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9983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步.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散步

1 春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

(重点)

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

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

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

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

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

美在哪里?

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明确:

示例一:

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

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角度(或顺序)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春风图,和煦、芳香与悦耳,触觉、嗅觉、听觉、视觉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

明确:

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明确:

示例一:

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

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

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

(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一、教学新课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明确:

(1)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

如“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4)排比。

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

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

“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

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明确:

不能调换。

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哦,牵牛花开了!

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

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

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

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

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

    写景角度

可取之处,  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

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足之处,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控制时间。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有些琐碎,有的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

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

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更严谨。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

3.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

(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第1课时 《咏雪》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

为什么?

明确: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同点评。

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

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

(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元方)答曰:

“(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明确: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

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陈太丘:

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

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

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三、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

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

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可取之处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自学中出示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再协作商议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足之处

  设计了较多的拓展及训练,因此拖延了课时。

诸如对古代称呼的补充介绍可以直接放到解词中几句话带过,或者放到作业中让学生去找。

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堂背诵,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难点)

第1课时 《金色花》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

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

(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

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

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

上文说,妈妈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

孩子:

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么来陪伴妈妈?

示例:

妈妈,我愿意是你的影子,静静陪在你的身边,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树下,阳光温暖地照着,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边?

三、板书设计

金色花

慈爱温和善良的妈妈) 母亲做祷告时——送给妈妈一缕香

母亲读书时——送给妈妈一片影

母亲去牛棚时——给妈妈一个惊喜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二、教学新课

1.请同学们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

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

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

送莲(第一自然段)——忆莲(第二、三自然段)——看莲(第四至七自然段)——悟莲(第八、九自然段)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

完成下面表格。

天气情况

红莲的样子

一看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了,亭亭玉立

二看红莲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母亲啊!

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不足之处

  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6 散 步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能力目标

学习“以小(故事、细节、情节)见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的写作方法。

领悟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

(1)散步的时间:

初春

(2)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

“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

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

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