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5608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docx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三一文库(XX)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书中充满了很多成语寓言故事。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  出自《庄子》书中的成语故事

▲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

“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

“太少了!

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

  养猴子的人连忙说:

“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

“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

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

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

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

唐朝诗人李白曾说:

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

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

  《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

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

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

不过老子早就说过: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认为:

“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

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

  老子曾说:

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

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

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

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

  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

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

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  【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

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望洋兴叹】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的《外篇•秋水》。

  故事说:

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

河面十分宽阔,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

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陶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

“俗话说:

‘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

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

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

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这个成语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  【越俎代庖】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

  相传远古时候,在阳城有一位很有才能、很有修养的人,名叫许由。

他在箕山隐居,人们都很敬佩他。

  当时尧帝想把帝位让给许由,尧帝对他说:

“你看,天上的日月已经出来了,这时还不熄灭蜡烛的火光,它的光同日月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

天上的及时雨已经降落了,这时还要用人工去灌溉,难道不是徒劳吗?

先生很有才华,要是当了帝王,一定会治理好天下。

如果让我继续占着这个帝位,我心里觉得惭愧。

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吧!

  许由不愿接受帝位,连忙推辞说:

“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来代替你,这是为什么?

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占一根树枝的地方就行了,鼹鼠在河边饮水,顶多喝满一肚子也就够了。

算了吧,我的君主!

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呢?

厨师在祭祀的时候,又做菜,又备酒,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掌管祭祀的人,并不能因为厨师很忙,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丢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菜、备酒啊!

你就是丢开天下不管,我也决不会代替你的职务。

”说罢,许由就到田间劳动去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越俎代庖”这句成语,用以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这句成语也可简写为“代庖”、“庖代”。

“俎”读zǔ音,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庖”读páo。

音,不读bāo音,当“厨师”讲,《庄子•逍遥游》。

书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