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7046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docx

0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

教育学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狭义概念:

学校教育。

它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定义中的三大问题及其回答:

(1)W: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

A:

教育活动是以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2)W:

它与其他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的差别何在?

A:

只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一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

(3)W:

它所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A:

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明确意识的,而其他社会活动即使有意识也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

教育所产生的其他社会效果或效应,就教育本身的目标而言,只能作为间接或派生的目标。

3.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教育产生的条件:

(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

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新年并作了深入论证。

(2)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提出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08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Ⅰ、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1)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两边倒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2)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的特性。

(3)不平衡性:

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均衡的特性。

(4)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5)整体性:

人身心发展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

(6)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其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并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4)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个体的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1)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比较稳定的。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学校教育的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和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4)学校教育就有较强的专门性,表现在三个部分:

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在为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打基础。

4.实事求是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①从内部讲:

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②从外部讲:

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问题,也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Ⅱ、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教学手段及其组织形式。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③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形式采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需求和教育管理体制都有影响。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①教育能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②把一种状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状态的劳动者;③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发展科学。

3.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推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4.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也可以活化文化。

(2)改造文化:

教育必须对文化进行一定的选择、加工和整理,选择怎样的社会价值标准和知识价值标准能进入教育内容。

(3)文化创新: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5.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

教育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并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能真正能作用于社会,实现其社会功能。

(2)隐含性: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是弥漫性和渗透性的,也是比较软性的,不易明显感受到,也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计算和估计。

(3)潜在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其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力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使这种力量变为现实。

(4)迟效性:

教育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之后才能得以显现。

(5)超前性:

教育社会功能能适度地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

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一般包括:

①教育性质和指导思想;②教育工作的方向(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③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3)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以教育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基本内涵:

人的素质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下面是基本要素:

①体能和智能:

人的一切发展,最基本的就是体能和智能的发展,这是其他素质的前提。

它们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生理和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

②活动能力:

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

无论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和制约,还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都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

③道德品质:

在共同体内部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

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

④情感、意志和性格:

①它们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②它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①卢梭:

认为自然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是完全对立的,不可相容的,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但对于揭露和抨击现实社会的腐朽面和促进人们的思想启蒙具有积极意义。

②爱伦·凯:

热衷于一味颂扬儿童的自主个性和真善美的天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进行压制,而应促使他们自由、自主地发展,并不过多地去直接攻击和反对社会。

③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

不拒绝教育合理的社会目的,也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完全对立起来。

它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教育必须以培养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的。

(2)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①迪尔凯姆:

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但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

②凯兴斯泰纳:

最为极端,已具有了国家主义的倾向,没有公平和正义可言。

国家主义教育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教育

(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

①社会的现实根源:

当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的时期,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个人本位论的主张,以个人来反对社会进而期望改变社会;当社会处于比较上升和稳定的时期,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社会本位论的主张,并要求以社会来约束个人,以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②理论根源:

它们都未能从本质上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内涵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4)两种本位论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①两种本位论就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而给教育开出的不同“处方”。

②无论以何种价值为基点来实现个人和社会两种价值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边形成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

5.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20世纪持人文主义目的观的思想流派主要有:

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

(1)哲学基础:

①人性不变:

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发展和发挥。

②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

人文主义崇尚的理性是指价值理性,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理性。

人性能否获得完美的发展,还取决于理性的自我约束和相应的能力锻炼。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有助于个人的幸福时才显得有价值。

就个人价值而言,其最高层次又在于个人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在于形成完美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精神生活这一内在价值。

人文主义价值观重精神而轻物质。

(2)基本特征: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决定于人性,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永恒不变的。

这个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性、弘扬理性,这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不应该有任何变化。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人文主义教育比较重视超现实的非功利目的,比较轻视现实的功利目的。

他们也主张教育应为个人日后谋生和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责任做一定的准备,因而不应忽视教育的功利价值。

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这一点明显体现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中,他们把人从机械文明解放出来为己任,宣称提高人存在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

人性化的教育目的集中体现在存在主义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养上。

6.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20世纪的教育哲学流派主要有:

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1)哲学基础:

①存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

教育必然要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世界上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

实用主义热衷于把进化论和自然主义扩展到人类道德和社会领域。

②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实用主义最具代表性,这是以实用主义哲学的真理论和工具主义为依据的。

它们认为,科学即真理,科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

(2)基本特征: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应尽可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为社会的改造和发展做出贡献。

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管并非不重视人,但所重视的是现实社会中此时此地的人,而并非抽象的和超现实的人。

③重视科学教育:

在20世纪前50年,科学教育在与人文主义的较量中诸逐渐占据了强势地位。

西方国家在50-60年代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除了表现在课程中增大科学内容外,还表现在伴随着学科结构运动而展开的科学叫与的改革上。

7.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科学为基础、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不断解放。

(1)基本精神:

①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教育必须以科学精神和科学训练为基础。

②人文主义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尽管科学的功能日益巨大,但它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不能直接解决价值和道德问题。

(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将融合:

①科学与道德的对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的确是存在的,但科学与道德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

人类需要一种完整的生活,个人向往一种和谐的发展,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基本的平衡。

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绝非科学主义和人文教育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

8.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1)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但都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①坚持社会注意方向;②坚持培养劳动者;③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9.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

(1)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陪读”),这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原则和人道原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唯书”、“唯考”,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如身体素质下降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品德修养滑坡。

(3)如何克服:

①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资源上的工序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②深化教育改革:

A)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

B)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C)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

D)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E)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

F)中小学本身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10.全面发展的教育:

(1)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2)“五育”关系:

相对独立、相互依存、不平衡性(德育和智育更具基础性)。

第六章教师

1.教师的法律地位:

(1)根据我国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如何看待:

①从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看:

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之间是行政管理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②从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看:

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关系与聘任关系。

2.教师的六项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

3.教师的六项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与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1)教师基本素质:

①专业精神: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

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②师德修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③业务素质: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前瞻性素质:

①教育家的意识:

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教育家式的教师,而非教书匠式的教师。

反思是教师专业化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②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无论是从教师劳动本身的内涵来讲,还是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变化来讲,教师都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③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无论是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作为一个现代教师,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些教育教学改革。

④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角色越来越多样化,社会角色增加、职能角色变得多元化,教师角色冲突时常发生。

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履行其职责的重要条件。

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师职业是以获取和处理信息为主的职业,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多媒体教学的一般知识与技能。

⑥法律意识:

在依法治教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每一个教师必须懂法、守法。

第8章教学理论

1.教学的概念:

(1)广义: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狭义:

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

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1)教育途径:

学校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教育资源都主要为叫徐而说占有,这是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

(2)工作类型:

学校工作一般可分为教学、党务、行政和总务工作,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从活动事实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3)活动目的:

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的其他活动的直接目的则只是单方面的。

3.教学的基本作用:

(1)授予基础知识:

离开了知识的授受,教学就无法发生和展开。

(2)形成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作用。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能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信念等,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4.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来,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六大走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想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教学原则:

(1)概念:

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与教学规则的关系:

①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一般根据教学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

②教学原理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对教学规律的说明或阐述,教学研究工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来对教学规律作出表述和反映。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教学原理来反应教学规律的。

③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

教学规则是教学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具体的教学规则。

6.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设的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7.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作风、行为习惯,德才兼备,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学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明确哥们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同时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倡导探究式学习。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

既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要重视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

教学时大体按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同时突出重点与关键,遵循学生的认识顺序。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总是组织多样化的、有价值的练习和复习,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学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但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要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提高。

第9章教学实施

Ⅰ、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念:

在收集必要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