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548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docx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22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精品教学设计doc

第1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描写物质性质的方法;

3.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性质与变化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性质和变化的判断(关键词)。

【学习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判断变化类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还可由哪些经验上的方法进行判断?

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A.一定是物理变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蜡烛燃烧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您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新知导学】:

1、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料,,而体现这一性质时,他们都会因燃烧而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变化,说明这些燃料都具有性,该性质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性质。

2、衣服洗净之后都要凉干。

其中的水份会蒸发而就成水蒸汽,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该变化是变化,体现水受热易蒸发。

是水的性质。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等都属于

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都属于。

金刚石硬度大,加工成钻石很困难,这是金刚石的性质;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中燃烧是金刚石的性质。

例题:

1.水是大家熟悉的物质请你说出水的物理性质(至少说5点)

2.如何鉴别下列物质?

写出鉴别的依据(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1)食盐和白糖比较熔点取样同时加热先融化的是白糖;

您将食盐和白糖鉴别开来的方法是:

(2)蒸馏水和酒精;

(3)铁片和锌片;

(4)澄清石灰水和自来水;

(5)二氧化碳和氮气;

(一)化学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活动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1、大量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持续加热的反应、光合作用、电解水等通常是

吸热反应

燃烧,缓慢氧化等通常是放热反应

2、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不同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

如:

动植物的呼吸是能转变成能;

煤、石油的燃烧是能转变成能和能,

干电池放电时是能转变成能,

电池充电时是能转变成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能转变成

能。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怎样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怎样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在语言叙述上,性质常用哪些词语描述?

3.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举例说明。

4.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例如,轮胎爆炸属于____________变化,

火药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石蜡融化,水结成冰B.酒精挥发,块状胆矾研碎成粉末

C.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变浑浊,铁在高温下变成铁水

D.电灯发光,煤燃烧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食盐呈白色B.食盐易溶于水

C.铁易生锈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

3.186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分解法首先从苏打中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

他对钠作了如下实验: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1)

(2)(3)

4.下列描述:

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②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 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水珠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⑦二氧化碳不可燃⑧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下同)      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__ 。

【课后训练】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       B.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

 C.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         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2.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D.水在4℃密度最大为1g/mL

3.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在天然物质中,金刚石的硬度最大.B.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C.酒精能够燃烧.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4.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1

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会变成黑色

D.液氧降温加压能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态氧

5.“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充分体现金这种金属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小B.密度大C.导电

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

6.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家庭食用的白糖是白色固体,有甜味,加热能熔化。

(属于)

把白糖放在锅里加热,白糖熔化为液体。

(属于

)用熔化的白糖做拔丝地瓜。

(属于)如果把白糖

加热至高温,白糖会燃烧,说明白糖具有可燃性。

(属于)白糖燃烧变成气体和炭黑。

(属于)

7.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是因为各种物质所含有的化学能的多少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吸收能量而发生化学变化的例

子。

(2)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变化中的过程中,石蜡的化学能转变

为能和能。

(3)已知生石灰极易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熟石灰。

如图所示,向装置的小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一会儿,发现U形管里的水面出现左低右高的变化。

由此可以判断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中____________热量(填“吸收”或“释放”)。

8.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活动与探究。

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硬度,并嗅其气味。

结果记录为

这些属于物质的性质。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直干燥的烧杯照在烛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

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4)探究: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

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

(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等第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