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76525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ppt

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自学)痘病(自学)破伤风李氏杆菌病(自学)伪狂犬病狂犬病,衣原体病,炭疽(Anthrax),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变特征是脾脏显著增大,皮下和浆膜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革兰氏阳性干菌。

体内为单个、成双或35个短链排列,菌体两端平截,能形成荚膜;暴露在空气中即形成芽孢。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灰白色,表面粗糙的菌落,边缘在低倍镜检查时呈卷发状。

炭疽杆菌菌体抵抗力不强,对青霉素敏感。

芽胞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50年以上。

一、病原,二、流行病学,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均表现易感,马、牛、羊易感性最强,犬、猫次之,猪有一定抵抗力。

自然条件下,鸡不易感;人对炭疽也易感。

患病动物及其尸体为传染源,细菌通过动物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尤其濒死动物天然孔流出的血液含菌量最高。

通常情况下,通过消化感染,创伤感染少见;本病散发,常发于夏天。

三、症状,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天牛:

病程数分钟至数天。

体温上升到42,突然昏迷、倒地,可视粘膜发绀或有小点出血。

濒死时天然孔出血,呼吸困难,全身战栗。

病程长的,喉部、颈、胸前、腹下、肩胛、乳房等处皮肤水肿,直肠、口腔粘膜出现炭疽痈。

初便秘,后腹泻并带血,尿液暗红;羊、马的病程与表现与牛类似。

猪炭疽多表现慢性经过,临床上局部症状明显。

表现为:

咽部炭疽:

肠炭疽:

炭疽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黑色血液,粘膜发绀,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样。

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胶样水肿。

脾肿大2一5倍,脾髓软化如糊状,切面呈砖红色,出血。

肠道出血性炎,有的在局部形成痈,常见于咽喉部扁桃体、十二指肠、空肠。

四、病变,可疑炭疽病死畜,禁止剖检,可切下一块耳朵,或者用消毒棉棒浸透血液,涂片送检。

镜检:

频死期末梢血液或脾脏制成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若见有多量有荚膜、菌端平直的粗大杆菌,并结合临诊表现,可诊断为炭疽。

五、诊断,培养:

采取病料如血液、渗出液或组织作分离培养或接种动物用。

如为毛发、骨粉、血液和渗出液等污染材料,制成悬液,加热6030分钟,接种普通琼脂。

动物接种:

用培养物悬液或病料悬液,皮下接种脉鼠和小鼠数只。

接种后观察14天,常于接种后14天死亡。

镜检,分离菌体进行鉴定。

六、防制,l预防措施:

经常发生或受威胁地区的易感动物,每年应作疫苗接种。

常用疫苗有无毒炭疽芽胞苗(对山羊不宜使用)及炭疽二号芽胞苗,但山羊对无毒炭疽芽胞苗反应强烈。

这两种疫苗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

另外,应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2发生时措施:

对发病区域划为疫区,全面封锁;对疫区内家畜进行检疫,并对动物分类处理;对场地、用具、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尸体进行全面消毒;对患病动物进行扑杀、深埋或焚烧;可疑感染动物与假定健康动物注射免疫血清,并配合抗生素治疗,或紧急注射疫苗;参与人员应高度重视安全防护。

血清疗法:

抗炭疽血清是治疗病畜的特效制剂,病初应用有良效。

药物治疗:

可选用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抗生素。

山羊、绵羊发病后因病程短促往往不及救治。

3、治疗,皮肤炭疽:

主要是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和屠宰场职工,常因接触病畜畜产品而引起,经皮肤伤口感染。

肺炭疽:

多为羊毛、皮革等工人,由于呼吸带有炭疽芽胞的尘土而引起。

病程急骤,早期恶寒,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紫绀等。

肠炭疽:

常因吃进病畜肉类所致。

发病急,发热,表现呕吐、腹泻、血样便、腹痛腹胀等腹膜炎症状以上三型均可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

本病病性严重,尤其是肺型、肠型或脑膜型炭疽。

一旦发生应及早送医院治疗。

公共卫生,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口蹄疫是FMD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症状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一、病原FMD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目前有7个血清主型,以0型最常见。

各型间彼此没有交叉免疫性。

每一个血清型含有若干亚型,同型各亚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性。

FMDV特别容易变异常有新的亚型出现。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

在自然情况下,病毒在组织、饲料、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作用很强,1一2%氢氢化钠、1一2%甲醛溶液、0.2一0.5%过氧乙酸等均是FMD病毒的良好消毒剂,短时间内即能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1、口蹄疫能侵害多种(33种)动物,以偶蹄兽最易感染。

牛最易感,猪次之,人也有易感性。

野生动物也感染和发病。

新流行地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为50%以上。

2、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破溃的水疱、粪、乳、尿和呼出气体排毒。

发病初期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牛排出的病毒量以舌面水疤皮为最多。

羊可成为长期带毒者。

3、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

也能经损伤的粘膜和皮肤感染。

呼吸道感染更易发生。

猪主要经呼吸道排病,病猪在本病传播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4、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如皮毛、肉品等)污染的车辆、水源、牧地、饲养用具、饲料、以及来往人员和非易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

5、可于任何月份发生。

牧区往往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秋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农区的季节性表现不明显。

猪口蹄疫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春季容易流行,夏季较少发生。

口蹄疫传染性很强,往往呈流行性,流行有周期性。

三、临床症状,牛潜伏期平均2一4天。

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流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形成浅表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发生溃疡。

三、临床症状,牛趾间及蹄冠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出现水疱,并很快破溃,再逐渐愈合。

乳头皮肤有时也出现水疱,破裂形成烂斑,泌乳量显著减少。

本病一般取良性经过,病程13周。

病死率很低,一般不超过1一3%。

哺乳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心肌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猪潜伏期1一2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一41。

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主要症状是跛行。

口粘膜(包括舌、唇、齿龈)形成小水疤或糜烂。

蹄冠、蹄叉、蹄锺等局部先后出现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

四、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也可发现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

真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或点状出血,心肌切片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

心脏松软,似煮肉状。

五、诊断,根据急性经过,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取良性转归、以及特征性临诊症状可进行诊断。

诊断口蹄疫时,要定型。

以水疱皮、水疱液或恢复期血清为病料,置50%甘油生理盐水中,用补体结合试验或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可鉴定病毒血清型。

采集康复动物血清,做乳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或放射免疫、免疫荧光抗体法、被动血凝试验鉴定毒型。

六、防制,发生FMD时的措施疫苗接种细心护理和管理患畜,,结核病(Tuberculosis),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其特点:

进行性消瘦,多种组织器官出现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

一、病原结核分枝杆菌,目前有三型:

牛型、人型和禽型,为细胞内寄生菌。

杆状,无芽胞和荚膜,无运动力,为G+菌。

诊断时通常对病料进行抗酸染色,菌体为淡红色。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耐干燥、寒冷、潮湿,不耐热(6030min即死亡),70%酒精或10%漂白粉也很快杀死;对链霉素、异烟肼、氨基水杨酸环丝胺酸、利复平等敏感。

二、流行特点本病可感染多种动物。

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亦可感染患病,羊极少发病。

野生动物也发生结核病。

不同型的结核分枝杆菌有其不同的易感动物群。

牛型感染:

牛、人、犬、猫等;人型感染:

人、犬、猫等;禽型感染:

禽、猪。

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排菌的开放性结核患畜,其可通过呼出气体、气管分泌物、粪便、乳汁等排除病菌。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和生殖道感染。

三、临床症状1、牛

(1)肺结核;

(2)乳房结;(3)肠结核;(4)生殖器结核。

2、猪常见淋巴结核(下颌、咽、肠系膜和肺门等)。

3、禽类常见于鸡、鸭,肝、脾和其它脏器的结核,四、病理变化结核结节;“珍珠病”;,五、诊断当畜禽发生不明原因的渐进性消瘦、咳嗽、肺部异常、慢性乳腺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可作为疑似本病的依据。

病畜死后可根据特异性结核病变,不难作出诊断。

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微生物学诊断,可采取病料作抹片镜检,分离培养,可采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料中的结核杆菌。

六、防制1防制措施:

2治疗:

利复平,异烟肼,硫酸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

破伤风(Tetanus),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骨胳肌持续性痉挛和反射兴奋性增高,又名“强直症”。

一、病原与流性病学特点破伤风梭菌。

为G+厌氧菌,能运动,能形成芽孢,并偏向菌体一端,似鼓锤状。

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

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施肥的土壤、腐臭淤泥中。

主要通过各种创伤传播。

通常表现为散发。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12周,最短一天,最长可达数月。

病的特征是体肌强直性痉挛及应激性增高。

肌肉痉挛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及于其余体肌。

只有少数病例,从受伤处附近肌肉开始,但也很快继以头部肌肉痉挛。

对外界刺激敏感高(如音响、强光及触摸等),即使轻微刺激,可使病畜惊恐不安、痉挛加剧和大量出汗。

体温一般正常。

三、诊断根据病畜的特殊临诊症状,如神志清醒,应激增高,肌肉强直,体温正常,并多有创伤史,确诊并不困难。

四、防治预防措施:

常发病地区,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手术时严格消毒;受伤或手术时预防性注射破伤风抗血清。

患病动物护理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安静环境,减少各种刺激;给予易消化饲料和充足饮水;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清理创伤。

患病动物治疗

(1)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一次大剂量(2080万单位)抗毒素;

(2)静脉输注5%NaHCO3预防酸中毒;(3)利用25%MgSO4+普鲁卡因,或者氯丙嗪,每天12次,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水合氯醛灌肠或配成10%浓度静脉注射;其他如安定、利眠宁。

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最终因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

一、病原和流行病学特点:

1、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为RNA病毒。

2、体内病毒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

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

患病犬猫和带毒犬猫为主要传染源。

野生动物和蝙蝠也带毒。

主要为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

二、临床特点潜伏期的变动很大,一般为28周。

犬前驱期或沉郁期病犬精神沉郁,不听使唤,病犬食欲反常,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或狂暴期病犬高度兴奋,往往狂暴和沉郁交替发作,出现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

动物消瘦,流涎和夹尾等。

麻痹期流涎增加,四肢及后躯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衰竭而死。

猫通常表现为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

发作时攻击其他猫、动物和人,因其动作迅速又常接近人,故对人危险性较大。

三、诊断以脑、脊髓组织为病料,制备组织切片,利用碱性复红加美蓝的Seller氏染液涂片染色,检查内基氏小体。

还有荧光抗体、小鼠接种等实验可用。

四、防制目前我国采取的是:

“管、免、灭”的综合防制措施。

管理登记家犬;对家犬实施强制免疫并发放免疫证;扑杀病犬、病畜、野犬、无免疫证犬和无主犬。

被咬伤后,立即消毒伤口,挤出伤口污血,肥皂水冲洗;1%升汞水、7080%酒精、3%碳酸、硝酸银等消毒伤口;用狂犬病疫苗紧急接种。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感染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家畜和野生动物表现高热、奇痒,猪还表现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母猪不孕、仔猪高死亡率,1月龄后猪只呼吸道症状。

一、病原,PRV是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成员,DNA囊膜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毒株表现的毒力和致病力差异很大,生物学特性也有很大差异。

PRV可长期在神经组织和生殖器官中潜伏感染,可逃避免疫监视。

对脂溶性消毒药(乙醚、氯仿、乙醇和丙酮)敏感,同时0.5%次氯酸钠、碘酊、季铵盐及酚类等可很快将PRV杀死。

二、流行病学,可感染几十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牛最易感,育成猪和成年猪有一定的耐受性,其它动物感染PRV都是致死性的。

患病猪、带毒猪、带毒老鼠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染源。

消化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胎盘、和配种传播。

猪PR呈流行性,其它动物的PR发生呈散发,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部分猪屡配不孕不育;仔猪高死亡率,尤其10龄内猪只,35日龄是死亡高峰;断奶仔猪发病有1020%的死亡率,表现高温,呕吐,腹泻,神经症状(震颤、鸣叫、供济失调)。

4月龄以上仔猪则表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

其它动物表现高热、奇痒,是致死性的。

病理剖解无特征性的变化,诊断价值不大。

四、诊断与防制,1、除猪外,其它动物PR很容易诊断;猪PR的诊断依赖生产成绩和仔猪存活率,更准确的需要根据实验室检查。

2、认真实施综合防制措施是PR防制的关键。

3、PRV疫苗接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