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7892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docx

混凝土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共31页word资料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第T15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第三拌和站拟建方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目录

4.5工地实验室及其他设施施工9

5.2.进场原材料质量控制10

附件:

1、拌和站平面布置图

2、拌和站平面效果图

3、拌和站机械设备进场一览表

4、混凝土种类及方量

拌合站建设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范围

1.1、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第T15标招标文件及规范标准。

1.2、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数据及现场情况。

1.3、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交通部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和验标等。

1.4、我公司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设备情况。

1.5、我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认定的ISO9001:

2000《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1.6、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7本标段工程投入的施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机械设备等。

1.8我公司对现场实际勘探。

2、编制范围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第T15标段,LK22+372坳背大桥右侧900m与县道(X796)左侧交汇处,为3号拌合站所在位置。

3、编制原则

3.1全面响应和符合施工招标书的原则

严格按照施工招标书规定的编制范围、内容、技术要求和规定格式进行编制。

遵守招标文件中的安全、质量、工期、环保、文明施工等的规定及铁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合同协议条款及补充协议内容。

3.2以建设一流的高速公路,打造高速精品工程为指导思想的原则。

以“精干的组织、先进的技术、可靠的管理、有力的保障”,确保本工程“按期、优质、低耗”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3.3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合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本标工程特点,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采用科学的组织方法,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案。

做好劳动力、物资、机械的合理配置,推广“四新”技术,采用国内外可靠、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力求施工方案的适用性、先进性相结合,做到施工方案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确保实现设计目标。

3.4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

高速公路要求工程达到平顺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确保质量目标,制定创优规划,执行ISO9001质量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确保每个检验批、分项工程的质量达到优质工程的要求,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实现国际一流的目标。

3.5保证工期的原则

本项目工程工期紧,质量标准高,工程规模大,特别是桥梁下部施工任务的完成,对后续架梁工程影响大,必须保证足够的技术装备和人员投入,采用机械化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合理安排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考虑气候、季节及交叉施工作业对工期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以一流的管理,确保合同工期。

3.6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的优势,综合管理,合理调配,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安排各项施工程序,突出重点项目和关键工序,整个工程统筹组织,超前计划,合理安排工序衔接。

运用网络施工管理技术,

组织连续、均衡、有序地施工。

3.7实现专业化、工厂化施工的原则

建立混凝土搅拌站、级配碎石拌和站、改良土拌和站,改传统的分散流动性施工为专业化、工厂化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8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原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确保施工生产和人身安全。

3.9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原则

实行文明施工,重视环境保护,珍惜土地,合理利用,严格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1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严格遵照国家环保政策和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环境保护的要求,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在方案的编制上力争把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制定出详细的文明施工和环保措施,争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4、标准化拌合站

为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促进高速公路技术进步,推进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管理,全面落实“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又好又快地建设广乐高速公路,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安全工程。

4.1拌合站选址和规划标准

本标段第3拌合站所选位置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十里亭镇坳背村LK22+372坳背大桥及路基主线右侧,此位置地势比较开阔、交通方便、水电量充足,距坳背大桥(LK22+311~LK22+431)、坳背中桥(LK22+875~LK22+950)、良村互通主线桥(LK23+278.9~LK23+338.9)、龙颈凹1号大桥(LK24+165~LK24+515)较近,砼用量也比较集中。

依据现场实际地形进行合理规划,修筑2.5米的隔离墙进行全封闭管理,围墙坚实、稳固、整齐美观。

出入口及大门设置了广乐高速公路《现场安全文明管理标准》相关标准。

厂内划分出办公区、生活区、搅拌作业区、材料计量区、材料库及运输车辆停放区。

各区分开,合理布局,划分清楚,环境整洁。

拌合站车辆运输场地出入口设置清洗区对车辆进行清洗。

拌合站内设置分实验室,分实验室按标准化进行建设。

4.1.1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拌合站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

设站长1人,副站长2人,技术主管1人,技术员2人。

拌合站机构见下图

4.1.2机械设备配置

拌合站配备全自动计量拌合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全自动记录打印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系统。

拌合设备为HZS90型强制式搅拌机,并配有相应的自动计量设备。

外加剂和水采用自动计量系统,配料系统满足四级碎石级配要求。

搅拌站配置一个HZS90型拌合楼。

拌合楼配置4个储存罐,水泥罐:

粉煤灰:

矿粉按2:

2:

1比例配置,水泥(粉煤灰、矿粉)罐安装避雷针,接地线。

在拌合楼中安装除尘设备,在拌和机左下方设置一个10×7×1.5m的水池。

4.1.2.1拌合站施工

①拌合站场地处理

为了确保场地使用的耐久性及清洁环保。

拌合站使用20cm砂砾石作垫层,20cm厚的C20砼作面层。

场地设计为四周低,中间高,面层排水坡度为1.5%,利于排水。

场地四周设置M7.5#砂浆抹面的排水沟,在紧连排水沟处设置2个5×3m的沉淀池。

②搅拌站基础处理

搅拌站基础用C25钢筋砼处理,保证搅拌机的顺利安装。

依据厂家提供的底座设置图进行砼及各种预埋件施工,并进行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抗倾覆等的计算,具体计算见附件。

③水泥储存罐基础及外加剂房施工

水泥储存罐按厂家提供的基础设计图组织施工。

采用C25钢筋砼浇注,并预埋与底板钢筋相连接构件。

储存罐地基基础通过计算,符合要求,具体计算见附件。

外加剂房采用彩钢房屋,并靠近搅拌机,其库房地面用C25砼进行了硬化。

为确保水泥储存罐稳定性,在罐体四周设置地锚基础,在硬化之前进行施工。

地基施工时需设防雷接地装置,防雷接地应符合GB50057有关要求,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④沙石料场地施工

沙石料分料仓基础及墙体采用C20钢筋砼浇注,挡墙高度大于2.5m,仓内中间高,四周低,墙下预留了排水孔。

砂石料仓不得少于4个。

砂石料场采取棚架结构,隔离堆放,全部予以围护,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蚀。

为了严格控制砼的拌合温度,沙石料场附近设立了水温控制装置,对搅拌用水实现夏冷冬热。

⑤拌合站标识牌

拌合站采用封闭式管理,四周设置围墙,进出场设置大门隔离开,

并悬挂大干和安全生产标语。

“五牌一图”及各类标示牌、警示牌齐全标准美观。

“五牌一图”放在进入工地入口处,其他承建标牌、进出管区指示牌、工点名称牌、配合比牌、交通、安全警示牌,形象进度牌,材料牌,机械设备状态牌,操作规程牌按安全标识牌功能布置。

4.1.2.2工地实验室及其他设施施工

①工地实验室建设

工地试验室建在项目经理部,按工作性质及范围拟建办公室,水泥室,集料室,土工室,化学样品室,力学室,混凝土室,标准养护室。

占地350㎡,各室所配仪器可满足施工需要具体清单见附件。

为砖混结构,地面硬化,各室根据需要建试验台及存料仓。

各个房间门口挂标识牌,张贴仪器操作规程,办公室悬挂岗位职责。

②其他设施建设

站内所有房屋建设均采用钢彩板房,板房每间尺寸为3.64m×5.46m,室内采用5cm厚水泥砂浆硬化。

平面图后排生活区板房11间,主要作为宿舍、餐厅、会议室、办公室等使用。

在板房前方1m处设置15m×5m小车停车位,板房门前设置消防器材和垃圾桶,将垃圾倒入垃圾桶后,再集中到垃圾池,然后由专车运到站外指定地点处理。

5、严格控制质量

5.1质量管理制度

成立以站长和副站长、技术主管、安检负责人员组成质量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实施拌合站施工质量管理,确保质量目标实现。

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责任制。

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质量责任制、质量奖罚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材料、设备、购配件进场检验及存储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实验制度、质量检查申请与签认、成品保护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关键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5.2进场原材料质量控制

5.2.1水泥

水泥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材宜为矿渣粉或粉煤灰。

有耐硫酸盐侵蚀要求的混凝土也可选用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或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水泥的技术要求除应满足国家标准GB175的规定外,还应满足表5-1的规定。

表5-1水泥的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1

比表面积

≤350m2/kg(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2

80μm方孔筛筛余

≤10.0%(普通硅酸盐水泥)

3

游离氧化钙含量

≤1.0%

4

碱含量

不宜超过0.80%,

5

熟料中的C3A含量

非氯盐环境下不应超过8%,氯盐环境下不应超过10%

6

氯离子含量

≤0.20%(钢筋混凝土)

≤0.06%(预应力混凝土)

5.2.2细骨料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不得使用机制砂。

采用天然河砂配制混凝土时,砂中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应符合表5-3的规定。

当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细骨料的颗粒级配(累计筛余百分数)应满足表5-2的规定。

表5-2细骨料的累计筛余百分数(%)

级配区

筛孔尺寸mm

Ⅰ区

Ⅱ区

Ⅲ区

10.0

0

0

0

5.00

10~0

10~0

10~0

2.50

35~5

25~0

15~0

1.25

65~35

50~10

25~0

0.63

85~71

70~41

40~16

0.315

95~80

92~70

85~55

0.160

100~90

100~90

100~90

表5-3砂中有害物质限值

项目

质量指标

<C30

C30~C45

≥C50

含泥量,%

≤3.0

≤2.5

≤2.0

泥块含量,%

≤0.5

云母含量,%

≤0.5

轻物质含量,%

≤0.5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SO3),%

≤0.5

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则应按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进行强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应低于0.95。

5.2.3粗骨料

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或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

配制强度等级C50及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

粗骨料采用两级或多级级配,其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500kg/m3,紧密空隙率宜小于40%,吸水率小于2%(用于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下的混凝土应小于1%)。

当粗骨料为碎石时,碎石的强度用岩石抗压强度表示,且岩石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

施工过程中碎石的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若粗骨料为卵石,卵石的强度用压碎指标值表示,且应符合表5-4的规定。

表5-4粗骨料的压碎指标(%)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C30

岩石种类

水成岩

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

火成岩

水成岩

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

火成岩

碎石

≤16

≤20

≤30

≤10

≤12

≤13

卵石

≤16

≤12

粗骨料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循环浸泡法进行检验,试样经5次循环后,其重量损失率应符合表5-5的规定。

粗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表5-6的规定。

表5-5粗骨料的坚固性指标

结构类型

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重量损失率,%

≤8

≤5

表5-6粗骨料的有害物质含量(%)

强度等级

项目

<C30

C30~C45

≥C50

含泥量,%

≤1.0

≤1.0

≤0.5

泥块含量,%

≤0.25

针、片状颗粒总含量,%

≤10

≤10

≤8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3),%

≤0.5

卵石中有机质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

当深于标准色时,应配制成混凝土进行强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应小于0.95。

对于长期处于水中或土中、干湿交替区、水位变化区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5%的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粗骨料应采用岩相法检验其矿物组成。

若粗骨料含有碱—硅酸反应活性矿物,其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10%,否则应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不得使用具有碱—碳酸盐反应活性的骨料。

5.2.4超细活性掺合料

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

矿物掺和料的品种宜为粉煤灰、磨细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5-7的规定。

表5-7粉煤灰的技术要求

序号

名称

技术要求

C50以下混凝土

C50及以上混凝土

1

细度,%

≤20

≤12

2

cl-含量,%

≤0.02

3

需水量比,%

≤105

≤100

4

烧失量,%

≤5.0

≤3.0

5

含水率,%

≤1.0

6

SO3含量,%

≤3

7

活性指数,%

7d

≥65

≥70

28d

≥70

≥75

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5-8的规定。

硅灰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5-9的规定。

表5-8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

序号

名称

技术要求

1

MgO含量,%

≤14

2

SO3含量,%

≤4

3

烧失量,%

≤1

4

Cl-含量,%

≤0.02

5

比表面积,m2/kg

350~500

6

需水量比,%

≤100

7

含水率,%

≤1.0

8

活性指数,%

7d

≥75

28d

≥95

表5-9硅灰的技术要求

序号

名称

技术要求

1

烧失量,%

≤6

2

Cl-含量,%

≤0.02

3

SiO2含量,%

≥85

4

比表面积,m2/kg

≥18000

5

需水量比,%

≤125

6

含水率,%

≤3.0

7

28d活性指数,%

≥85

5.2.5水

拌和用水可采用饮用水。

当采用其他来源的水时(如机井等),水的品质应符合表5-10的要求。

表5-10拌和用水的品质指标

项目

预应力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pH值

>4.5

>4.5

>4.5

不溶物,mg/L

<2000

<2000

<5000

可溶物,mg/L

<2000

<5000

<10000

氯化物(以Cl-计),mg/L

<500

<1000

<3500

硫酸盐(以SO42-计),mg/L

<600

<2000

<2700

碱含量(以当量Na2O计),mg/L

<1500

<1500

<1500

用拌和用水和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进行水泥净浆试验所得的水泥初凝时间差及终凝时间差均不得大于30min,其初凝和终凝时间尚应符合水泥国家标准的规定。

用拌和用水配制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不得低于用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拌制的对应砂浆或混凝土抗压强度的90%。

当混凝土处于氯盐环境时,拌和用水中Cl-含量应不大于200mg/L。

5.2.6外加剂

外加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质量稳定、能明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产品。

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采用适宜的专用复合外加剂或超塑化剂、高效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以达到高流态、低水胶比、可泵性、低坍落度损失、低泌水性、少裂缝、高抗渗性的高性能。

外加剂的性能应满足表5-11的要求。

5.3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后,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

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进场。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按有关规定清除出场。

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后,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帐”,台帐内容包括进货日期、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及检验结果等。

“原材料管理台帐”填写正确、真实、项目齐全。

表5-11外加剂的性能

序号

项目

指标

1

水泥净浆流动度,mm

≥240

2

硫酸钠含量,%

≤5.0

3

氯离子含量,%

≤0.2

4

碱含量(Na2O+0.658K2O),%

≤10.0

5

减水率,%

≥20

6

含气量,%

用于配制非抗冻混凝土时

≥3.0

用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时

≥4.5

7

坍落度保留值,mm

30min

≥180

60min

≥150

8

常压泌水率比,%

≤20

9

压力泌水率比,%

≤90

10

抗压强度比,%

3d

≥130

7d

≥125

28d

≥120

11

对钢筋锈蚀作用

无锈蚀

12

收缩率比,%

≤135

13

相对耐久性指标,%,200次

≥80

14

电通量(56d),C

≤2000

混凝土用水泥、矿物掺和料等采用散料仓分别存储。

袋装粉状材料在运输和存放期间用专用库房存放,不得露天堆放,且应特别注意防潮。

水泥储运过程中,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装运水泥的车、船应有棚盖。

贮存水泥的仓库设在地势较高处,周围设排水沟。

在装卸、搬移过程中不得抛掷袋装水泥。

按品种、强度等级分批堆垛水泥,堆垛高度不宜大于2.0m。

堆垛架离地面0.2m以上,并距离四周墙壁0.2~0.3m,或预留通道。

不宜露天堆放水泥,临时露天堆放时上盖下垫。

储存散装水泥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水泥的温度或防止水泥升温。

混凝土用粗骨料按要求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名称、品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进厂(场)日期。

原材料堆放时应有堆放分界标识,以免误用。

骨料堆场应事先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必要的排水条件。

5.4配合比设计

5.4.1拌合物性能设计

混凝土的配合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原材料品质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

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满足施工要求,配制成的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等质量要求。

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按表5-12选用。

表5-12混凝土坍落度

结构类型

坍落度(mm)

无配筋或配筋稀疏的混凝土结构(基础、墩台、挡土墙等)

30~50

普通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梁、柱等)

50~70

配筋较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梁、柱等)

70~90

配筋特密不便捣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100~140

泵送混凝土

入泵坍落度

≥80

泵送高度大于100m

≥180

水下混凝土

180~220

拌合物性能:

详见表5-13,2h内坍落度损失≤10%。

表5-13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指标

序号

结构名称

入模温度

入模坍落度

入模含气量

泌水率

1

基础

5~30℃

≤220mm

5.0%±1.0%

≤1%

2

承台、墩台、涵洞

5~25℃

≤180mm

5.0%±1.0%

不泌水

3

支承垫石

5~25℃

≤120mm

5.0%±1.0%

不泌水

4

预应力梁

5~25℃

≤180mm

3.0%±0.5%

不泌水

5

梁面纤维混凝土

5~25℃

≤90mm

5.0%±1.0%

不泌水

注:

负温条件下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低于12℃

5.4.2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

混凝土适宜配合比参数范围见表5-14,高性能外加剂掺量按产品推荐值试配。

混凝土配合比按下列步骤计算(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的掺量均以胶凝材料总量百分率计)、试配和调整。

根据设计要求,初步选定混凝土的水泥、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拌和水的品种以及水胶比、胶凝材料总用量、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的用量。

施工时应事先对水泥供应商提供的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混合材种类和数量进行核实。

表5-14混凝土配合比参数限值

结构类型

最大水胶比

最小水泥用量(kg/m3)

最低胶材用量(kg/m3)

最大胶材用量(kg/m3)

基础

0.42

225

380

420

承台、墩台、涵洞

0.40

225

360

400

支承垫石、梁面纤维混凝土

0.40

250

380

450

预应力梁

0.35

300

4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