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856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

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

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

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

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

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

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

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

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

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

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

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

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B.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为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

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儿拉锯。

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

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

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

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

这树真大。

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

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

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

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

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

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

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

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

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

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笼。

(摘编自《在川北》)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第③段和第④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

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C.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

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第⑥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心理?

请简要分析。

(4分)

6.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竞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

帝谓曰:

“汝何不读书?

”子良曰: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

”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嚣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

四年,进号车骑将军。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使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

诏云:

“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

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

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斛,泛指多斛。

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为编年体史书。

C.友悌,与兄弟相友爱。

“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兄弟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子良孝顺有加。

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

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

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

夏天客人到了,了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

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5分)

(2)居儿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

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

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

“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

”上乃召之。

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震因言: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

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将行,震曰:

“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

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上从其言。

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

时徽宗未袱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

震因言:

“《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谛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

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⑥,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

北宋著名学者。

②袱庙:

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

③明堂:

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

④越绋:

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

⑤缔:

一种祭祀大典。

⑥祠:

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知政事:

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

B.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河南:

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D.《公羊传》:

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5分)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6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黄卷:

书籍。

③香炉:

香炉峰。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6.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7.根据情境提示补写下列横线处诗句。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2)《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两句,。

(3)《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鲲龙”AG600是一款国产大型灭火及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于2009年6月启动研制。

历经9个寒暑,“鲲龙”AG600,以最大53.5吨起飞重量,成为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并成功陆续完成陆上和水上首飞,被誉为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代表作。

目前,世界上能研发水陆两栖大飞机的国家,关键的水上起降技术都处于封锁状态。

气水动布局设计,是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独具特色而又十分关键的核心设计。

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本身具有波动性,会对飞机姿态造成扰动,产生在陆地上起飞不会出现的问题。

“鲲龙”AG600,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   ),保证既能水上起飞又能陆地起飞。

“鲲龙”AG600飞机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

“鲲龙”AG600丰富的功能用途,让它成为“多面手”。

“鲲龙”AG600,是国产大飞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深孚众望    首屈一指    因此    与众不同  

B.不负众望    首屈一指    以致    不同凡响  

C.不负众望    屈指可数    因此    与众不同  

D.深孚众望    屈指可数    以致    不同凡响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B.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C.机身上部才是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D.机身上部才是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B.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C.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D.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如徐千《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

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雇主家干活,木匠干得满头大汗,于是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脱掉。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生怕他热着,也把孩子的衣服一件件脱掉,结果孩子冻病了。

(2)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故事:

森林王国中的梭子鱼犯了罪,法官是怕水的山羊,它的裁决是,将梭子鱼扔到河里淹死。

要求:

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  A项,“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人格……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文中说的是“人格”,而非“人性”,应将选项中的“人性”改为“人格”。

C项,“必须现实化为人格”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可以现实化为人格”。

D项,“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人格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这些因素的“静态叠加”。

故选B项。

) 

2.C  (C项,“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说“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并没有表达出“任意转换”的意思。

3.A ( A项,“……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错误,从原文“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可看出“让人生变得美好幸福”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

故选A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4.A(B项,“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说法有误,原文“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等几句表现的是“树”为“我家”挡风;C项,“内心的惋惜”不准确,应是“内心的痛苦”;D项,文章并没有“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之意。

5.①村民像对待神灵一样来看待大柏树,表现他们对树的敬畏;

②为了乡村的发展,不得不牺牲大柏树,村民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大柏树的歉意。

6.①“回望老家”,表达了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

②“草木葱笼”指的是“草木旺盛的生命力”

③故乡的草木葱茏,正是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7.C断句的关键在于断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两个结构对称的句子,由此可以选出正确项。

8.B(应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