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240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3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

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

一个是“富强”。

民众求富,国家求强。

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

“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

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

“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

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

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

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

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

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

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

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

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

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

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

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

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

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

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

“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

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

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

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3分)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C.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D.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并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炫富”虽举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之于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B.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C.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D.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

称号。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

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太宗追封他官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亮尝遇之于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4分)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司马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8.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

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分)

9.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陈情表》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提出了“发愤著书说”,揭示了作家的生平遭际与创作的关系。

其中关于周文王和孔子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生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车里有白馍!

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

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

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

“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

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

“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

“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

“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

“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

“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

“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

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文章结尾: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6分)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适。

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气象大家——叶笃正

2005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

“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

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

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

“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

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

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

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

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

“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

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

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

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

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90岁高龄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

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但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

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

“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

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叶笃正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

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

他还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2002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B.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中国此领域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

C.叶笃正说:

“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D.叶笃正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他获得了“国际气象组织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2)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3)“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在叶笃正后来的治学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4)“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这句话体现了叶笃正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

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

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③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找到“桃花源”。

A.颠扑不破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B.颠扑不破海市蜃楼按图索骥

C.牢不可破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D.牢不可破钟灵毓秀顺藤摸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心理健康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C.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D.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

中方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

①“诗意的活着”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

②如以世俗眼光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

③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物质,太缺乏价值感、美感

④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

⑤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

⑥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

A.①⑥②⑤③④B.③④①⑥②⑤C.③①④⑥②⑤D.①③④②⑤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5年8月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从长白山兑换“十年之约”回归的日子。

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

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网评:

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

稻米: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

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

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

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

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对于三方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判断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答案】1.D2.B3.C

4.A

5.A(出,古代指京官外调。

6.C(“同时”有误,原文是“不久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

7.

(1)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并且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转出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识”“持”“推”各一分,句意一分)

(2)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留下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定语后置1分,“服”1分,句意1分。

(3)因果判断1分,“出入”与“非常”各1分,

10、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盖文王拘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五语言表达运用

13.答案:

B(牢不可破:

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

颠扑不破:

无论怎样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