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761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docx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新课标)

——生物部分解读

2013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生物部分)》和2012年《考试大纲(生物部分)》基本完全一样,具体说明如下:

  1能力要求完全一样.

  2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完全一样,知识内容的层次认定完全一样。

  3命题要求完全一样。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物试题最大变化就是分值由72分增加为90分,题量及考查的知识点也增多。

在复习生物时要注意主干知识,重点放在“细胞与代谢”、“遗传与变异”、“稳态的调节”和生物与环境等内容,同时也不能放过教材里细微知识点的把握。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解读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例1】据右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是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例2】

答案:

(1)不能,该部位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与累积量之和,只考虑B曲线只能得到积累量的数据,积累量不等于吸收量。

(2)低主动运输减少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缺氧时根细胞呼吸作用降低,产生能量减少

(3)能不同(4)相同成熟区

例3

【例3】(07年全国卷)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

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例4】(07,江苏)(11分)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

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5】(07,宁夏)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

A.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

B.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

C.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

D.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

答案:

C

【例6】(08江苏)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

→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

→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答案:

D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解读:

纵观近几年理综生物实验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分值稳中有升,体现出“知识减负、技能加强”的高考命题动向。

在理综全国卷生物总分72分中,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分值一直在18--20分左右,占25--28%,而在今年五省高考中,山东卷生物总分73分,其中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为24分,占33%;宁夏卷总分90分中,考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为41分,占比高达4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行新课改后的高考,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全面反映学生科学能力的一个方面,必将在今后的高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一趋势要引起我们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

②、立足于教材,以常规素材设置问题,设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高考试题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一改过去必做的实验不考,考的都是考生没做过、甚至是没听过的实验素材,而是以教材中丰富的实验素材为载体,加以适当的加工、处理,在学生熟悉的实验情境中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既没有脱离中学的实际,又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来自课本的实验素材有:

还原糖的鉴定(山东)、恩格尔曼实验(宁夏)、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宁夏)、质壁分离与复原(宁夏、广东、海南)、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广东)、观察叶绿体(江苏)、观察DNA与RNA的分布(江苏)、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江苏)、半透膜的透性探究(江苏)、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江苏)、血糖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杂交育种等,选修部分---------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江苏)、转基因技术(山东)、细胞融合、微生物的培养、植物的组培、胚胎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等。

在高考试题中,来自课本的实验素材如此集中而大面积的出现是过去全国理综考试生物试卷中从来没有过的,实验与探究试题的回归教材对中学的实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今年高考的亮点之一。

这也为我们备战2011年新课标高考时,进行实验的复习指明了方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③、实验情境更加注重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如加酶洗衣粉、生长素浓度对生根的影响、运动时呼处气体与平静时CO2含量的比较、大豆的矮化问题、胡萝卜素的提取等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耳熟能详的素材,学生看了不陌生,既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要求。

④、题型多样,答案趋向规范化、标准化

实验探究题型多种多样,从形式上,有选择题、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根据考查目的不同:

有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有补充实验步骤,有预测、分析实验结果,还有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与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如图表转换)与表达,另外还有说明指定实验的原理、自变量、因变量等等,同时标准答案趋向标准化、规范化,使评卷结果更公正,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扰。

⑤、题量增加,更加注重对实验探究能力的全面考查

去年年实验试题的素材大量取自教材中的实验以及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一改往年做的不考,考的都是学生不熟悉的甚至是大学教材中的素材,极大程度上消去了学生对实验题的畏惧心理,同时今年的试题弱化了对设计完整实验步骤的要求,题量虽然增加了,但减少了答案的文字表达要求,而增加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同时增加了得分点,答案趋向简单化、标准化,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认真审题,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而试题题型的多样化则为全面考查实验探究能力提供了可能,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的题型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 究的能力;补充实验步骤,以及预测、分析实验结果的题型,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理解和应用;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与修正的题型,考查了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如图表转换)与表达的题型,则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和用恰当的形式表达与交流生物学知识及结论的能力。

备考策略:

①、强化实验理论基础

注重对课本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说明实验和隐含实验等的再现、巩固和提高。

实验是对教材中的假说、观点、规律等内容的验证或探索,是教材内容的迁移和延伸,它离不开教材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复习时强化与教材有关内容的联系,形成实验理论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统一。

高考试题中课本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说明实验和隐含实验以及来自课本以外的实验素材所涉及的最重要的实验理论就是实验设计的五大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在进行实验复习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实验基本内容(目的、原理、材料、方法、步骤、现象、结论等)的理解和掌握上,而且还要让学生理解以上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在确保实验取得成功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一起寻找和挖掘其中蕴涵的能够体现以上基本原则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带领学生分析如果缺少这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果会有什么不同,从而充分理解以上基本原则对于达成实验目的的必要性,并且掌握如何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和反映这些基本原则的实施,比如:

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性原则,每组多株(对、只、等)实验中条件的控制(温度、PH等)试剂的用量、时间的长短都是确定的、可量化的-平行重复原则,除所研究的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都是相同的而且是适宜的-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实验的材料来源仪器操作方法是可以满足的-可行性原则等等。

②、能力训练贯穿始终

落实考纲规定的17项学生活动,杜绝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复习方法(至少可以看一看);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要有八个方面的意识:

动手操作意识、安

全意识、规范化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定量意识、创新意识、质疑意识(这些意识是可以通过考试得以体现的)。

四种能力:

图示实验观察分析析能力、过程实验补充能力、现象实验描述能力、文字实验说明能力。

③、规范科学探究过程

关注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分析实验原理是否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否合适及易得、实验设计思路是否科学、结果表达与记录是否规范、结论与实验现象是否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结论应该是开放的还是限制性的。

评价实验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体现对照、是否控制了无关变量、是否有利于减小误差等因素要有所侧重。

关于探究实验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知道其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掌握设计简单探究实验方案的方法。

 

  

④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

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

不仅要重视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而且要重视分析教材中大量的隐性实验内容-科学发现史和经典实验,如生长素的发现恩格尔曼实验转化实验等在2008年高考试卷中就出现了,还有就是不同版本教材中共性的结论,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

⑤进行科学实验方法的归纳

切(移)除法、饲喂法、临床观察法、杂交(测交)法、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法、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法、引流法、模拟实验法、调查法等以及测定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装置(CO2的消去)、细胞及细菌培养的装置等等要有一定归纳,避免新情境中学生无所适从。

⑥到位训练切忌眼高手低

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看实验题,想实验题,不愿动手写。

往往觉得差不多,结果在实战中虽有一定的思路,但表达不出来或无条理。

作为老师要不怕麻烦,在平时或考试时要适当精选一些实验设计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少而精的训练,针对性的评讲和修正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动手做,我们才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矫正,是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解读:

获取信息能力是指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收集信息、鉴别和选择信息、转化和运用信息的一种能力。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获取信息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能在这些相关材料中获取有效生物学信息,方能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实质是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到自身生物科学素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高考在全国各省逐步实施,生物试题所体现的课外信息量越来越多。

以能力考查为主的生物高考不再拘泥于教材,试题往往以某一生物学相关事件为背景,从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生产实践,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生物新技术、新进展等方面衍生出对考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能力考查,其中首要能力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它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并能结合生物学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实行两步走策略。

首先,训练学生从课外材料、生物学新进展、生物科学发展史等信息中筛选、提取有效生物学信息。

第二步,根据提取到的有效信息,结合和运用生物学相关知识、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以诺贝尔奖为背景材料的试题,如果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进行考查,就能很好地体现考纲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要求。

   背景一: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例1]90年代植物学家试图向牵牛花的基因组中引入红色素基因,以使花瓣的颜色加深,结果却发现,花瓣的颜色并没有加深。

后来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基因调控方式——RNA干扰解释了这一现象。

RNA干扰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RNA干扰的结果导致与mRNA对应的“基因沉默”了,无法表达。

科学家发现在动物和人体组织细胞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1)科学家获得红色素基因并将它插入到牵牛花的基因组中,采用的生物技术被称为   ,此技术实现了对生物性状的          。

   

(2)复合体I能够将双链RNA切割成片段,复合体Ⅱ又将一条RNA链清除,说明它们具有    的作用。

mRNA与复合体Ⅱ上的RNA结合遵循                  。

   (3)红色素基因“沉默”的原因是                        。

   (4)有科学家将能引起RNA干扰的双链RNA的两条单链分别注入细胞,结果却没有引起RNA干扰现象,请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

   (5)在没有RNA干扰作用时,遗传信息能在生物大分子间传递。

用图式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

    简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必须明白试题提供的背景知识,这是解题的前提。

本题的图示明确地表示了RNA干扰的机理。

(1)向牵牛花的基因组中引入红色基因,也就是把外源基因引入牵牛花细胞中,属于转基因(或基因工程)范畴,由于转基因是将已知的基因转入受体中的,因此能有目的地、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

(2)在生物体中的各种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复合体I将RNA切割成片断与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特定的DNA序列类同;复合体Ⅱ一条RNA链清除可以看作是将RNA链水解了,这些过程的进行都需要特定的酶参与。

(3)根据题中信息,基因沉默的原因在于由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被蛋白质复合体水解了,因此也就无法翻译相应的蛋白质。

(4)由于蛋白复合体Ⅰ只能识别双链RNA,不能识别单链RNA,因此把能引起RNA干扰的双链RNA的两条链分别注入细胞时,复合体Ⅰ就无法作出识别,也就不会引起RNA干扰现象。

(5)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可以用中心法则来概括,但题中要求表示的只是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也就是只需要画出转录与翻译,至于复制以及逆转录过程不属于表达,图中不需要表示出来。

   答案:

(1)转基因技术  定向改造  

(2)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mRNA分子被剪切、分解,无法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 (4)蛋白复合体Ⅰ只能识别双链RNA,不能识别单链RNA 

 (5)

   背景二:

美英两国的科学家因为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基因靶向”技术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例2]由于在“基因靶向敲除”技术方面获得重大成果,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英国科学家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基因靶向敲除”是指利用细胞内的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用设计好的DNA片段替代动物细胞内的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目的,其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靶向敲除”实质上属于          技术。

   

(2)从获取目的基因到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两次使用了同一种基因操作工具,该工具是              。

   (3)要想获得一只含目的基因的小鼠,一般是通过病毒感染或显微注射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选择受精卵作受体细胞的原因从细胞分化角度讲               。

   (4)在此类基因操作中,通常可以用水母的发光蛋白作为标记物。

水母发光蛋白有发光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出荧光,现已将这种蛋白质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

   A.便于获取目的基因               B.便于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扩增

   C.便于目的基因的转移容易被检测   D.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

   (5)按上述“基因靶向敲除”操作获得的小鼠其基因是杂合的,这种杂合小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定律?

           。

为更好地研究该动物细胞内靶基因的功能,人们想获得一个含纯合目的基因的个体,下一步该如何实验操作?

   简析:

(1)根据题干给予的“基因靶向敲除”的说明以及图示可知,它是把外源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因此属于转基因的范畴。

区别在于,通常所说的转基因,其目的因此在受体细胞中的存在位置不能预先定位,而基因靶向技术中,目的基因替代的是受体细胞中既定的基因,也就是目的基因导入后存在的位点是确定的。

(2)根据基因工程的操作,要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首先需要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与运载体,使它们留下相同的粘性末端,以构建运载体。

(3)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要发育成为一个个体,那么该受体细胞必须能够表达其全能性,对动物细胞来讲,分化程度最低,全能性最易表达

的是受精卵。

(4)在转基因的操作中,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需要作检测,当用发光蛋白的基因作标记时,就可以通过荧光的检测来判断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5)在“基因靶向敲除”操作中,导入的目的基因只占据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同源染色体中另一条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依然是原基因,也就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只是被替换掉了其中的一个,这样的个体属于杂合体,后代的遗传将是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

如果要得到含纯合目的基因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同样含目的基因的异性个体进行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择出含目的基因的纯合体。

   答案:

(1)转基因   

(2)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受精卵分化程度低,全能性最强,极易培育为一个完整个体   (4)C   (5)遵循   将两个均携带了目的基因的杂合体雌雄个体进行杂交,即可得到目的基因为纯合的子代个体

   背景三: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例3]绿色荧光蛋白能在蓝光或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这样借助GFP发出的荧光就可以跟踪蛋白质在细胞内部的移动情况,帮助推断蛋白质的功能。

下图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通过过程①、②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切割质粒。

若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GATCC一,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一。

在质粒上有酶I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①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I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②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起来        ,理由是      。

   

(2)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时,采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是      。

   (3)如果将切取的GFP基因与抑制小猪抗原表达的基因一起构建到载体上,GFP基因可以作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        。

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猪,可以解决的医学难题是,可以避免                       。

   (4)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

   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修饰(合成)

   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简析:

本题是绿色荧光蛋白应用的一个实例,侧重考查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1)根据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与切割位点,可画出分别被两种酶切割后的粘性末端。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种酶切割后留下的粘性末端是相同的,因此用这两种酶切割后的粘性末端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2)将重组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以动物细胞为受体时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

   (3)本小题中所述的重组DNA中包含了两个外源基因:

一个是抑制猪抗原表达的基因,由于这个基因的存在,将可避免因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另一个是GFP基因,由于这个基因的存在,其表达的荧光蛋白可以作为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的依据。

   (4)要用蛋白质工程得到不同颜色的荧光蛋白,需要依据蛋白质工程的操作步骤进行(如图)。

   答案:

(1)①(参见简析)  ②可以连接   因为由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相同的(或是可以互补的)    

(2)显微注射技术      

(3)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②①③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解读:

此类试题的情境设置比较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能力。

侧重考查的是生物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一道题往往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点,因此,考生复习时应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看来,围绕主干知识构建系统化知识网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对于经常考查的主干知识,如:

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酶)、遗传基本规律、稳态(生命活动的调节)等,考生复习时应特别关注,同时,要加强图表、曲线等应用性训练。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的解读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