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1952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声声慢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教案.docx

《声声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教案.docx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

【教学设想】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李清照一生都纠缠在闺愁、情愁、家愁、国愁之中,而《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集合了她一生的愁绪,整首词通过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浓重的悲苦凄伤愁绪,流露了词人苦闷复杂的内心情绪。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愁”为主线,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入愁——怎样写愁——为何而愁”。

通过吟咏诵读感受词作的音韵美;通过品味鉴赏,分析意象意境,感受词人悲苦愁情;通过探究词人生平对词作风格的影响来感受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不同时期的愁绪,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导入法、吟咏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创设凄伤悲愁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吟咏诵读,体会词作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研读词作,抓住意象,分析意境,体验情感。

3.感受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吟咏诵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深入研读词作,抓住意象,分析意境,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体会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吟咏诵读法、讨论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词作,并查找与词人词作相关的背景资料,充分预习。

2.教师收集整理与《声声慢》相关的音、画、文字资料,制作PPT,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5分钟)

1.播放根据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歌曲《月满西楼》,营造凄美伤感情境。

2.这是一首旋律忧伤,情感凄美的歌曲,婉转缠绵,十分好听,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李清照)这首词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句子?

(学生自由回答)词中写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就是说词中所写的是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闲愁”。

其实“愁”一字充斥了李清照的一生,后人有这样的评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那么,她除了“相思之愁”还有哪些愁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声声慢》,看一看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又表现了她怎样的情绪?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情境导入法。

用忧伤凄美的乐曲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印象深刻的句子,使学生感受到忧伤愁苦的意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顺势引出李清照和她的词,为整堂课定下情感基调。

二、知人论世(3分钟)

诗言志,歌咏言。

诗词是作者内心的倾诉,是情感的宣泄,了解词人生平,有助于理解和鉴赏诗词,下面我们便一起来说说李清照。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土,南宋女词人。

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早期生活优裕,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清照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丹青,词的成就尤高,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趣情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二、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悲叹身世,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

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有《漱玉词》留世。

《声声慢》便写于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之时。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提问法和讲授法,以检查预习的形式先请学生介绍词人,然后教师加以补充,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了解词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读词作,感悟词人情感,为接下来解读词意、品读词情做好铺垫。

三、吟咏词韵(7分钟)

1.自读——感知词意

(学生自读全词,对照注释,解读词意,有困难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教师解疑。

2.听读——感悟词情

(学生听名家朗读录音,感受词作传递的情感。

听完后,请学生谈这首词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情绪?

3.比读——比较评价

(请男女生各一人朗读全词,其他同学从节奏、停顿、轻重读音和情感抒发的关系上进行比价评价。

4.齐读——体会思考

(再次体会词作情感,思考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5.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愁”为线索,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选了哪些景来写愁,又为何而生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吟咏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词更要多读,读词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词韵,更可以感受词作情感。

这一环节中,安排自读,使学生读懂词意;听读,使学生在名家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悟到词人情感;比读可以锻炼学生读的能力,掌握读的方法;齐读,再次体会词人词作情感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借助对词眼的思考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品读词情(27分钟)

(一)怎样入愁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的就是词人的多愁善感,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学们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分析“寻寻觅觅”

(1)这里属于什么描写?

(2)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境况如何?

明确:

动作描写。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3.分析冷冷清清

(1)这里属于什么描写?

(2)她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环境的冷清衬托了什么?

明确: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4.凄凄惨惨戚戚

(1)这里属于什么描写?

(2)体现词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明确:

心理描写。

写出了词人内心感受的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5.开头这句词定下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如果把这句词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运用叠词,更具音韵美。

6.小结:

三组叠词层层渲染了词人的三个心理发展过程。

第一层写出词人内心空虚试图寻觅精神慰藉;第二层写寻觅无所得,环顾四周,只觉残秋沉寂,一片冷清,连同她的内心也是阵阵寒冷;第三层写面对一去不返的人生,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自悲自恸,陷入到难以自拔的凄冷惨寂之中。

令人心痛扼腕。

(二)选景写愁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那么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明确: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

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提示: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观点。

教师进行引导。

(1)淡酒: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明确: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晚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明确:

“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明确: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

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

溪亭可免于战火?

耦花还那样娇艳吗?

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

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

黄花就是菊花。

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

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

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5)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渲染怎样的情绪?

明确:

白居易《长恨歌》中: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

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3.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那么词人究竟为何生愁呢?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PPT出示李清照生平经历,学生根据资料讨论、分析。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明确:

经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后的国愁,家愁,情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讨论探究法。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来感悟词情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尤其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考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知识积累。

分析探究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把握词人情感和感受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具有决定性作用。

通过探究“如何入愁——怎样写愁——为何而愁”可以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五、拓展延伸(8分钟)

1.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如果说李清照后期是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愁绪,那么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

闲愁、闺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写愁情的词还有哪些?

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明确:

在《点绛唇》中写愁是: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

在《蝶恋花》中写愁是:

"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

在《生查子》中写愁是: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了;

在《一剪梅》中写愁是: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在《武陵春》中写愁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学习品读词的基本方法,感受词人情感之后,安排比较阅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理解词人的悲苦愁情,获得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注重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七、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把《虞美人》改编为400字的抒情短文,要求展开联想想象,充分运用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抓住“愁”字来展开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到词人词作深沉的悲苦愁绪。

吟咏诵读环节,通过读词在感受音韵美的同时解读词意,初步感知词情,这一环节学生不存在太大问题,可以较好完成。

品读词情环节,抓住意象展开分析,深入分析意境,体验情感,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想象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可能在部分意象的分析中存在问题,比如“梧桐细雨”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象征了什么?

教师可以出示描写同样意象的诗句,用语言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思考成果的肯定,多加鼓励赞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思考热情。

比较阅读环节中,比较考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适当提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感觉到最后的结论完全是他们自己努力思考讨论的结果。

 

附板书: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流离之苦夫死之痛亡国之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