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789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会计教案第三章Word格式.doc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为了使各个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尽可能地统一并具有可比性,各单位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提供的会计科目表设置会计科目。

但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

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

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按照规定自行设置。

1.会计科目表中将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分成五大类: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

为便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通常要编制会计科目表,将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列于其中,并对每一会计科目加以编号。

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科目(一级科目)是采用四位数编号法:

第一位数字表示科目的大类;

第二位数字表示科目的小类;

第三四位数字表示各小类之下科目序号。

P29图表3-1

例如:

1001“1”代表资产类“0”代表货币资金小类“01”代表货币资金类的库存现金科目的序号。

2.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科目不仅要按经济内容分类,分门别类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而且还要根据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和所需要的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进一步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进行分类。

可分为会计科目、子目和细目。

为了详细地反映各种分类项目的具体情况,提供明细资料,对某些会计科目作进一步细分,在会计科目下设子目,在子目下设细目,逐级细分,逐级控制。

会计科目(一级科目)子目(二级科目)细目(三级科目)

1)会计科目也称一级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图表3-1中的所列的会计科目都是一级科目。

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一级科目原则上由财政部统一规定。

如“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实收资本”等。

2)子目也称二级科目,又称明细分类科目,是指在一级科目的基础上,对一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较为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

有些二级科目原则上也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例如,“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应设“应交增值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二级科目。

有些二级科目是企业根据经营管理需要自行设置的,例如,在“原材料”一级科目下,按材料类别开设“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二级科目。

3)细目也称三级科目,又称明细分类科目,是指在二级科目的基础上,对二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一步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

例如,“应交税费”是一级科目,下设“应交增值税”二级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等三级科目。

应收账款——上海地区——A客户

——B客户

——华北地区——C客户

——D客户

——华中地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综上所述,一级科目是最高层次的会计科目,控制或统驭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

二级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补充说明,控制或统驭三级科目,是介于一级科目和三级科目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会计科目。

三级科目是对二级科目或一级科目的详细补充说明。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一级科目都需分设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而是根据信息使用者所需不同信息的详细程度,设置不同级次科目。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1.要满足本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适应使用企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自不同的特点。

工业企业是制造工业产品的,必须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商品流通企业是购销商品的,必须设置“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等科目;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主要是预算资金收入、支出和结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设置预算资金来源类、预算资金运用类和预算资金结存类的科目。

2.要满足企业外部和内部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反映的信息既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方针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能满足债权人、投资者以及有关方面了解企业信息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因根据所需提供数据的详细程度,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3.要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性就是保证会计核算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的可比性,全国范围内同一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

灵活性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的具体要求选用合适的会计科目,或对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一定的增补或合并。

4.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每一会计科目应反映一项经济内容,不能模棱两可,相互包含。

为方便起见,对所设置的会计科目要进行适当的分类,给予一定的编号。

二、账户

(一)概念:

任何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不断地发生数量繁多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经济业务发生后,就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发生数量上的增减变动,对各会计要素在数量方面的增减变动记录,实质上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描述。

企业收回应收账款40000元。

该项业务发生后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40000元,应收账款减少40000元;

再如企业以银行存款80000元购买设备一台,这项业务发生后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80000元,银行存款减少80000元。

这两笔业务都同样反映企业的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从总额上企业的资产没有发生变化。

但经济业务纷繁复杂,如果把会计对象仅划分为六个会计要素,就不能全面详细反映上述两笔业务的区别。

为了能够分门别类地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准确的反映和监督,以便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核算指标,必须根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

账户是具有一定结构,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各会计事项所引起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记账单元。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每一个账户都有一个名称,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会计科目所规定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账户所核算的经济内容,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标准和层次是相同的。

2.区别:

会计科目只是一个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所规定的项目名称,不存在结构问题;

而账户是各单位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在账簿中有一定结构、用以登记某一项经济业务数量方面的增减变化及其结存情况的户头。

因此,账户不仅要有反映的内容,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

(三)账户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记录经济业务的格式。

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

同时,为了反映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后的结果,账户还需设置反映余额的部分。

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

1.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

2.日期——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

3.摘要——对经济业务内容简单概括的说明

4.凭证号数——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

5.金额——增加数、减少数和余额

账户结构上分为左右两方,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也就是说,如果账户左方记录增加额,则在右方记录减少额;

相反,右方记录增加额,左方记录减少额。

至于哪方记录增加额,哪方记录减少额,取决于所采用的记录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

账户的余额一般与记录增加额在同一方向。

为了便于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使用到简化格式“T”形账户来表示。

左方账户名称右方

|

三、复式记账

刚才我们学习了账户,但采用什么方法记账,如何记账才能保证账户记录的清晰和正确,则属于记账方法问题。

从早期会计到现代会计,人们采用并长期实践过的记账方法有两种:

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1.单式记账法:

是指对发生的会计事项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它在记账时,重点考虑的是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权债务方面的增减变化情况。

单式记账法是对经济业务只作单方登记,而不反映其来龙去脉的一种记账方法。

它的主要特征是:

通常只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和应收、应付等往来款项业务在账户中登记,而对实物的收、付业务一般不作登记。

比如,用现金购买原材料这笔经济业务,只在“库存现金”账户中登记减少,而不登记“原材料”账户的增加;

如果购买的这笔原材料没有付款,也只在欠人的账户中登记增加,而不登记原材料增加。

在单式记账法后期,对原材料等实物的增加或减少也会作些记录,但这种记录不与其相对应的库存现金和应收、应付等账户记录相联系。

因此,在单式记账法下,账户的记录是不完整的,账户记录也没有相互平衡的概念,既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却不够严密的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一般适用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尚未分离的个体业主的日常记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公司的出现,复式记账法就逐渐取代了单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又称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会计事项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化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比如,以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既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中作减少登记,也要在“原材料”账户中作增加登记,这两笔账户记录是相互联系的,说明购买原材料使用了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的减少是由于购买了原材料。

又如购买原材料没有付款,既要在“原材料”账户中作增加登记,也要在“应付账款”账户中作增加登记,这两笔账户记录也是相互联系的,说明这批原材料的价款还没有支付,在原材料增加的同时,欠人的债务也增加了。

所以,采用复式记账法,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至少都要在两个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相互联系地记账。

如果一笔经济业务涉及两个以上的账户,就要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记账。

(二)特点:

1.能反映资金运动的全貌。

复式记账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关联地进行登记,可以通过账户记录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性质,检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2.形成完整的账务体系。

由于复式记账要求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使有关账户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账务体系。

3.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由于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进行分类登记,因而可以利用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正确与否。

(三)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按记账符号、记账规律、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三种。

1.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法,目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采用借贷记账法。

2.增减记账法(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后取消了增减记账法。

3.收付记账法(1998年颁布《事业单位财务制》后,行政事业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取消了收付记账法。

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应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节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会计恒等式为理论依据,反映资金增减变化情况和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一、记账符号:

“借”、“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来表示账户金额的增减变动。

最早的“借”、“贷”两字表示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借贷资本家对于收进来的款项,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债务;

对于付出去的放款,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债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借贷记账法的广泛运用,记账对象从债权债务扩展到了全部会计要素。

“借”、“贷”表示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其自身的含义,转化为纯粹的记账符号。

“借”、“贷”这对符号具有双重含义,它既不完全表示增加,也不完全表示减少。

在账户的发生额中,借方既表示资产的增加,又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贷方既表示资产的减少又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在账户的余额中,借方表示资产类账户,贷方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因此,在识别借贷符号时,必须根据账户的性质来判明它们所记录的内容。

二、账户结构

(一)账户的基本结构

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登记,而且金额必须相等。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一般分为借、贷两方,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记账时,账户借、贷两方必须作相反的记录,即对每一个账户来说,如果借方用来登记增加额,则贷方就用来登记减少额,如果借方登记减少额,则贷方就登记增加额。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借方登记的金额称借方发生额,贷方登记的金额称贷方发生额。

一笔经济业务应在哪些账户登记,增加额记在哪一方,减少额记在哪一方,取决于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账户的经济性质。

由于会计内容已经划分为会计要素,并按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设置了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在登记经济业务数据时,就按经济业务所属的会计要素及其发生的增加金额和减少金额,分别确定其在账户中的记录方向,即;

l属于资产要素的增加额记入借方,减少额记入贷方;

l属于负债要素的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l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上述记账方法的依据是会计等式。

由于资产在会计等式的左边,其增加额就记在借方,减少额记在贷方。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等式的右边,它们的增加额就记在贷方,减少额记在借方。

按此种记账方法登记的结果,既保证了借方等于贷方,也保证了会计等式的平衡。

同时,由于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都与所有者权益相关,因而其记账方法即由所有者权益的记账方法所导出。

收入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其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费用会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其增加额记入借方,减少额记入贷方。

l属于收入要素的增加额记入贷方,减少额记入借方;

l属于费用要素的增加额记入借方,减少额记入贷方。

借方账户名称贷方

资产+资产-

负债-负债+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成本费用+成本费用-

收入-收入+

由此可见,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借方和贷方都可以登记经济业务发生的增加额和减少额。

至于账户的借方登记什么样的增加金额和减少金额,账户的贷方又登记什么样的增加金额和减少金额,则取决于经济业务的内容和账户的性质。

正是由于对分属不同会计要素的经济业务,采用了方向相反的记账方法,从而使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具有了特有的结构,并形成了特有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

(二)账户结构的内部关系

账户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类。

账户的性质不同,其账户结构也不一样。

1.资产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

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

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

在借方——增加栏方。

借方资产类账户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期末余额: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在贷方——增加栏方。

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

本期减少额本期增加额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3.成本类账户

借方成本类账户贷方

4.损益类账户

(1)收入类

无余额

借方收入类账户贷方

减少额增加额

(2)费用类

无余额。

借方费用类账户贷方

各类账户借、贷两方登记的增减情况P34图表3-7

(三)账户的格式

1.简化格式:

“T”形账户

2.实用格式:

“三栏式”账户P34图表3-6

三、记账规律: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账户登记方向账户登记金额

借贷记账法建立在复式记账原理的基础上,具体的记账规律可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我们在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律登记会计事项时,应注意如下步骤:

第一,确定会计事项的类型;

第二,确定应记入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

第三,确定应记入相关科目的借方还是贷方。

例题P34-37

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的共同点:

1.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任何一笔经济业务的数据,都必须同时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

2.被记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可以是同一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这取决于经济业务的内容,但记入账户时,一个记在借方,另一个则一定记在贷方,有借必有货;

3.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必然相等。

四、会计分录:

(一)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

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必然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应借应贷的账户。

经济业务的发生,使有关账户之间发生的这种借、贷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具有这种对应关系的账户则互为对应账户。

例P37

例:

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生产用汽车一辆,价款200000元。

借:

固定资产200000

贷:

银行存款200000

经济业务发生后使得“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账户之间发生了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这两个账户互为对应账户。

通过这两个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内容是银行存款减少了200000元,用以购买固定资产。

例:

购进甲材料3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18000元,余款12000元暂欠。

这笔经济业务

原材料——甲材料30000

银行存款18000

应付账款12000

在“原材料”账户与“银行存款”、“应付账款”账户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它们互为对应账户;

但“银行存款”与“应付账款”不是对应账户,因为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二)会计分录

1.概念:

会计分录又称记账公式,简称分录,是指对每一会计事项确定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会计分录包含三项要素:

记账方向、账户名称和金额。

2.会计分录的分类

简单会计分录:

一借一贷(两个相对应账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

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不能清晰、明确地反映各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尽量不编制)。

3.编制会计分录的步骤

1)分析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会计要素名称和变化方向。

2)根据所涉及的会计要素的性质和变化方向,确定应记入的相关账户和账户的记账方向。

3)根据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数据,确定账户应登记的金额。

4)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会计分录借贷是否平衡,有无差错。

4.会计分录的列示方式:

先借后贷,借贷相等;

左借右贷,借贷错开。

1.企业收到某公司700000元投资款,存入银行。

银行存款700000

实收资本700000

2.企业购买生产用原材料一批,价款180000元,价款未付。

借:

原材料   180000

贷:

应付账款180000

3.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生产用汽车一辆,全部价款200000元。

固定资产200000

银行存款200000

4.企业从银行取得半年期借款80000元,偿还前欠货款

应付账款80000

短期借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