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8947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docx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

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

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

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

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

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

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

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

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8、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2、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4)

(1)五年四熟

(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2.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3)

(1)时间生态位

(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3.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5)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5)

(1)小麦

(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2)

(1)稻鱼模式

(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7.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3)

(1)1个

(2)2个(3)3个(4)4个(5)5个

8.翻耕的缺点是(3)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4)翻埋杂草(5)加深耕层

9.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3)

(1)豆科

(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10.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1)

(1)饲料

(2)小麦(3)玉米(4)油菜(5)大麦

11、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4)

(1)降水总量

(1)地下水埋深(3)灌溉程度(4)土壤贮水量(5)湿润指数

1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3)

(1)250mm

(2)250—500mm,(3)600—1000mm,(4)1000mm以上

13、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3)

(1)1.0以下1.5以下(3)1.5-4.0(4)4.0以上

14、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3)

(1)玉米、水稻、甘薯

(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3)水稻、玉米、小麦、甘薯(4)小麦、玉米、水稻、甘薯

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4)

(1)氮循环

(2)磷循环(3)钾循环(4)碳循环(5)水分循环

16、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3)

(1)调节耕层三相比

(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3)

(1)省

(2)(3)(4)(5)

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19、坡地耕作最宜

(1)

(1)横坡耕作

(2)顺坡耕作(3)均可(4)逆向耕作

20、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3)

(1)时间生态位

(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3)

(1)水稻

(2)玉米(3)橡胶(4)高粱(5)马铃薯

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2)

(1)华南地区

(2)长江中下游地区(3)盆地(4)江淮平原(5)西南高山地区

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1)

(1)氮肥

(2)磷肥(3)钾肥(4)有机肥(5)钙肥

24、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3)

(1)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

(2)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3)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4)棉花、麻类、油料、烟叶、糖料(5)棉花、油料、烟叶、麻类、糖料

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4)

(1)3个

(2)6个(3)9个(4)12个(5)15个

26、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5)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2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

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5)

(1)橡胶

(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1)

(1)饲料

(2)小麦(3)玉米(4)油菜(5)大麦

3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31、翻耕的缺点是(3)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4)翻埋杂草(5)加深耕层

四、多项选择题

1.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235)

(1)光

(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2.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1234)

(1)橡胶

(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3.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1235)

(1)作物密度

(2)种植行数(3)间距(4)株高(5)带宽

4.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

(1)科技投入

(2)有机肥料(3)化肥(4)降水(5)灌溉

5.耕作学的性质(14)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3)基础科学(4)应用科学(5)人文科学

6、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作物(1234)

(1)小麦

(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123)

(1)马铃薯

(2)烟草(3)番茄(4)水稻(5)玉米

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24)

(1)

(2)(3)(4)(5)

9、按照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235)

(1)富氮作物

(2)豆科作物(3)富碳耗氮作物(4)禾本科作物

(5)半养地作物

10、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235)

(1)小麦

(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11、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12345)

(1)松嫩平原

(2)太湖平原(3)江淮平原(4)洞庭湖平原(5)黄淮平原

12、我国农业的问题包括(134)

(1)人多耕地少

(2)光热资源丰富(3)农村经济落后

(4)地区差异大(5)劳动力丰富

13、轮作换茬的作用(12345)

(1)调养地力

(2)减轻病虫危害(3)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5)改善土壤化学性状

14、忌连作作物有(345)

(1)甜菜

(2)西瓜(3)烟草(4)马玲薯(5)辣椒

15、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

(1)科技投入

(2)有机肥料(3)化肥(4)降水(5)灌水

16、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

(1)耙地

(2)中耕(3)镇压(4)起垄(5)作畦

17、季节休闲包括(135)

(1)冬闲

(2)撂荒(3)夏闲(4)全年休闲(5)秋闲

18、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135)

(1)主粮型

(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5)混合型

1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1345)

(1)喜凉作物

(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5)热带作物

20、单作也称为(234)

(1)连作

(2)纯种(3)清种(4)平作(5)休闲

21、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

(1)耙地

(2)中耕(3)镇压(3)起垄(5)作畦

5、简答题

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

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

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

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

在前作收获后,免耕或少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轻农忙的紧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这在南方多熟区尤显重要。

农耗时间的减少,也有利于复种面积的扩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

(5)节约成本。

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消耗,但增加除草剂的消耗。

2.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3.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

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

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

(2)套作技术的运用

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A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

B前作物及时收获。

C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天左右。

(4)作物晚播技术

播种季节较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需要晚播棉。

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

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4.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5.谈谈怎样开发冬季农业。

(1)充分利用短间隙期插种蔬菜、饲料、绿肥等短生育期作物。

(2)充分利用较长的冬闲期,复种一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民收入。

(4)利用各种设施条件,进行高价值经济作物(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A地膜覆盖农业

B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C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D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E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间套作新模式的研制及推广,在间套作模式中引入高价值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

(6)延长产业链,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6、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2)查清环境条件。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

7、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

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

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

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

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

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

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多熟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

(2)集约度某一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入水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入,如增加化肥施用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均可以提高集约度,提高耕作制度的产量水平。

(3)立体种植应扩大视野,扩大领域,从农田扩大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扩大到蔬菜、果树、中药材、食用菌类,甚至适于农田立体种养的动物,如稻田养鱼、养螺等。

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高效益的立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方式与山地立体利用农业。

(4)高效提高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等几个方面。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作物结构将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

(6)机械化耕作制度随着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将逐步提上日程。

10、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11、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

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

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

表现在:

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7%,1988年)。

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

1988年农业人口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

C劳动生产率甚低。

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

D农产品商品率低。

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

E规模小。

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F农民收入低。

1990年为630元。

G生活水平低。

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地区差异大。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

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12、简述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能为明显,不利于根系发育与增产。

(2)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杂草虫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3、试分析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机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产物的影响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4、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

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1)固氮;

(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

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