相当于种群。

(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成的菌落在形状、大小、颜色、隆起程度、光泽度、硬度、透明度等不同,可作为鉴定菌种的依据)。

③几种选择培养基:

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分离酵母菌和霉菌等真菌(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分离固氮菌

不加含碳有机物的培养基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④鉴别培养基:

伊红美蓝培养基

鉴别大肠杆菌(在该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黑色)

2、营养构成: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和,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以及的要求。

3、培养乳酸杆菌时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则需提供条件。

二、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条件

结果

常用的方法

适用材料或用具

消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煮沸消毒法

饮水和餐具

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

化学药剂消毒法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饮水水源

紫外线消毒法

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

灭菌

强烈的理化因素

全部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

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

培养基等

〖注意〗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三、实验操作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计算

称量

溶化

调PH

〖注意〗①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称量操作中,动作要迅速的原因:

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

②溶化操作中需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

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③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教材P17)

2、纯化大肠杆菌

(1)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表面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到培养基的表面。

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

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

〖注意〗平板划线、系列稀释、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教材P18-19)

(3)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中,培养12h和24h,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注意〗①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对照,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②微生物接种技术还有斜面接种和穿刺接种等方法,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纯度

四、菌种的保存

1、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的方法。

2、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的方法。

五、教材中思考题答案

1、教材P17倒平板操作讨论题1~4题。

(1)培养基灭菌后,需冷

却到50℃左右时才倒平板。

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

(2)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将平板倒置,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

为什么?

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并污染皿内培养基),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2、教材P18平板划线、P19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题。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

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

为什么?

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

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

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避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4)涂布平板操作的第2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

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涂布操作等。

六、总结归纳

1、生物的营养物质:

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

人及动物的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

植物的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CO2等三类。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营养物质五类。

〖拓展〗①碳源:

如CO2、NaHCO3、糖类、脂肪酸等,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

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

②氮源:

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产物等。

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③特殊营养物质(生长因子):

如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2、平板划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区别和联系

都需无菌操作、都能获得单个菌落;但原理、操作工具和步骤等有区别。

实验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一、筛选菌株

1、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氨,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3、方法:

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拓展〗如何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将稀释相同倍数菌液分别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和选择培养基上,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菌落数目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起到了选择作用。

二、统计菌落数目

1、常用方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拓展〗①显微镜直接计数中,也可对样液适当稀释,制作装片时要先盖盖玻片,后滴加样液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

公式:

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平均细菌数×400×10000×稀释倍数;缺点:

不能区分细菌的死活。

②细菌的数目还可以通过滤膜法来测定:

饮用水过滤后,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计数黑色大肠杆菌菌落。

2、计数原理(稀释涂布平板法):

当样品的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4、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

(2)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计数,求平均值。

(3)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

5、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

排除实验组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三、实验设计

1、土壤取样:

铲去,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

为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通常选用一定稀释倍数的样品进行培养:

①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倍稀释;②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倍稀释;③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倍稀释。

(原因:

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①细菌:

,1~2天;②放线菌:

25~28℃,5~7天;③霉菌:

25~28℃,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

4、鉴定分解尿素细菌的方法: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指示剂。

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指示剂将变红,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四、教材中思考题答案

1、教材P22实验中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吗?

如何改进?

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