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62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Word下载.docx

有个故事:

相传纪晓岚刚进翰林院时并不引人注意,连太监总管都不认识他。

某次,太监总管见他身穿蟒袍,手拿折扇,觉得有点意思,便出了一上联: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上联不算太俗,嵌有春夏秋冬四季。

纪晓岚也觉得蛮有意思,刚好老太监说的是南方口音,便脱口而出: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对句不仅道出了东西南北,还巧妙地调笑了老太监的那个“东西”早就被阉割了。

众所周知,“东西”是个万能词汇,但却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含蓄地表达特定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和意境都是一种美,它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艺术态度和生活自觉。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可谓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过去把“上厕所”叫做出恭、登东,现在一般也说成方便、解手;

男女之事,西方人说“makelove”,我们文字话则叫“巫山云雨”,更给人增添如梦似幻和神奇瑰丽的遐想。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余音绕梁、余味无穷”,一直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饺子”文化,把好东西包在里面,需要细细品味;

西方文化则是“匹萨饼”文化,把漂亮东西都摆在外面,更加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谦虚和内敛。

“鄙人”、“在下”、“贱内”、“拙荆”、“犬子”、“斧正”、“哪里哪里”等自谦用语比比皆是。

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习惯于贬低自己,把成绩和功劳归功于上级和同事;

而外国人则更强调自己的努力和优势。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中国人在竞选或是竞聘某一岗位时,往往要谦虚地说:

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志们的无私帮助下,我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这些话在乐于表现自己的西方人那里就搞不明白了:

既然你只是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而且这成绩还是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那大家干嘛要选你呢?

外国人也许永远也弄不明白:

在一种对自吹自擂、飞扬跋扈等现象深恶痛绝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人要不这样表达,那他的竞聘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

  或许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这种阴柔特性,中国人为人处世就十分讲究圆融变通。

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到一个道观去请道长预测考试的情况。

道长伸出一个指头,一言不发。

秀才们请教是什么意思,道长说:

“天机不可泄露”。

秀才没办法,只好走啦。

小道长忍不住了,问:

师父,您刚才那一个手指是什么意思啊?

道长回答:

他们三个若考上一个,那就代表一个;

若考上两个,那就代表一个考不上;

若考上三个,那就代表一齐考上;

若三个都考不上,那就代表一齐考不上。

  中国文化的确十分强调权变或是灵活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这是一种变通;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一种变通;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一种变通;

“既不犯规,也不犯傻”,这还是一种变通。

  据说,一位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因要打官司就对其律师说:

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约法官出来坐一坐或者给他送点礼。

律师一听,大骇,说千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你的官司必败无疑。

那人说怎么可能。

律师说:

你给法官送礼不正说明你理亏吗?

  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

我们的官司打赢了。

那人淡淡地说,我早就知道了。

律师奇怪地问,怎么可能呢?

我刚从法庭里出来。

中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

那位律师差点跳了起来,不可能吧!

中国人说:

的确送了礼,不过我在邮寄单上写的是对方的名字。

  这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人行为处事的灵活态度,这种追求圆融变通的灵活性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

但这个故事同样充分暴露了中国人规则意识的匮乏,以原则性为代价的灵活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最核心部分就是“情理结构”,亦即理智与情感交融。

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中也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

但绝不许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因此,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史。

《诗经》“击鼓”篇记载着四句千古名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意思就是生死离合,我和你誓言不改,让我俩手牵着手,一直到老再不分离)。

  这四句诗,可谓是中国人的爱情图腾。

在中国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和渲染是历久弥新的主题,爱情、亲情、友情,喜爱之情与怨恨之情,兴奋之情与痛苦之情......支撑着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人情”更多的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人之所以不愿意背井离乡、不愿意浪迹天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愿意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熟人生活圈。

“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

由此所形成的特异现象便是:

在中国,最流行的学问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

网。

这首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逼真刻画。

与中国人的重人情、讲面子相比,西方文化更强调功利和实惠。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局意识、大公无私等都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

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以农业文明为主。

聚族而居是生存的基本形式,家族的繁衍和强大需要每一个个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家族的利益。

因此,整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而家族内部所存在的宗法血缘关系又使得这种价值取向更加稳固。

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那里土地贫瘠,但海岸线很长,适合发展航海业和工商业,因而形成了早期的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首先要解决产权问题,确保个人的权益,这就需要“游戏规则”。

于是,契约关系成为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

而随着产权的确立,个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个体意识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一种“家”文化,血缘关系使“家”成为最基本也最牢固的整体单元。

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家”的支持;

一个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家”的稳定。

中国社会有句流行的俗话,叫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后来有好事者又把这句话演绎成“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群争风吃醋的女人”。

姑不论其是否准确,单从这两句话来分析,一个男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都是“家”:

有了幸福而温暖的家,你就有了坚强的后盾;

反之,你要是背弃或是抛弃“家”,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出家”。

  中国人重视“家”,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

比方说吃饭,我们中国人吃饭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亲情氛围中其乐融融,而西方人吃饭是各自为政;

我们中国人父母把小孩养到18岁以后,还要管他读大学、结婚、买房、带小孩,而西方人长到18岁,会主动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生活;

我们中国人常常以祖孙几代同堂为荣,而西方人大多是利用节假日“常回家看看”;

我们中国人顶多是“亲兄弟,明算帐”,而西方人哪怕是“亲父子”,也必须“明算帐”的。

  由“家”再推而广之,中国文化必然强调“国”。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理念。

“国家国家”,是先“国”后“家”的,“没有国哪有家”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不朽宣言。

遗憾的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忠君”的代名词。

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怪异文化景观就是,中国人虽然从来都不缺乏“爱国主义”的典型,可是在很多“君”只是暴君、“君”与“民”严重对抗的时代,一些“爱国主义”英雄却往往成为“愚忠”文化的表征,甚至成为屠戮民众的凶手。

这一点,已成为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一种挥之不去的痛。

  此外,还不能不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文化过于强调“家”与“国”的整体利益,“人”,也就是当代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个人利益、个人自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被严重忽视和矮化的。

记得曾有个文革期间的笑话。

说是某知识分子的老婆与造反派头头私通,为达到长期苟合的目的,造反派头头指使自己的姘头(即知识分子的老婆)在批斗会上揭发这个知识分子的种种“恶行”。

于是,这个名为老婆实为他人姘头的“革命女性”在台上批斗自己的老公说:

他长期瞧不起我,虐待我,把我当作他的私人财产。

这时,台下一个心明眼亮的群众跳上台说:

对,你这个臭知识分子就该狠狠地批判。

你怎么能把你老婆当作私有财产呢?

你应该把她当作大家的“公共财产”才对呀……

  这个故事虽然讽刺的是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但也从侧面提醒我们,曾经有一段时期,谈恋爱、找对象是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组织”利益的,是要讲顾全大局这一“政治”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没有错,但当这“国”与“家”成为扼杀人性之工具的时候,当找老婆也需要服从“整体利益”的时候,我们又该在这“国家”的光影里何去何从呢?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阴阳两条鱼紧紧相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首尾环抱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给人以运转无穷、充满生机的动感与美感。

“太极”最早出现在《易传·

系辞上》,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曾著有《太极图说》,大意是:

无极太极,阴阳互摄;

阳变阴合,生生不息;

动静有序,刚柔相济;

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其哲学要义有四:

一是阴阳对立,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因素,亦即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的因素相互涵容;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动态平衡,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太极图可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从太极图不难看出,对立面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基调。

古人对和谐的追求大抵有四个维度:

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人际和谐,三是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四是天人和谐。

  我在这里仅就身心和谐的问题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感觉到很累,身累但心更累。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老子》第五十五章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小孩子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

他整天号哭,但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人的生命活力来自于“精气”或“元气”,身体的最佳状态,是元气充足、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有个说法叫“心平气和”。

人只要能做到“心平气和”,其实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

但现代人至少有两个常见的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多欲,即贪图美色美味,贪图功名利禄。

然而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变态。

所以老子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二个毛病是气盛,即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横行霸道,唯我独尊。

“气盛”摆明了阴阳失调,阴阳都失调了,身心又怎么能和谐呢?

所以,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给我们提出了谆谆告诫: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当然,现代社会诱惑这么多,压力这么大,利益冲突这么剧烈,人难免会有一些怨气,扰乱平和的心境。

怎么办?

怨气当然要发泄。

怨气不能发泄,久而聚之,就像三峡大坝超警戒水位一样,不决则已,一决则必哀鸿遍野。

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处于维稳和追求政绩的需要,采用人盯人战略,千方百计阻止群众上访;

更有甚者,派警察、派强力部门进省会、进北京把上访者抓回来,然后关进精神病院,或是干脆扣上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

这些做法无异于扬汤止沸,阻塞了老百姓利益诉求的正当渠道,其后果必然是整个社会“阴阳失调”,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泡影。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内圣外王”的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

在具体的理论走向上,“家国同构”走向了以宗法血缘为社会基础,以道德的形上学来统率世俗政治的仁政或德治之路。

换言之,“内圣外王”的形式特征是家与国在人伦关系和组织结构上的同构性,本质特征则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属性。

因此,“伦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

  传统伦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五伦”等,以它们为基础,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

  与中国“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主要是一种崇尚权利的法治文化。

其主要区别是: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伦理文化 

法治文化

精神追求 

修德成圣 

皈依上帝

价值取向 

崇尚伦理,重义 

崇尚自由,重利

治理手段 

重道德教化 

重法律规范

(德治,强调社会义务) 

(法治,强调权利保护)

社会目标 

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 

更强调结 

果的均等 

更强调机会与权利的平等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什么是悟性文化?

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古代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曾经住过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天没下雨,他却又戴斗笠又打伞;

第三个梦,是跟心仪的姨妹子赤身裸体背靠背躺在一张床上。

秀才觉得这几个梦都很奇怪,第二天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长叹一声,说:

“别浪费时间了,你还是回家吧”。

秀才不解,追问其故。

算命先生道: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

天没下雨你却戴斗笠、打雨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跟姨妹子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这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

回想起前两次落榜,更加觉得算命先生说得有道理。

于是他垂头丧气回到客栈准备退房。

掌柜的一看,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秀才把三个梦的事说了一遍。

没想到掌柜的哈哈大笑,连说好梦。

秀才不解。

掌柜的说:

“高墙上种白菜,这不是高中吗?

天没下雨,你却又戴斗笠又打伞,这说明你有备无患呀;

你和姨妹子赤身裸体躺一张床上了,还背靠背干什么呢?

该翻身了!

  还有个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怪杰辜鸿鸣老先生。

他曾把一夫多妻制当作天下至理。

有一加拿大使节夫人,对辜先生为三妻四妾制辩护很不满,在一个酒会上质问辜鸿鸣:

男女都平等,为何中国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呢?

不曾想辜先生并不直接回答,却反问这位夫人家里是否有茶壶。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辜老追问:

那您家里的茶壶配几个茶杯呢?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到完全不同的道理,得到完全不同的启示;

对事情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解释的方法也无需遵循严谨的逻辑规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的解读;

解读的结果和个人的生存境遇、人生阅历、文化立场密切相关。

这,就是悟性文化。

  西方思维科学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两类,现代思维科学又进一步区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悟性思维,并分别指向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不同领域——科学、艺术和人文。

与西方文化重视实证分析的逻辑理性思维相比,中国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思维。

理性思维的目的是求知,悟性思维的目标是求道;

理性思维回答世界是什么,悟性思维更多地回答世界为什么;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逻辑规则,而悟性思维的基础是直觉与灵感;

理性思维建构的是严谨的科学体系,悟性思维建构的则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智慧。

因此,悟性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哲学思维,它奠基于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其得出的结论具有非逻辑性、跳跃性、偶然性等特征。

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恍然大悟等等,就是悟性思维最通俗的概括。

悟性思维的要害在一个“悟”字,领悟、体悟、感悟、觉悟、醒悟等,通过身心的体察去心领神会“道”与智慧的奥秘。

  

二、如何运用中国式的管理智慧?

  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之后,我们现在就来继续追问,立足于这种文化而生成的管理智慧有哪些最核心的内容?

这些智慧在当代社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1.“和而不同”:

中国式管理的本质要求

  引领21世界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我想最本质的一个应该是和谐管理。

当我们回首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辉煌历程,就会发现,和谐管理的种子早在中华文明的童年期就被播下,并结出累累硕果。

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和谐管理呢?

关键是要做到“和而不同”。

  现在有些领导一谈和谐管理,就简单地以为是“你好我好,感情重要;

相见拉手,张嘴就笑;

一团和气,争论丢掉;

上上下下,一个腔调”。

其实,这正是传统和谐观所否定的。

和谐并不是一个鼻孔出气,也并非一个声音说话,和谐乃是包含有差异甚至对立的统一,太极图中的阴鱼与阳鱼即是如此。

《论语·

子路》篇有句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什么是和而不同?

就是对上不盲从,不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加完善;

对下不排斥,不压制,能海纳百川,从善如流。

什么是同而不和?

就是对上一味地奉迎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

对下又大搞一言堂,家长制,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国语·

郑语》对“和同之辩”有着深刻的阐释,大意是说,不同的因素互相匹配、对立、依存、转化、流变,方能构成多样性统一的变化日新的世界;

如果事物只有单调的雷同,则不但不能产生和创造新的东西,反而会使事物归于失败和毁灭。

所以,只有一种声调,就没有美妙的音乐;

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华丽的文采;

只有一种滋味,就没有可口的美食;

只有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评价。

故君子应取“和”而去“同”。

这样,在战略决策的时候,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驳难,融合,最终形成最优化方案。

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

  21世纪的管理者,要培育自己“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原则上要做到四点:

一是要推崇以和为贵的管理价值,二是要遵循“以礼节和”的管理原则,三是要凝聚“和则多力”的管理共识,四是要贯彻“仇必和解”的和谐思维。

  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班子成员间的和谐问题。

许多领导班子之间常常出现矛盾与龃龉,处理不好,不但形不成合力,反而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内耗的出现呢?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首先是上级领导在班子的配备问题上,要掌握好四个要领:

一是要注意才能的搭配,选准“千里马”,配好“老黄牛”;

二是要注意风格的搭配,选准“爆破手”,配好“消防员”;

三是要注意职权的搭配,选准“外交官”,配好“管家婆”;

四是要注意梯队的搭配,选准“突击组”,配好“预备队”。

  第二是在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上,要贯彻“四不”原则。

对正职而言,要做到:

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

对副职而言,要做到:

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

  2.“以人为本”:

中国式管理的价值内核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的流行语。

但正如某些流行歌曲并不能给歌坛带来清新空气一样,“以人为本”的流行在很多企业和组织里也只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并没有带来管理方式的革命。

  所谓“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

从哲学上讲,人是物的主人,物是人役使的对象。

但当物的功利性价值被无限放大,人就可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乡党》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讲的是孔子家的马厩被焚。

孔子退朝后,说:

“伤人了吗?

”不问马的伤亡情况。

孔子并非不爱马,但听说马厩被焚烧后,急切之间只问伤到人没有。

这就充分彰显出孔子的人本情怀。

反过来,我们现在有些矿老板,一旦井下出事,不是想方设法抢救矿工的生命,反而千方百计拖延时间,瞒报事件。

这就是典型的以物为本,人的价值在物的功利面前被击得粉碎。

当代中国,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信奉有奶就是娘的实用主义、标榜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是这种物本位文化的突出表征。

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人与物的异化状态。

  中国古代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本理念,人性、人道、人格、人伦、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在先秦时期即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讨论,彰明了人的本质地位。

当今中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有四句话与大家交流:

一是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命运,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二是尊重人——承认人的主体地位,确保人的基本权利;

三是解放人——破除一切制度障碍,彰显人性自由光辉;

四是发展人——创造宽松自由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

要重新认识人,要真正尊重人,要科学选择人,要合理组织人,要全面培养人,要全程激励人,要适当约束人,要真诚关心人。

  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并不完全相同。

“民本”是针对“官本”而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民本;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官本。

中国社会当前依然有严重的官本位倾向。

有一个笑话就可说明问题:

某局长上班乘电梯,突放一屁,因电梯人数众多,甚觉不雅。

便对身边的科长说:

你怎么放屁了?

科长不解,争辩曰:

我没放!

局长觉得很没面子。

过后该局实施竞争上岗。

自然该科长落选了。

他去找局长理论。

局长说:

你连“屁大”的事都担待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