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251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docx

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

2019年昆明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读书学习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张贺

①“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

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

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

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②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

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

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③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

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

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为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

④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

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

⑤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

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

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

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⑥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

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分)

 

2.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3.作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有哪些弊端?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出两点即可)(2分)

 

4.面对碎片化阅读,我们应该保持的态度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3分)

 

5.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

怎样才能避免碎片化阅读。

(4分)

 

1.(2分)文章先通过社会现象引出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论题,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快餐文化的危害性,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2.(3分)对比论证。

用今天的快餐文化和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今天的快餐文化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2分)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几条梗概;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缺少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进而明确答题范围是在文章第②~⑤段;然后细读这几段,抓住关键句子“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碎片化反客为主……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概括作答即可。

4.(3分)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等关键处进行提炼概括。

文章在分析快餐文化的危害性的基础上,于第⑥段指出面对碎片化阅读我们应该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的正确态度。

5.(4分)阅读作品的具体内容;提高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要深刻化;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整体化的内容;多阅读文字,少观看视频。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

读书亦养生

张海法

①经常读书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

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

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

清代沈复说: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日本长寿专家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最长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科学家等。

二十世纪以来的四百名欧美名人,读书人的寿命居首,平均寿命79岁。

②读书可以养心。

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在养心。

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

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愁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

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你徜徉其间,与大师对话,与博览同行,可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

③读书可以养颜。

每个人都希望青春常在,每个人都盼望美颜常留。

时下美容养颜之术可谓五花八门,有食养者,有药养者,有运动养者,还有涂涂抹抹养者,不一而足。

其实读书自可养颜。

托尔斯泰说: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一个勤于读书看报、勤于思考和实践的人,通常情况下,他会脱离狭隘和肤浅,从而变得内涵丰富、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他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艰难,乐观进取。

④读书可以祛病。

古人认为书是一种特殊的药。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他把读书比作一帖药,善读书可以消除愚昧,使人聪明。

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

一生与书为伴、以书祛病健身的中外名人不胜枚举。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

他的切身体会是:

“读书有味身忘老”。

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专门开设图书馆,推崇“书籍疗法”,道理就在这里。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亦养生。

打开书本吧!

在我看来,读书不仅是一种优雅的休闲方式,是一种高贵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之道。

在经典与大师的指引下,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快乐地阅读,真实地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出一片常美常新的风景。

(选自《中华魂》,有删改)

1.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2.如果用下面的事例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

(2分)

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晚年远离官场,专心治学,他曾自撰一联:

“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

”读书养心,使他寿至86岁。

 

3.文章第④段最后一句话说“道理就在这里”,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是什么?

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2分)

 

4.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养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分)

 

5.“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们的精神伴侣,请你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与书之间的故事。

(4分)

 

1.(3分)道理(引用)论证,引用沈复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可以延年益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2分)放在第

段最合适。

因为这一事例可以论证(支撑)“读书可以养心”这一分论点。

3.(2分)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是:

读书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

(意对即可。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段具体内容的理解,此类问题可以在句子所在的前一句或前一段寻求答案,此题可结合前面的句子“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得出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

4.(3分)读书可以养心;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祛病。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细读文章内容,明确答题范围在文章第②~④段,这三段都按照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的方式行文,主要从读书可以养心、养颜、祛病等角度具体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回答时抓住这些文段的首句即可。

5.(4分)示例:

匡衡出生于农家,生活很贫困,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看,某天晚上,他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是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突然他发现墙壁的缝隙中透出丝丝光亮,匡衡便心生一计,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利用微弱的光来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头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

读书要懂得“取”和“舍”

易中天

①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读书也一样。

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

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

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

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

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

古人云:

“不知其人而视其友”。

依我看,也不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

如果书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相反,如果书架上都是没思想、没份量的书,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②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

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

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

③。

④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

也很困难。

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

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

⑤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

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

观千剑而后识器。

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

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

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

树木后面是森林。

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⑥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

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

周国平先生说:

“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待得太久也会腻味的。

”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

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

⑦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

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

这就要博览群书。

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

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

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褊狭。

⑧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

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

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

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

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

⑨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何呢?

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

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有删改)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分)

 

2.请在选文第

段画横线处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表述连贯。

(3分)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读书”和“选书”之间的关系。

(2分)

 

4.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5.如果用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

请简述理由。

(4分)

朱光潜先生说: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2分)①提出本文的论题;②引用俗语、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③引用古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2.(3分)这就要有所选择。

选择也不易。

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

3.(2分)①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②书读得多了,就有了品味,有了选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③终身不能只选择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

4.(3分)比喻论证。

将初读书时,要广泛阅读比作结婚之前广交朋友,将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快速地选择一种书来读比作忙不迭地“定了终身”,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选书必须要多读书,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这一分论点。

5.(4分)第⑦段。

朱光潜先生的话论证的是第⑦段中的“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

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的观点。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

阅读的关键在“读”

张为民

①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

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

有的新媒体还借鉴国外经验搞起了“丢书大作战”和“图书快闪”,也吸引了不少眼球。

最近上海徐汇区把电话亭改造成“悦读亭”,市民可以在这些红色电话亭中参与一些小型图书漂流活动或是通过悦读亭里的图书了解当地历史文化。

②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

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

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

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

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③一些读者热衷于参加阅读活动,热衷于参与图书漂流和图书接力,但没读几天又放回原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助于电子书的大数据,一些网络书店如今可以实时看到读者的阅读状态,结果发现至少1/3的读者在购买了电子书后没有看完。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对自己阅读状况感到满意的国民不到2%。

这说明,人们在“读”字上下功夫不够。

④下一步全民阅读要走向深入,就必须在实效上下功夫。

需要加大图书馆和书店的建设力度,读者去图书馆借阅、去书店买书。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在求知欲旺盛而时间充裕的青少年时代狠抓阅读习惯,可以事半功倍。

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时,应有针对性地向重点群体倾斜。

⑤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

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

(选自《人民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2分)

 

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③段画线处再补充一个事例。

(3分)

 

5.请你就如何调动全民阅读积极性提几条可行性建议。

(4分)

 

1.(2分)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2.(3分)比喻论证。

将“阅读活动本身”比作“事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证明了阅读活动并不能带给读者很多收获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加鲜明生动。

3.(2分)一些读者热衷于参加与读书有关的活动,但真正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首段“当前全民阅读……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以及第②段作者的观点论述:

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可以概括出针对的是读者追逐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但真正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现象。

4.(3分)示例:

热衷于参加名人讲座和图书签售,但书买回去后到底认真看过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5.(4分)示例:

加大力度宣传阅读的好处,针对不同的人群创建不同的阅读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推荐阅读不同的书籍。

智慧人生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

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林峰

①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

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

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

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

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

②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

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

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③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

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

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

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

摒弃浮躁,洗尽铅华,用爱去对待生命的每一次际遇,生活也将报之以歌,世界也将报之以爱。

④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爱没有大小之分,爱己、爱家、爱国都同样伟岸。

犹记得,南海仲裁闹剧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莫敢忘,汶川十年中华儿女风雨同舟。

胸怀大志,心有大爱,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投身时代洪流,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⑤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自控和坚持。

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那些爱的纵容、爱的泛滥,容易染上“空心病”“狂躁症”;那种爱的缺失、爱的空洞,极易导致“冷面人”“旁观者”。

可见,唯有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⑥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在稀松寻常处滋润爱的雨露,在家国情怀中汲取爱的力量,青年们就能将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选自人民网-观点频道,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请简要分析第

段的论证思路。

(3分)

 

3.文章中提到了哪两种爱?

各有什么表现形式?

请结合语段简要概括。

(3分)

 

4.作者对“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出两点即可)(2分)

 

5.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心中有爱”的。

(4分)

 

1.(2分)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2.(3分)先提出本段的观点:

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接着引用名言分析论证观点,然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中国人民对祖国和民族的爱;最后总结指出心中有大爱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3.(3分)文章中分别提到了内敛的爱和奔放的爱。

内敛的爱悄无声息、细若微尘;奔放的爱气吞山河、惊天动地。

(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写出文章中提到的两种爱及表现形式;其次阅读全文锁定第③④段,第③段“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和第④段“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直接点明了“内敛和奔放”这两种爱和它们的表现形式,最后摘取关键词句进行作答即可。

4.(2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只有心中有爱,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证“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的。

首先第①段,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诸多感动的瞬间论证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的分论点;其次第②③④段集中论证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的分论点;接下来第⑤段阐释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的分论点;最后第⑥段表达了“爱可以使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的分论点。

这些分论点佐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5.(4分)示例:

爱心带给我们的,是平静与从容;爱心带给世间的,是和平与安宁;爱心带给生命的,是欣喜与希望……心中有一份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时间一切美好的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人都能感受到希望的存在,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

在坚守中变通

徐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

②人亦如此。

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

刘墉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的理想人生:

“需要有一双很冷的眼,一颗很热的心和一双很勤的手。

”有人是用冷眼去面对黑暗现实或是不公待遇的,就像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的“冷对”并非面对恶势力的妥协与胆怯,他的“冷对”是一种变通,是为了那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条的更好坚守。

可见坚守与变通并非对立或者排斥的。

一味坚守而不知变通,便会四处碰壁,难于前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变通”地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内心的坚守,我们只是换了种方式,为坚守默默积蓄力量。

③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

④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

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后得以回国。

卧薪尝胆,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

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

如水一般,一边坚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边随形于物,灵活变通。

⑤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

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

⑥。

⑦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

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⑧我们需要有对余心所善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