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773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28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8页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2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docx

计算机应用项目教程

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理解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掌握信息在计算机内的存储形式。

技能目标:

●能够识别计算机的基本配置。

●会进行二进制和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熟练进行开机、关机。

任务一认识计算机

在人类历史上,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创造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原始社会,人们曾使用绳结、垒石或枝条作为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筹算法的记载,到了唐朝已经有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算盘。

欧洲16世纪也出现了对数计算尺和机械计算机。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人工手算一直是主要的计算方法,如算盘、对数计算尺、手摇或电动的机械计算机一直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计算工具。

此后,一方面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量、计算精度、计算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计算工具已经满足不了应用的需要,另一方面,计算理论、电子学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诞生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对计算机(Computer)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有多种描述:

“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是一种能快速而高效地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是一种能够高速运算、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控制其操作过程的电子装置”等等。

1.1.1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1.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制成功。

“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在发展计算技术的历程中,到达的一个新的起点。

“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它器件,其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

这台耗电量为140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

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钟就算出来,比炮弹本身的飞行速度还快。

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

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

它是按照十进制,而不是按照二进制来操作。

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进制方式工作的电子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而在数据输入、输出时再变回十进制。

图1.1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最初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

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

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

“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当进行软件中心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

有时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计算,要花几小时或1-2天的时间进行线路连接准备,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它的另一个弱点是存储量太小。

2.计算机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计算机发展史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依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

图1.2冯·诺依曼

1945年6月,冯·诺依曼起草了一个存贮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对ENIAC进行了改造。

这项完美的设计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结构奠定了基础。

一年后,又一份关于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的更详细报告发表,它是又一个新的电子计算机(IAS机)方案,而且包括有关结构选择的论证。

在这份报告的指导下,一个广泛的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在美国以至世界许多地方展开。

冯·诺依曼在报告中提出的主要建议有四个方面:

(1)将十进位改为二进位;

(2)建立多级存储结构,由它容纳并指令程序;

(3)机器要处理的程序和数据,均由二进制数码表示;

(4)采用并行计算原理,即对一个数的各位同时进行处理。

EDVAC方案明确规定新机器有五个构成部分:

①计算器:

②逻辑控制装置;③存贮器;④输入;⑤输出,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EDVAC方案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

一是采用二进制,二是完成了存贮程序,可以自动地从一个程序指令进到下一个程序指令,其作业可以通过指令自动完成。

“指令”包括数据和程序,把它们用码的形式输入到机器的记忆装置中,即用记忆数据的同一记忆装置存贮执行运算的命令,这就是所谓存贮程序的新概念。

这个概念被誉为计算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长达101页的EDVAC方案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文献,它向世界宣告:

电子计算机时代开始了。

而为这个方案作出贡献的天才科学家冯·诺依曼则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1949年5月,真正实现内存储程序式原理的第一台计算机EDSAC于在英国制成。

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一般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几个时期,也称为几代,分别代表了时间顺序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用阴极射线管或汞延迟线作主存储器,外存主要使用纸带、卡片等,程序设计主要使用机器指令或符号指令,应用领域主要是科学计算。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

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

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最早出现的高级编程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

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

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

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

采用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块代替了晶体管等分立元件,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发展时期,计算机的管理、使用方式也由手工操作完全改变为自动管理,使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

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70年代以后,计算机使用的集成电路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微处理器是将传统的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作为中央处理单元(CPU)。

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加上存储器和接口等芯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便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自1971年诞生以来几乎每隔二至三年就要更新换代,以高档微处理器为核心构成的高档微型计算机系统已达到和超过了传统超级小型计算机水平,其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亿次。

由于微型计算机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其性能价格比占有很大优势,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不仅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使计算机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

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数字化声像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里所说的媒体是指表示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例如文字、声音、图像都是媒体。

在80年代以前人们使用计算机处理的主要是文字信息,80年代开始用于处理图形和图像。

随着数字化音频和视频技术的突破,逐步形成了集声、文、图、像一体化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它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将开拓许多新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计算机应用从单机走向网络,由独立网络走向互联网络。

总之,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的,即都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计算机的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等。

由于技术的更新和应用的推动,计算机一直处在飞速发展之中。

依据信息技术发展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Law),计算机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减一半。

该定律的作用从60年代以来,已持续40多年。

集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各国都在计划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通过各种通信渠道,包括有线网和无线网,把各种计算机互联起来,已经实现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

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智能,包括听觉、视觉和触觉以及自学习和推理能力是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将会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提出的原理,实现高度的并行处理。

为了解决软件发展方面出现的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和正确性难于保证的“软件危机”而产生的软件工程也出现新的突破。

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将与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等研究紧密相联,并为其发展提供新的基础。

表1-1计算机发展阶段示意表

年代

器件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

第二代计算机

(1958-1964)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0)

第四代计算机

(1971-至今)

电子器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和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

主存储器

磁芯、磁鼓

磁芯、磁鼓

磁芯、磁鼓、

半导体存储器

半导体存储器

外部辅助存储器

磁带、磁鼓

磁带、磁鼓

磁带、磁鼓、磁盘

磁带、磁盘、光盘

处理方式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监控程序

连续处理作业

高级语言编译

多道程序

实时处理

实时、分时处理

网络操作系统

运算速度

5千-3万次/秒

几十万-百万次/秒

百万-几百万次/秒

几百万-千亿次/秒

 

3.计算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今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更加趋于:

巨型化指发展高速、大存储容量和强功能的超大型计算机。

这既是诸如天文、气象、宇航、核反应等尖端科学以及进一步探索新兴科学,诸如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的需要,也是为了能让计算机具有人脑学习、推理的复杂功能。

当今知识信息犹如核裂变一样不断膨胀,记忆、存储和处理这些信息是必要的;1970年代中期的巨型机运算速度已达每秒1.5亿次,现在则高达每秒数万亿次。

还有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功能的必要,例如美国计划开发出每秒1000万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

微型化因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微型化迅速。

因为微型机可渗透到诸如仪表、家用电器、导弹弹头等中、小型机无法进入的领地,所以80年代以来发展异常迅速。

预计性能指标将持续提高,而价格将持续下降。

当前微型机的标志是运算部件和控制部件集成在一起,今后将逐步发展到对存储器、通道处理机、高速运算部件、图形卡、声卡的集成,进一步将系统的软件固化,达到整个微型机系统的集成。

网络化如今的计算机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络计算机在即将到来的时代中将无处不在。

网络化就是把各自独立的计算机用通讯线路连结起来,形成各计算机用户之间可以相互通讯并能使用公共资源的网络系统。

网络化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宝贵资源并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为用户提供方便、及时、可靠、广泛、灵活的信息服务。

但是有时你可能很难找到它们,尽管它们中的一些看上去像我们今天使用的膝上型电脑或者桌面电脑,但是多数网络计算机将藏在电视,电话和冰箱中。

网络计算则在今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网络计算将数据,程序,以及计算能力分布在一个公司的Intranet或者Internet的各个节点上。

智能化智能化是指让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

智能计算机具有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功能,知识处理和知识库管理的功能等等。

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是通过智能接口,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与计算机进行自然对话。

计算机要代替人类做更多的工作,就要使计算机有更接近人类的思维和智能。

未来的计算机将能接受自然语言的命令,有视觉、听觉和触觉。

将来的计算机可能不再有现在的计算机这样的外型,体系结构也会不同。

目前,已研制出各种“机器人”,有的能代替人劳动,有的能与人下棋等等。

智能化使计算机突破了“计算”这一初级的含意,从本质上扩充了计算机的能力,可以越来越多地代替人类脑力劳动。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

新型的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1.1.2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自动控制、具有记忆功能的现代化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

它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称处理速度,用每秒百万指令数,用来描述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用MIPS来衡量。

现代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在几十MIPS以上,巨型计算机的速度可达到千万个MIPS。

计算机如此高的运算速度是其他任何计算工具无法比拟的,它使得过去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复杂运算任务,现在只需几天、几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完成。

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计算精度高

一般来说,现在的计算机有几十位有效数字,而且理论上还可更高。

因为数在计算机内部是用二进制数编码的,数的精度主要由这个数的二进制码的位数决定,可以通过增加数的二进制位数来提高精度,位数越多精度就越高。

3.存储的能力

计算机的存储器类似于人的大脑,可以“记忆”(存储)大量的数据和计算机程序而不丢失,在计算的同时,还可把中间结果存储起来,供以后使用。

计算机依靠各种存储设备,存储容量越来越大,可存储大量信息。

需要时,计算机可以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到这些信息,这也是计算机能够进行自动处理的原因之一。

4.逻辑判断的能力

计算机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会根据上一步的执行结果,运用逻辑判断方法自动确定下一步的执行命令。

正是因为计算机具有这种逻辑判断能力,使得计算机不仅能解决数值计算问题,而且能解决非数值计算问题,比如信息检索、图像识别等。

5.高度自动化与灵活性

计算机能在程序控制下,按事先的规定步骤执行任务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其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超强,可提高诸如自动化生产线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正因为计算机具有上述特点,所以人们在进行的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时,可以分解成计算机可以执行的基本操作,并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表示出来,存放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可以模仿人的一部分思维活动,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按照人们的意愿自动地工作,因此有人也把计算机称为“电脑”,以强调计算机在功能上和人脑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人脑的记忆功能、计算功能、判断功能。

但是电脑终究不是人脑,它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但是说电脑不能模拟人脑的功能也是不对的,尽管电脑在很多方面远远比不上人脑,但它也有超越人脑的许多性能,人脑与电脑在许多方面有着互补作用。

1.1.3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如图1.3是计算机的分类表示:

图1.3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按信息的表示方式分类分为数模混合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按应用范围分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两类;最常见的分类是按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1.巨型机

通常是指最大、最快、最贵的计算机。

例如目前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超级机速度为每秒1704亿次浮点运算。

巨型机一般用在国防和尖端科学领域。

目前,巨型机主要用于战略武器(如核武器和反导弹武器)的设计、空间技术、石油勘探、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社会模拟等领域。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巨型机,著名巨型机如:

美国的克雷系列(Cray-1,Cray-2,Cray-3、Cray-4等),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I(每秒运算1亿次以上)、银河-II(每秒运算了10亿次以上)和银河-III(每秒运算100亿次以上)也都是巨型机。

现在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巨型机已达到每秒百万亿次浮点运算。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了高性能巨型机的研制技术。

1997年6月19日,我国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如图1.4是我国银河—III巨型计算机。

2、大型机

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中型计算机。

这是在微型机出现之前最主要的计算模式,即把大型主机放在计算中心的玻璃机房中,用户要上机就必须去计算中心的端上工作。

大型主机经历了批处理阶段、分时处理阶段,进入了分散处理与集中管理的阶段。

IBM公司一直在大型主机市场处于霸主地位,DEC、富士通、日立、NEC也生产大型主机。

不过随着微机与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型主机正在走下坡路。

我们许多计算中心的大机器正在被高档微机群取代。

如图1.5是大型机EDSAC。

图1.4银河--III巨型计算机图1.5大型机EDSAC

图1.6小型机图1.7微型机

3.小型机

由于大型主机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只有大企业大单位才能买得起。

在集成电路推动下,60年代DEC推出一系列小型机,如PDP-11系列、VAX-11系列。

HP有1000、3000系列,以及美国DEC公司生产的VAX系列机、IBM公司生产的AS/400机,以及我国生产的太极系列机都是小型计算机的代表。

小型计算机一般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或某一部门所用,例如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中心都以一台小型机机为主机,配以几十台甚至上百台终端机,以满足大量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需要。

当然其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都比不上大型主机。

4.微型机

自从1971年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问世以来,目前它是发展最快的领域。

根据它所使用的微处理器芯片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类型:

首先是使用Intel芯片386、486以及奔腾等IBMPC及其兼容机;其次是使用IPM--Apple-Motorola联合研制的PowerPC芯片的机器,苹果公司的Macintosh已有使用这种芯片的机器;再次,DEC公司推出使用它自己的Alpha芯片的机器。

个人计算机(也称PC机)的特点是轻、小、价廉、易用。

在过去20多年中,PC机使用的CPU芯片平均每两年集成度增加一倍,处理速度提高一倍,价格却降低一半。

随着芯片性能的提高,PC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今天,PC机的应用已遍及的各个领域:

从工厂的生产控制到政府的办公自动化,从商店的数据处理到个人的学习娱乐,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用。

目前,PC机占整个计算机装机量的95%以上。

图1.8工作站图1.9IBM服务器

5.工作站

是介于PC机和小型计算机之间的一种高档微型机。

1980年,美国Apollo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作站DN-100。

十几年来,工作站迅速发展,现已成长为专于处理某类特殊事务的一种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著名的Sun、HP和SGI等公司,是目前最大的几个生产工作站的厂家。

工作站通常配有高档CPU、高分辨率的大屏幕显示器和大容量的内外存储器,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高性能的图形功能。

它主要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领域。

6.服务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推广和普及,一种可供网络用户共享的、商性能的计算机应运而生,这就是服务器。

服务器一般具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丰富的外部设备,其上运行网络操作系统,要求较高的运行速度,对此很多服务器都配置了双CPU。

服务器上的资源可供网络用户共享。

1.1.4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计算机现已广泛应用到当今社会军事、科研、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人们一个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可以预见,其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大。

1.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也就是数值计算,指用于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它是电子计算机应用最为基础的领域。

这类计算往往公式复杂、难度很大,用一般计算机工具难于完成。

例如在科研领域,气象预报需要求解描述大气运动规律的微分方程,发射导弹,需要计算导弹弹道曲线方程,水利土木工程中有大量力学问题需要计算。

有些科技问题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计算工作量太大,人工根本无法完成。

例如证明画地图时只需四种颜色即可做到使相邻两国不出现同一颜色的“四色定理”,在数学上长期不能得到证明,成为一大难题。

因为用人工证明昼夜不停的计算要算十几万年,而使用高速电子计算机,这问题就可解决。

还有一类问题如用人工计算速度太慢,得到结果时已失去实际意义,如气象预报,只有采用计算机快递计算才能及时解决。

2.数据处理

所谓数据及事务处理,泛指非科技方面的数据管理和计算处理。

其主要特点是,要处理的原始数据量大,而算术运算较简单,并有大量的逻辑运算和判断,结果常要求以表格或图形等形式存储或输出。

如银行日常账务管理、股票交易管理、图书资料的检索等,面对巨量的信息,如果不用计算机处理,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是难以胜任的。

事实上,计算机在非数值方面的应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在数值计算方面的应用。

在现在,人们的交流已越来越多,要求信息的传送速度更快、传送的范围更广,“信息高速公路”也就应运而生了。

其中,Internet(中文意思是:

国际交互网络)已拥有了数千万个用户,用户只要把自己的计算机接到这一网络中,就可以与全世界联络,你坐在家中就能获取该系统上的各种信息,如电子新闻、电子图书资料和电子邮件(E-mail)等。

计算机还能为人们提供文字处理的工具,这样人们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写文章和写信。

现在,有不少的作家与记者都是使用计算机写作的,有不少机关和公司的文员使用计算机起草文件、打印报表、编写各种业务报告。

在今天的报社和出版社,已经采用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电子排版系统,取代了有近千年历史的活字印刷技术。

计算机还能把家里的视听设备连接起来形成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它人们不仅可以听音乐、看电影,还能够把其中的声音和画面剪辑下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工与处理,形成自己的音像“产品”供自己或家人欣赏。

3.计算机辅助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简称CAD/CAM。

它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和人的经验与判断能力相结合,形成一个专业系统,用来帮助产品或各项工程的设计制造,使设计和制造过程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

这不仅可以缩短设计周期,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而且可提高产品质量、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船舶、汽车、建筑、服装等行业,这类牵涉外观形状设计的称为计算机辅肋几何设计(CAGD),另一类是应用于集成电路中的布线,称为计算机辅助逻辑设计。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

它是集设计、制造、管理等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生产系统。

CIMS是从8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计算机辅助教育,简称CDE。

它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课件CAI系统所使用的教学软件,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材,并能实现远程教学、个别教学,并有自我检测、自动评分等功能。

可模拟实验过程,并通过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

它是现代化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在工厂,计算机为工程师们在设计产品时,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现在,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只要输入有关的原始数据,计算机就能自动处理并绘出各种设计图纸。

在生产中,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如温度控制、电压电流控制等,从而实现自动进料、自动加工产品以及自动包装产品等等。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加速了工厂生产的自动化。

在国外,有人形象地将工厂自动化(可简称为FA)解释为:

FA=数控自动机床+自动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简称CAM)+计算机辅助测试(简称CAT)

CAM是指用计算机对生产设备进行管理、控制和操作的技术。

其核心是计算机数值控制(简称数控),是将计算机应用于制造生产过程的过程或系统。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研制成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具有精度高、质量好等特点,其特征是由程序指令来控制机床。

此后发展了一系列的数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