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323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4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散文诗二首.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难点)

第1课时 《金色花》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

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

(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

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

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

上文说,妈妈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

孩子:

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么来陪伴妈妈?

示例:

妈妈,我愿意是你的影子,静静陪在你的身边,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树下,阳光温暖地照着,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边?

三、板书设计

金色花

慈爱温和善良的妈妈) 母亲做祷告时——送给妈妈一缕香

母亲读书时——送给妈妈一片影

母亲去牛棚时——给妈妈一个惊喜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二、教学新课

1.请同学们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

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

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

送莲(第一自然段)——忆莲(第二、三自然段)——看莲(第四至七自然段)——悟莲(第八、九自然段)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

完成下面表格。

天气情况

红莲的样子

一看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了,亭亭玉立

二看红莲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母亲啊!

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不足之处

  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6 散 步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能力目标

学习“以小(故事、细节、情节)见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的写作方法。

领悟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

(1)散步的时间:

初春

(2)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

“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

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

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

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

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

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

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明确:

母亲:

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

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示例:

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三、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

   爱幼

第2课时

1.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2.学习细节描写,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一、教学新课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明确:

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

这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祖母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老师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明确: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

比得真妙!

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明确:

句子:

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

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1.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补充说明散步的原因,突出孝敬父母这一中心。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

明确:

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

母亲不愿散步却被“我”劝出来了,解决大小路的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

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

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

明确: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②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

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二、板书设计

散步

可取之处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得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谅父母,感恩亲人。

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不足之处

  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以小见大,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此手法掌握得不够。

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这样的经验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应该更贴合学情,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5 秋天的怀念

知识目标

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难点)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

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课文写了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

体现在哪里?

明确:

脾气暴怒无常。

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

动作、神态描写。

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

“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

动作、语言描写。

“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

神态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

语言描写。

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

心理描写。

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爱伟大

第2课时

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

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

二、教学新课

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

“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

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

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

《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

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3、板书设计

4、

可取之处

  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来许多惊喜。

在探究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

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

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

不足之处

  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心地钻研教材,把学生带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学习氛围中。

4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