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8445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docx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

引言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因全国各地炮制技术与相应中医流派具有差异,从而发展出了不同的炮制技艺与特色。

笔者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炮制技术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川帮、京帮、建昌帮、樟帮等四大中药炮制流派以及其他区域性炮制流派的炮制特色进行探讨。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在中国古时被称为“炮炙”、“修治”等。

人类进化史中对火的利用以及随之出现的熟食法,为人类初期采取高温处理中药材,如“炮炙法”、“药炒法”等药材炮制方法创造了基本条件[1]。

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采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国地大物博,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由于各居住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民俗习俗的差别、自然界的中草药资源、临床医疗卫生条件、用药制药习惯,导致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药炮制理论,并在此过程中构筑了与之相应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炮制帮派,如樟帮、建昌帮、川帮等。

回顾我国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在中医百家争鸣的时期,中药炮制亦相应的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

1、川帮随方炮制,以方制药

川帮中药炮制技术发源于我国四川省,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

其中成都地区是川帮炮制技术的核心所在,以“炮”法,即用火制而闻名。

四川古称为“巴蜀”、“天府之国”,素有“天然药谷”的美称,其地中药资源品种超过5000种,约占全国的35%[2]。

川帮药材集市,据文献记载其最早于中唐时期的蜀地梓州出现。

南宋时期的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记载:

“成都,古蚕丛氏之国……俱在大慈寺前。

”由此可知,成都药市于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川派炮制技术在此时期亦得到较快的发展。

目前,该技术流派以成都名老中医段鹤龄为基础,其学生徐楚江开创并发扬光大,提出“辨证施治,随方炮制,以方制药”的观点。

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1.1川产临江片

临江片原是樟树炮制品种,后因历史变迁,樟树药材市场人才外流,而四川是附子的道地产区,渐渐四川就成了临江片的主要产区[3]。

川产临江片的制备方法:

附子洗泥→胆水:

清水(2∶1)混合→附子浸泡其中7d→老水、胆水混合→煮附子过心→老水、清水各半混合,附子浸泡→剥皮后浸泡→横切成厚附片→清水、老水、胆水混合浸泡,漂至转色→蒸12h至油润光泽→杠炭火烤制至附子水分消散80%~90%→微火烤干后即成。

炮制后的附子增强了原有的回阳助火,温中和胃,祛寒除湿之功增强。

1.2九制大黄

明代龚廷贤在《鲁府禁方》中言:

“用酒拌,九蒸九晒,为末。

”制备方法:

生大黄切厚片→黄酒:

水(10∶1)混合→加入大黄片搅拌均匀闷透→常压下蒸2h→晒至七八成干→将其拌入药汁→晒干→重复操作,九次干燥→体质酥脆、断面淡黑有光泽即成。

九蒸九晒大黄即“九制大黄”,具有清热泻火、消食化滞、润肠通便等功效,后世历代医家认为其疗效高、副作用小,尤其适合小儿及年老体虚的患者[4]。

2京帮工艺传承,秉承古训,修心自律

京帮发源于北京,其炮制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北京和天津此两地药派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经验和特色。

京帮三百余年来在炮制操作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且一直自觉秉承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炮制匠人亦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约束自律意识,其中药炮制的主要特点集中反映在蒸煮炮制法和辅料特色上。

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2.1九转胆星

九转胆星的炮制历程需要8年才可完成,历时虽久,但其毒性小,效果佳[5],是京帮炮制最具特点的品种。

制作方法:

于秋后将天南星轧成细粉→加适量胆汁,搅拌均匀→置于缸内,埋入地下→次年春再加胆汁,置于牛胆皮囊内→挂于阴凉的房檐下1年(注意不受日光直照)→春季取出内容物,轧成粗粉→加入胆汁→反复操作共8年→轧成细粉,加入绍兴黄酒→蒸1h后切块→九转南星即成。

九转胆星的炮制比较复杂,如加入的胆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有不同,此处不做详述。

九转胆星与天南星相比其毒性降低,燥烈之性缓和,功能由温化寒痰转化为清化热痰,并且息风定惊能力增强。

2.2酒蒸大黄

京帮酒蒸大黄实为酒炖,可使辅料完全并直接的渗入药材中以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且有效气味也不易散失。

制作方法:

铜罐装大黄→加入绍兴酒→文火转武火→换罐一次→蒸固定时间→倒入木槽内晒干→酒蒸大黄即成。

炮制后的酒大黄具有清上焦血分热毒之功,因其借酒的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发挥作用,且其苦寒泻下作用减弱。

3樟帮刀工见长,药全效灵,独具一格

我国的江西省樟树市是樟帮炮制流派的发源地,此地目前是我国南北药材的集散中心,颇受海内外认同。

在远古时期“樟帮”中医药文化就已开始萌芽,其发展史可分为4个阶段,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解放后亦有发展,至此历经1800余年[6]。

樟树的中药炮制在清洗、晾晒、储藏等方面均具特色,其形成的樟帮特色中药炮制文化和发展体系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樟帮的“刀”使樟帮中药饮片具有“薄、轻、齐、美”的盛名。

片刀、铡刀以面小口薄,轻便锋利为特点,“槟榔不见边,白芍飞上天”是樟帮药材特色切制的代表,被誉为“鬼斧神工、不类凡品”。

樟帮的切制药材具有厚薄均匀一致、截面或切口整齐、状貌自然美观、易于出汁等要求[7],且其切制工艺独具风格,与《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饮片相比较,樟帮独有刨片、肚片、段子、劈块、骰子、块粒、剪片等6种饮片类型。

“白芍飞上天,陈皮一条线……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等为描写樟帮药材切制的精美之称。

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3.1白芍片

有经验的炮制师傅可将1寸长的白芍切成300多片,以“白芍始上天”来形容白芍片薄如蝉翼。

制作方法:

取原材料→拣去杂质→加60℃水浸润1h→闷润时长72h→切制饮片厚度0.5mm。

炮制后的白芍片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能。

3.2凤眼片

凤眼片枳壳为樟帮地方特色饮片,其制备工艺独到,所生产饮片较药典法枳壳片在作用上有一定优势,燥性较为缓和,具有行气宽中,消滞化痰除胀的功能。

制作方法:

挖去内瓤→洗净后润软→压扁→上架压3~5d→待稍见霉点后使其对合形成扁半圆弧形→切为0.2cm厚→晒干即成。

4、建昌帮烹饪见长,选料独特,低毒高效

建昌帮发源于江西建昌府,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享有“樟树的路道,建昌的制炒”,“药不过建昌不行”之美誉。

建昌帮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是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建昌地区亦医亦道的活动,是建昌药技的萌芽。

建昌帮从发源至今经历东晋、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逐渐昌盛成帮,有其独特的炮制技艺;在地域上亦有着深远影响力,除了赣闽地区,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大的传播度[8]。

其炮制工艺与辅料的选择独具特色,在烹饪的同时讲究形色气味俱全,达到毒性低而疗效高的效果。

 

建昌帮善于传统饮片加工,其独特的煨蒸煮炮制法也闻名于内外。

建昌帮常以蒸代润来软化药材,这是其独特蒸法炮制的体现;在降低毒性方面,多采取加入辅料后隔水蒸以替代煮法。

在炮制滋补类中药时建昌帮的纹法是其特色炮制法,具体步骤为:

净药材加水润透→装入陶纹药罐→加清水→放入围灶→罐周放干糠、木炭→点火纹1~3d→待糠尽灰凉,药熟汁干后干燥。

建昌帮煨法是在“煻灰火炮炙”、“糠火炼物”、“糠火中煨熟”等各个时代的不同医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

具体步骤为:

净药材平铺于围灶→隔纸、灰或生姜片→用糠火煨熟软化。

此法以糠火的高温去其毒、油或燥等性,临床多有应用,如煨制附子以去毒、煨制生姜以减辛辣之性、煨制木香以去部分油质,煨制葛根以减辛、油之性等。

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4.1炆熟地

制备方法:

大生地浸漂后沥干→放入纹药坛,加净水→将其置于灶内→于坛底与坛间放置稻草、木炭,坛周围堆置干糠→点燃→加入砂仁、陈皮→糠尽灰凉后起坛→取出晒半干→加入黄酒搅拌均匀→隔水蒸制→停火焖一夜→晒六七成干后切厚片→晒九成干→色黑而光亮即成。

生地黄纹制时因加入砂仁、陈皮等芳香行气的中药材而使其辛温香窜之气增加,腻膈之性大大减弱,使熟地黄气味纯真厚实,在发挥补血作用的同时而不黏腻凝滞。

4.2四制香附

四制香附的功效主要以理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治疗胁痛、痛经等症[9]。

制备方法:

取光香附,置容器内→用童便浸漂→洗净尿汁→清水浸漂→铲碎成米粒状→晒干→取黄酒、醋、生姜汁、食盐水混合溶化→洒入盛装香附米的容器拌匀→闷润至吸干→香附倒入热锅→文火快速翻炒→药材干燥、外表呈黑褐色即成。

5区域性特色炮制

5.1徽派炮制,强调辅料的作用

徽派炮制自成一派,整个炮制体系成熟于明代,其中《本草蒙筌》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中医药著作,其作者陈嘉谟首次提出紧火的概念,这一概念对后世中药材炮制方法中“火”制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此3种分类方法即“水制三:

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火制四:

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总不离此二者”,此亦对后世的炮制分类方法起着意义深远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陈氏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徽派炮制的辅料炮制特点的形成基础。

如: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

徽派炮制注重炮制要因药不同,因病而异。

例如:

“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必求猪胆汁炒”。

在特殊药材炮制方面,如对水银的制法,徽派炮制首次提出“用磁罐二个,掘地成坎……水银流于下罐水内”,此方法为后世医家加以引用制作。

又如,徽派的黄连治各种火邪,对不同的火邪以不同制炒。

5.2孟河医派,毒性中药炮制极其讲究

有毒中药一直以来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具有的毒性也给患者的安全用药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

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这些有毒药材以减毒增效。

孟河医派源自于江苏常州,是一个著名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源起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民初。

其延绵不衰,在临床诊疗上有独到而切实的效果,其独具一格的中药临方特色炮制技术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对毒性中药材的临床特殊炮制有其独到和显著的优势。

孟河医家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改进中逐渐形成了“和法缓治”的医疗风格,用药特点轻灵平淡,临证多用轻药,如用峻药亦应炮制使其不伤正,这是其“和法缓治”思想在毒性中药炮制中的集中体现,确保毒性中药临床疗效的同时不伤正[10]。

如炮制马钱子时将浸、煮、油炸、土炒制法结合起来,炮制甘遂时用“甘草煎汤浸、面裹煨、炒”等多种方法以去其毒性,存其药性。

孟河医家对毒性中药进行炮制减毒的同时,再结合临证患者的证候和症状进一步采用特色辅料临方炮制,更好地适用于临床。

如半夏、天南星和白附子等中药在临床应用前常用生姜、白矾以及甘草、生石灰等进行减毒处理;对川、草乌等有毒药材普遍采用姜汁炒、姜汁炒炭以及绿豆煮制、面裹煨等炮制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去除毒性,另一方面结合病证促进临床疗效。

5.3河南怀药炮制

经济和文化繁荣发达的河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期间吸引了许多名医于此地行医问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

因河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其本身特有的天然条件,此地盛产中药材达2000多种,其中著名的道地药材品牌有“怀药”、“宛药”等。

河南中药特色炮制以其地产药材为主,例如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炮制药材有九蒸九晒熟地黄、黄精、何首乌、槐角、山茱萸、五味子,以上六位中药材合称为“六大蒸药”。

在毒性中草药的炮制方面,例如天南星、半夏等药材的炮制,在传承古法炮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改善方法,创立了中药材趁鲜炮制工艺。

5.4岭南药医结合

岭南地区有许多特别的炮制工艺和独具特色的炮制品种。

因为岭南人体质常中虚湿蕴、脾气虚弱,故岭南医家诊疗时看重调畅气机,顾护气血津液,避免损伤脾胃[11]。

故岭南地区中药常通过炮制缓和烈性,避免伤精耗气。

岭南地区因常年气温高,湿度大,故临床用药方面常常需要炮制以达到矫正气味的目的,同时使药材便于贮存。

蒸制法为岭南中药炮制技艺中最具特点、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炮制方法。

岭南的中药材蒸制法在工艺上有用酒、醋、黑豆汁、姜汁等作为辅料进行蒸制,也有清蒸、四制蒸、发酵后蒸制等多种蒸制工艺[12]。

5.5闽东水火保质

闽东是全国畲族人口世居地,文化习俗、畲医药的应用对闽东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最具闽东特色的炮制辅料当属童便及米皮糠。

童便在闽东地区应用源远流长,当地群众认为童便具有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功效,常作为跌打损伤类中药的炮制辅料。

其传统炮制工艺应用较多的有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此3种制法在确保闽东特色炮制中药饮片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3]。

在水制方面,闽东特色炮制讲究“死水”跟“活水”的区别与疗效,“死水”为静止之水,“活水”为流动之水;在火制方面,扣锅煅法最具特色。

5.6蒙药炮制特色

蒙医药因为蒙古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在其发展过程中于炮制方面亦积累了该地域特有的理论和技术,同时汲取了周边其他民族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形成其独有的民族医疗体系。

蒙药与中药在炮制时大致相同,常以净化处理、炒、泡、烘焙、干馏、制霜等方式炮制[14]。

蒙药的传统炮制工艺大致上可分成水飞、砂烫、清炒、火煅、制炭、奶制六种,其中奶制是蒙药炮制的特别体现。

蒙药在炮制加工时所需的辅料与中药有所不同。

蒙药因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常用牛奶、马奶、酸马奶、羊骨汤等奶制品或骨头汤来作为辅料炮制,解除某些药物的毒性的同时加强了炮制药材的滋补效能,深具民族特征。

5.7维药炮制特色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其中在此地居住历史悠长的主要民族就有13个,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体系。

维药是我国的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因其具有地域性、相对先进的理论学说、特有的中草药材、与其他地区相比独特的疗效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形成特色维药文化。

纵观维药炮制历史,其最古老的炮制方法是先把药品捣碎,切制,洗净使体积变小后,泡水软化食用,其后采用了煅烧、特色炮制方法艾科麦提法等法。

维药炮制常用的辅料大体可分为固液两种,固体辅料包括河砂、面粉、毛料等,液体辅料所用的有醋、黄油、蜂蜜、奶、麻油、鸡蛋清、巴旦木油等。

此外,哈萨克人民在反复试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当的医疗临床卫生保健措施、预防疾病与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逐步形成并发展其独特的医学体系的同时,亦不断吸取其他各兄弟民族中药学等方面的经验,丰富其药学内容。

6小结

中药炮制内容与技术博大精深,我国炮制流派具有鲜明地域性,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技术体系亦成为一方特色。

然而,笔者只对全国部分中药炮制帮派与部分地区中药炮制进行探讨,其它部分地区及炮制帮派如陕帮、闽南帮、武汉的文帮、赣南帮等亦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及更深层次的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炮制技艺在其发展的时间长河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点与技艺传承,故要增强对全国各地区中药传统炮制特色技艺的发掘、整理、总结、研究、传承工作,还要继承和弘扬各地的炮制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炮制理论学说、工艺与新科技、新设备相联合,推动传统炮制技术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与发展。

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其他剂型以前的加工过程,即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中药炮制的理论内容、方法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甚至存在误传误用,严重制约了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因此有待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及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好多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以后才能使用,所以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1.研究内容

(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

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

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3)炮制方法的研究。

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

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

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

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为常用药,有关炮制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

hplc法探讨了不同干燥恒重和炮制方法对芍药苷含量影响。

结果表明,烘干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炒制及酒制,均会造成芍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干干燥法的影响最大,减压干燥法影响最小,与《药典》采用减压干燥法相符合。

究其原因可能是芍药苷不稳定,具挥发性,加热使部分芍药苷损失。

(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

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

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鹿角质地坚硬,很难加工,《药典》2000版收载,将鹿角洗净锯断,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

此法费时,且有效成分不宜煎出,造成药材资源的浪费。

盛淑光用沙烫法炮制收到了满意效果,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及临床实验均证明沙烫鹿角优于生品。

具体方法是先用斧头将鹿角砸成块或段,按大小分档,投入沙温在170~c~180~c沙子中,不断翻动炒至质疏,外表呈深黄色时取出,筛去沙子捣为碎块即可。

(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

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

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苍耳子自古以来多要求以炒后碾去刺入药,生品少用。

为探讨此法的可行性,金传山等以水浸出物、脂肪油含量及物理常数、扭体镇痛实验、毒性实验等对苍耳子生品、炒品、炒后去刺品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苍耳子以炒后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最高,镇痛作用最强,毒性最小。

苍耳子炮制后脂肪油含量降低,但物理常数及化学组分无多大变化。

利用豚鼠离体气管条实验,豚鼠引喘实验,家兔及大鼠利尿实验,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实验考察炮制前后桑白皮的平喘、利尿及镇咳作用。

结果表明蜜炙桑白皮对组胺所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组胺所引起的气道痉挛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强度与炮制前相当,蜜炙后的桑白皮对大鼠和家兔的利尿作用减弱,而对小鼠的镇咳作用增强。

实验结果提示:

桑白皮生品长于利尿,蜜炙后止咳平喘作用更强,从而验证了古人蜜炙桑白皮用于止咳平喘。

(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

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用hplc法测定黄芩生品及清蒸、冷浸、煮黄芩、炒黄芩、酒炒黄芩、黄芩炒炭等6种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

结果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同,依上述顺序而降低,特别是炒炭品黄芩苷含量仅为生品的2.08%,并没有被完全破坏。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药炮制学上的“炒炭存性”的原理,为临床针对不同病证使用黄芩的不同炮制品提供了依据。

(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

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

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