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7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3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docx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及范文解析

 

目录

第一部分:

大纲解读

---------------------------------------------------------2

第二部分:

2012模拟试题

--------------------------------------------------------7

第三部分:

答题技巧及素材整理

--------------------------------------------------------44

 

第一部分:

大纲解读

2012年国考申论考试大纲解读

——副省级与地市级两类试卷的比较分析

华图教育申论研究部马晓波

作为考生复习备考公务员考试最权威的依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终于于2011年10月13日下午公布,与2011年一样,《大纲》对申论的要求,仍是一字未改。

这表明,今年的国考申论考试对能力的考察要求没有大的变动。

但是,《大纲》的指导性作用仍不容忽视,华图教育申论研究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以帮助考生有针对性的备考,达到事半功倍,最终获得成功。

目前国考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副省级考试)、市(地)以下综合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以下简称地市级考试)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针对这两类试卷,国考申论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查作出了不同的要求。

随着申论考试的发展和演进,目前,不论是副省级申论考试还是地市级申论考试,都愈发重视对能力的考察。

以往“背一两篇申论范文即可打天下”的时代也早已结束。

在这种形势下,掌握两类考试能力考察要求的异同是有效备考的关键。

说起两者的区别,众所周知的即是省级考试比地市级考试“难”,但是,具体“难”在哪里?

却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表格1.2012年公务员国考大纲申论要求

副省级

地市级

备注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阅读理解能力贯穿整个申论考试,由于材料深度的区别,能力要求也有所区别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的能力,而贯彻执行能力则侧重在理解层面。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副省级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能提炼出问题。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副省级重在阐述思想观念,因此,观点重于对策,只写对策的申论写作模板在副省级考试中越来越不适用。

对比2010年至2011年两年的国考题目的设置,将省副级考试较地市级考试的“难”概括为:

高度、深度、广度三个方面:

一、难在命题高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命题高度更高、更宏观。

这一点在2011年国考两类试卷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2011年国考两类试卷的主题均为文化问题。

但是,命题高度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副省级申论考试的第三题:

“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高度已上升到黄河精神、爱国主义的宏观高度。

而与之相类似的地市级申论考试的第二题:

“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

”则是针对具体的事件,较之副省级的命题,明显偏微观。

而文章写作更能体现出命题高度的不同。

同样以2011年国考题为例,副省级的文章写作: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这正是《大纲》中对副省级考试的文字表达能力:

“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综合分析能力:

“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的考察。

此题还体现出而地市级的文章写作:

“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

“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

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这正是《大纲》中对地市级考试文字表达能力:

“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的考察。

从两者的角度可以看到,黄河精神所涵盖的内容要更为宏观,是整个中华名族的文明、精神。

而“失根”则主要是围绕农村传统文化、农村教育问题。

两者命题高度的差异可见一斑。

二、难在材料深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题目与材料的联系相对更为隐蔽,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更深入的挖掘材料,提炼材料背后隐含的观点,而这些经过提炼的观点才是得分点。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还应具备推理、抽象能力。

这一点,在大纲中也是有据可循的。

《大纲》中:

副省级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

“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提炼”、“揭示”两个词表明考生需要把材料中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抄材料。

这一点在2011年国考副省级考试的文章写作中,有最完美的体现。

黄河精神,在所有的7段材料中,都没有直接的表述。

需要考生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出黄河精神,同时,还应发挥一点联想。

例如:

给定资料1谈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那么“勤劳勇敢”就可以看作是黄河精神的一种表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就是生生不息,执着的精神。

以此类推,可以推出许多黄河精神。

而2011年国考地市级考试的文章写作中,“失根”的表述就可以在材料7中找到,“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这样相互纠结着。

”可见,地市级考试,要相对容易一些。

三、难在能力考察广度方面

副省级考试较之地市级考试,《大纲》中对两者都是四种能力的要求。

但是,细读下来,能力考查的个数还是不同的。

副省级考试要求考生具备:

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地市级考试要求考生具备:

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其中,地市级考试的“贯彻执行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同意合并为副省级考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还只侧重在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但从能力要求数量上看,副省级考试比地市级考试能力要求多了“综合分析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因此,对于报考副省级职位的考生,一定多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大纲》中,“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这要求考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这一点就要求考生切不可陷入传统的“材料为根”的惯性思维中,一切都依赖材料。

更不可轻信一些所谓的技巧、方法。

例如,“只要政府说的就是对的”,如果抱着这种思想,不假思索的去答题,遇到考察这种能力的题型,考生自然会失败。

这重能力的考察在2010年《大纲》公布之前,申论考试题目设置对两类考生都有这方面能力的考察。

在2009年、2008年两年国考申论试题中,体现得更为到位:

见表格2.

地市级考试的两道题目都是对一种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

2009年副省级考试的题目是尚未定论的政策进行判断、评价。

2008年副省级的题目直接是对某职能部门的答复提意见。

即“批评政府的言论”。

这对于上述的“政府说的都是对的”解题技巧而言,是最有力的批驳。

而2010年以来,由于《大纲》的公布,这一方面的考察明确规定是针对副省级考生。

因此,在副省级考试中多为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题目,此类题目很少出现。

可见,《大纲》的指导性作用在申论考试中,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大纲》要求,此类能力的考察,转到副省级的考试中。

由于变为两套试卷,材料选择发生了变化。

申论的材料就会选择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或者是一些尚未定论的问题。

在题目设置上,也更为隐秘,增加了难度。

由原来在题目设置中直接体现“判断”,转变为隐含在材料中,让考生自行判断。

设问方式变为“启示”、“认识”。

这样,其实难度是加大的。

面对有争议的问题,考生应该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判断、阐释。

例如2011年副省级考试,第一题:

“给定资料4”写道:

“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

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对于黄河治理问题,到底是疏还是堵,是尚未形成定论的。

考生应综合考虑,进行判断。

并切在材料中,也有暗示,一定要加以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全面的答案。

可见,难度较《大纲》公布之前,有所增加。

而《大纲》之后,地市级的难度有所减弱,更加大了两类考试难度的差距。

简单地说,就是副省级考试,更加难了!

综上所述,可见,国考中,省部级申论考试的“难”是名副其实。

其出题也是遵循《大纲》要求。

但是,仔细研究《大纲》,也可以看到,有的能力在题目设置中,本应属于地市级考试的范畴,却出现在副省级的大纲要求中。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这一点,对于命题高度非常宏观的副省级题目设置,很难有所体现。

而对于更为微观的地市级考试的对策提,此种能力体现得更为充分。

但是,鉴于《大纲》的指导性作用,考生不能忽视这一点。

特别是今年《大纲》仍未改动,这预示着,今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考试题目设置很有可能加强该方面能力的考察。

考生应该在备考中加强实践能力。

有条件的考生,更需要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

这在公务员招考中,要求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变化可以印证这一点。

相关阅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权威解读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

 

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

【论题一:

校园暴力】

1.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接连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九成学生声称耳闻目睹暴力事件。

有学者指出,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独生子女也跟着富起来,再加上在学校抢劫勒索较社会更容易得手,以及学生对抢劫勒索一般不敢声张,助长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七成,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七成以上。

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更是宠爱,有求必应。

许多孩子带着数千元的手机,穿名牌运动鞋到学校上课,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对象。

国庆期间,南京刘女士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向父母要求配手机,理由是方便与朋友和父母联系。

刘女士对此颇为惊讶,没想到与几位家长一联系,他们的孩子竟然都用上了手机。

而在中学里,有手机的学生更是比比皆是,部分高二、高三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与拥有自行车的数量差不多。

有专家分析,体格弱小、缺乏自保能力的中小学生相对“好抢”,因此,大部分抢劫勒索案件发生在中小学生中间。

广州市越秀区法院去年对一起多次恐吓、抢劫在校学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实行公开宣判。

宣判当天,数百名学生、家长专程赶来参加。

而“校园暴力”案件不仅在广州,在全国都十分普遍。

2.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和心理专家都认为,天天可能面对校园暴力的中小学生更应该懂得在遇到暴力时应该怎么做。

教育专家表示,应从心理治疗人手解决校园暴力,首先应该改变价值观严重单一的现状。

目前国内教育体系的功利倾向明显,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

如果功课不佳,其他一切都免谈,因此功课不佳的同学很容易自我放弃。

对他们而言,每天校园的生活是不断的挫折、愤怒、失望。

日积月累,情绪上容易失控。

因此要消除校园暴力的心理因素,就要教育中小学生在看待自己和同学时不简单以学习成绩来衡量。

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和接受多元的价值观,要经常以欣赏的态度从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优点;与此同时,中小学生要学会尊重和容忍即使自己并不认可的价值观。

法律专家则强调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让他们认识校园暴力的违法犯罪性。

但鉴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一年龄段的法治教育最好通过较为形象的案例来说法。

通过法治教育,不但要让孩子们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更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孩子们意识到被欺辱者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但校园暴力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则是实施暴力者本人。

心理学专家的建议是,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已经实施过暴力行为的学生,不能坐视不管或一味地姑息,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预防和矫治。

其中包括教会孩子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

对着玩具或枕头拳打脚踢、大哭一场、大喊大叫、蒙头大睡等。

对孩子的侵犯行为进行分析,适当的自卫不应被视为侵犯或欺负,相反应该予以鼓励,以免孩子陷于过分懦弱的境地。

其实对校园暴力,学校要承担重要的责任。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对于那些实施暴力侵害的老师,应该态度鲜明地予以处理,使老师和学校真正成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积极因素,从行为上成为学生树立依法、和平解决争端的榜样。

3.随着公安部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八条措施的出台,校园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了舆论聚焦的热点。

有专家认为,此举或许会对校园暴力产生震慑作用,但是校园安全是个综合工程,欲根除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努力。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涉及校园安全的治安案件屡见不鲜,单单广州市2005年底3个月检查中,就查出打掉25个涉嫌学校、学生的作案团伙,破获刑事案129宗,治安案件276宗,抓到1214名犯罪分子。

有学者分析,危及校园安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有师生自己产生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是全社会各种问题在校园的延伸,只不过,受害者由社会人改为无辜的孩子。

因此,盯住校园及其周边,以警方之力,大力打击校园暴力,整治各种安全隐患,当然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仅仅如此,显然也是不够的。

比如说,校园周边的非法摆摊、黑网吧,各种消防、交通隐患等问题,就不是公安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需要更多的部门一起来共同努力解决。

还有,如差等生、校园流失生问题,他们是制造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对于他们的教育,更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那些孩子的家长们。

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他们的失教失管,或者是管教不当,让孩子们踏入岐途。

4.美国一些预防校园暴力专家指出,对校园安全的松懈及与学生沟通的缺失,是美国一再发生校园枪击案的根本原因。

据美国国家校园安全与安全服务机构主席特鲁普介绍,本学年全美国已经有29人死于校园暴力。

上年这个数字为49人,是近几年来最高的,甚至超过了发生科伦拜恩枪击案的1999年。

专家指出,科伦拜恩枪击案发生后,全美掀起了一股加强校园安全的浪潮,各学校都改善了校园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对进入校园进行限制、增加学校保安人数、制订紧急情况应对计划、增加学校的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装置等。

但近几年,由于持续未发生大的校园枪击案,公众的安全意识有所松懈,而经费削减又影响了教职员工的安全培训。

特鲁普说:

“我们几乎对全国所有学校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普遍下降,应急机制也有问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根本没用。

”全美学校资源事务官联合会常务董事拉瓦雷洛认为资金也是个问题,教育经费的削减迫使学校解雇经验丰富的保安,从而失掉了将暴力事件消灭于萌芽中的机会。

美国中小学校预防暴力事件国家顾问邦德则指出,人总想用金属探测想器等安全措施预防暴力事件,但真正能阻止暴力事件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并使教育适合孩子们的需要。

当一个人心怀极度愤恨的时候,他就会不在乎死亡。

如果一个人不在乎死亡的话,也就没有什么能对他们产生威慑了。

杜绝校园枪击案不是用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用勇气解决的问题。

5.“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口号,曾经响彻中国大地,被广泛地刷在墙上、写在黑板报上、挂在教育工作者的嘴边,表达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办教育的决心。

最近,这句口号因为《海外文摘》的一篇文章《比尔·盖茨的金钱观: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而有了新的注解。

虽然这两句话的语意背景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后者则是针对家庭和父母,但仍然值得国人认真思考,因为这也是在消费观念上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实情况是,由于国人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又加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总是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种种消费需求,让孩子引领高消费风潮。

许多富豪们因为钱来得容易,在孩子身上一掷千金,自不用说;一些手头宽裕的家长,逢年过节要给孩子送大礼,而且还全力支持孩子加入小朋友之间互赠礼品的高消费行列,而儿童高消费群中的“送礼一族”,更在为儿童高消费推波助澜;为不让自家孩子在人前“掉价”,许多并不富裕的家庭也被迫把孩子推入了高消费误区。

这种助长孩子加入高消费行列的非理智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潜移默化地为孩子灌输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豪门出败子”。

基于金钱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同当今世界的许多富人一样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一分钱让孩子去挥霍。

盖茨和他的妻子近5年向社会捐款高达10亿美元以上,对社会如此慷慨大方,对子女则比较“吝啬”。

盖茨公开宣布:

“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洛克菲勒家族是全美最富裕的家庭之一,但是,整个家族却崇尚节俭。

劳伦斯*洛克菲勒的6个孩子的日常花销是靠做家务活,如给父母擦皮鞋、拍打苍蝇等赚取的;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业集团,它的创始人所写的自传中,这样警告他的后代:

“子孙当中要是有谁胆敢玩弄纨绔子弟的那类奢侈品,我到地狱里也要起诉他。

6.2005年,我国的一些女生显得特别“暴躁”,打架、虐待事件层出不穷:

2005年4月25日,武汉两名职业学校女生当众对另一女生拳打脚踢施暴,并往其身上泼冷水,强令其喝光洗脚水。

9月14日,北京昌平卫校和昌平金驼技校学生发生斗殴事件,数十名女生持木棍参与。

10月24日,北京盛基艺术学校2005级表演系学生林静被同校2003级表演系的6名女学生堵在宿舍扇耳光、泼冷水、踢肚子殴打近1小时:

“女孩作案的动机比较集中,主要就是报复、嫉妒、排他。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说。

孩子的世界能有多少大是大非?

在她们简单的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怨气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就成了暴力的直接导火索。

另外,学校和家庭往往只顾抓成绩,忽视了做人方面的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生理方面,女性本来不以体力对抗见长,特别是未成年的小女孩。

在她们“强硬”的面孔背后,其实是在强势的成年人文化面前败下阵来的“脆弱”的青少年文化。

“校园女生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

”皮艺军说,“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不跟你玩了’,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

”皮艺军认为,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

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对于容易吸收外界信息,且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很难不受到影响。

这是产生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众媒体对暴力限制太少,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实际做法上往往是限制色情不限制暴力。

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孩子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

特别是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

7.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玩的人越多。

而由此引发的学生逃学、校园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

部分学校老师认为:

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对抗性的暴力游戏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学生精神状态欠佳、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尤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中大量暴力情节逐渐淡化了学生的是非标准。

在网络游戏中,学生们见到听到的到处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和死尸遍地。

久而久之,他们看到的仿佛不是痛苦,而是痛快,对暴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接纳,甚至是尝试。

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攻击性的网络游戏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展开大胆想象,平常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在校学生可塑性强,长久下去会使他们失去对现实社会的包容。

同时寻求刺激是人的一种本能,刺激性的活动可以让人忘乎所以,甚至失去理智。

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当青少年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重复过无数次的行为没太大不同。

专家呼吁,应该多关注网络暴力游戏的负面影响,让青少年能有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8.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中山市教育和公安部门最近决定,让警察进驻校园,“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设立了警务室,每周警察必须到学校打卡上班两次。

”除了中小学全部实行警察驻校外,中山很多幼儿园,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园内设立警务室,让警察进驻幼儿园,现场维护幼儿园治安。

据了解,中山每个校园警务室,将由两名民警负责,根据学校及其周边的治安状况,经常性到校进行工作。

在中山石岐区一所小学现场看到,该校入门处就有一间教室,挂着“校园警务室”的牌子,教室内的桌面上摆着校园民警的工作牌、笔记本等,墙上还挂着联系信箱,一名民警正在现场办公。

校园民警工作主要是处理校园内外的违法犯罪案件,一旦出现危害校园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扰乱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民警就要在现场予以及时化解。

另外,校园民警还将收集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情况,并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而且,还要协助学校开展家访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加以教育转化。

中山市市民纷纷表示,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值得赞扬,“警察在学校内办公,对犯罪分子有很大震慑作用。

”“每到放学,我们都到学校接孩子,担心孩子安全,有了警察,我们觉得放心许多,可以让孩子自己回家了。

”有几位市民提出,警察驻校虽然很好,但是警察每周只到学校打卡上班两次,大多数时候还是不在学校,“能不能让警察每天都到学校去,全天候保证校园安全。

”有人提议。

9.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学校都只是老人看门,而没有专门的保安。

教育系统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都没有配备保安负责学校安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人坐在门卫室负责进出安全,还有的学校在上学、放学高峰期间,干脆叫老师、学生戴着个红袖套站在门口值勤。

通过简单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安全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仅仅是老年人做学校门卫,能否保障学生、学校安全?

在江苏发生一农民冲人幼儿园砍伤、烧伤28名儿童事件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明确指出,校园事故之所以发生,与平时学校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