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0520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docx

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练习方法

专业的老师教拉球的十个要点

1.快收前臂:

 我在接受像这样正规的乒乓训练之前,曾经遇到一位非常资深的教练,他看了我的动作,第一句话就是提到了拉球必须收前臂的基本观念.在这之后,无论是业余的弧圈高手,或者是专业队的学生,都强调拉球要在触球时"快收前臂",我想对于"拉球瞬间要快收臂"这回事还有疑虑的,我想可以提供给您一个参考.初练时,建议先把触球前的速度放慢,先把球挂起来,感觉球停在球拍上久一点,拍子跟球一起走一段距离的感觉,然后再慢慢的加上快收前臂的动作.要注意,收前臂的时机越晚越好,力量越能集中. 有位弧圈高手告诉我:

"球要转靠前臂,球要冲靠腰腿",如果小臂用的不好,怎么练拉球都不可能练的好的. 小臂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2.摩擦旋转的掌握:

 无论你要拉的多冲多爆,一定要保有强烈的上旋.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跟我说,只要往前撞击就可以拉的更爆而不必顾及旋转.相反的,每次我撞击多了,总是会被要求要多摩擦.我曾经质疑过那专业队的学生为何拉球爆冲的时候撞击声那么大,那学生的回答是:

那是我发力摩擦的结果.是力量集中與发力方向问题,不是减少摩擦增加撞击这么简单.

   3.发力方向的掌握:

每次球拉的太软,老师们总是要我往前多些,但还是摩擦. 每次球拉下网或者不够转,老师们就叫我往上摩擦多些.

   4.上肢的放松:

每个老师都强调要放松,但如何做到放松,真的是不容易.我長期的練下來,我的心得就是,蹬腿用腰與否的问题对于上肢的放松影响很大. 腿腰发力没用上,你想怎么放松上肢都是空想.真的想练好弧圈球的朋友们不要再怀疑了, 也不要再去研究"手上功夫"因為那真的是缘木求鱼的作法. 我的教练就告诉我:

"只要用腿腰,手都不动就要能打到球,如果打不到,你的腿腰就是不及格也代表上肢还不够放松".

   5.还原与引拍:

我看很多朋友总是认为自己的拉球不够爆,老是在"触球那瞬间"的細節来找问题,努力研究如何摩擦,却忽略了还原与引拍的重要性.没有还原,就不可能做到引拍到位这回事.引拍没到位,身体力量用不上,上肢非僵起来不可,这样怎么可能练好弧圈呢?

 所以挥拍击球结束,手不要停在空中做造型,重心也不要停在左脚不动,从挥拍击球,收拍还原要一气喝成,不只是手要还原,重心更要还原,把重心回到两腿之间(可以在还原过程加个垫步,两脚稍为腾空再一起落下)

   6.引拍高低:

 再者,很多人引拍都过低了,重心也下座,怎么拉都爆不起来.要想想,引拍过低,怎么拉都是往上摩擦的多,往上发力多,怕拉飞只好磨的更薄,不敢主动去迎球.重心下座,重心动不了,如何迎前发力?

  反过来,很多人就是掌握不好起下旋,时常下网,越是用力下网的越厉害,自己都没发觉,引拍时拍子根本没有往下放,往前发力过多,越是用力越惨.

   7.用右脚找球:

其实步伐的学问说来不大,主要还是个练字.但怎么练法?

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不管是定点还是走动击球,都要习惯去用右脚去找球(也可以说是用身体找球).有位老师就这么教我:

每打一颗球,第一个念头就是右脚去踩那么一下,时常提醒自己养成习惯.即使是定点,也要在原地踩那么一下,这样只要来球位置一偏,自然就会移动右脚去找球了.各位可以一试.另外强调一点,右脚踩下去的时候全身要放松膝盖要弯要稍微沉那么一下,要有那种重量下沉到小腿与脚掌的感觉,脚掌要踩实,一位老师形容说就像是脚掌有爪一样扎实的抓住地面,不能踩的含糊.

   8.用左脚打球用左脚还原:

其实意思就是"用重心打球"还有"击球节奏的掌握".老师要我手要等左脚踩下去的同时才能有击球动作,要主动踩而不是球打出去了才被动的踩.主动去踩左脚就会逼迫自己去蹬右腳,就会主动去迎前.手要等脚就是节奏问题,用左腳控制右手,做到腿带腰腰带手. 其实重心转移就这么简单,就跟走路一样. 但可别误解成重心完全转移后才开始转腰击球,而是要在左脚踩下去的同时就完成击球动作,在重心转移的过程转腰击球.要注意拉球的站位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所以并非往人的正前方蹬而是侧蹬. 侧蹬的力量主要是靠小腿与弹掌的力量,但也不需要把右脚整个伸直.小腿力量掌握不好的人可以多练习跳绳. 至于用左脚还原这个大家应该都没什么疑问,力量出去之后也就是重心转移之后就要立刻用左脚把重心顶回来.正确的节奏是引拍慢还原快,也就是重心停在左脚的时间要比右脚短些.

   練習方法:

引拍动作完成之后,手都不要有动作,脚往左前方跨一小步(不是正前方,基本站位:

左脚在前右脚稍后).就跟走路一样.当脚往左前方踩人同时转向正前方,不就完成了蹬转了吗?

你手不需要动,拍子也已经跟着身体走了一段了,最后在脚就要落下的同时,收臂击球,球一出手左脚立刻把重心顶回手跟着放下还原到准备动作.

   9.用腰引拍,身前击球:

如果"用右脚找球用左脚打球"的节奏都做到了,步伐也到位了,还原也有了,接下来就要注意,加上转腰动作.有非常多的业余朋友都犯了"用手引拍"的毛病,手直接往后拉,上半身还却忘了向右转腰.很多人都知道打球要用腰,结果引拍时都忘了用腰去引拍,击球时怎么能用好腰呢?

其实引拍动作很简单的,就是从准备动作为基础,重心右移的同时把你的脸向右转(不是转脖子),小臂稍微打开(肘保持在腰侧别动但也别夹紧),这样就是标准的引拍动作了.只有用腰引拍,避免手肘后拉,才能做到所谓的身前击球,而不是身侧击球,击球点往前,才有足够的发力空间,这样球质才会高,也不会被球顶住发不了力.许多人只能打下降期半出台的短球老是拉不好,这跟"手后拉不会身前击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要注意,是转腰引拍,只是弯腰是不对的. 只要做好用腰引拍,在蹬腿重心转移的过程做好"腰臂同步",感觉就是用丹田力量在控制手臂,这样就是所谓的"蹬转"了--右脚蹬上半身转的拧腰,这样一來"以腿帶腰以腰带手"一点都不是问题. 

   10.动作完整流畅第一进球第二,最后才求质量:

很多人一开始就想用力去拉,想拉的冲拉的爆拉的转,其实都是不正确的学球方法.  刚开始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先把动作做完整要求流畅舒坦,不要听人家说拉上升期比较爆就赶鸭子上架,刚开始练就是拉慢一点,人退远一点,拉下降前期或者是下降期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把动作做完整.  然而业余朋友大都是单球训练,有进球的压力,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一次打一颗球次就停下来,不要管进球与否. 也不要去想着要用力去磨,就算是只把球挂过去都可以.先要求步伐的到位身体重心的到位引拍的到位击球动作要流畅完整.打好基础再做连续动作,接着才是发力摩擦.

   其他发力與步伐的问题我想在此就不多讨论.但要记住,击球动作都是圆周运动:

转腰带臂是圆周运动,收臂也是圆周运动.转腰(拧腰)是手臂以丹田(脊柱)当作是转轴,收臂則是小臂以肘为转軸.只要做好圆周运动,动作就一定会协调流畅.

   最近我看了几位朋友一直在研究该如何摩擦,在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个事实,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但这却是我所经历的,这个事实就是:

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教过我们要如何摩擦.教学的过程,就是要我们掌握摩擦的厚薄,引拍的高低,往上发力与往前发力的分配,击球时机与击球点等等.我所看到的,乒乓专业里面对于"拉球摩擦"的涵意并没有业余朋友想像中的那么复杂与神秘,彼此看法也很一致没什么冲突.

以上是我接受几位老师指导的学球心得,也是亲身实践体会的结果. 这些重点跟网络上流传的几篇精华帖的说法(包含戴老师何版)也是非常吻合的. 也许接触的人不够多,看法也未必跟您接触的教练老师的說法相同也未必完善,但对于没有机会接触专业人士的朋友们,可以当作一个学习参考.

乒乓球的发球和接发球训练

一、发球

初学发球时,应由浅入深。

先从学习发平击球开始,待对发球的规律和准确性有所提高后,再学习发急球、短球和左(右)侧上(下)旋球。

然后再学习用近似同一种动作发出性能不同的球。

  练习步骤是:

  徒手作发球前的准备姿势,模仿抛球及击球时的动作。

 

  在台前用多球进行发球练习。

  先练习发斜线球,后练习发直线球;先练习发定点球,然后发不定点的球。

 

  练习发各种旋转性能的球。

 

  练习用同一动作发出不同旋转和不同落点的球。

  二、接发球 

  接发球应与发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练习什么样的发球,同时也就学习了什么样的接发球。

  练习步骤是先用固定的技术接单一的球,然后用不同技术接各种不同旋转和性能的球,并在此基础上,再巩固提高控制回接落点的变化。

  一般的步骤是:

用推挡或攻球回接平击球、急球、左右侧上旋球,先定点线,后不定点不定线;用搓球回接下旋球,左、右侧下旋球;用攻和搓球回接各种不同性能的来球;用不同的技术回接各种不同落点的来球;用正手(侧身)拉或攻回接各种不同性能来球;用记分比赛的方式来提高接发球的技术。

直板反胶训练法——实用战术的训练

直板反胶打法的战术训练主要是围绕如何发挥正手拉球的威力而进行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侧身抢冲下旋后扑正手时多拉斜线。

扑正手以扑斜线为主,直线为辅,是为了争取形成正手斜线的对拉,再找机会拉直线。

要想在比赛中运用这个战术,首先在心理上要相信自己正手的能力,敢于和对方比正手。

  2、正手位抢拉下旋后进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抢拉。

这是直板反胶运动员很关键的—个技术。

因为现在欧洲运动员对付直板反胶这种打法都是从正手位突破,主动给你正手,再防—板后进入相持。

这种训练有两种方法,一是冲直线后进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抢拉;另一种是冲斜线后衔接正手拉直线,进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抢拉。

从马林同萨姆索诺夫、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比赛的情况来看,当对方搓马林正手位时,在能够发力冲的时候可以多冲直线或中路,位置不好的时候可以多拉斜线形成正手对拉。

这种战术在比赛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推挡变直线后保正手反拉、反带直线。

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不敢变直线,一是推挡加力变线容易失误;二是推挡变线没有质量又怕对方冲两条线防不住。

在马林的训练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明明战术需要变线,就是不敢变。

在这个战术训练中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变线的质量;二是变线后的防守。

在马林的训练中首先解决变线的问题,由过去的推挡变直线改为“围”直线,提高了变线的质量和稳健性。

变线后的防守也由过去的近台防守改为退半步防守,对方拉直线用反面平挡,对方拉正手就用正手反拉。

但目前这个技术在比赛中很难运用,因为过去常年形成的意识是用推挡防守,推挡和正手的转换比较快,而用反面挡时,反面和正手的转换意识跟不上比赛的节奏,因而在比赛中变直线后对方拉直线时,防守还是用推挡。

我认为这个防守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要从小培养是能够掌握的。

  最后谈一谈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几条原则:

  1、实战性原则任何训练计划都必须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计划和实战结合得越紧密,收效就越大,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就进步得越快。

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并在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

同时还要根据在训练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加以修改。

我认为衡量训练是否和实战相结合的一个标准就是李富荣说过的一句话:

所有训练的技术,关键是看你在18平、20平这种关键时刻是否敢用。

如果你所练的技术在关键时刻敢用,就说明练对了。

如果在关键时刻不敢用,就说明练得有问题,应找出问题的所在,这也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2、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练,不断深化。

  3、量变到质变的原则运动员在学习一项新技术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自己今天学习了一项新技术,明天就能在比赛中运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掌握每一项新技术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乒乓球的攻球训练方法

攻球

 

  1.徒手练习

   根据正反手攻球的技术要求,先徒手模仿练习,体会挥臂腰部转动和重心交换等动作要领。

  在原地徒手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步法作徒手练习。

如结合单步练习左推右攻、结合跨跟步练习侧身攻、结合交叉步练习侧身后扑正手等。

   2.单个动作练习

  —人发球—人练习攻球,打一板后再重新发球。

  3.攻、推挡练习

  ①一人挡球一人练习正(反)手攻球。

要求先轻攻,再用中等力量攻,待有提高后,再练发力攻和快攻。

  ②一人推挡一人练习正(反)手攻球。

练习形式有攻斜线、攻中路、攻直线、在1/2球台范围内攻球或在2/3球台范围内攻球。

要求推挡球的落点在规定范围内有所变化,攻球者要在走动中练习。

  ③两点攻一点。

要求对方把球推到攻球者两点(左、中或中、右或左、右)、而攻球者在左右移动中将球击到对方一点。

练习者可先有规律,角度变化小再逐渐增加难度。

   ④一点攻两点。

攻球者从一点将球攻至对方两点。

练习时,先有规律攻两点,再过渡到无规律地攻两点。

 

   4.对攻练习

  ①正手对攻斜线。

  ②正手对攻中路。

  ③侧身正手对攻斜线。

  ④把以上三条对攻线路连贯起来,两人在左右连续移动中对攻。

 

  ⑤两直对两斜的对攻。

一人在左右移动中专打直线,另一人在左右移动中专攻斜线。

  5.推和攻结合的练习

  ①两人斜线对推,推中侧身抢攻。

从固定一方侧身抢攻到双方都可侧身抢

攻。

  ②两点对一点的左推右攻练习。

 

  ③两点对一点的正反手两面攻练习。

  4)推中侧身攻后扑正手空当,或反手攻接侧身攻后再扑正手空当。

  ⑤推中结合反手攻。

   6.改变攻球节奏的练习

  在以上对攻和推攻的固定球路练习中,还要注意把近台攻和远台攻结合起来、把发力攻和借力攻结合起来、把攻球和拉球结合起来。

  7.攻搓球练习

  ①对搓斜线,搓中一方侧身抢攻。

  ②一方一点搓两点,另一方左搓右攻。

   ③两点对两点对搓,搓中一方起板抢攻。

  ④全台搓攻。

  8.攻削球练习

   ①稳拉练习。

先做定点定线的练习,再在走动中拉不同落点。

  ②拉中突击。

拉中路杀两角,或拉左杀右、拉右杀左、拉两角杀中路。

拉时要有轻重、旋转的变化,从而为扣杀创造机会。

   ③拉中突击结合放短球。

你的攻球基本动作有毛病么?

近来和球友练对攻时感到,球友攻球时总是往上扯球——过来的球呈一软飘飘的抛物线;不会撞板式击球。

本来对攻,对方击过来的球就是略带上旋的,冲劲很足,有什么必要回球时往上蹭球?

目的是什么?

力量都耗掉了!

要知道近台攻球,执拍手的运动轨迹,是朝向你要击球去的方向的,非常干净利索,没有多余动作掺杂其间,任何其它方向的分力都是多余的——比如特意翻腕使拍子在空中画扇形、执拍手向上扯等等。

  我休息时坐在一旁观看,发现这个球友还不会用腰,就是用手打球,腿腰都是虚着的。

附带说一句,和我打过球的球友,十个有九个半攻球基本框架都有问题,又多半是从不上网学球的(网上谈球有共识的,因空间阻隔见不着面;能凑在一起打球的,偏又从不上网,更谈不上考虑什么技术标准;真让人没脾气)。

网上大家在谈什么,他们一概不知。

这非常令人遗憾——要在盲然的昏暗中走多少弯路啊!

  再一个问题是小臂收缩不了。

我注意到攻球时很多人大小臂间的夹角是基本不变的,整个胳膊就像小学老师判作业打的对勾,是一个固定的框架。

这个问题我想特别说一说以引起注意。

  小臂收不了的毛病从表象上看有一个诊断标准:

就是肘部在引拍过程中脱离腰侧擅自向后拉动了,所以在迎球挥拍时又会再向前扯,因而在整个引拍、迎球挥拍过程中就表现为肘关节脱离腰侧前后移动(兼带左右方向的晃动)。

但是,肘一旦动了就意味着肩关节动了!

从客观上说,肩关节一动势必收不了前臂——没有收臂的空间了!

因为大臂的动幅已经足够,小臂收缩也就没有了必要。

从主观上说,引拍动了肩关节,你也就不可能收小臂了;这个问题我在《正手攻球的“三角形”》一文中早就谈到过:

后拉手时迎球,“若直接收小臂,极端的结果就是收拍碰到你的右胸上(以右手为例)!

如果说先动大臂,待执拍手挥到右前方时再收前臂,就使一个连续完整的动作分成了极难控制的‘双截棍’,哪个天才能把握好?

动作不变形才怪!

  事情还不止于此。

肩关节一动,整条胳膊必然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紧张。

一紧张,手就硬了、僵了,放松的境界自然弃你远去;动了肩关节,同时也意味着腰手的脱节、自下而上力量传递的脱节,击球效果当然无法保证!

这也是和基本动作出了问题的球友练球不得其所、达不到理想练球目的的原因。

  所以,说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是引拍决定一切并不为过!

一招不对,全盘皆错!

大家可以注意看看身边的球友打球,有几个是从引拍至迎球挥拍时肘随腰转、协调一致地运动的?

十之有九肘部都是随意脱离腰侧自行运动的。

追本溯源,引拍时不用腰引而肘向后拉动就是罪魁祸首!

而肘在引拍至迎球挥拍这一过程中同腰的关系一旦脱节,不能同步,敢说苦练三万年你的动作也定不了型!

所以要引起球迷朋友的警觉!

练球时对自身动作的一招一式要有清晰的知觉和警惕的自律意识,要始终有“内在尺度”,注意让肘子顺溜溜地呆在腰侧,否则练球还不是瞎练?

在引拍至迎球挥拍过程中肘同腰部的关系搞对头了,能控制住、收敛住,攻球基本框架就基本弄对了;甚至可以说,攻球中出现的所有的毛病才有望消除!

  看到这里,会有人产生疑问:

在击球收小臂的后期,肘相对腰的位置实际上会稍靠前些,这算正常吗?

——放心,这是完全正常的。

我所说的是在引拍和迎球挥拍过程中,肘与腰要注意保持同步。

而在拍子触球的一瞬到顺势挥拍的阶段,肘部势必要有所超前;但这种超前,是在转腰带动的前提下顺势加速收小臂造成的,而不是在转腰力量的自然传递到位之前越位“抢跑”的结果。

打个比方:

我们向河水里投入一颗石子,会激起一圈圈逐次扩展开去的水波(或称涟漪);每一层水波纹都是由它内圈的水波推展开去的结果而非相反。

如果内圈的水波纹未形成并展开,外圈的水波纹是不会出现的;如出现了,那力量肯定不是来自同一系统。

就乒乓球技术动作而言,不是来自同一力量自然传递系统的力,就会互相牵制、妨碍和抵消。

  击球不稳且怪的原因,说到底,也是由发力传递系统自身的不协调甚至紊乱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