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0492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

如郑国子产就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王室衰微,导致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故D正确。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指小农经济,它对天子权威没有直接威胁,故A错误。

儒家出现于春秋末期,且主张克己复礼,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且有利于天子权威巩固,故C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分封制为西周的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容易导致王侯割据势力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

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忠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A.君轻民贵

B.君主受命于天

C.制天命而用之

D.大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C

【解析】荀子主张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君民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4.“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忧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西汉统微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故A项错误;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故BC项错误;死后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度

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湖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埠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表述错误,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A、B选项两者描述应该互换才正确,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要求,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点睛:

解答本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图表中下面的时间轴来分析判断。

本体比较容易的一点就是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段限,比如秦汉之间很明显就是焚书坑儒,宋明时期的就是宋明理学,由此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6.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

“今闾阎之卑,俱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末合古制”。

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

“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资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社会地位卑贱的人都开始崇尚奢侈,逾越制度的制约,所以穿衣戴帽这一套,地位高的和地位低下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D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排除C。

所以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7.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A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D错误。

8.亚当,斯密说: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亚当,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

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D。

斯密的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9.20世纪70年化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人",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B.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蹩端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州政府的权力,而是侧重于国家经济方面,故A项错误。

结合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这是由于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新政后强化对经济的干预,造成美国联邦政府负担过重,尼克松总统的咨文意在消除美国政府干预经济带来的弊端,故B项正确。

尼克松总统的主张在于削弱联邦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带来的负担,并未涉及恢复自由放任传统,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配方面,并不能看出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故D项错误。

10.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大公报注重提供祛律性援助

B.西方祛律思想开始在中國传播

C.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祛冶建设

D.国人的婚姻维权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报》的广告,当时的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说开始说法错误;A项与“《离婚法论》卖书广告”不符;C项不选,题干是报纸上的广告内容,没有提及政府的态度;材料中的《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选D。

11.“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怯大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是必成的、地力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

由此可见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B.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

C.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D.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

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

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

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

“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

12.《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递诸第三者作证,拥押同行。

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如诉论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特点是条文清晰,实用性强,因此选A。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罗马法有关证人出廷作证的相关内容,不体现阶级性,所以C项错误。

罗马法是一种创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传统相关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契约内容,所以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其特点是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立法形式灵活简便、独具特色;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卷帙浩繁、规模巨大的法律编纂。

13.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处罚力度是不同的,即材料说明了罗马法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要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而非反映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适用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的犯罪,是客观意愿至上而非主观意愿至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新京报》对英国“脱欧”事件评述道:

“与欧陆间若即若离,在英国有悠久传统,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几乎步步迟到,处处特殊;不使用欧元,不接受难民统一配额……脱欧派也好;留欧派也罢,都是这套‘英国游戏’古老规则的信奉者。

”下列最符合题意的观点是

A.新“冷战”的到来

B.帝国复兴的号角

C.脱了,还是很少“合”过

D.反全球化终究是个民主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

从材料来看,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合作与冲突并存。

C项最符合题意;A项不选,“冷战”主要是美苏为首两大集团的对峙,与英国脱欧无关;B项不选,英国脱欧主要是从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与复兴无关;D项不选,反全球化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民主问题。

15.现在有网友认为:

“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C.信息荣量大、时效性强

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粉丝的数量决定信息传播的范围,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保存信息和时效性问题,排除BC;受众选择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

故选A。

16.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承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

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放,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答案】C

17.太史公曰: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此可知,司马迁

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

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

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

D.对自已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等,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相关内容——楚辞。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B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及其风格

18.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冶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诗经》和《楚辞》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有较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根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北方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人们会去考虑一些爱情、婚姻或者徭役、风俗方面的事情;南方经济较落后,人们生活也较为原始,所以会有更多的巫术、自然崇拜,故A项正确。

B材料并未表现北方社会政治情况,动荡之说无从得到,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之前,总体上来讲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南方的更高,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诗经》和《楚辞》表现的社会内容十分多样,并未集中于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19.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

“风丽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

千尺松枝如蠢朽,欲折不折挂岩口。

”如图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从“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的作品灵动自由,是典型的草书书法作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时候楷书书法作品;B选项是行书书法作品;D选项是篆书书法作品。

20.如图所示图1是我国元代王冕的绘画作品,图2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绘画作品。

认真观察这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A.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C.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悄趣

D.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

【答案】B

【解析】两者都不注重色彩的运用,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故A错误;结合所学在可知,图一是中国文人画的代表作,图二是现代主义美术是代表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风格的作品都强调作者主观感受,表达个人情感,故B正确;毕加索的作品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述,故C排除;D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

2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佛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了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D项排除。

题干说明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排除A选项。

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赖外援,所以答案为C选项。

B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外交观念的变化

【名师点睛】美国目前欠下了14.28万亿美元的国债,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美国市场上真正的买家在不断退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号称“债券大王”的比尔·格罗斯,近期宣布清空旗下所有美国国债。

这条被很多人忽视的消息,其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

美债的30年牛市结束了。

但是中国手中却还握着1.2万亿的美国国债。

如果美国议会不能如期提高国债的上限,除了引发市场对美国国债可能违约的担忧,还将引发短期内市场抛售美国国债,进一步引发欧元、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的反弹。

22.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

“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

”该修正案以353:

352票获得通过,以还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

这反映了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了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国民议会中以一票的优势确立的,且总统的任期比较长,可以连选连任;这说明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故选A。

B中派别斗争错误;C中团结说法错误;这说明共和制度仍需坚持不懈的斗争。

故D说法错误。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

23.保罗·约翰逊在《现代:

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D

【解析】东欧剧变对于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甚微,故A项错误。

东欧剧变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沉重打击了社会主义力量,故B项错误。

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主要表现,而不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故C项错误。

根据题中信息,“求变之风”始于80年代,在此过程中“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

由此可判断“求变之风”指苏东剧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答案选D。

24.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掌权后,提出将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

为应付内外危机、厉行恐怖统治镇压“反革命”,把许多人送上断头台;同时关闭教堂,鼓励教士结婚,将大教堂改为一“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

其主观目的是

A.侵犯人权剥夺信仰自由

B.兼顾以德治国和依祛治国

C.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

D.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德共和国”“关闭教堂”“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体现出雅各宾派反君主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C正确;A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不是雅各宾派的目的,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排除B;D是法国雅各宾派厉行恐怖统治的影响,不是雅各宾派的目的,排除。

25.“宏观世界的定律保持着顽固的可验证性,而微观世界的定律具有随机性。

……很多科学家希望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

但迄今为止所有谋求同样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原因是这两门20世纪的重大科学完全矛盾。

”材料的主旨是

A.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根本对立的

B.目前在微观世界方面的研兖比较随意

C.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

D.相对论和毋子论两考还无法相互验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很多科学家希望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但迄今为止所有谋求同样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宏观世界的定律”是指相对论,“微观世界的定律”是指量子力学,科学家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两者之间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相矛盾的而失败,D项正确。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对的,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微观世界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而是强调相对论和量子论两者还无法相互验证,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

……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

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

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

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虫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

中图文化软实力之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