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8679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8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docx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

实验一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实验

拉压实验是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是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方法之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规程及正确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时的变形规律和破坏现象,并进行比较。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屈服极限σs、强度极限σb、延伸率δ和截面收缩率ψ,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极限σb。

二、实验设备及试样

1、万能材料试验机

2、游标卡尺

3、钢直尺

4、拉伸试样:

图2.7拉伸试样

由于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为便于互相比较,应按统一规定加工成标准试样。

图2.7分别表示横截面为圆形和矩形的拉伸试样。

L0是测量试样伸长的长度,称为原始标距。

按现行国家GB6397-86的规定,拉伸试样分为比例试样和非比例试样两种。

比例试样的标距L0与原始横截面A0的关系规定为

(2.2)

式中系数k的值取为5.65时称为短试样,取为11.3时称为长试样。

对直径d0的圆截面短试样,

=5d

;对长试样,

本实验室采用的是长试样。

非比例试样的L0和A0不受上列关系的限制。

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国标规定。

在图2.7中,尺寸L称为试样的平行长度,圆截面试样L不小于L0+d0;矩形截面试样L不小于L0+b0/2。

为保证由平行长度到试样头部的缓和过渡,要有足够大的过渡圆弧半径R。

试样头部的形状和尺寸,与试验机的夹具结构有关,图2.7所示适用于楔形夹具。

这时,试样头部长度不小于楔形夹具长度的三分之二。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图2.9低碳钢拉伸时的P-△L曲线

常温下的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实验。

可用以测定弹性E和μ,比例极限σp,屈服极限σs(或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抗拉强度σb,断后伸长率δ和截面收缩率ψ等。

这些力学性能指标都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低碳钢拉伸实验

图2.9

1)、屈服极限σs及抗拉强度σb的测定 

对低碳钢拉伸试样加载,当到达屈服阶段时,低碳钢的P-△L曲线呈锯齿形(图2.8)。

与最高载荷Psu对应的应力称为上屈服点,它受变形速度和试样形状的影响,一般不作为强度指标。

同样,载荷首次下降的最低点(初始瞬时效应)也不作为强度指标。

一般将初始瞬时效应以后的最低载荷Psl,除以试样的初始横截面面积A0,作为屈服极限σs,即

σs=

(2.3)

若试验机由示力度盘和指针指示载荷,则在进入屈服阶段后,示力指针停止前进,并开始倒退,这时应注意指针的波动情况,捕捉指针所指的最低载荷Psl。

图2.8低碳钢拉伸时的P-△L曲线

屈服阶段过后,进入强化阶段,试样又恢复了抵抗继续变形的能力(图2.8)。

载荷到达最大值Pb时,试样某一局部的截面明显缩小,出现“缩颈”现象。

这时示力度盘的从动针停

图2.9

留在Pb不动,主动针则迅速倒退,表明载荷迅速下降,试样即将被拉断。

以试样的初始横截面面积Ao除Pb得抗拉强度σb,即

(2.4)

2)伸长率δ及截面收缩率ψ的测定  试样的标距原长为L0,拉断后将两段试样紧密地对接在一起,量出拉断后的标距长为L1,断后伸长率应为

δ=

×100%(2.5)

图2.9断口移中法测L1

断口附近塑性变形最大,所以L1的量取与断口的部位有关。

如断口发生于L0的两端或在L0之外,则实验无效,应重做。

若断口距L0的一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

(图2.9),则按下述断移中法测定L0。

在拉断后的长段上,由断口处取约等于短段的格数得B点,若剩余格数为偶数(图2.9b),取其中一半得C点,设AB长为a,BC长为b,则L1=a+2b。

当长段剩余格数为奇数时(图2.9c),取剩余格数减1后的一半得C点,加1后的一半得C1点,设AB、BC和BC1的长度分别为a、b1和b2,则L1=a+b1+b2。

试样拉断后,设缩颈处的最小横截面面积为A1,由于断口不是规则的圆形,应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量取最小截面的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A1,然后按下式计算断面收缩率:

ψ=

×100%(2.6)

2、铸铁拉伸实验

 铸铁属于脆性材料,拉伸过程中,没有屈服和“颈缩”现象,它的P-△L曲线近似一条斜直线(如图2.10),本实验我们只测铸铁的抗拉强度极限,所以实验结束后,主动针退回零位,从动针所指示的载荷即是Pb,代入式(2.4)计算得出σb。

四、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直径 在标距L0的两端及中部三个位置上,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试样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各横截面面积,再以三个横截面面积中的最小值为A0。

2、试验机准备 根据试样尺寸和材料,估计最大载荷,选择相适应的示力度盘和摆锤重量,需要自动绘图时,事先应将滚筒上的纸和笔装妥。

先关闭送油阀和回油阀,再开动油泵电机,待油泵工作正常后,开启送油阀将活动平台上升约1cm,以消除其自重。

然后关闭送油阀,调零。

3、安装试样 安装拉伸试样时,对A型试验机,可开动下夹头升降电机以调整下夹头的位置,但不能用下夹头升降电机给试样加载;对B型试验机,用横梁升降按钮调整拉压空间。

4、加载 缓慢开启送油阀,给试件平稳加载。

应避免油阀开启过大,进油太快。

试验进行中,注意不要触动摆杆和摆锤。

5、试验完毕,关闭送油阀,停止油泵工作。

破坏性试验先取下试样,再缓慢打开回油阀将油液放回油箱。

非破坏性试验,自然应先开回油阀卸载,才能取下试样。

五、实验数据处理

按有关公式,将实验数据计算出来,其数值遵守表2.1的修约规定。

有效数以后的数字进位规则见附录Ⅱ⑼。

六、数据分析

对你所得出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

表2.1  性能指标数值的修约规定

性能

范围

修约到

σp

σs、σp0.2

σb

≤200Mpa以下

1MPa

>200Mpa~1000MPa

5MPa

>1000MPa

10MPa

δ

0.5%

ψ

0.5%

六、问题讨论

试比较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有什么不同。

 

实验二低碳钢、铸铁压缩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规程及正确使用方法。

2、通过演示,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压缩时的变形规律和破坏现象,并进行比较。

3、测定低碳钢压缩时的屈服极限σs;铸铁压缩时的强度极限σb。

二、实验设备及试样

1、万能材料试验机

2、游标卡尺

3、钢直尺

4、压缩试样:

图2.11压缩试样

压缩试样通常为圆柱形,也分短、长两种(图2.11示)。

试样受压时,两端面与试验机垫板间的摩擦力约束试样的横向变形,影响试样的强度。

随着比值h0/d0的增大,上述摩擦力对试样中部的影响减弱。

但比值h0/d0也不能过大,否则将引起失稳。

测定材料抗压强度的短试样(图2.11a示),通常规定1≤h0/d0≤3。

至于图2.11b所示长试样,多用于测定钢、铜等材料的弹性常数E、μ及比例极限和屈服极限等。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3、铸铁的压缩实验:

铸铁的压缩实验与拉伸实验的试验曲线形状很相似(如图2.10)。

铸铁压缩时,破坏断口会沿450~550左右斜截面断裂,此时,主动针会回到零点,从动针停在原位置不动,记录下载荷Pb,代入式(2.4)计算得出铸铁的抗压强度极限σb。

图2.12低碳钢压缩P-△L曲线

4、低碳钢的压缩实验:

低碳钢压缩时,其P-△L曲线如图2.12,到达屈服时,主动针会停顿甚至倒退,此时记录下屈服载荷Ps,则有:

此即低碳钢压缩时的屈服极限。

继续施加载荷,试样会越压越扁,但始终测不到Pb。

四、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直径 在试样中部位置上,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试样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其横截面面积A0。

2、试验机准备 根据试样尺寸和材料,估计最大载荷,选择相适应的示力度盘和摆锤重量,需要自动绘图时,事先应将滚筒上的纸和笔装妥。

先关闭送油阀和回油阀,再开动油泵电机,待油泵工作正常后,开启送油阀将活动平台上升约1cm,以消除其自重。

然后关闭送油阀,调零。

3、安装试样 直接将压缩试样放于工作台上,上升工作台,使试样与上、下垫板几乎接触为止。

4、加载 缓慢开启送油阀,给试件平稳加载。

应避免油阀开启过大,进油太快。

试验进行中,注意不要触动摆杆和摆锤。

5、试验完毕,关闭送油阀,停止油泵工作。

应先开回油阀回油、卸载,才能取下试样。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参照拉伸实验

六、问题讨论

1、铸铁压缩时沿450~550斜面断裂,表明导致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低碳钢压缩时能否得到强度极限σb?

 

实验三低碳钢弹性模量E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方法。

2、验证胡克定律,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E。

3、熟悉球铰式引伸仪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及试样

1、万能材料试验机

2、球铰式引伸仪

3、游标卡尺

4、低碳钢拉伸试样(10倍试样)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弹性模量是应力低于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

(2.7)

可见,在比例极限内,对试样施加拉伸载荷P,并测出标距Lo的相应伸长△L,即可求得弹性模量E。

在弹性变形阶段内试样的变形很小,测量变形需用放大倍数为2000倍(分度值为1/2000mm)的球铰式引伸仪。

图2.13

为检查载荷与变形的关系是否符合胡克定律,减少测量误差,试验一般采用等增量法加载,即把载荷分成若干相等的加载等级(图2.13),然后逐级加载。

为保证应力不超出比例极限,加载前先估算出试样的屈服载荷,以屈服载荷的70%~80%作为测定弹性模量的最高载荷Pn。

此外,为使试验机夹紧试样,消除引伸仪和试验机机构的间隙,以及开始阶段引伸仪刀刃在试样上的可能滑动,对试样应施加一个初载荷P0,可取为Pn的10%。

从P0到Pn将载荷分成n级,且不小于5,于是

ΔP=

(n≥5)

例如,若低碳钢的屈服极限σs=235MPa,试样直径do=10mm,则

图2.13

Pn=

πdo²×σs×80%=14800N(取为15KN)

P0=Pn×10%=1.5KN

实验时,从P0到Pn逐级加载,载荷的每级增量为△P。

对应着每个载荷Pi(I=1,2,3,…,n),记录下相应的伸长ΔLi,ΔLi+1与ΔLi的差值即为变形增量δ(ΔL)i,它是ΔP引起的伸长增量。

在逐级加载中,若得到的各级δ(ΔL)i基本相等,就表明ΔL与P成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将得到Pi和ΔLi的一组数据,按线性拟合法求得

(2.8)

上式的推导详见附录Ⅰ,这里不再复述。

除用线性拟合法确定E外,还可用下述弹性模量平均法.对应于每一个δ(ΔL)

由公式可以求得相应的Ei为

…,n(2.9)

n个Ei的算术平均值

E=

(2.10)

即为材料的弹性模量。

四、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尺寸在标距为Lo的两端及中部三个位置上,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试样直径,以其平均值计算每个横截面面积,取三者中的最小值计算公式中的Ao。

2、试验机准备根据估计的最大载荷,选择合适的示力度盘和相应的摆锤,并按试验机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安装试样及引伸仪。

4、进行预拉为检查机器和仪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先把载荷预加到测定E的最高载荷Pn,然后卸载到0~Po之间。

5、加载加载按等增量法进行,应保持加载的均匀、缓慢,并随时检查是否符合胡克定律。

载荷增加到Pn后卸载。

测定E的试验应重复三次。

6、实验完毕,卸载取下引伸仪。

五、实验数据处理

1、用直线拟合法测定E在测定弹性模量所得的几组数据中,选取线性相关性较好的一组数据Pi、ΔLi,拟合为直线。

按附录的公式(Ⅰ.6)和(Ⅰ.7)计算相关系数γ,并按公式(2.8)计算弹性模量E。

2、用弹性模量平均法测定E利用上述数据组,按公式(2.9)求出Ei,然后由公式(2.10)计算E。

3、弹性模量一般取三位有效数。

六、思考题

1、测定E时,为何要加初载荷Po?

并限制最高载荷Pn?

2、使用增量法加载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四扭转实验

工程实际中,有很多构件,如各种机器的轴类零件、弹簧、钻杆等都承受扭转变形。

材料在扭转变形下的力学性能,如切变模量G、剪切屈服极限τs和剪切强度极限τb等,都是进行扭转强度和刚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此外,由扭转变形得到的纯切应力状态,是拉伸以外的又一重要应力状态,对研究材料的强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扭转试验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

2、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τs,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τb

图2.18扭转试样

3、比较低碳钢和铸铁受扭时的变形规律及其破坏特征。

二、设备及试样

1、扭转试验机

2、游标卡尺

3、试样

扭转试样一般为圆截面试样(图2.18)。

L为平行长度。

在低碳钢试样表面上画上两条纵向线和两圈圆周线,以便观察扭转变形。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图2.19

1、低碳测定钢剪切屈服极限τs和剪切强度极限τb在比例极限内,T与φ成线性关系。

横截面上切应力沿半径线性分布如图2.19a所示。

随着T的增大,横截面边缘处的切应力首先到达剪切屈服极限τs,而且塑性区逐渐向圆心扩展,形成环形塑性区(图2.19b)。

但中心部分仍然是弹性的,所以T仍可增加,T和φ的关系成为曲线。

直到整个截面几乎都是塑性区(图2.19c),在T-φ上出现屈服平台(图2.20),示力度盘的指针基本不动或轻微摆动,相应的扭矩为Ts。

如认为这时整个圆截面皆为塑性区,则Ts与τs的关系为

(2.11)

式中

为抗扭截面系数。

过屈服阶段后,材料的强化使扭矩又有缓慢上升(如图2.20),但变形非常显著,试样的纵向画线变成螺旋线。

直到扭矩到达极限值Tb,试样被扭断。

与Tb相应的剪切强度极限τb仍约定由公式(2.11)计算,即

图2.19低碳钢扭转时横截面的切应力分布规律

 

2、铸铁剪切强度极限τb的测定铸铁试样受扭时,变形很小即突然断裂。

其T-φ图接近直线如图2.21所示。

如把它作为直线,τb可按线弹性公式计算,即

四、问题讨论

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试样受扭时的破坏断口,并分析其导致破坏的原因。

 

实验五弯曲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承受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2、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应变测量技术。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XL2118系列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3、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原理及方法:

在载荷P作用下的矩形截面钢梁如图(3.22a)所示。

在梁的中部为纯弯曲,弯矩为

在纯弯曲部分的侧面上,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h/4贴上平行于轴线的应变片(共5片)。

温补偿片要放置在钢梁附近。

对每一待测应变片联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如图(3.22b)所示。

测出载荷作用下各待测点的应变ε,由胡克定律知

σ=Eε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按照§3.4介绍的电阻应变仪使用方法,根据应变片灵敏系数k,设定仪器灵敏系数k仪,使k仪=k。

若无法使之相等,则按前面讲的方法操作。

2、按半桥接法接线,公共补偿。

预调平衡后,由Po至Pmax按增量△P逐级加载。

测出每一Pi对应的εi,并计算△εi,注意应变是否按比例增长。

每一测点加载到Pmax然后卸载,重复二至三次。

重复加载中出现偏差的大小,表明测量的可靠程度。

测完一点再换另一点,直至5个测点全部测完为止。

3、加载要均匀缓慢;测量中不允许挪动导线;小心操作,不要因超载压坏钢梁。

五、数据处理:

1、对每一测点,求出应变增量的平均值,根据胡克定律得实测应力为

2、由弯曲正应力公式求出各测点应力的理论值为

式中,I=

bh³。

3、对每一测点求出σ测对σ理的相对误差

在梁的中性层内,因σ

=0,故只需计算绝对误差。

表3-5(实验有关参数)

应变片至中性层距离(mm)

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

Y1

20

宽度b=20mm

Y2

10

高度h=40mm

Y3

0

跨度L=600mm

Y4

10

载荷离支座距离a=125mm

Y5

20

弹性模量E=210GPa

泊松比μ=0.26

 

六、问题讨论:

1、对本实验而言,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受材料弹性模量E的影响?

 

实验六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圆管在扭弯组合变形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及方向。

2、自行设计加载方案。

3、进一步掌握电测方法,独立完成全桥或半桥的接线。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XL2118系列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3、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实验原理:

τn

τn

στnmσ

τn

σs

 

(a)(b)

图3.23小型圆管扭弯组合装置

弯扭组合下(如图3.23a),圆管的m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图3.23b)。

若在xy平面内,沿x、y方向的线应变为

,切应变为

,根据应变分析(①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第三版,§8.7,高教出版社,1992。

)沿与x轴成α角的方向n(从x到n反时针的α为正)线应变为

=

(3.9)

随α的变化而改变,在两个互相垂直的主方向上,

到达极值,称为主应变。

主应变由下式计算

(3.10)

两个互相垂直的主方向αo由下式确定

(3.11)

对线弹性各向同性材料,主应变ε1、ε2和主应力σ1、σ2方向一致,并与下列广义胡克定律相联系,

  (3.12)

本实验装置采用的是450直角应变花,在m、mˊ点各贴一组应变花(如图3.24所示),选定x轴如图所示,则a、b、c三枚应变片的α角分别为-45°、0°、45º,代入式(3.9)得出沿这三个方向的线应变分别是

图3.24应变花粘帖方向

从以上三式中解出

εx=ε0°,εy=ε45°+ε-45°-ε0°,γxy=ε-45°-ε45°(a)

由于ε0o、ε45o和ε-45o可以直接测定,所以εx、εy和γxy可由测量的结果求出。

将它们代入公式(3.10)得

(3.13)

把ε1和ε2代入胡克定律(3.12),便可确定m点的主应力。

将式(a)代入式(3.11),得

(3.14)

由上式解出相差π/2的两个α0,确定两个相互垂直的主方向。

利用应变圆可知,若εx的代数值大于εy,则由x轴量起,绝对值较小的α0确定主应变ε1(对应于σ1)的方向。

反之,若εx<εy则由x轴量起,绝对值较小α0确定主应变ε2(对应于σ2)的方向。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试件尺寸、加力臂的长度和测点距力臂的距离,确定试件有关参数。

见表3-6

3、将薄壁圆筒上的应变片按不同测试要求接到仪器上,组成不同的测量电桥。

调整好仪

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拟订加载方案。

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0(一般取P0=10%Pmax左右),估算Pmax,分4~6级加载。

5、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

6、加载。

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等增量加载,

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

实验至少重复两次。

7、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8、实验装置中,圆筒的管壁很薄,为避免损坏装置,注意切勿超载,不能用力扳动圆筒的自由端和力臂。

圆筒的尺寸和有关参数

计算长度L=240mm

弹性模量E=210GPa

外径D=40mm

泊松比μ=0.26

内径d=35.8mm

扇臂长度a=250mm

表3-6(试件相关数据)

 

五、数据处理:

1、主应力及方向

(1)m点实测值主应力及方向计算;

计算主应变、主应力、主方向时,代入的是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三次测量中,重复性不好,或线性不好的一组数据应作为可疑数据,舍去或重做。

(2)m点理论值主应力及方向计算;

2、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要求以表格形式)。

六、预习及思考题

1、预习本节、电测理论知识和《材料力学》中有关应力状态分析和应变状态分析的内容。

2、写预习报告时,要求将实测与理论主应力大小及方向的计算公式都推导出来。

3、将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如各点皆吻合较好(例如误差均小于5%),即可。

若误差较大,应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实验七胶结复合梁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由两种材料胶结而成的复合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2、由实验结果探索梁的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3、熟练掌握全桥、半桥的接线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与工具

1、组合式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XL2118C系列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3、游标卡尺、钢板尺

4、钢-铝胶结复合梁

在如图3.25(a)所示的叠梁为钢-铝复合梁,采用胶粘接形式,其相关参数及尺寸见表3-7。

在中间截面上,沿横截面高度布置了8枚平行于梁轴线的应变片,应变片的间距如图3.25(b)所示,应变片的编号由上到下依次为1-8。

 

(a)(b)

图3.25复合梁示意图

三、实验步骤要求

1、独立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i。

见表3-7

3、在尚未获得理论计算公式之前,还难以估算保证梁在弹性阶段工作的最大载荷。

所以加载必须慎重,不允许产生塑性变形。

4、所得数据应该是准确的和可靠的,应采取什么办法来检验?

四、实验报告及要求:

1、实验报告应包括:

目的、装置、实验方案和表格化的实验数据。

2、作实测应变、应力的分布图,讨论其特征,并得出实测中性轴位置。

3、根据应变、应力分布规律,构想两种梁的力学模型,导出正应力计算公式。

4、把按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如各点皆吻合较好(例如误差均小于5%),则公式成立。

若误差较大,应讨论其原因或对公式进行修正。

 

附Ⅰ胶结复合梁电测实验理论计算公式

b=20;h=44;a=125;E1=210GPa;E2=70GPa

根据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学平衡关系,建立平衡方程,联立方程解得:

中性层离上边缘的距离

两种梁上的正应力分布:

E1:

E2:

其中:

;Yi——各测点离公共中性层的距离;A——面积

 

附件Ⅱ

预习及实验报告要求

一、预习报告内容(预习报告上课时交,原始数据记录附在实验报告后。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二、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

要求注明所用设备的具体名称、型号、实验所选量程等。

原始数据记录:

见附表表格

数据处理:

将原始数据带入公式,得出计算结果。

注意单位及有效数字的保留。

问题讨论:

实验时指导老师布置的问题。

附件Ⅲ实验原始记录

压缩实验

试件材料

试件

规格

试件尺寸

屈服载荷Ps(KN)

最大载荷P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