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6373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8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第48课时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56课时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纲要求]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梭伦改革

1.原因

(1)根本原因:

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对立,社会矛盾尖锐。

(2)直接原因: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的失败。

(3)导火线——萨拉米岛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2.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发展工商业:

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子女学一门手艺,禁止粮食出口,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等。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力。

(4)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主要职能是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

(5)组建民众法庭:

将贵族法庭的大多数权力转归民众法庭,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审案时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

3.影响

(1)它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2)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4.特点:

折中调和,不偏不倚。

既不过分迁就平民,也不彻底废除贵族的特权。

[史论归纳] 梭伦改革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革带有“折中”的色彩,既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也是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权利的一次政治变革。

 

主题 梭伦改革的背景、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问题] 据史料一指出雅典当时国家体制有何弊端?

这与梭伦改革有何内在联系?

[解读] 

史料来源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关键信息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理清层次

史料一第一层认为雅典是寡头政治统治的;第二层认为寡头政治下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导致社会危机。

获取结论

史料一说明了雅典寡头政治之下,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成为梭伦改革的根本原因。

史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问题] 据史料二归纳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及观念,有何重要影响?

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

[解读] 

史料来源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关键信息

“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

理清层次

史料二第一层体现了梭伦改革的观念及指导思想;第二层说明了雅典社会中平民与贵族无法调节的矛盾导致梭伦改革的失败。

获取结论

史料二认为梭伦改革体现了公正与法治观念,而梭伦改革采取“中庸”指导思想,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而阶级利益的对立与矛盾的无法调和是导致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史料拓展]

 

梭伦改革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梭伦的经济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化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2.梭伦的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也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3.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总之,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对后世民主政治建设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鞅变法[学生用书P267]

1.背景

(1)政治: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瓦解。

(2)经济:

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3)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条件:

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和主观努力。

2.措施

(1)政治: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

(2)经济: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军事: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4)风俗:

禁止私下里的请客之风,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

3.影响:

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主题 商鞅变法的背景、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问题] 据史料分析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商鞅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解读] 

史料来源

马非百《秦集史》

关键信息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

理清层次

史料第一层认为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阻碍变法的势力相比东方诸国少;第二层说明了商鞅变法是在东方诸国变革的经验基础上的创新。

获取结论

史料主要说明了商鞅变法是在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同时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这有利于商鞅变法创建制度,使商鞅变法具有彻底、功效明显的特点。

 

[史料拓展]

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1.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格局。

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生用书P268]

1.背景

(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状态。

(2)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3)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

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赋役杂税。

(2)整顿吏治:

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3)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

(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

(1)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2)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论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主题 孝文帝改革的结果、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史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

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问题] 据史料一、二概括两则史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及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立足点的不同。

[解读] 

史料来源

《中国历史讲义》《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初中本国史》

关键信息

“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理清层次

史料一主要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史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说明了两则史料评价的立足点不同。

获取结论

两则史料都叙述了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

史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上。

史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是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上。

[史料拓展]

 

1.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2.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不同点

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点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侧重于富国强兵

相同点

结果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王安石变法[学生用书P269]

1.背景

(1)财政危机: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由此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再加上每年交纳的“岁币”负担,使得财政发生严重危机。

(2)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宋战争和夏宋战争导致边境危机加深。

(3)“庆历新政”最终失败,未能解决北宋政府的危机。

(4)有利条件:

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

2.措施

类别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之术

均输法

规定各地发运使就近采购政府所需物资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使大量薄田变成良田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此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强兵

之术

将兵法

精简军队,加强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晚上维持治安

强兵

之术

保马法

由农户代养官马,节约了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

军器监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军器的制造,依其精粗进行赏罚

育才

之术

科举

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学校

改组太学,自编《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3.影响

(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现象。

4.失败的原因

(1)新法偏重于谋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

(2)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

(3)宋神宗变法态度不坚决,最终动摇变法决心。

[史论归纳]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改革的阻力大,无法缓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失败。

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史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 史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

史料二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解读] 

史料来源

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关键信息

“理财”“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理清层次

史料一主要是围绕“理财”改革派与保守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史料二主要叙述了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经济及具有很大前瞻性的特点。

获取结论

史料一王安石与司马光围绕政府要不要“理财”,围绕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进行争论,其实质是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史料二说明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变法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史料拓展]

 

1.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2.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没有善终)。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⑥都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不同点

项目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

根本目的

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实质

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确立了封建制度,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法也基本被废除

 

[学生用书P270])

[史观连线]

 

从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史观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社会矛盾的尖锐容易引发革命,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矛盾的尖锐也会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理解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及规律,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角度之一。

【史观运用】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及规律

1.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的举措都涉及经济。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从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认识:

王朝建立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建立初期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

(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对点训练]

(2014·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

(2)问结合材料“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从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法家思想。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学生用书P271])

1.(2015·山东日照一模)公元前7-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

“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材料一中恩格斯的评价?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解析:

(1)问提取材料“私有财产”“有产阶级”等有效信息,迁移梭伦改革相关知识解读恩格斯的评价。

(2)问从材料二中关键词“废井田”“耕战之赏”“务本”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的内容。

第(3)问,两次改革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特点,对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影响也大相径庭。

应当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方面分析。

答案:

(1)内容:

按照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

(2)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3)影响:

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2.(2015·兰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二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

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实行法治的意图。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和归纳,紧扣材料信息和设问回答;第二小问需要从法律本身的作用和目的思考。

(2)问是第一问的延伸,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进行评价,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分析其法治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

答案:

(1)思想:

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

意图:

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

(2)看法:

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