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77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含山县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第一篇规划背景5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5

第一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6

第二节改革开放全面推进7

第三节社会事业日趋繁荣7

第四节发展后劲不断增强8

第二章“十二五”面临形势10

第一节阶段特征10

第二节有利条件11

第三节不利因素12

第二篇总体战略13

第三章指导思想13

第四章基本原则14

第五章战略举措15

第一节坚持四大战略15

第二节实施四大工程16

第三节实现六个翻番17

第六章发展定位17

第七章规划目标18

第三篇主要任务21

第八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21

第一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21

第二节着力提升服务产业27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30

第九章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构筑高水平发展平台36

第一节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36

第二节建立保障有力的防洪保安体系39

第三节完善安全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41

第四节建设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42

第五节构筑特色鲜明的自主创新体系43

第十章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47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极47

第二节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夯实农业和农村基础51

第十一章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53

第一节树立科学发展理念53

第二节优化产业承接布局53

第三节促进区域联动发展55

第四节提高利用外资质量56

第五节提升园区承载能力56

第十二章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57

第一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57

第二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58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治理59

第十三章繁荣城乡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60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60

第二节提高居民收入61

第三节改善医疗服务63

第四节努力扩大就业64

第五节健全社会保障65

第六节加强住房保障65

第七节繁荣文体事业66

第八节控制人口增长67

第九节完善防灾体系68

第十节健全民主法制68

第四篇保障措施69

第十四章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69

第一节积极发展民营经济69

第二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70

第三节提高行政管理效率71

第十五章强化领导,推进规划组织实施72

第一节加强规划组织落实72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监督72

第三节适时开展中期评估73

“十二五”时期是含山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编制《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纲要》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紧紧抓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含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认识,阐明含山县“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战略举措、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引领含山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中共含山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城乡联动”三大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面向未来,含山县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一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4亿元,年均增长12.6%,虽然低于70亿元的规划目标,但实现了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收入6.3亿元,超规划目标1.3亿元,年均增长26.7%;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21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五年累计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2亿元。

2008、2009年度连续两年荣获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例为21.4∶45∶33.6。

粮食产量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2010年全县一产增加值达到13.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3个。

工业强县战略取得成效,全县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呈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年均增长19.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7.7亿元,年均增长24.2%,超目标4.1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达38.1%、72.2%,全县建材与新材料、机械铸造、农副产品加工、酿造、棉纺等支柱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80%,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1%,已成为含山县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商业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相继建成了含山商贸城、鼓楼商业街等30多处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较全的市场和商业网点,全县拥有各类规模以上市场33个,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亿元,同比增长17.6%。

第二节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行政机关的服务意识逐步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启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途径。

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鼓励投资金融服务机构暂行办法,吸纳民间资本,组建海汇担保含山分公司、中汇小额贷款公司。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加快融入、承接辐射,主动接轨、甘当配角,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实现双赢”的总体思路,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引进县外资金166亿元。

一批重大招商项目成为经济发展增长点。

第三节社会事业日趋繁荣

教育方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9.1万平方米,建成含山中学,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7.35%。

含山中学、含山二中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验收。

职业教育特色鲜明,职普学生比达到1∶1。

卫生方面,县医院和8个镇级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初步建立了县、镇、村卫生服务网络。

启动了基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科技方面,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省科技厅首批农村科技信息示范县、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县。

截至2010年底,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建立行业协会12个,5年累计获专利授权79项。

文体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投资建设了县博物馆、体育场、8个镇级文化站、55个农村书屋和农民健身场所等一批文体项目,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含弓戏等3项遗产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了第五次凌家滩发掘。

对外宣传跨入全省领先地位,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5.4%。

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深化“村为主”工作机制,2010年全县人口总量达44.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为4.5‰,低于规划控制目标1个千分点。

第四节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834元,年均增长21.7%,超过规划目标9.9个百分点。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87元,年均增长17.4%,超过规划目标9.4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居民各类参保人数达8.3万人,获得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人数161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65%,新建廉租住房3万平方米。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0%增长到2010年的40.5%。

强力加快含城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增强其中心城市地位,含城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新政务区、城区水上景观、新含中、玉龙广场建成使用,城防体系基本形成,职教中心、博物馆、县医院、体育馆正在加紧建设。

以3个“扩权强镇”试点镇为节点,促进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城镇功能不断完善。

城乡文明创建水平显著提升,获安徽省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县城。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环保投入逐步增加群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陶厂镇被列为国家级生态镇、陈墩村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村。

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激励和补偿机制,关闭19户粘土窑厂、25个小型矿山,淘汰14条、190万吨产能落后水泥生产线,5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顺利完成下降20%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城乡供水、供气、供电、通讯、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道路、环卫、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大力提高公路建设等级和水路运输能力,修建和改造数条主要县乡公路,基本已形成“四横三纵”公路框架。

完成长山水库等四座中型水库及部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比重达到12.2%,解决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工业园区载体能力不断增强,建成面积14.4平方公里,含山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省级开发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第三批示范工程圆满完成。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按照“户集、组收、村运、镇处理”的运行模式,在全县149个村民组开展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十一五”期间,含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经济增长速度不快,综合经济实力依然较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资源依赖性较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营经济缺乏活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升级步伐较慢;中心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较弱,难以全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均等化亟需加强。

第二章“十二五”面临形势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含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节阶段特征

2010年,含山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2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预计“十二五”中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

未来五年,基于经济前景向好的预期,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投资将会保持良好的态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5%,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1%,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发展,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生动力也在加强。

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居民投资需求也会加大,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带动银行投资业加快发展。

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加速转移。

近5年来含山县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40.5%,5年间增长幅度高达10.5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已经开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城镇化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含山县城镇化发展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城镇化发展正处于超常规的加速发展阶段。

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第二节有利条件

从国际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经过深度调整,将逐步走出低谷,世界经济已经呈现恢复性增长,外需环境趋好。

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市场信心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国家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着力加快城镇化,调节收入分配,改善民生,政策效应日益显现。

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开放向内陆延伸,有利于中部地区发挥综合优势。

从省内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含山县地处皖江城市带的“双核”之间和合肥大都市、江北产业集中区延伸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促进第二产业加快发展。

从市内看,巢湖正在加速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

市经济开发区积极向东拓展,着力与我县开展合作共建。

合裕航道提升已进入“十二五”重要议程。

从县内看,含山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综合交通和经济地理区位优越,产业配套基础良好。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酿造、日用瓷器、纺织服装等特色新型产业,主导产业发展既符合当前国家扩内需政策导向,也符合承接产业转移方向。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扩大有效投入,我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长期积蓄的势能和潜力急速释放,必将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节不利因素

在充分把握机遇的同时,必须面对挑战,积极化解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

从外部看,国际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从内部看,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

县域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类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中低端,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家严格控制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转型压力不断加大。

二是区域竞争的压力。

近年来各地利用自身优势,抢占经济发展先机、争取产业分工有利位置,增强自身实力。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来自周边地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三是社会发展的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公共需求急剧增长,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可能凸显,体制改革带来新的压力。

从总体看,“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含山县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把握好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保持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第二篇总体战略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第三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机遇,以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导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四个战略,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含山、活力含山、和谐含山,全市争一流,当好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第四章基本原则

——一核多极。

以重点中心镇和开发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打造全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增长极。

以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促进各镇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核多极的空间发展格局。

——节约集约。

引导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集聚,引导人口向宜居的区域集中,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分散调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建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优先。

坚持走绿色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将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加强矿山整治,深化城乡清洁行动。

加大工业园区和城乡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承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共享繁荣。

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五章战略举措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县“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是:

第一节坚持四大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

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民营经济特色化、中小企业集聚化,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生态立县战略。

将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明确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确立区域开发模式和发展内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型发展战略。

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现代城镇体系和开发园区为载体,以扩大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改善民生为最终目标,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支撑,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战略。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分离分治的局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公共财政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全面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上升到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的高度。

第二节实施四大工程

——城市美丽花园工程。

继续强化含城中心建设,围绕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县城的目标,以老城为依托,北进、西拓,实施圈层弹性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综合承载力,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农民幸福家园工程。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扩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幸福含山。

——投资兴业乐园工程。

完善优化招商投资环境,全力推进“一核双翼一带”5个重点园区载体建设,加快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休闲度假游园工程。

着力打造凌家滩古文化遗址、昭关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褒禅山华阳洞风景区三张名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回归自然的生态空间、追寻历史的时空隧道、感受传统的精神家园、放松身心的度假胜地,成为合肥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首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实现六个翻番

未来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等指标翻一番以上。

第六章发展定位

——合肥经济圈重要副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含山县经济地理区位优势,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开发布局,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着力提升含城中心城镇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带现代产业集聚区。

牢牢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投资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深化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扩大与其它地区的协作,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区;以温泉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掘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本土企业相结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产业集聚区。

——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级先进县。

围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文化、生态人居、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一系列示范工程,突出绿色发展,力争80%以上的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第七章规划目标

到2015年,含山县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勇当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按2010年统计口径),年均增长2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16亿元(按2010年统计口径),年均增长26%左右。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为12:

48:

40。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化率提高到43%,建材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纺织、酿造、陶瓷、油脂等主导产业均衡发展,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带动、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产品产值率达20%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旅游和休闲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带动经济能力明显增强。

(三)对外开放明显扩大。

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的水平,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等方面,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实现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工业园。

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按照“平等、真诚、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力争五年累计实现利用外资3.6亿美元、利用县外资金400亿元、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

(四)统筹水平明显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机制基本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得胜河、清溪河等主要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城镇化率达50%,含城建成面积达15平方公里,对县域经济的承载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城镇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县城,进一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五)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城市安全运行体系,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00元,年均递增15%,5年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