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822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14 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14理想的风筝五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14-理想的风筝_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理想的风筝

  执笔者:

陈红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

“这是什么?

”(板书:

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

请说一说。

  2、师小结:

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你读懂了什么?

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

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

“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

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

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14*理想的风筝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

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中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地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领会革命者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读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字词及.写作顺序。

4、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贴对联”和“表演节目”两部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教师板书“联欢”,让生读并理解,并用语言描述联欢的场面。

生答后,师问:

“你们想想人们可能在哪儿联欢?

”生自由说后,师在“联欢”前填写“狱中”。

生读文题后师导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5※狱中联欢(课题写在黑板中,“狱中”与“联欢”中间留出空隙)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自由提问。

师梳理生的问题,并板书于黑板右侧。

(对于重点问题但生没有提出的师可发问让生思考)。

1.时间、地点、人物?

2.为什么联欢?

3.表演那些节目?

4.环境如何?

……

三、读文解问。

生读文,小组合作解答提出的问题。

(按问题先后答)。

1、 在学生汇报中,师相机诱导,并适时板书。

重点指导:

(1)监狱地点,明确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

(2)节目中的“贴对联”和“表演节目”两部分。

五副对联字面的意思和含着的意思(出示对联)“猩猩”面对这些对联的态度以及表演节目过程中人们嘲笑敌人的几句话。

通过对这两部分的理解,感受革命者在那种特殊环境中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

2、师边引导理解边指导朗读。

四、扫尽盲区。

生再读文,以小组为单位,扫清障碍。

(字、词、句等)

师生共同解答。

五、整体回顾。

感情朗读。

六、情感升华。

1、学生自由谈学习本课后感受。

2、师感情叙述:

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象严寒中的梅花,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让我们齐唱一曲《红梅赞》献给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

七、课外延伸。

1、阅读长篇小说《红岩》。

2、阅读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八、板书设计。

            狱中                        联欢

 脚镣 高墙电网 机枪   唱歌 交换礼物 贴对联 表演节目

革命者乐观主义精神     巧妙的斗争艺术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缅怀先烈,学习精神-人教版第11册语文《狱中联欢》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内容

 在大熊猫的故乡

 总课时

 3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学会15个生字,理解36个新词语(要抓住与课文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4、懂得爱护野生动物,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组织好语言文字,归纳段意。

 教

 

 投影片

课文录音

 

 

 

 

 

 

 

 

 

 

 

 

 

 

 

 

 第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谈话。

(1)(出示熊猫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大熊猫)

(2)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我国的国宝。

那么你们可知道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乘车去大熊猫的故乡走一走,瞧一瞧。

2、揭题:

16、在大熊猫的故乡

3、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估计质疑:

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

大熊猫的故乡是怎样的?

“我们”在大熊猫的故乡看到了什么?

……)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自学生字词语,读读划划。

3、读后交流。

(小组交流)

4、检查自学效果:

①注意区别“屡”和“缕”;“幼”的左边是“幺”;“幽”的笔顺;

②读词语并理解意思。

(流水涓涓、栖息、幽静、缕缕、踪迹、悠闲)

5、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读读课后习题,指导分段。

1、指名读课后第1、2题的问题。

(明确依据课后习题学习课文,是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

2、交流,讨论:

课后问题1和2有什么联系?

应围绕哪个习题学习课文进行分段?

3、根据课后第2题先试分,再交流讨论。

4、读课后第1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听写 

1、谈话。

2、听写。

(听写时可报词语、可报意思、可连续听写。

1、  反馈。

4、同桌互改。

复习课文,巩固词语。

二、研读重点段 

1、  找出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段。

(1)点拨:

怎样找准重点段?

(2)指导:

怎样读懂重点段?

2、研读重点段:

(1)理清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的模样)

(2)理解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

①出示句子:

“啊!

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绽出粉红色的皮肤。

”(理解作者是抓住大熊猫幼仔娇嫩这一特点,按先总起后分述的顺序写具体的。

②出示句子:

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按先分述后.总结的顺序写)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模样的句子。

(3)讨论:

为什么说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①大熊猫有什么特点?

(外形可爱,稀有珍贵)

②哪一点更重要?

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来连接?

(不但……而且……)

③投影出示:

请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为什么说大熊猫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友谊使者  外形可爱  稀有珍贵  不但……而且……

④不规定词语和句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

⑤.总结:

大熊猫不但长得逗人喜爱,而且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

英国、日本等国的大熊猫都是我国送给他们的,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为世界各国人民架起了美丽的彩桥。

所以说它是大自然的“明星”,我国的“国宝”。

我们都要爱护它、保护它。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概括段意。

 

1、  讨论:

(1)过去已学过哪几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新学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是什么?

2、归纳:

按课后练习第3题的问题和答案归纳段意。

四、朗读训练

1、选取最喜欢读的部分,精心朗读。

2、  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五、完成《作业本》上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16、在大熊猫的故乡

大小如猫 

娇嫩  胖墩墩

    淡淡的短毛 粉红色的皮肤

 

圆滚滚的身躯   明星

油光光的皮毛  文静悠闲

黑眼圈      国宝

 

第3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大熊猫离不开的四个条件。

(1)投影出示句子:

大勇猛的生活离不开四个条件:

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水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

理解:

为什么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具有这四个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大熊猫生活习性的知识。

(2)任选一题,写一个先总起后会述的语段。

①大熊猫的家充满温暖和幸福。

②啊!

多么美丽的大自然啊。

(3)交流,讨论,成文。

2、听录音朗读第2自然段。

(1)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法。

(总分总)

(2)圈出能说明卧龙山区是“大熊猫天堂”的词。

(联系第1自然段理解,体会卧龙山区不但风景怡人,而且适合大熊猫生活。

引导学生在朗读语言文字时注意和四个条件一一对应)

(3)跟录音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学生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指名背诵。

3、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

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冷暖适度、山高水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思考:

我们是怎样找到大熊猫的家的?

圈出词语,板书:

发现粪便--听到叫声--找到洞口(理解警觉、循声的意思)

2、训练说话:

我们找到大熊猫家的经过?

(1)自由小组交流说

(2)指名反馈评价说 

3、你们知道大熊猫家的特点吗?

读课文,划出词语,板书:

悬崖陡坡  2950米  紧贴地面  枯树洞  竹草遮掩

4、齐读第二段,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

我们爬上高山寻找大熊猫,在枯树洞内发现了大熊猫。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作业本》中第剩余的作业。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外收集有关的大熊猫的资料,写一写感想:

保护大熊猫的家园。

(题目可以自拟)

板书设计 :

16 在大熊猫的故乡

四个条件:

冷暖适度 山高谷深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总起  苍绿幽静 地势高 

        自       原始森林郁郁葱葱

        然   分   林中鸟鸣声声

        环   述山  下水泉清清

        境       山上白云裹着积雪

.总结  天堂

 

 

 

 

 

 

 

 

 

 

 

 

 

 

 

 

 

                

 

 根据本文所学内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一写大熊猫,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增加了练笔的机会

 

《在大熊猫的故乡》浙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鸬鹚 

何玉   

1、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 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 平静--平静的变化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文的第一二段。

理解湖面从平静 跃动 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启

1.出示渔人用鸬鹚捕鱼图,激趣后教师导语揭题,板书课题。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和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读练一一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三

1.清大家参照学习目标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三条自学。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1.学生按先整体再重点观察近处人、物的顺序指出图中画的景物。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教师加以点拨。

注意“舷”字读音、“抹”字字形和“囊”字

的笔画(22笔)。

3.学生汇报新词理解情况,教师加以点拨。

悠然:

悠闲安适的样子。

粼粼:

水色明净,闪闪发光。

袅袅:

细和柔弱的样子。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分段及段意,教师点拨订正。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鸬鹚捕鱼前湖面非常平静;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鸬鹚捕鱼的动态景观;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老渔翁回去了,湖面恢复了平静。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提示学法:

①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出一幅图画,再与课文中的插图对照。

②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能体现湖面的“静”,找出有关句子。

②完成旁批中的问题和作业。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自然后述说脑中的画面,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补充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讲小湖和周围的环境,第三、四、五句依次写了船、渔人和鸬鹚。

第一句可以看出湖面“静”,这句也是个比喻句,用镜子比喻湖面。

浮船浮在湖面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鸬鹚立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几句也体现了湖面的“静”。

第五句也是个比喻句,用士兵来比喻鸬鹚。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指导,示范后齐读第一段。

六、练知

完成课后习题中的第一题。

教师在听写后,请同桌互换订正。

七、结

1.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收获作小结。

2.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作小结。

3、我们.计划两课时学完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完成程序一、二,第二课时完成程序三、四。

第二课时

一、启

1.复习导人:

上节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捕鱼前湖面上很平静,那么后来湖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明确本课时的任务,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三段,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二、读练一 一一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二段)

1.教师提示学法:

①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画出几幅图画。

②这时湖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

1.读第2、3自然段后述说脑中出现的画面。

这两个自然段讲渔人赶鸬鹚下水和鸬鹚捕鱼的情景。

这两个自然段中写渔人动作的词有:

抹(教师点拨“抹”字用法及好处)、抓、挤、甩,写鸬鹚动作的词有扑、钻、跳,写湖面动态的词有:

荡起、跳跃;表示时间的词语:

夕阳,过了一会儿,教师点拨: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恰当,使画面变得生动、栩栩如生。

同学们以后在作文时要学会准确恰当使用动词。

2.学生读第4自然段后述说脑中的一幅画面。

教师点拨:

这一句话写出了捕鱼最繁忙时的景象,鸬鹚不断地扑着翅膀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把鸬鹚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忙得不可开交。

这时的湖面是动荡的,不平静的。

 

3.学生读第5自然段后述说脑中画面。

述说:

渔人停止捕鱼后给鸬鹚喂鱼吃,这过程中写渔人动作的词有:

拣、抛;写鸬鹚动作的有:

张开、接住、吞;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是“岸上炊烟四起”,说明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了。

4.有感情地朗读,教师作示范和指导。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三段)

1.教师提示学法:

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课文,②这时候,湖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1。

学生读第三段,述说脑中的画面。

2.学生述说理解内容情况。

湖面上在捕鱼前是平静的,捕鱼时就不平静了,渔人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水痕”的意思是渔船划过湖面留下的痕迹,湖面这时候没有一点波纹,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所以小渔船划过的痕迹才会如此清晰。

教师点拨:

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动静交织的湖面图,陶冶了我们爱美的情趣,这是因为观察仔细,认真积累的结果。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这种积累材料的方法。

六、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二、三题,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题:

对照课本自检。

(参考答案,括号依次为:

站,拿,抹,扑,钻,失,荡,跳,跃。

第三题:

指名背诵。

教师小结背诵方法。

七、结

1.学生述说所得,教师予以肯定。

2.教师指明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板书设计

捕鱼前 静 

9 鸬鹚 捕鱼时 动 美 

捕鱼后 静  

上传时间:

2003-5-26 

鸬鹚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