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04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

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

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

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

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

“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

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

对一棵树,如此珍爱:

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高尚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坏人的花言巧语,不受其蒙骗。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

   2、理解老山羊几次说话的意思,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带、课文挂图、分角色朗读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引入新课

    狼是怎样的动物?

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严文井爷爷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画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都读懂了什么?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读一读,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不理解的词语,讨论解决。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指名分小节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特别是新学的生字和多音字的音。

   4、理清文章的脉络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狼和山羊的哪几次对话?

并动笔画出具体的段落。

    全班交流反馈。

   5、组内讨论,发表见解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写的狼是一只怎样的狼?

你又觉得这里的羊是一只怎样的羊?

  三、学习小结

    通过初步阅读课文,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中写的狼是一只怎样的狼,羊是一只怎样的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

你们的看法对吗?

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地学习,加深对狼和羊的认识。

                第二课时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文我们继续学习14课文《会摇尾巴的狼》。

请大家打开书回顾一下:

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借助狼和第、老山羊的几次对话来写的。

  二、深入讨论,分析形象

  

(一)理解第一次对话内容。

    1、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

      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

      第二个句子加上“怎么爬也”,表示爬了好多次都不成,没有办法爬上来。

    2、结合上下文,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招呼说:

“好朋友!

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狼为什么连忙打招呼?

狼是老山羊的好朋友吗?

它为什么这样说?

    3、老山羊听了狼的话,怎么想的?

怎么说的?

(不知怎么回事,问。

  (三)提问:

狼几次说自己是狗,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狼三次说到自己是狗。

)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1、我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

    2、我是狼狗,所以有点像狼。

我的性情温和,跟羊特别亲。

    3、我的的确确是狗。

不信,你看我还会摇尾巴。

      分别说说狼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第一次,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便趁他不了解情况时说自己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

      提问:

这一次狼共说了几句话?

为什么这么说?

      这次共说4句话,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

      第一句:

先用一个反问句,说明他和羊早就认识,显得彼此很亲热。

      第二句:

再用一个感叹句,表明自己是狗,是羊的好朋友。

      忠诚为主人尽心尽力。

驯良——和顺、善良,听从主人使唤。

      第三句:

用救小鸡的慌言标榜自己的勇敢、善良,以骗取老山羊的同情。

      毫不犹豫——犹豫,拿不定主意。

毫,一点儿。

毫不犹豫是一点也不迟疑的意思。

课文里狼说自己在救鸡时丝毫没有迟疑,主意一下子就拿定了。

      第四句:

恳求老山羊对他发发善心。

      善良——心地好,纯洁正直。

通过这几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先指名朗读,后回答。

      可以看出狼的伪善和狡猾。

老山羊听后,为什么说:

“你不像狗倒很像狼!

      老山羊看到了狼眼的凶光。

      怎么知道的?

    1、老山羊说之前“看了狼几眼。

    2、老山羊说后,狼连忙半闭上眼睛。

      第二次,狼听老山羊说自己“很像狼”,忙“半闭着眼睛”以掩饰狼眼的凶光。

还用“狼狗”来辩解,接着又是讨好,又是发誓。

      课文中用“……”表示什么?

表示狼还想说下去,只是被老山羊打断了。

      老山羊为什么打断狼的话?

      老山羊看出狼的狡猾,不像狗那样老老实实。

指出狼是在用“花言巧语”骗人。

      第三次,是狼见老山羊识破了他的花言巧语,想用摇尾巴来证实自己的的确确是狗。

      的的确确——完全确实,课文中是指狼用来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会不会摇尾巴是狼和狗的一个显著区别,狗的尾巴比较灵活,柔软,可以上竖或下垂,摇起来很轻松;

而狼的尾巴较硬,很难摇动。

      从课文中怎么看出是狼的尾巴?

(使劲“扑扑扑”逼真地表现出狼尾巴的特点和狼着急的心态,说明是伪装的。

      老山羊看到了这条硬尾巴,心里完全明白了。

(老山羊明白了什么?

    1、“你再会摇尾巴,也是凶恶的狼”老山羊完全识破了狼的真面目,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狗,实际是只狡猾的狼。

他前面说的全是假话,只想哄骗别人搭救它出陷阱罢了。

     比较句子:

你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再”表示不论怎么会摇,结果都是一样的。

    2、“你干尽了坏事,谁也不会来救你的。

”狼是做尽坏事的家伙。

我不会救你,别人也不会救你。

  (四)提问:

狼的真面目被识破后他怎样了?

老山羊又是怎样做的?

     指名朗读最后一次对话。

     “狼终于露出了凶相”,“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狼的凶相是固有的,只是先前把凶相隐而未露,伪装被识破后,露出了本来的凶相。

     “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

”“轻蔑”是什么意思?

     轻蔑——轻视,瞧不起。

     “你不会活多久,猎人会来收拾你的。

”“收拾”是什么意思?

     收拾——惩罚的意思。

本课指猎人把狼杀掉。

  (五)结合板书小结故事内容

     狼——伪装羊——怀疑

     狼——暴露羊——认清

  三、默读思考:

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认识狼的本来面目的?

   1、老山羊听见有谁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便上前询问。

   2、老山羊看见狼装出可怜的样子,又听狼说自己是驯良的狗,但狼眼露出凶相,产生了怀疑。

   3、老山羊从狼的辩解中,听出狼在用花言巧语欺骗。

   4、老山羊从狼的硬尾巴上肯定他是狼,并指出它干尽了坏事。

   5、老山羊蔑视狼的凶相,料定狼不会有好下场的。

     询问——怀疑——听出——明白——蔑视

     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他的骗。

  四、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凶恶的狼有时装出一副老实可怜的样子,要善于认识。

   2、凶恶的狼是非常狡猾的,他爱用花言巧语骗人,不能轻信。

   3、凶恶的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老山羊要是把狼救上来,狼一定要把羊吃掉。

(恶狠狠地叫嚷。

     寓言有比喻性,这则寓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呢?

你懂得道理是什么?

    1、把狼一样的坏人比喻成狼。

    2、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要善于识破他,不要被他的假象所蒙骗。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2、在课外阅读、电视、电影及日常生活中,大家见过“会摇尾巴的狼”一类的人吗?

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

你会怎样对待他们呢?

  板书

               14 会摇尾巴的狼

               狼       羊   

               善于伪装  仔细观察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

2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

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讨论: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

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

(板书:

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板书:

                 2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晒焉

                  涌,撞,崩-------惊涛拍岸

2《学会查“无字词典”》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

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赔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赔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

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后下一肯定判断:

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眼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赔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

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

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

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沫,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三)怎样理解第七第5段?

本文2、3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

未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

据史载,北来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

每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增渊之盟”。

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平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

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

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路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

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

作者这样篇本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四)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

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五)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

为什么?

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

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

“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

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

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

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动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询,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询,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https:

///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https:

///论文,在嘉柏年间,曾把苏询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询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桔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信集·

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

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指导。

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

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

“预习提示”共四小段。

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

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