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863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docx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最大的书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最大的“书”》同步练习

1、按拼音写汉字

cèyántǎpāyìncáng

画()()石宝()()下脚()埋()

答案:

册岩塔趴印藏

解析:

分析:

从字的结构上分划分,“册”是独体字;“塔、趴、印”是左右结构;“岩、藏”是上下结构。

点评:

要求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准确书写汉字,“藏”字比较难写,上边是“艹”下边是“臧”。

“册”的笔顺是撇、折弯勾、撇、折弯勾、横。

2、多音字组词

cáng()ké()

藏壳

zàng()qiào()

答案:

埋藏宝藏蛋壳地壳

解析:

分析:

藏:

[cáng]隐避起来:

埋~、包~、~奸、~匿。

[zàng]储放东西的地方:

~府、宝~。

壳:

[ké]坚硬的外皮:

鸡蛋~儿。

[qiào]甲~、地~、金蝉脱~。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多音字的理解,读音不同,意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如:

藏:

[cáng](埋藏),[zàng](宝藏);壳:

(蛋壳),[qiào](地壳),平时读课文或说话要注意区别。

3、我是拼音小能手

huàcèyánshíbǎotǎpāxiàjiǎoyìnmáicáng

()()()()()()

答案:

画册岩石宝塔趴下脚印埋藏

解析:

分析:

画册:

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

纪念册。

花名册。

岩石:

一种或几种矿物有规律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是组成地壳和地幔的重要物质。

通常指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坚硬固体。

宝塔:

原为塔的美称,今泛指塔。

趴下:

倒下。

脚印:

脚印记。

埋藏:

埋在地下把财宝埋藏在沙子中。

点评:

理解词义,读准字音,会用这些词语造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要注意“画册”的“册”与“朋友”的“朋”区别,“趴下”的“趴”与“爬”的区别。

4、写出近义词

刨根问底—()认真—()

答案:

寻根究底负责

解析:

分析: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认真:

严肃对待,不苟且。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比如:

“刨根问底”理解为“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那么,它的近义词是“寻根究底”。

5、写出反义词

认真—()刨根问底—()

答案:

马虎不求甚解

解析:

分析:

认真:

严肃对待,不苟且。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如:

“认真”理解为“严肃对待,不苟且。

”那么,它的反义词是“马虎、敷衍”。

平时多积累。

6、形近字组词 

跑()铁()理()

刨()底()埋()

答案:

跑步刨根铁钉底线理解埋葬

解析:

分析:

跑:

奔,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

~步、奔~、赛~。

刨:

挖掘:

~坑、~土、~根问底(喻追究底细)。

铁:

一种金属元素,工业上用途极广,可以炼钢,可制各种器械,亦是生物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拳、~军、~骑。

底:

最下面的部分:

~层、~座、~下。

理: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

心~、肌~、条~。

埋:

葬:

~葬。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形三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用形近字组成词如:

“跑、刨”都是左右结构,组成词:

跑步、刨根。

“理、埋”都是左右结构,组成词:

理解、埋葬。

7、把不正确的音划去。

册(cèchè)印(yìnyìng)趴(bāpā)

底(dìdǐ)质(zhìzì)陆(lùlǜ)

答案:

chèdìyìngzìbālǜ

解析:

分析:

“册”应读cè,不读chè;“印”应读yìn,不读yìng,“趴”应读bā,不读pā,“底”应读dì,不读dǐ,“质”应读zhì,不读zì;“陆”应读lù,不读lǜ。

点评:

这道题主要是测试学生正确的读音,有舌尖音、舌后音的区别,如:

“册”应读cè,不读chè;“质”应读zhì,不读zì;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别;如:

“印”应读yìn,不读yìng;声母的区别,如:

“趴”应读bā,不读pā;韵母的区别,如:

陆”应读lù,不读lǜ。

声调的区别,如:

“底”应读dì,不读dǐ。

8、填上合适的词

一()房子一()春雷一()彩虹一()岩石

一()大雨一()大树一()窗户一()网

答案:

间声道块场棵扇张

解析:

分析:

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

一(间)房子、一(声)春雷、一(道)彩虹、一(块)岩石、一(场)大雨、一(棵)大树、一(扇)窗户、一(张)网一、(个)鸡蛋、一(只)松鼠、一(条)小溪、一(个)盘子。

点评:

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如:

一(辆)小车、一(束)花草、一(件)东西、一(朵)小花、一(把)小伞、一(片)水草、一(只)蚂蚁、一(个)花坛、一(声)雷声、一(条)蛇、一(条)尾巴。

一(把)斧头、一(块)石头、一(颗)松果、、一(只)燕子。

9、 填上合适的字、词

茂密的()绿色的()流动的()

繁华的()最甜的()美丽的()

答案:

枝叶凉棚液体城市葡萄葡萄干

解析:

分析: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的+名词”括号里应填名容词。

茂盛的(枝叶)、最甜的(葡萄)、绿色的(凉棚)、热情的(老乡)、美味的(葡萄干)、红色的(沙果)。

点评:

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这道题就是“形容词+的+名词”,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

如:

流动的(液体)、绿色的(叶子)、美丽的(花朵)、成串的(葡萄)。

10、给加横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对:

① 回答   ② 向着;朝着   ③ 对抗;敌对   ④ 对待    ⑤ 正确;正常;相合   ⑥ 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 ⑦ 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   ⑧ 投合;适合   ⑨ 成双的

(1)不管怎么说,她对我真的很好。

               (    )

(2)小方,你见过这幅对联吗?

                   (    )

(3)我看他神色不对,肯定有什么事瞒着我。

       (    )

(4)咱俩对一下表吧,我的表好像慢了。

           (    ) 

答案:

(1)④ 

(2)⑨  (3)⑤  (4)⑥ 

解析:

分析:

对:

① 回答   ② 向着;朝着   ③ 对抗;敌对   ④ 对待    ⑤ 正确;正常;相合   ⑥ 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 ⑦ 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   ⑧ 投合;适合   ⑨ 成双的。

点评:

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这个字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意思来具体回答,一次带入,这样就很容易回答了。

对:

① 回答   ② 向着;朝着   ③ 对抗;敌对   ④ 对待    ⑤ 正确;正常;相合   ⑥ 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看是否相符合 ⑦ 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   ⑧ 投合;适合   ⑨ 成双的。

1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双 耳失(     )   (    )(    )不 绝            前(     )未(     )   

如(     )似(     ) 夜以(     )(     )    不(     )不(    )  

答案:

双耳失聪络绎不绝前途未卜如饥似渴夜以继日不伦不类

解析:

分析:

双耳失聪:

二个耳朵都听不见。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前途未卜:

将来的光景如何难以预测。

如饥似渴: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夜以继日:

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不伦不类:

不伦:

不同类。

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点评: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2、猜谜复习生字,词语。

山下有石_____

家里一块玉_____

厂里过日子_____

小其拿锄头,用力挖宝藏_____

遇到事情都要问清楚,问明白_____

答案:

岩宝厚勘刨根问底

解析:

分析:

1、借字法即借用其他字交待谜底。

这是字谜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2、写义法用叙述或同义词代替的方法揭示谜底或组成谜底的字。

3、笔划交待法抓住谜底的笔划特点交待谜底。

山下有石_____岩;家里一块玉_____宝;厂里过日子_____厚;小其拿锄头;用力挖宝藏_____勘;遇到事情都要问清楚;问明白_____刨根问底。

点评:

掌握猜子的方法,仔细分析给出的语言。

比如:

家里一块玉_____宝;厂里过日子_____厚。

13、给下面的字换部首并组词。

(1)起:

()___()  ()___()

(2)趴:

()___()  ()___()

(3)底:

()___()  ()___()

答案:

(1)(赶)___(赶车)(超)___(超过)

(2)(扒)___(扒手)(叭)___(喇叭)(3)(低)___(低洼)(抵)___(抵抗)

解析:

分析:

这道题是要求把所给的字换一个偏旁,组成一个新字,然后用这个新字组一个词,如:

(1)(赶)___(赶车)、(超)___(超过)

(2)(扒)___(扒手)、(叭)___(喇叭)(3)(低)___(低洼)、(抵)___(抵抗)。

点评:

先看清题的要求,再做题就容易。

平时多注意区别、比较。

又如:

膜:

(摸)___(抚摸)、(模)___(模范)

(2)胎:

(抬)___(抬起)、(治)___(治理)。

14、按要求分类

册岩宝趴印刨埋陆铁质厚底

独体字_______左右结构_______上下结构_______半包围结构_______

答案:

独体字:

册;左右结构:

趴、印、刨、埋、陆、铁;上下结构:

岩、宝;半包围结构:

质、厚、底。

解析:

分析:

从字的结构上分划分: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独体结构。

“册”是独体字;“趴、印、刨、埋、陆、铁”是左右结构;“岩、宝”是上下结构。

“质、厚、底”是半包围结构。

点评:

要求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准确书写汉字,“刨”字比较难写,左边是“包”右边是“刂”。

“册”的笔顺是撇、折弯勾、撇、折弯勾、横。

15、选词填空

兴奋兴趣

(1)达尔文对稀奇古怪的昆虫很感()。

(2)父亲惊讶地看了一眼喜欢研究的儿子,()地举起那束报春花。

答案:

兴趣兴奋

解析:

分析:

兴趣:

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兴奋:

振奋;激动。

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过程之一,是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之下产生的。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填空就容易了。

这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要注意搭配得当,比如:

可以说“达尔文对稀奇古怪的昆虫很感兴趣。

”不能说“达尔文对稀奇古怪的昆虫很感兴奋。

16、重新排队

()他不断地画竹,名声越来越大,登门求画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年四季,他仔细地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琢磨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

气候里的变化和形态。

()文与可的好友、著名诗人晁补之在诗中赞扬说: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

竹。

()宋朝时,有个著名文人,名叫文与可,学识渊博,能诗善文,特别喜爱绘

画。

()时间长了,他对竹子非常熟悉,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把竹干、竹枝、竹叶画

出来,而且画得生动逼真。

()他最爱画竹子,在自己的住宅周围都种了竹子。

答案:

462513

解析:

分析:

宋朝时,有个著名文人,名叫文与可,学识渊博,能诗善文,特别喜爱绘

画。

他最爱画竹子,在自己的住宅周围都种了竹子。

一年四季,他仔细地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琢磨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里的变化和形态。

时间长了,他对竹子非常熟悉,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把竹干、竹枝、竹叶画出来,而且画得生动逼真。

他不断地画竹,名声越来越大,登门求画的人也越来越多。

文与可的好友、著名诗人晁补之在诗中赞扬说: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点评:

语句排序题是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形式。

语句排序排得好,不仅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还能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17、扩句

(1)弟弟差点儿掉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调皮的小弟弟差点儿从床上掉下来。

(2)梨树开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种的梨树终于开花了。

(3)爷爷钓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慈祥的爷爷在河边钓鱼。

解析:

分析:

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点评:

考察学生对扩写句子的掌握,

(1)在“弟弟”的前面加上了“调皮的小”,在“掉”的前面加上了“从床上”。

(2)在“梨树”的前面加上了“我种的”,在“开花了”的前面加上了“终于”(3)在“爷爷”的前面加上了“慈祥的”,在“钓鱼”的前面加上了“在河边”这样使句子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18、缩句

(1)亲爱的妈妈熟练的在炒着香喷喷的饭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妈妈在炒着饭菜。

(2)队员们激动得泣不成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队员们激动。

(3)他用生命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完成了实验。

解析:

分析: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宾语。

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掌握。

(1)去掉“亲爱的、熟练的、香喷喷的”

(2)去掉“得泣不成声”(3)去掉“用生命、一次特殊的”。

这样一改,意思没变,但更简单了。

19、修改病句。

(1)抗日战争时代,我国出现了不少抗日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现了不少抗日小英雄。

(2)他那和善的眼睛里射出慈爱的光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那和善的眼睛里露出慈爱的光亮。

(3)我在区运动会上,为学校争得了名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在区运动会上,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解析:

分析:

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需要修改的内容囊括句子的所有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除此之外还有句式上的各种问题。

修改病句是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1)句子中用词不恰当,把“时代”改成“时期”

(2)词语搭配不当,把“射出”改成“露出”。

(3)词语搭配不当,把“名誉”改为“荣誉”。

点评:

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1)句子中用词不恰当

(2)、(3)词语搭配不当。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朝这个方向走,不是越走越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朝这个方向走,越走越远。

(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3)这难道不是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你的。

解析:

分析:

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

1、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2、将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点评:

考查学生对句式的转换,

(1)去掉“不是、吗”,把“?

”换成“。

(2)把“有”换成“就没有”,去掉“呢”把“?

”换成“。

”(3)去掉“难道不”,把“?

”换成“。

2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书》,“书”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大的“书”》“书”指的是岩石。

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解析:

分析:

这道题是根据课文回答《最大的书》,“书”指什么?

“书”指的是岩石。

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点评:

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读懂课文,比如:

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川川奇怪地问:

“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

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

22、按课文内容填空。

  最大的“书”指的是()。

“书”上的字指的是()、()、();图画指的是埋藏在岩石中的()、()、()。

答案:

岩石雨点留下的脚印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树叶贝壳小鱼

解析:

分析:

这道题是按课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背得熟,应该没问题,但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特别注意“藏”字比较难写,上边是“艹”下边是“臧”。

点评:

主要考擦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学生对课文背得熟,应该没问题。

但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比如“波浪”不要写成“坡浪”。

23、品味探究。

(1)课题《最大的“书”》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

”这句话把石头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石头的速度。

答案:

(1)课题《最大的“书”》加引号是因为这里指的不是真正的书,而是指像书一样能记载历史变迁的。

(2)“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

”这句话把石头分别比作子弹、流星。

说明了石头的速度。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1)加引号是因为这里指的不是真正的书,而是指像书一样能记载历史变迁的。

(2)是比喻句,把石头分别比作子弹、流星。

点评:

(1)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比如:

(2)“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

”这句话把石头分别比作子弹、流星。

说明了石头的速度。

2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雷雨过后

雷雨过后,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天边出现了一(道到)美丽的彩(红虹)。

家家户户都打开了窗,让清新的空气扑了进来。

碧绿的柳枝经过大雨的冲洗,变得更加绿油油的了。

柔软的小草也醒过来,点着头淋洒下水滴,感谢阳光的照晒。

荷叶上滚动着几滴水珠,真(像象)一粒粒珍珠,亮晶晶的。

一只青蛙精神抖擞地蹲在荷叶上,使劲儿歌唱。

一只蜻蜓张开翅膀,在池塘边飞来飞去,好像在表演舞蹈。

蚂蚁连忙来到地面,准备往家里搬东西。

蚯蚓(专钻)进稻田里,正在和小虫捉迷藏(cánɡzànɡ)呢。

蜘蛛慢慢地从屋顶、门窗上爬下来,趴在摇篮似(shìsì)的网上。

一只小猫正在练习滚、扑、咬的动作。

雷雨过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张美丽的图画。

(1)划掉文章中()里不正确的字和读音。

答案:

到红象专zàngsì

(2)按短文内容填空。

()的图画()的小草()的柳枝()的水珠

答案:

美丽柔软碧绿亮晶晶

解析:

分析:

(1)区别同音字:

“道、到”组词:

大道、迟到;“红、虹”组词:

红色、彩虹;“像、象”“专、钻”,多音字:

藏(cángzàng)似(shìsì)

(2)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的+名词”括号里应填形容词。

如:

(美丽)的图画、(柔软)的小草、(碧绿)的柳枝、(亮晶晶)的水珠。

点评:

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

(1)区别同音字:

“道、到”“红、虹”“像、象”组词:

好像、大象;“专、钻”组词:

大专、钻探;多音字:

藏:

cáng埋藏zàng宝藏;似:

shì似的,sì相似。

(2)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的+名词”括号里应填形容词。

25、课外阅读

苏东坡“过目成诵”的秘密

“过目成诵”,是说读上一遍就能背诵。

据说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具有这种“天赋”。

一天,朋友来看他,等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会见。

原来他在抄《汉书》。

客人不解地问:

“以你的才智,过目成诵,还用得着抄吗?

”苏东坡说:

“不然。

我读《汉书》到现在已抄上三遍了。

第一遍是每段抄3个字,第二遍是每段抄2个字,现在只抄1个字了。

”那位客人试挑了几个字,苏东坡就应声背诵有关的段落,果然一字不差。

可见苏东坡的“过目成诵”实在是出于他的勤奋和勤抄。

(1)填空。

苏东坡是()代著名的文学家,据说他有()的“天赋”。

“过目成诵”的意思是:

()。

答案:

宋过目成诵是说读上一遍就能背诵。

(2)短文告诉我们:

①苏东坡有过目成诵的天赋,他的记性比一般的人好得多。

()

②苏东坡并没有过目成诵的天赋,只是他读书比别人更勤奋、勤抄。

()

③苏东坡抄了3遍《汉书》,能把《汉书》背下来了。

()

答案:

①错②对③错

解析:

分析:

(1)由第一自然段可知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据说他有过目成诵的“天赋”。

“过目成诵”的意思是:

读上一遍就能背诵。

(2)由第二自然段可知①苏东坡有过目成诵的天赋,他的记性比一般的人好得多。

(错);②苏东坡并没有过目成诵的天赋,只是他读书比别人更勤奋、勤抄。

(对);③苏东坡抄了3遍《汉书》,能把《汉书》背下来了。

(错)

点评:

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

(1)填空,答案在第一自然段。

(2)判断对错,理解第二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