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792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31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命之音教学案(新人教版)

 1.积累重点字词,结合语境解释重点词语。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提高学生速读和筛选课文信息的能力。

 1.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3.了解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4.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

 5.学习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是继第三单元之后,又一个说明文单元,与前一单元不同的是,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科普文,均属于事理说明文,都采用了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语言简明、准确、生动,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课文的说明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

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落日的幻觉》阐释了我们视觉上产生幻觉的原因,作者黄天祥提倡多观察勤思考,并对大自然保持一颗好奇心。

 1.提高学生速读和筛选课文信息的能力。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3.了解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4.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

 5.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应把概括文章的要点和学习文章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

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

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自然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内容较为深刻,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以论证为主,它综合运用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课前搜集相关地质变迁、动物化石、南极气候、小行星等科普知识,解析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增强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生物入侵者》主要应以自学为主,根据学生已经集中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情,本文设计应着眼于迁移运用,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来阅读课文,分析说明中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落日的幻觉》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本文的结构顺序。

对于本文所讲的道理有些可能在物理课上学过,不妨借此机会将这些道理再温习一遍,在弄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它们在实际生活、科技发明中都有哪些应用。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2课时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2课时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课时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1课时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

1课时

写作

1课时

综合性学习

1课时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1.易错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zài) 簌簌(sù) 刺槐(huái)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苏醒

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苏醒”是指从昏迷中慢慢醒来。

昏迷中缓慢醒来是“苏醒”。

睡梦中惊动醒来是“惊醒”。

惊醒

因受惊动而从睡眠状态中醒来。

“惊醒”是指从睡眠中突然醒来。

5.词语释义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课文中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年年如是:

每一年都像这样。

是,此、这。

周而复始:

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

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风雪载途:

风雪满路。

草长莺飞:

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文题解说】

 “语言”是人们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即丰富的物候现象。

像“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都是大自然与人类交流的语言,由此可见,标题“大自然的语言”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同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

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征,以便于学以致用,另外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

 1.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

 【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4.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重、难点】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导入⇒初读感知⇒划分层次⇒研读内容⇒拓展延伸

导入一:

题解型

 [设计意图] 用人类的语言引出大自然的语言,既解释了题目,又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二:

图文型

 [设计意图] 展示四季图画,配以文字介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导入三:

激趣型

 [设计意图] 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启发学生热爱自然,研读文本。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

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设计,帮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为下面的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铺垫基础。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再读课文,划分层次

 [设计意图] 在上面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为学生研读课文内容,梳理写作顺序蓄势。

 1.再读课文,梳理出这篇课文先后说明的内容。

 【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了物候现象;然后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又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依据上面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将本文划分为四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研读内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逐段研读,明确各段的主要内容,帮学生知晓一定的物候知识,了解写作的思路,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问题提示,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每一部分、每一自然段,明确每一自然段的内容以及写作的顺序。

组内讨论探究,班内展示疑难问题,教师指导帮助解决。

(一)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了时间的推移?

 〔明确〕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明确〕 举了三个例子:

杏花开了耕地,桃花开了种谷子,布谷鸟叫割麦插禾。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明确〕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的顺序,言之有序。

(二)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物候应用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明确〕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文章第五自然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三)第三部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明确〕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3.“首先是纬度”这一自然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4.“经度的差异”这一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

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5.“高下的差异”这一自然段讲到“逆温层”。

什么叫逆温层?

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明确〕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四)第四部分:

 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明确〕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文中写研究的物候学的意义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明确〕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

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从“对于”和“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等词句可以看出。

 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明确〕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农作物对山区的气候、土壤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此环节考查学生对农谚的认知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联系能力。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 示例:

 

(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3)“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

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

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成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课时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课前准备⇒揣摩语言⇒探究方法⇒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 回顾上堂课所学内容,自然过渡到本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1.你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有何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比一比谁学得扎实。

 2.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教师由此自然地过渡到本堂课。

 本文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不仅如此,本文的语言既严谨又生动,兼有科学性和生动性。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篇文章的语言。

一、研读课文,揣摩语言

 [设计意图] 通过研读、揣摩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

 【结合如下问题的提示,细读课文的某段落或某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研读时,可以同桌讨论,可以组内交流,可以比较分析,也可以朗读感悟。

(一)赏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精读第一自然段,具体说说这一自然段文字写得好在哪里。

 提问:

这一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明确〕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恰当、形象,透露出喜爱之情。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形象、典雅,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

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师小结: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用词形象、典雅。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争取背诵。

(二)赏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这一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明确〕 

(1)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俗语,把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三)课件出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明确〕 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师小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找寻上一单元所学说明文中的例句,在组内交流意见后,在班内展示。

 〔明确〕 

(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2)《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探究方法,明确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上单元所学内容,指导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举例。

 〔明确〕 示例: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第六至九自然段。

(分类别)

 (4)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三、拓展应用,学会生动说明

 [设计意图] 利用本堂课所学的说明文的生动性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生动性改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课件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余同学评价。

 示例: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

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

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