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6722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讲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恢复: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开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1953年,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基本形势:

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经济建设的失误

(1)原因: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特点: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4)影响: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受到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调整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文革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1.“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分布在中国的哪一地区,原因何在?

东北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靠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2.如面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

“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

”这幅图片反映了当时的哪一历史事件?

从中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大跃进”。

经济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3.“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区别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观察下面图表,分析这幅图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问题?

原因有哪些?

 

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总产值的下降。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主题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研史料]

材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材料二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1)设想: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

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

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析重点]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对点练]

1.下图为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解析:

选A 解读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会发现1949-1957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农业产值发展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新中国成立以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出现图中状况,故选A。

 

主题二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研史料]

材料一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材料一反映了“大跃进”的哪些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这一运动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1)特点:

“高产卫星”折射出“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2)特点: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危害: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析重点]

1957-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原因及经验与教训

(1)失误: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轻率地发起“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和建设的大规模,发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关系的实际,无端变更生产关系。

③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2)原因:

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和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③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④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

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⑤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3)经验与教训:

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②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对点练]

2.下表是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对表中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1953-1957

1958-1962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启动

B.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

C.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D.政治动乱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

解析:

选B 由表格数据可知,1958-1962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例高达54.9%,这与1958年大跃进“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有关,是经济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故B项正确。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启动是在1953年,A项错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缓慢,重工业迅猛增长,比例严重失调,C项错误;政治动乱发生在1966年,与表格时间不符,D项错误。

考点一

“一五”计划

命题角度: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三大改造。

[析典题]

  [例1]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工业基础雄厚

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一五”计划的实行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解题思路]

[答案] C

[练题组]

1.《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

“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解析:

选D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

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

故选D。

2.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这句话之后,各抒己见。

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

A.甲:

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乙:

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C.丙:

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

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解析:

选D 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A、C两项错误,D项正确。

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错误。

考点二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命题角度:

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析典题]

  [例2] (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大跃进”运动

B.“文化大革命”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解题思路]

 

[答案] A

[练题组]

3.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指导思想

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解析:

选A 从材料周恩来重视重工业,并指出需要农业的配合,再结合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可知选择A项。

4.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

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三大改造运动

解析:

选C 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这些科学“奇迹”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人们主观臆断,这一现象与“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故选C项。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备]

(1)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