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9409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教案.docx

《《声声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教案.docx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篇一:

《声声慢》__优质课教案】

《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3、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启发引导点拨探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二、作者介绍及相关背景资料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

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明确: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李清照和着血泪写下了《声声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绝唱。

要求:

自由诵读,小组结合品读,共同疏通词义。

找同学带感情诵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听视频诵读,体会词人的愁情。

齐读注意语速慢,语调低沉。

三、研读诗文,赏析词曲,探究问题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

2、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愁情。

那这种愁情又是如何展现的呢?

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愁之重之多,是全词的主旨句。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

3、词曲赏析

(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问“寻寻觅觅”,你觉得作者在寻觅什么?

作者的境遇怎样?

明确: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神态,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她想寻些什么呢?

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冷冷清清”,但诗人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明确:

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清冷。

那么,词人最后寻到了什么?

明确:

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伤痛,这里写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这也为全词定下了悲苦愁绝,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教师补充明确:

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

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

为了传达出这种愁思,作者选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确:

作者由之前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

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

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明确: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

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

是酒淡吗?

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明确: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

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

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

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

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明确: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明确: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

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4、小结:

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此词,让自己化身为词人,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

四、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平生”,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的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他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的越高。

同学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要学会在困境中超越,带着自信与乐观微笑。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情

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亡国之痛

沦落之苦

(意境)孀居之悲

间接抒情淡酒急风

过雁黄花(意象)

梧桐细雨

教学反思:

【篇二: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教学设计

吴忠高级中学吴凤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式:

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

词人的情感世界。

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幻

灯二:

出示李清照的画像。

)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

品《如梦令》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

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

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

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

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

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

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

(幻灯四:

出示课题和图片。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

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

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

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

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

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

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

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

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

痛。

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三、诵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1、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

3、放录音听读。

4、全班齐读。

四、鉴赏品味对比感知把握情感

师: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

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如梦令》欢愉、

轻松、高兴?

?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

师:

如果我们

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

明确——“愁”。

(幻灯五:

出示“愁”。

很好!

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

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

对,就是一个愁字!

那么诗人的愁是什么,

他又是怎样表达这愁的呢?

(一)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

敢于企及”(梁衡)。

问:

那么开头这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个角度书写诗人情感的呢?

你从中

读到了什么?

(以四人为小组讨论)

明确: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

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

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

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

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

的的寻觅。

她在寻觅些什么呢?

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

甜蜜爱情?

?

?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

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

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

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生:

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

凄惨戚”好不好?

(学生:

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

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

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举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

色》

问:

运用叠词的作用?

(——音乐美、增强感情)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

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

表现她的愁呢?

1、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

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

请说

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联系所学过的诗,联系作者身世。

要求:

(1)基于文本。

(2)以四人为小组。

(3)每组推荐一位发

言人。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①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

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

②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

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雁”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

能客居江南。

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

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③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盛乐景哀情反衬

花衰以花喻人正衬——凄苦忧愁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细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结论: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问:

这些意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显得罗嗦?

引出对这首诗另外两种写法的总结。

——铺叙,寓情于景

所以作者不禁发出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

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

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

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

(生:

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

五、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根据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写的《绝望》:

呼唤!

呼唤!

/乞求!

乞求!

/等待!

等待!

/梦!

梦!

梦!

/哭!

哭!

哭!

/痛苦!

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

仍然!

/永远!

永远!

永远!

/心!

心!

/存在!

存在!

/死!

死!

死!

死!

(1)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

然后全班齐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

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痛苦、绝望、(至)愁。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

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

《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

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

六、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七、布置作业

1、说说你心目中的李清照,写一段话.李清照啊,你是__________,你__________

2、改写这首词。

3、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叠词)哀婉凄凉基调

层层铺叙

寓情于景

间接抒情(意象)悲苦愁绪情感

【篇三: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

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请大家猜一个字,“离人心上秋”说的是哪个字?

“愁”。

愁可轻可重,轻时翩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重时逼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学们,老师刚刚说的这一轻一重的愁,出自谁之手?

“李清照。

”“对!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写愁的高手。

“秋风秋雨秋煞人”,深秋时节,这位词人守着窗儿,听梧桐雨落,吟出了千古绝唱《声声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声声慢》,看看词人是否又添了新愁?

2、朗诵(思考)

师生诵读:

同学们,涵咏诗词可以摇荡性情,字里行间、文章角落全是作者倾注的情意,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词,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词中蕴藉了作者何种情感,从哪些句子可以直接看出来?

3、情感(找、回答、分析)

“愁”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

这样的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说尽啊。

“愁”看似戛然而止,实际让人回味不已,表面欲说还休,其实倾泻无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分析:

《声声慢》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唐宋词简释》唐圭章)4、意象(小组讨论、回答、分析)李清照“寻寻觅觅”,她寻觅到了什么?

靠什么拯救失落?

所见所闻触发了什么情感?

小组讨论。

(1)淡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分析: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用“三杯两盏淡酒”调养身体,但是最难将息的却是心理。

“酒淡”是因为“愁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打发这漫长的日子,但是这也敌不过“晚来风急”。

风急了,就是冷,酒挡不住寒气。

(2)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分析:

雁声凄惨,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所以“正伤心”,流露国破家亡之愁苦。

“却是旧时相识”

鸿雁每年南迁,是旧相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是李清照为什么乐不起来?

绿肥红瘦,春光明媚,尚且悲不自胜;秋天来了,群芳零落,更该悲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早年她写给丈夫的词中就说:

岁月催人老,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