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230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1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docx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

阳山县第一小学古松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诸如使用教材随心所欲,教学设计杂乱繁多,学习方法千遍一律,教学手段崇尚花样,课堂评价单一老套等现象,追求外在表面的变化,没有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冲淡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失去了数学的本真。

怎样才能把握数学课堂的主渠道,构建“有效、本真”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材——有效研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用好教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我从2009年秋季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教材教学,通过近两年教学实践,对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一是教材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来编排,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应知识的学习;二是教材里的例题安排十分考究,是编者通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而成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三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丰富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安排了“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探究活动”等学生喜爱的,又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四是操作性、实践性强。

教材图文结合,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数学信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用新教材呢?

笔者认为必须“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和“读活”教材。

“读懂”教材是前提、关键。

教师应该理清教材的思路,理解编写的意图,尽量读透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表层面上的内涵。

数学教材一般设置例题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以便围绕知识点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

“读透”教材。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达简洁精练,往往通过非常简单的图或文字来表达。

因此读起来需要下点功夫,要过细研读。

读透教材可以以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去分析解剖。

比如,例题安排了几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

先教什么知识点,再教什么知识点,要设计几个层次进行教学,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和措施?

等等。

“读活”教材。

“读活”体现了大胆创新寻求再创造。

北师大版教材的每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往往都有几个新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对于山区学生来说很难接受。

因此,备课时应挖掘教材内容,与教材对话,吃透两头或选择使用,或删或减或增,或重组教材,不拘一格“用”教材。

常用的方法有“用、改、补、换”等。

“用”是指直接使用,凡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没有必要去变更,应当直接使用,这样省时省力,行之有效。

如:

口算、估算和笔算等知识的教学,通常无须变动,直接按例题教学。

“改”是指改动,有些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思路不变,也可改动。

如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有意识地将宽度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改为长、宽与边长都不一样的图形进行比较,以增强例题的思维空间。

“补”是指补充。

由于新教材里的每一课时知识点都有几个新知识点,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需要教师做些补充。

“补”有补例题、补有关数学公式、定义,补习题等等。

“换”是指更换,因地域差异、城乡差别等,教材的个别安排可能不适合,更换一些例题是必要的。

二、过程——走向简约

“简约”是指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数学本质,恰当利用情境创设、素材选用、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教学要素,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优质与高效。

但是现在的数学教学有这样的现象,有些知识本来学生很容易理解,经过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原因何在?

可能就是把简单的数学复杂化了。

“鸡兔同笼”是一道数学名题。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113页例1中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对于课本的假设法仍有不少学生不明所以:

为什么一会儿假设8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8只都是兔呢?

对此我惟有苦笑。

经过反复思考,我采取了画数学画的方法,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化”、“简单化’。

先让学生估计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出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

“同学们在美术课画过鸡和兔吗?

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方法画数学画。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学生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

用“○”表示头,用“︱”表示腿,有两“︱”表示鸡,有四“︱”表示兔……把鸡和兔的数学画定稿了“

”(鸡),“

”(兔)。

引导学生:

先画几个头?

“8个”学生兴趣盎然地画了8个“○”,“那么画腿时怎样既快又不容易出错呢?

”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交流得出:

可以先画8只鸡,有16条腿,还多10条腿没画,再两条两条地添上去。

“那能不能先画兔再画鸡呢?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结果令我瞠目结舌的是:

全班学生都几乎能用两种画法求出鸡和兔的只数,理清了用“假设”方法求鸡和兔只数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解决“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10辆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几辆”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同属“鸡兔同笼”范畴的数学问题,用已学会了画简单的数学画的方法理清了数量关系,解决了问题。

通过教学,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

“数学不是听懂的,也不是教会的,而是领悟的。

”数学,就这么简单。

三、方法——合理取舍

学习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确定了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就必须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走过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

让数学课堂凸现本真,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理解探究学习,认为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探究,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却偏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的宝贵学习时间。

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就是落后的,这是很多老师认识的误区。

也有的老师把合作学习看着是自主性发挥的标签,如果一堂课没有小组合作,它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致使存在一些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取舍,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怎样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呢?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

一节课常常是以一法为主,多法为辅,互相补充,综合应用。

例如: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选择探究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课选择讲授法;“用字母表示数“可选择课堂对话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可选择操作、合作学习;“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可选择开放、实验测量、合作的方法……总之: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的内容需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就不需要合作,有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就不需要探究,力求使教学方法科学化,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四、手段—“新”“旧”结合

“新”是指电化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旧”是指传统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光、像的完美结合,高效生动的教学方式正在代替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而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

但是多媒体如果盲目、泛滥的运用,就会减弱其应有的功效。

如果上课时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整节课就会显得枯燥无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怎样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

把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二者结合运用,扬长避短,不可偏废。

例如:

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之前,所学习的都是平面图形,是二维的,而长方形、正方形是三维的、立体的,是第一次感知立体图形。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6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纸盒,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对照学具,然后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演示出长方体顶点的特征,运用旋转动画效果演示出长方形6个面的特征,再变化成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

引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学具,观看电脑图像,在分析、比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对长方体等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棱、面、顶点”的理解,使枯燥形体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空间形体动态化,复杂的知识记忆科学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五、评价—客观有效

课堂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中为敏感,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

要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实行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的变革,必须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摒弃传统的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树立以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评价观。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选择激励性评价和无声评价的方式,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

激励性评价,即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做到语言不呆板,而且明朗,有层次性,对一般问题采用“对!

”“可以!

”“不错!

”等肯定性语言,对于稍难问题可采用“真棒!

”“多好啊!

”“很不错!

”等肯定性语言;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采用“非常好!

”“棒极了!

”“真聪明!

”等;学生新颖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你变得勇敢多了,再加把劲,你会成为最棒的。

”“你的想法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很有道理,真了不起!

”“你敢向教科书提出问题,是有勇敢地探索者。

”等。

无声评价,就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解答的不同情况,通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变化等“身体语言”来表示给予肯定和表扬。

当学生有进步或者有了好的解题方法时,会走到他那儿,在他的练习本上写上“漂亮”“了不起”“我非常欣赏你现在的学习状态,继续努力吧”等;当发现一个平时好动的学生课堂上很守纪律,会摸摸他的头,朝他笑一笑,以示鼓舞,当发现一个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今天发言了,会伸出大拇指,朝他点一点。

这种无声的激励比语言激励更有感召力和表现力,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

阳山县岭背镇中心小学赵益娣

[内容提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究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活动的主人。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进行探讨,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巧设导入,唤起自主探究的欲望;合作交流,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以致用,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实验操作,提高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悉心引导,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小结成果,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

促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勇于自主探究、善于自主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引导自主探究策略

[正文]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倡导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

一、巧设导入,唤起自主探究的欲望

常言有道: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成功的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学习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课堂中,教师可运用奇妙、新颖、有趣的导入法,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

在“商不变的规律”一课的导入时,我配合课件画面给学生讲述《猴王分桃》的故事:

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给猴子们分桃子,孙悟空说:

“现在每3只猴子分6个桃子吧。

”猴子们想,平均每人只分两个,太少了,便吵着说:

“不够!

不够!

”,都希望能多分一些。

孙悟空灵机一动,说:

“好吧,那就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猴子分着吃吧!

”话音未落,猴子们欢天喜地的。

可是过了一会,它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喊着:

“不够!

不够!

”孙悟空又接着说:

“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只猴子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

”猴子们想了想,还是说不够。

我对学生说:

“故事讲完了,为什么桃子增加了那么多,它们还喊不够呢?

原因在哪里?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看聪明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出示课题:

探索与发现)。

这样引入课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探究已经跃跃欲试了。

二、合作交流,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自主探索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构筑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不断提高探索能力。

例如:

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以《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师并作相应的板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商不变规律:

6÷3=2

60÷30=2

600÷300=2

(1)这三个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会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

(一、二组负责)

(3)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会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

(三、四组负责)

明确探究任务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工合作,有负责观察比较的、有负责概括归纳的、有负责举例验证的等,小组中每一位成员都忙碌着,他们通过分析、讨论,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究: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商是否也不变呢?

”这样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

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领略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三、学以致用,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就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需要教师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并有机地运用于数学学习中。

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学习了“图形的面积”后,教师可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各自家里或身边的(近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或组合图形的物件的面积。

通过个人和小组课外活动后,把测量到的数据、计算方法带回班内交流,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解决方法。

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实验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儿童天真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自己摆弄东西,有强烈的探索性学习需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口表达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

例如: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

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

有学生说:

“前面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很多种方法,我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许多种方法。

”我鼓励学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移一移、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验操作活动,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他们各出奇招:

有的用两个梯形;有的学生只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通过剪、移、拼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实现殊途同归。

因为公式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推导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记忆深刻,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悉心引导,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明确一定的探索方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好方法的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如:

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复习2、5倍数的特征引入新课后,分步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猜想:

你们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有学生说:

“3的倍数可能都是奇数。

”有学生说:

“个位上是3、6、9的数,可能是3的倍数。

(2)验证:

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你准备如何研究?

这时,学生纷纷找数来验证,学生很快发现:

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3的倍数中有奇数也有偶数;3的倍数中个位数字0—9都有。

推翻了自己的猜想。

(3)探究:

正当学生面面相觑之际,我问学生:

那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时我让学生各自找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任意交换位置,看是否还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喜地发现:

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不论怎样交换位置后都仍然是3的倍数,我引导学生思考:

这是为什么呢?

3的倍数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4)归纳: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学生发现了:

3的倍数与各位上的数的和有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初步归纳出3的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这有助于获得了探究的成功,从而增强了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识。

六、小结成果,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探究,探索出各种各样的结果,但结果会有对有错,往往是杂乱无章。

然而这些结果无一不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小结。

小结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哪怕是小小的发现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片面、甚至是有些“怪异”的或者错误的结果要正确对待,巧妙地进行处理,不能武断否决、更不能取笑、斥责,以免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挫伤学生的探究信心。

要抓住契机给予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

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究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82《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2、任勇、杨雁《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9

年1—2期P31

陈汝琴《课堂教学中探究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2008年第5期P4

浅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导”

阳山县岭背镇中心小学陈福财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从“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导’学生主动参与;设置问题的探究点,‘导’学生合作研讨;利用问题的开放点,‘导’学生差异发展”三个方面探讨教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爱学数学,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成功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趣味性合作研讨差异发展

【正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听课时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数学老师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究其原因,是教师“导”得好:

适当的点拨、引导,点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导”学生主动参与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会使大脑神经敏锐起来,使信息接收区形成优势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

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浓,教师如何“导”学生学习数学呢?

首先,教师要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趣味性,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再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学习数学是这么有趣的。

如:

我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回忆各种数量关系,当学生把公式“□×□=□”都一一列出后,我设计了一个“信件解密”的数学活动,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4封秘密信件,上面分别标有序号:

1、2、3、4。

要求学生先拆开第一封信领取任务,完成指令后才能拆下一封信件,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解开信件的秘密。

第一封:

请你任选一个数量关系式来编写一道乘法应用题,并解答;第二封:

你们能将它改编成几种不同的除法应用题吗?

改编并解答;第三封:

你能根据所编的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推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吗?

第四封:

祝贺你们取得了成功,你们真棒!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小组合作,在“信件解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数量关系式的变换,学习数学获得了成功感,感觉到原来学习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二、设置问题的探究点,“导”学生合作研讨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

“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设置问题的探究点,“导”学生合作研讨,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知识的习得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设置问题的探究点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

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一一归纳以前所学过图形的公式;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进行猜想:

能否将圆形拆拼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呢?

把准备好的多个相同“圆”的纸片发到各学习小组,让各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拆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再请学生计算拆拼出来的图形面积,然后汇报计算结果,并跟其它小组的进行对比;最后,提问学生:

在小组合作研讨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可以得出求“圆的面积”有什么规律?

这样,学生因为亲历了“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变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疑难问题的点拨者。

三、利用问题的开放点,“导”学生差异发展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我经常在教学中先了解学生已知的,再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

如: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时,学习新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给出已知条件,请其他学生来解答,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同学们都在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好让自己的题目不要一下子就给别人解答出来。

当学生问答得差不多的时候,我拿出了一大块捏成奇形怪状的橡皮泥,顺势提出:

不规则形体应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各抒自见,课堂气氛会变得很浓烈,最后,有学生想到:

不如把这块橡皮泥放进正方体的水槽中,看水位升高了多少厘米,升高的水柱的长、宽、高知道了,这块橡皮泥的体积也就能计算出来了。

我马上请几个学生合作加以验证,果然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适当地设计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诱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主宰者转化为合作者,不管是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