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310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儿科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重点.docx

《儿科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重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重点.docx

儿科重点

或有缺陷仅供参考

1.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一)胎儿期:

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

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2.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出生:

卡介苗,乙肝疫苗

  1月龄:

乙肝疫苗

  2月龄: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

  3月龄: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4月龄: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5月龄:

百白破混合制剂

  6月龄:

乙肝疫苗

8月龄:

麻疹减毒疫苗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搐溺症的病因及各期的临床表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3月~2岁小儿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骨骼改变

  

(1)头部:

①颅骨软化:

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

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2)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

①腕髁畸形:

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

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4)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

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

遗留骨骼畸形。

搐溺症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病因:

维生素D缺乏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二)临床表现:

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无热惊厥最常见。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

治疗: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①轻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120kcal/(kg.d),蛋白质自3g/(kg.d)开始。

  ②中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60kcal/(kg.d),蛋白质自2g/(kg.d),脂肪自1g/(kg.d)开始,逐渐增加。

  ③重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40kcal/(kg.d),蛋白质自1.3g/(kg.d),脂肪自0.4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

促进消化:

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

处理并发症。

5.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1.胎儿缺氧(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增多心率快;晚期胎动减少,心率慢,羊水黄绿。

2.Apgar评分:

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张力及对刺激反应等五项指标评分,7分以上是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体征

0分

1分

2分

心率

0

<100

>100

呼吸

0

浅、哭声弱

哭声响

肌张力

松驰

四肢略屈曲

四肢活动好

反应

有些动作

有反应

肤色

紫或白

躯干红四肢紫

全身红

重度窒息:

0-3分、5min后≤5分、1min8-10分后≤7分

轻度窒息:

4-7分

  3.各器官受损表现

  

(1)心血管系统:

轻症时有心脏传导及心肌损害;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

  

(2)呼吸系统:

易发生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和持续肺动脉高压。

  (3)肾脏损害:

较多见,出现尿少、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等。

  (4)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5)代谢方面:

常见低血糖、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6)胃肠道:

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黄疸加重。

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一)临床表现

  1轻度:

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淡漠、激惹、兴奋,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中度:

出生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嗜睡、惊厥、肌张力减退、瞳孔小。

1~2周后逐渐恢复。

  3重度:

出生72小时或以上症状最明显,昏迷、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

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诊断

  1.病史:

有胎儿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史。

  2.临床表现:

意识、肌张力、反射改变,前囟隆起,惊厥等。

  3.辅助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头颅CT检查;核共振成像;脑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检测。

(三)治疗

  1.支持疗法:

供氧;纠正酸中毒;纠正低血糖;纠正低血压;控制补液。

  2.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钠。

3.治疗脑水肿:

首选用甘露醇。

7.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特点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足月儿早产儿

足月儿早产儿

黄疸

 

 

出现时间

2~3天3~5天

生后24小时内(早)

高峰时间

4~5天5~7天

 

消退时间

5~7天7~9天

黄疸退而复现

持续时间

≤2周≤4周

>2周>4周(长)

血清胆红素μmol/L

<221<257

>221>257(高)

mg/dl

<12.9<15

>12.9>15

每日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

>85μmol/L(5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

 

>34μmol/L(2mg/dl)

一般情况

良好

相应表现

原因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病因复杂

8.风湿热的Jones诊断标准和风湿热活动性的判断标准

主要表现

次要表现

链球菌感染证据

心脏炎:

杂音//心脏增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热

咽拭培养(+)

多关节炎

关节痛

快速链球菌抗原试验(+)

舞蹈症

ESR增快

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

环形红斑

CRP增高

 

皮下结节

P-R间期延长

 

1、主要表现2项

确诊:

&链球菌感染证据(+)

2、主要表现1项&次要表现2项

 

9.麻疹与小儿急性出疹传染病的鉴别要点及麻疹的防治原则

治疗:

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五)预防:

关键是接种麻疹疫苗。

  1.控制传染源:

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至出疹后10天。

接触麻疹的易感者检疫3周(重点)。

  2.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消毒,避免与病人接触。

  3.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5天内给予免疫球蛋白。

  4.主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初种年龄为8个月。

10.原发性结核的特点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一、病理

  基本病变为渗出、增殖与坏死。

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是上皮样细胞结节及郎格汉斯细胞。

坏死的特征性改变为干酪样改变。

  病理转归:

 1.吸收好转:

病变完全吸收,钙化或硬结(隐伏或痊愈)。

最常见。

 2.进展:

  ①原发病灶扩大,产生空洞;

  ②支气管淋巴结周围炎,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导致支气管内膜结核或干酪性肺炎。

  ③支气管淋巴结肿大,造成肺不张或阻塞性肺气肿。

  ④结核性胸膜炎。

3.恶化:

血行播散,导致急性栗粒性肺结核或全身栗粒性结核病。

临床表现

  症状:

低热、纳差、疲乏、盗汗等。

咳嗽、轻度呼吸困难。

眼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压迫症状。

  体征:

周围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一致。

婴儿可伴肝脾大。

11.PPD试验的结果判断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感染后4-8周可呈阳性。

 

(一)试验方法:

皮内注射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生物(PPD),48~72小时观测结果,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疱、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反应。

 

(二)临床意义

  1.阳性反应①曾种过卡介苗;②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小儿,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④小儿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在两年以内由阴性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小于10mm增大至大于10mm,而且增大的幅度大于6mm,表示新近有感染。

2.阴性反应①未感染过结核;②初次感染4~8周内;③假阴性反应;④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12.腹泻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一、临床表现

  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脱水:

轻、中、重度脱水。

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

轻度HCO3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

血钾低于3.5mmol/L。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

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不同性质脱水的鉴别

低渗性

等渗性(最常见)

高渗性

原因及诱因

以失盐为主,补充非电解质过多,常见于病程较长营养不良者

水与电解质丢失大致相同

以失水为主,补充高钠液体过多,高热、入水量少,大量出汗等

血钠浓度

低于130mmol/L

130~150mmol/L

高于150mmol/L

口渴

不明显

明显

极明显

皮肤弹性

极差

稍差

尚可

血压

很低

正常或稍低

神志

嗜睡或昏迷

精神萎靡

烦躁易激惹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轻度

中度

重度

精神状态

无明显改变

烦躁或萎靡

昏睡或昏迷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

5%以下

5%~10%

10%以上

皮肤及粘膜

皮肤弹性尚可,口腔粘膜稍干燥

皮肤弹性较差,口腔粘膜干燥

皮肤弹性极差,口腔粘膜极干燥

眼窝及前囟凹陷

轻度

明显

极明显

眼泪

尿量

略减少

明显减少

极少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

不明显

明显

酸中毒

严重

常见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如下:

 

(1)病毒性肠炎:

“秋季腹泻”。

起病急,常伴有上感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粘液,无腥臭,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2)四种类型大肠杆菌肠炎:

夏季5~8月多见。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伴粘液,有腥臭味,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粘液,大便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开始为水样便,后转为血性。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3)空肠弯曲菌肠炎:

多见于夏季,6~24个月多发,侵袭性感染为主。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急性水泻起病,可有粘液便、脓血便。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夏季多发,<2岁小儿多见。

大便次数多,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大便检查有红白细胞,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带菌率高。

 (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继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之后。

起病急,发热、频泻、大便腥臭、海水样便,严重者有休克,大便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大便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3)真菌性肠炎:

常为白色念珠菌,多伴有鹅口疮。

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假菌丝。

治疗原则为: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二、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

  继续饮食,合理调整。

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

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

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

病毒性肠炎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去乳糖奶粉。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①口服补液:

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

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g/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

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②静脉输液:

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

  1)第一天补液

总量:

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溶液种类:

根据脱水性质(等渗、低渗、高渗)选用

不同程度脱水的补液量(ml/kg)

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丢失的液体占体重百分比

<5%

5%~10%

10%~12%

累积损失量

30~50

50~100

100~120

继续丢失量

10~20

20~30

30~40

生理需要量

60~80

60~80

60~80

总量

90~120

120~150

150~180

不同性质脱水血钠浓度、所需液体的种类及张力

脱水的性质

低渗性

等渗性

高渗性

血钠含量

<130mmol/L

l30~150mmol/L

>150mmol/L

累积丢失量

4:

3:

2液(2/3张)

2:

3:

1液(1/2张)

1/3张液

继续丢失量

1/2

1/2~1/3

1/3

生理需要量

1/4~1/5

1/4~1/5

1/4~1/5

  输液速度:

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扩容予2:

1等渗液,20ml/kg于30分钟~1小时补完;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补充生理和异常的损失量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ml/kg;

  纠正酸中毒:

对重度酸中毒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碳酸氢钠纠正;5%的碳酸氢钠5ml/kg,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5mmol/L。

  纠正低钾、低钙、低镁:

见尿补钾,每日3~6mmol/kg,氯化钾静滴浓度不得超过0.3%(40mmol/L)。

补钾一般持续4~6天;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的葡萄糖酸钙稀释后静注;低镁者用25%硫酸镁肌肉注射。

  2)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

主要是补充生理的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生理需要量每日60~80ml/kg,用1/5张含钠液。

继续损失量是丢失多少补充多少,用1/2~1/3张含钠液补充。

两部分加在一起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

(3)药物治疗

  ①控制感染:

  1)水样便腹泻(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粘膜保护剂。

  2)粘液、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②微生态疗法:

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制剂。

  ③肠粘膜保护剂:

蒙脱石粉。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

 

(1)积极寻找引起原因,切忌滥用抗生素。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继续喂养是必要的治疗措施,禁食对机体有害。

 (4)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应慎用;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

13、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重症肺炎的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一、几种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1)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

 

(2)全身中毒症状重,可出现休克症状。

 (3)肺部体征出现早(中、细湿?

音),极易形成多发性小脓肿。

 (4)可有一过性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

伴有脓毒血症时,可有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病灶。

 (5)胸部X线常见肺浸润,多发性肺脓肿、肺大疱和脓胸、脓气胸等。

易变性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另一X线特征。

 2.腺病毒肺炎

 

(1)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

 

(2)持续高热,轻症7~10日开始退热,重症常达2~3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3)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状,如萎靡嗜睡,面色苍白。

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或心力衰竭。

 (4)咳嗽频繁,阵发性喘憋,紫绀等。

 (5)肺部体征出现晚,发热3~5天后始闻及细小湿?

音。

 (6)X线常较体征出现早,见大片阴影,且消失较慢。

少数病例在极期可有胸膜反应

 (7)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

 3.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1)多见于婴幼儿,尤其1岁以内婴儿。

 

(2)发热、喘憋、呼吸困难。

 (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

音。

 (4)X线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可有不同程度肺气肿。

 (5)白细胞总数多正常。

 4.支原体肺炎

 

(1)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尤以学龄儿童常见。

散发,也可流行。

 

(2)发热38~39℃,热程1~2周。

 (3)刺激性干咳,持续2~4周,常伴有肺外症状。

多型性皮疹,非特异性肌痛。

 (4)肺部体征不明显。

 (5)胸部X线多型性改变;胸片阴影显著而体征轻微是本病特征之一。

 (6)红霉素为首选,青霉素及磺胺药治疗无效。

 (7)血清冷凝集滴度上升1:

32以上。

二、重症肺炎表现:

在肺炎的基础上,合并以下情形之一:

呼吸系统---呼吸衰竭

循环系统---中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

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1.烦躁、嗜睡,眼球上窜、凝视2.球结膜水肿,前囟隆起3.昏睡、昏迷、惊厥4.瞳孔改变: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5.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心跳解离6.有脑膜刺激征说明:

1-2提示脑水肿诊断前应除外高热惊厥、低血糖、低血钙及CNS感染)

治疗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1.控制炎症2.改善肺通气功能3.防治并发症4.对症支持

一般治疗:

室内空气要流通,温度18~20℃,湿度60%为宜,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经常变换体位,注意隔离,水和电解质的补充

对症治疗1.一般对症:

退热、止咳、镇静、止惊、通鼻2.氧疗:

鼻导管、面罩、头罩3.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吸痰、解痉、液体摄入4.腹胀的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药物5.其他

合并心衰的临床表现(1.呼吸加快:

>60次/分2.心率增快:

>180次/分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以上三项不能用发热、肺炎本身和其它合并症解释者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脏进行性肿大6.尿少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

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疗

1.吸氧

2.镇静:

苯巴比妥钠5-10mg/(kg.d)

3.利尿:

呋塞米1mg/(kg.次)

4.强心:

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地高辛)

5.血管活性药物:

酚妥拉明0.5-1.0mg/(kg.次)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14.几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法式四联症)的X线特点

房间隔缺损X-ray:

心胸比值>0.5、肺动脉段膨隆、肺门舞蹈征、右房、右室大)、主动脉影缩小。

室间隔缺损(VSD)X-ray:

左、右室增大,肺野充血,肺动脉段膨隆,主动脉弓影缩小。

右向左分流--肺动脉主支增粗,肺外周血管影很少。

动脉导管未闭(PDA)X-ray:

心胸比率增大,左室大,肺门血管影增粗,肺淤血,肺野远端血管狭窄细小。

法洛氏四联征(TOF)X-Ray:

靴型心,肺动脉段凹陷,肺纹理减少,透亮度增加

15.急性肾炎及肾综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年龄5~10岁,<2岁少见。

男多于女,男女之比约为1.5~2.5:

1

(一)前驱感染:

90%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

在前驱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的间歇期而急性起病。

呼吸道感染1-2w学龄儿童多见,冬春多,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

皮肤感染2-3w学龄前儿童多见,夏秋多,有皮肤疮肿

(二)典型表现

急性期常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头痛、头晕、咳嗽、气急、恶心、呕吐、腹痛及鼻出血等。

1.血尿

血尿多为肉眼血尿,1~2周后转为镜下血尿,严重肉眼血尿者可伴有排尿困难。

肾性血尿:

尿沉渣RBC以异型为主,芽孢,环状,穿孔>30%,为肾小球性血尿.

非肾性血尿:

均一形红细胞为主,结核、泌感、尿路梗阻、栓塞、肿瘤、良性血尿、创伤。

全身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和DIC,血小板、出凝血时间、DIC筛选、凝血因子、系统疾病诊断。

2.水肿

肾炎性水肿:

主要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使肾脏排泄水、钠障碍而导致水肿,为非凹陷性下行性水肿,一般仅累及眼睑及颜面部,重者2~3天遍及全身。

心性水肿:

有心脏病史,水肿呈上行性

营养不良性水肿:

低蛋白血症而伴发水肿

3.蛋白尿

蛋白尿程度不同,20%达肾病水平,病理上常呈严重系膜增生。

急慢性肾炎综合征:

伴有血尿、高血压;

微小病变型肾病:

伴浮肿、低蛋白血症但无血尿、高血压

不伴症状体征:

暂时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

4.高血压

学龄儿童超过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并排除因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

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肾血管血栓形成并发的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主要指由肾实质病变所致的高血压,一般所称的肾性高血压即指此类。

5.少尿,肉眼血尿严重者可伴有排尿困难。

小儿24小时尿量<0.8ml/kg/hr或学龄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