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116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青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默写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

(2)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3)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___。

(《诉衷情》)

(4)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孔孟论学》)

(5)_______________,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答案】

(1).

(1)晓驾炭车辗冰辙

(2).

(2)寂寥无人(3).(3)尘暗旧貂裘(4).(4)七十而从心所欲(5).(5)衣沾不足惜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寥,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标题中“乐天”是指唐代诗人_________

3.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B.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恍如隔世的感慨

C.颈联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答案】2.白居易3.C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的知识点有: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结合诗歌内容,根据问题作答即可,“乐天”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3.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

C项理解不正确。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本文选自_____家的经典著作《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第③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D.第④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答案】4.

(1).儒

(2).孟子

5.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6.D

【解析】选自:

《孟子》作者:

孟子年代:

战国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积累能力。

文言文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孟子的了解。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恒:

常常,总是。

过:

过错,过失。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

A:

文章开头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

第④段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

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

“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③翁。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叹息曰:

“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朱文公:

朱熹。

②筇qióng:

一种竹子,可做拐杖。

③勃窣sū:

跛行。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公大喜”的原因是“旋觉轻安”

B.“得诗径去”写出道人妙手回春医术高明

C.赠诗中交代了朱文公患足疾之久之重

D.“甚于未针时”比较出道人针灸的实际效果

9.结尾“公叹息”的含义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朱文公是________的人。

【答案】7.

(1)离开

(2)发作8.B

9.

(1).对道人拿着他的赠诗再去贻误其他病人的忧虑。

(2).宽宏大度(仁厚)/有责任心(为他人着想)

【解析】选自:

《鹤林玉露》作者:

罗大经年代:

南宋

译文:

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作:

发作。

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错误,“得诗径去”写出道人骗人之后的得意之态。

9.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朱文公形象:

宽宏大度,有责任心。

二、现代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①穿过乌镇西栅景区往西北方向行走,经过一个民宿群,便见成片簇新的青瓦飞檐迎面而立,错落的粉墙蔓延开来,瓦檐跌宕起伏如波浪层层铺开,这便是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②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会展中心需要具备举办国际会议的各项功能,所以体量庞大,很容易与乌镇的整体环境相冲突,产生压迫感和突兀感。

③为了让这个庞然大物真正“藏”进江南小镇,设计师决定用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瓦片和披檐,替换原有的玻璃墙面,让整幢建筑恢复与人亲近的尺度和质感,在视觉上融入环境。

江南的小青瓦是朴素、文雅、平民化的文化元素,外立面上采用260万片江南小青瓦,成为会展中心最先入人眼帘的景致。

④外围原本平直的墙面,被改成长短不一的片墙,形成一个个高矮不一、前后错落的小空间,营造出江南园林的古典景致,让眼前这座大型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民居集群,而非凭空安置于此的“外来客”。

⑤设计师又对会展中心“精diāo细zhuó”:

在各个入口处和片墙外栽竹、植树,遍植芦苇、睡莲、芦竹等江南植物。

通过打造充满野趣的田园风光,让建筑自然融入乌镇的大环境中,承接古镇文脉,展现水乡的宁静优美。

⑥乌镇邂逅互联网,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镇,借着互联网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造这座代表性的建筑,同样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联通世界的“入口”。

⑦粉墙黛瓦,小桥流水。

乌镇有四通八达的水道、80多座石桥,这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理念完全吻合。

这一意象,被借用到会展中心——三座建筑沿南、东、北三个方向,围绕中心的池塘而建。

接待中心是乌镇的客厅,也是连接世界的‘入口’。

通过接待中心连接两翼的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

会议中心是核心建筑,主会场以“乌镇”为名,可容纳3000人。

另外还有18个会议室,名称也极具乌镇气质:

枕水、雨读、慈云、垄行……

⑧设计师认为,虽然整个建筑体量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但要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和精神,不该是单一的空间,而应该是像互联网那样呈高度分散的结构。

所以,这里密集设计了很多小空间、小场所,每处能容纳几个人到几十人,像极了乌镇的小亭子、小围廊。

⑨如果远眺就会发现,会展中心像被一簇簇丝线笼罩着。

走近看,5.1万根不锈钢索形成了垂挂帘幕,又以三层、五层重叠的方式交织成网状,这恰好成为设计师们用来寓意“互联网”的绝好载体。

⑩夜幕降临,恬静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似在宣告:

这是千年古镇之夜,也是互联网的时代之光!

(选自《浙江日报》,有改动)

10.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精diāo(_______)细zhuó(______)

11.第③段的“藏”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2.对⑦⑧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⑦段在介绍三座建筑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B.“3000”是以准确的数字来介绍主会场的容量

C.举几个会议室名称为例说明了会议中心的“乌镇气质”

D.与人民大会堂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建筑体量之大

13.有人觉得第⑥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请简述理由。

【答案】10.

(1).雕

(2).琢

11.会展中心的建筑风格要与古镇整体环境融合一致/恢复与人亲近的尺度和质感,在视觉上融入环境(意思对即可)12.A

13.不能删。

这段文字概括了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也引出了下文千年古镇文化与互联网精神完美整合的内容。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琢。

1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藏”在文中意思是会展中心在视觉上融入环境。

12.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A项理解错误,第⑦段在介绍三座建筑时采用的是空间顺序。

13.本题考查过渡段的作用。

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

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

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所以不能删去。

点睛: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

思路:

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

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

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结尾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

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②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307宿舍的一个。

铺好床被之后,斜靠在床头,掏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

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

第二位走进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

“我叫方如果,也喜欢写诗”。

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③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

学校广播站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在学校俨然成了文学高地。

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④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

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蜡纸、油墨、白纸四人凑钱。

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40元伙食费里,挤出10元——大不了多吃一周的咸菜,合在一起,可以保证每月出两期。

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

晚自习和星期天,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张印刷。

挥汗如雨,双手如炭。

出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⑤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

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刊上变成铅字,就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⑥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

每一封信就是一叶启航的小舟,载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⑦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

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

重要的是随样报还寄来了6块钱稿费单。

我们合伙出菜票,在307摆下豪门盛宴。

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返航的途中?

⑧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

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

此后,每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⑨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

“我的诗发表了!

⑩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⑪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⑫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

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作家”。

⑬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

不知是积郁成疾还是肝火攻心,终于病倒了。

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

年轻女校医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

“叫什么名字?

”我报上姓名。

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我一眼问:

“你就是熊红久?

”我疑惑地点了点头。

她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

“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

”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轰然一下涌到头上。

“你在哪儿看到的?

什么报刊?

哪一天的?

文章是什么名字?

”我的过度反应显然惊着了她。

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出一张报纸,递给我。

“今天刚到的,《生活导报》。

”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⑭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

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字的形态再次阅览,依然心潮澎湃。

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

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价。

⑮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依然怦然心动。

⑯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作者熊红久,有改动)

14.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想象丰富

D.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15.第⑬段“我”“惶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6.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引起反响

(2)“我”在校医室___________

17.第⑬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联系全文,分析第⑯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14.D15.自己一直没有诗歌发表,好像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诗人

16.

(1).

(1)四个诗歌爱好者省吃俭用,利用课余时间油印文学校报在校内外引起反响

(2).

(2)“我”在医务室看病却忽然得知自己的小说发表而激动万分

17.原文用了四个疑问句(或四个问号/四个短句),写出了“我”得知作品发表后的惊喜、急切的心理,改句语气舒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8.表达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照应标题,也点明了主旨:

文学能够带给人心灵的提升和充实,战胜现实里的困苦和打击,走向理想的境界。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理解不正确,“我”并没有对同学嫉妒。

15.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我”“惶恐”的原因是自己一直没有诗歌发表,好像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诗人。

1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注意对事件的概括意思要完整。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原文连用四个疑问句写出了“我”得知作品发表后的惊喜、急切的心理。

18.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和段落作用。

对文章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内容,表达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要结合内容来理解。

三、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新增了不少智能设备。

智能翻译机成为接送嘉宾的司机与外国嘉宾沟通的“神器”。

智能应答机器人能为迷失在小桥流水间的嘉宾带路。

无人超市门口,用户通过手机淘宝App和快速面部特征识别完成“刷脸进店”。

在情绪营销“Happy购”展台,仪器会根据用户的微笑给出不同的折扣。

在停车场,只要先将车牌和支付宝绑定,车子驶离的瞬间,智能摄像头就会准确识别车牌,自动从车主的支付宝里扣取停车费,乌镇也成为全国首个“无感支付”景区。

【材料二】下列图表选自《乌镇指数: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

(注: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

19.材料一是某同学要出黑板报的内容,请为之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A.《全球人工智能群雄逐鹿,谁领风潮?

B.《“无人店”变身“懂人店”》

C.《从乌镇的窗户瞭望人工智能的璀璨星光》

D.《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

20.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图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1.不久前,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发表演讲:

“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此言一出,引起轰动。

对人工智能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19.C20.示例一:

北、上、广的人工智能(或AI)融资规模和企业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要超过其他地区很多。

示例二:

从各省市人工智能发展情况看,无论是融资规模和企业数,北京都领跑于全国。

示例三:

上海的人工智能企业数占全国的15.17%,但融资规模只占全国的5.5%,相比北京广东,上海融资规模并不大。

21.示例一:

人工智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机器人可以分析大量数据,精确判断病症,并找到最佳治疗方案,为人们提供最好的治疗。

示例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可以代替很多人工,使很多人失业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

【解析】

..................

20.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图表的认识。

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

看图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21.本题考查对名人名言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可以。

四、写作

22.题目:

以自己的方式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以自己的方式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不是吗?

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

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

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

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靠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

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

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

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

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

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

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吗?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

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