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9987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docx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

 

生本教育系列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

 

马尚一中

树方

2010年8月

 

浅析生本课堂中的“活动”

随着我区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日益复杂。

这就要求我校的教育、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过去几年里,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已经取得相当明显的成效,而“自主、规、有效”课堂的构建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标志。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活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涵。

在“生本教育”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课堂教学应牢固树立生命意识,注意开启学生的心世界,提倡自主、自悟、自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努力让“文本”拓展开来,使课堂成为师生活动的“学习场”,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活力。

“生本教育”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但是,当前课堂上的“生本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找出其解决办法,由此而建立积极的师生活动,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生本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导致教学形式单调。

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

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方,其主体地位往往体现不出来。

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单向灌输,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活动已明显增加,但是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活动仍然严重缺乏。

(二)、忽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多浅层次活动,少深层次活动,缺少知识的生成过程。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课堂就失去了魅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

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不停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但其间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活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缺少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多重视知识技能,轻视过程方法,无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技能,轻视过程方法,轻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智商、轻情商,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进一步压抑了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活动一般分为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行为活动三种。

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活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四)、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多终结性评价,少发展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课堂活动的效果。

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仅限于语言评价、鼓掌表扬,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率更快,简单的方法和手段远不能适应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

评价渠道单一,主体受限,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只能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处于沉闷状态。

课堂评价的容单一,围狭窄,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集体。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抓住单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则关注不够。

偏重对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书写、观察等)的评价。

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所为的评价。

课堂评价中常常注重表现得较优秀或成功的学生的褒奖,而忽略经努力而仍表现拙劣或失败学生的鼓励。

较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五)、重考试分数,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仍然存在。

许多教师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

教师重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容或自行规划,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课堂师生活动的实施。

二、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偏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生本教育。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观。

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与,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

1、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观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问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课堂教学的师生活动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获得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知识,主动地得到发展。

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已是大势所趋。

这种新的教学质量标准的主要涵是:

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重视教的质量,更要重视学的质量;既要重视知识传授的质量,更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重视结果质量,更要重视过程质量。

2、建立师生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本质观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本质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的发展。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沟通合作的载体就是有效的课堂活动。

教应为学生的学而施,它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而学生的学则有赖教的引导,它不能脱离教师的教。

师生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新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育人标准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是教师与学生要结成新型师生关系。

这是师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纽带。

其次是教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交互作用关系,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后是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3、建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是学生、教师和教学容。

我们的传统教学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

事实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的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从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角度,把师生的教与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人”之间的特殊交往关系。

具体地说,就是把课堂中的“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自主有效的活动。

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活动,作为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

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体现真实的生命成长。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凸显了活动生成的特征,课堂的生动可变性就能得到体现,在这里,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敢于和善于去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存在已然不是那么重要了。

此外,在构建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的过程中,还要体现这样几个观念:

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活动,提倡尊师爱生、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的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活动的教学设计。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师生活动的有效手段。

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问题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疑点和矛盾,是课堂活动的动力,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提升一起贯穿课堂始终。

问题的获取有四个途径,一是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容,找出迷惑的问题;二是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和思维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恰当的、新颖的、有层次性的、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维;三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探索活动中,搜索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可分为应用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新异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直观性图形情境、疑惑陷阱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等。

2、语言设计:

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反映出师生的关系,教师语言是教与学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催化剂,实际上,教师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水平的差距。

教师在课堂上以探讨的、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这是师生活动的显著标志;而对于“学困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训斥,让他们从教师的话语中感觉到老师在信任他们、爱护他们,则是教学的体现;用赏识的话语鼓励学生,会让每一个学生无所顾虑、不受约束的表现自我,产生成就感。

教师在评价问题上,要做到公正而确切,语言要充满善意,既要切中要害,又要维护学生自尊。

3、容设计:

教材容怎样有效的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针对学生的认知前提,进行合理的编排与重组。

师生活动要重视从实践探索中求感知,从相关学科中找例证。

在教学容的设计上,要做到四项基本要求:

一是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情境也是一种氛围,不仅仅是在课的开始,而这种情境应包含在一堂课的始终。

因为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二是教师要尽量进行跨学科举例,提高学生学科联系的能力,这一点难度较大,但作为教师要尽其所能而为之,集体备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并能用多种方式解答有关问题。

通过不同途径,采用不同方法交流同一个问题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学生的思路。

四是进行变式训练,发散学生思维。

可以将问题进行多样化的变形,让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尝试探讨分析和回答。

4、结构设计:

师生活动的课堂,对于课堂结构应该是十分重视的,要精心设计,否则一堂课就容易偏离主题。

笔者建议,一堂课的结构设计应具备以下部分:

(1)明确任务,提出问题;就是师生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和容,提出要研究并准备解决的问题。

(2)自学探究,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学,再进一步发现自己存在的新问题,这样就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既有集体统一的问题,又有个体独特的问题。

(3)讨论交流,分析问题;个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那就展开小组讨论,取长补短,节约时间。

关键是学生讨论的质量,导论要围绕问题,真正的分析问题。

(4)成果展示,解决问题;讨论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教师要组织好成果展示,要引导、点拨,要及时总结、概括,以期形成深刻印象和学科规律。

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务必有学科方法和思想的渗透,实现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

(5)练习实践,回扣问题;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性尝试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工作要和问题情景相结合。

(6)总结归纳,体验升华;每堂课必须要有总结归纳,让学生回味一节课所解决的问题。

这一结构的实施,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教学中,能通过对知识的问题化,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发展。

课堂的组织既要生动活泼,又要讲究学科的学习氛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巩固。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难度深度要适宜,要兼顾学生的成功感。

5、手段设计:

师生活动是一种教学思想,却无定法。

教师要大胆放手,敢于让学生自己探索,要注重学法指导,具体的讲,要发挥现代化手段的作用;要多用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少用终结性评价;要渗透分层思想;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下一部分将是手段设计的具体阐述。

(三)、提倡小组活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地方,是课堂让学生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健全了人格。

在课堂上,教师是“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课堂师生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六个字:

“关注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是师生活动课堂的重要标志。

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责任感,师生活动课堂成为学生一种幸福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从重“智商型课堂”向重“情商型课堂”的转变。

1、分组。

(1)小组合作形式构建预备。

任何一种小组合作形式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一个相互了解的磨合阶段,因此在采取一种小组合作初期都有一个准备过程。

这里应该包括向学生渗透学科学习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方法,教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评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均等性等问题。

小组以4人组为宜,整个组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共同体。

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追求。

(2)学生小组合作的部动机与学习需要。

经我们调查研究,学生对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分数评价是淡薄和弱化的,学生在学习上逐渐的表现出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意识,但学生有课堂学习的效率意识,计划性、目标性都非常强。

学生在学习上更关注思路拓展与方法指导,学生希望与同层次的学生探讨问题,喜欢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渴望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课堂小组活动形式。

要科学建组,合理分工,明确规则。

活动学习小组的部构成如何,是学生活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异质”的原则分组。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

分工时,要根据组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要培养习惯,明确目标,重视主体。

要使学生形成小组活动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活动学习习惯。

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所以,我们可以说师生活动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要注重对话,预留时间,加强展示。

在小组活动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

又因为他们之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可以在语言交流中组织,在争论中表达,最终激发创新。

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对话方式,能增加小组活动的思维火花的碰撞,加强对话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而要获得活动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积极讨论,也使学生收获更多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学习模式。

要参与活动,抓住时机,强化评价。

小组活动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活动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

不过教师在小组活动学习中承担的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要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活动的技能和品质。

2、小组活动课堂模式。

(1)课前自主活动。

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一定要高度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课堂活动就会“柳暗花明”;不相信学生,课堂活动就会“山穷水尽”。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师生活动的核心理念。

有了课前自主活动,教师课堂的任务就转变为:

明确目标,创设展现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

(2)课初学习汇报。

课初1分钟,由一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前小组活动情况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他同学提出本节课的参与要求。

(3)课堂成果展示。

人类在做了充分准备后都喜欢展示是一种“天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是创设活动课堂的重要手段。

操作程序可以设计为:

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

教师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让学生步步成功,环环进步。

展示时,组分工明确,启动互帮、互助、互学机制,出现问题随时进行责任帮扶,不留死角。

教师要做到眼勤腿勤不能嘴勤,让学生多说多讲,多写多做,多思多疑。

课堂中学生的“展示”无处不在:

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

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学生在展示中自信,在展示中进步,在展示中发展。

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每一次展示都是学生进步的阶梯。

(4)小组评研成果。

评研的主要任务是:

对学习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抽取学习规律。

评研的主要形式是:

师生共同对展示容进行质疑、评价;互学互教、生生活动,教师辅导答疑、及时总结规律,对学优生进行知识拓展、深化。

(5)反思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评价;利用相对开放、概括、规律性较强的题目检查课堂效果。

(6)接受新的任务。

教师布置前置活动性作业,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活动的容;二是要选择具有开放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与研究。

只有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

(四)、娴熟运用评价艺术。

所有的课堂教学的师生活动过程,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科学的评价更可以说是师生活动成功发展的关键。

刚才谈到的小组活动学习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个体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诸如态度、情感、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围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

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做到适时适当的给予激励,从而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活动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活动的欲望。

1、要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老师对学生如何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要多通过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动性。

为此,评价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优秀生,要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后进生,要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课堂上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都能与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交流。

当然,教师的语言以外的评价也很重要,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

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握握手,或一个微笑的眼神,或一声隆重的祝贺,或摸摸头,或一个小小的“奖品”、或一段亲切的寄语等方法,这种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动力和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用过了千遍万遍的语言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接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反之学生则会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大都希望教师能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赏识。

教师如能深入了解学生,获取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后,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当的期望,则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要大力提倡活动评价

人的情感渗透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发生的,有时会愉快、欣慰、满意,有时也会悲伤、苦恼和愤恨。

有了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处在积极活动状态,易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最易接受的、最能拨动其心弦的一些评价手段,提倡学生自我评价,生与生互相评价,生与师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总之,教学工作是一个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教学中的师生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