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284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重点.docx

《儿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学重点.docx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

 

 

————————————————————————————————作者:

————————————————————————————————日期:

 

儿科学

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和疚疾病防治的综全合性医学秆科学。

特点

1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

2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

3自我防护能力较弱

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正常共40周

2.新生儿期:

从出生脐带结扎到28天为新生儿期。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为围生期

3.婴儿期:

从出生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4幼儿期:

1岁至3周岁满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

3周岁到6-7岁为学龄前期

6.学龄期:

从6-7岁至12-14岁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青春期:

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

儿科工作的对象从过去的0-14岁扩大到现在的孕期-18岁

生长发育

生长:

指各器官、系统和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增加,可有相应的检测值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变化

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体重和身长在出生后第一年,尤其在前三个月增长最快。

青春期再次加快。

2.个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由上到下2.由近及远3.由粗到细4.由简单到复杂5.由初级到高级

体格发育的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

1体重

3个月体重约6kg、1岁体重约9kg、2岁时约12kg

公式3-12个月:

体重=[年龄(月)+9]/2

1-6岁:

体重kg=年龄(岁)*2+8

7-12岁:

体重=[年龄(岁)*7-5]/2或体重=年龄(岁)*3+2

身高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学50cm一岁末达到75cm两岁末身长约为85cm

2-12岁公式:

身高=年龄*7+77

或者为2-6岁:

身高=年龄*7+75/7-12岁:

身高=6年龄*6+80

头围:

出生时平均为34、2岁为48、5岁为50、15岁时接近成人54-58cm

胸围:

出生约32cm,一岁至青春期前胸围约等于头围+年龄-1cm

骨骼和牙齿

1颅骨:

前囟:

出生时1.5~2cm、以后随头围增长稍增大。

6个月后逐渐减小。

1.5~2岁闭合。

(囟门闭合过早,常见于小头畸形,闭合过完见于佝偻病、呆小症、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前囟凹陷见于脱水。

骨缝:

颅骨结合处留下的缝隙,所有骨缝完全闭合约在成年以后。

骨龄: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段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及干骺端融合的情况,可判断骨骼发育年龄,及骨龄

牙齿:

分为乳牙和恒牙两种。

乳牙出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出,2~2.5岁乳牙出齐。

20颗。

2岁内小儿乳牙数为月龄减4~6.。

6~7岁开始更换恒牙。

17~30岁恒牙出齐,32颗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原则。

药量计算方法

1按体重计算:

每日或每次药剂量=体重(KG)*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

2按年龄计算:

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安每次每岁1~2ml计算,最多每次不超过10ml

3按体表面积计算: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

35+0.1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体液总量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越多,间质区液量所占的比例也越大。

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的1/2,而成人仅为1/7,故婴儿水的交换率比成人快3~4倍

脱水分度及临床表现

轻度

中度

重度

精神状态

无明显变化

烦躁或萎靡

昏睡或昏迷

弹性皮肤

稍差

极差

口腔黏膜

稍干燥

干燥

极干燥

眼窝及前囟凹陷

轻度

明显

极明显

眼泪

尿量

见少

明显减少

少尿或无尿

周围循环衰竭

不明显

明显

酸中毒无   有   严重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5%以下    5%~10%     10%以上

脱水性质

分型及血钠浓度

低渗性脱手:

〈130mmol/L

等渗性脱手:

130~150mmol/L

高渗性脱手:

〉150mmol/L

低钾血症。

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为低钾血症

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补钾原则

●口服安全、轻度服氯化钾200~300mg/kg

●重症者静脉全日量10%KCl l~3ml/kg,浓度不超过0.3%,滴速慢,不短于8小时

●见尿补钾,持续给钾4~6日

●饮食恢复正常的一半时,停止补钾

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5.5mmol/L为高钾血症

治疗:

  当血清钾>6.5mmol/L,应采取紧急治疗:

1.10%葡萄糖酸钙0.5ml/㎏,加入等量葡萄糖液缓慢静注或静滴

2.快速静滴5%碳酸氢钠3~5ml/㎏

3.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

4.用排钾利尿剂

5.腹膜或血液透析

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代谢性酸中毒的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HCO3-]

(mmol/L)18~13 13~9  <9

精神状态 正常萎靡烦躁 昏睡昏迷

呼吸改变   稍快   深快   深快节律不齐

口唇颜色 正常   樱红  发绀

治疗

主张PH<7.3时,首选碳酸氢钠

(1)无条件,可先暂按提高[HCO3-]5mmol/L(1.4%碳酸氢钠3ml/kg可提高[HCO3-]1mmol/L)2~4小时可重复

(2)重度可先给5%碳酸氢钠5ml/㎏

(3)(22-测[HCO3-](mmol/L)×0.6×体重(kg)=所需碱性液mmol数

(4)碱性溶液mmol数=(-BE)×0.3×体重(kg),因5%碳酸氢钠1mL=0.6mmol,所需5%碳酸氢钠的mL数=(-BE)×0.5×体重

 将碳酸氢钠稀释成1.4%输入,先给l/2量,静滴4小时后复查血气,再调整剂量

体液疗法

目的在于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很的紊乱,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即补其所失,供其所需、纠其所偏。

基本方法:

三定:

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

  两补:

见尿补钾,防惊补钙

儿童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

2食物热力作用:

人体摄取食物而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额外增多,称为食物的热力代谢

3活动消耗代谢

4生长所需

5排泄消耗

母乳的成分

初乳:

产后5天内的乳汁。

过渡乳:

产后5~14天的乳汁。

成熟乳:

产后14天~9个月的乳汁。

晚乳:

10个月以后的乳汁。

母乳喂养的优点

1.母乳营养丰富,能满足婴儿生后头4~6个月生长所需。

2.母乳可增强婴儿机体的免疫力。

3.母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新鲜、无细菌污染,直接喂哺简单易行,十分经济。

4.增进母婴感情。

5.刺激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推迟月经复潮,有利于计划生育。

部分母乳喂养:

母乳不足或因其他原因加用牛乳、羊乳或配方乳补充,即为部分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喂养者,称为人工喂养

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

1从少到多2由稀到稠3由细到粗4由一种到多种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

皮下脂肪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标志

减少顺序为:

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颊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2日照不足(最主要的原因)

3摄入不足

4生长速度快,需求增加

5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活动期(激期)变化

1骨骼变化:

头部:

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闭合延迟、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

肋骨串珠、鸡胸和漏斗胸、肋膈沟或郝氏沟

四肢:

手足镯、下肢畸形:

膝内翻(X)或膝外翻(O)

治疗

维生素D制剂:

口服为主

   重症肌注后口服

钙剂

运动矫正或手术矫正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临床表现

1典型发作:

1)惊厥、2)手足抽搐3)喉痉挛

2隐匿性体征:

1)面神经征2)腓反射3)陶瑟征

新生儿疾病

围生期:

指妊娠28周起至出生后七天

新生儿分类

胎龄:

足月新生儿:

胎龄满37周不到42周之间出生的婴儿称为足月新生儿

  早产儿:

胎龄大于28周未满37周出生的婴儿

  过期产儿:

满42周或以上出生者,称为过期产儿

体重:

出生体重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正常体重儿:

2500~4000g

  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不足2500g者

 超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低于1000g

 巨大儿:

出生体重超过4000g者3

正常足月儿:

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呼吸暂停:

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次/分,并出现青紫。

新生儿窒息:

指婴儿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气体交换障碍,在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在数分钟后仍有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胎儿缺氧:

(宫内窒息)首先表现为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变慢或停搏;肛门括约肌松弛,羊水被胎粪污染。

胸外心脏按压:

如正常通气30秒后,心率持续〈60次/分,应做胸外心脏按压。

用双拇指或中示指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新生儿腓透明膜病

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导致。

多见于早产儿,其临床特点是出生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加重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点。

临场表现:

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60次/分)和青紫,呈进行性加剧,伴呼吸呻吟,鼻扇和吸气性三凹征等典型体征。

病情较严重者多在3天内死亡,能存活3天以上者好转希望增加。

X线检查:

1毛玻璃样改变:

两侧肺野普通性透明度减低,内有均匀的细小粒影,以后融合成片。

2支气管充气征:

在普遍性肺泡不张的背景下,充气的支气管犹如秃叶的树枝,显示更为清晰

3白腓:

重者整个肺野呈白色,心边界不清。

新生儿黄疸:

指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

生理性黄疸:

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

通常2周内消退。

3每日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l)

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2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3进展快,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

4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两周,早产儿〉4周)5黄疸退而复发6结合胆红素超过34umol/L(〉2mg/dl)

新生儿溶血病:

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种族免疫性溶血。

临床表现

1黄疸2贫血3肝脾大4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败血症

指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临床表现

1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

2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直中度肿大

3出血倾向:

可有瘀点、瘀斑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休克现象:

皮肤呈大理石花纹,脉细数、尿少、尿闭、血压〈45mmHg

5其他:

中毒性肠麻痹、脓尿、深部脓肿等

硬肿:

多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聚集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其特点为硬、亮、冷、肿色暗红,压之轻度凹陷。

顺序:

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小儿腹泻

亦称腹泻病:

是由于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重者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

分类:

按病因分感染性、非感染性

按病程分急性:

<2周

      迁延性:

2周~2个月ﻫ  慢性:

>2个月

按病情分

  轻型:

仅有大便改变,无脱水及电解质改变或

  全身症状

重型:

腹泻伴有脱水和电解质改变和/或全身

  感染中毒症状

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2.机体防御功能差 

1)婴儿胃内酸度低

2)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

3)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或肠道菌群失调

3.人工喂养发病率高

病因

(一)感染性腹泻

1.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2.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3.肠道菌群紊乱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二)非感染性腹泻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过敏、双糖酶缺陷

2.气候因素

临床表现

(一)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轻型腹泻:

因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所致

消化道症状大便次数增多,稀便或水样, 

 黄色或黄绿色,便检有大量脂肪球

全身中毒症状无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无

精神好,数日痊愈

重型腹泻:

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脱水及

  电解质紊乱

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或萎靡、嗜睡,

    甚至昏迷,休克

消化道症状腹泻加重,大便量多,有粘

    液,甚至粘液脓血便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脱水

脱水程度 吐泻致体液丢失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细胞外液减少,引起不同程度脱水:

轻、中、重度

脱水性质 水、电解质丢失比例不同,造成体液渗透压变化,引起低渗性、等渗性、高渗性脱水,以等渗和低渗性多见

脱水表现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眼窝、囟门凹陷,泪少尿少,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周围循环障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是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简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病因:

90%以上为病毒,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急性支气管炎症

是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因为器官同时受累,故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症

临床表现:

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一般无气促和发绀

哮喘性支气管炎:

1、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常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

2、有类似哮喘的表现,起病急

3、又反复发作的倾向,大多与感染有关

血压公式:

收缩压:

=[(年龄*2)+80]mmHg,此数值的2/3为舒张压。

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

先心病

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VSD:

是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梗阻型动脉高压:

右心室收缩期符合过重,右心室肥厚甚至衰竭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

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出现差异性发绀,即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下半身青紫。

法洛四连征:

1室间隔缺损2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流出通道梗阻)3主动脉骑跨4右心室肥厚

急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与感染有关的急性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症状主要变现为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和不同程度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病程躲在一年内

病理:

主要病理特点为急性、弥漫性、渗出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

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

临床表现

1前驱表现:

90%病例有前驱感染史,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位主。

2经典表现起病时可有低热、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及鼻出血等症状

1)、水肿少尿2)血尿3)高血压

3严重表现:

少数病例在疾病早期(2周内)可出现下列严重症状

1)严重循环充血2)高血压脑病3)急性肾功能不全

肾病综合症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血浆蛋白从尿液中丢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具有以下4项之一或多项为肾炎性肾病

1、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10个/HP,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

2、反复或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并排除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

3、肾功能不全,所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所致

4、持续低补血症

贫血:

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新红蛋白值:

新生儿期〈145个/L、1~4个月〈90g/L、4~6个月〈100个/L者为贫血

分度

1)轻度贫血:

血红蛋白从正常值下限~90g/L

2)中度贫血:

60g/L≤血红蛋白<90g/L

3)重度贫血:

30g/L≤血红蛋白<60g/L

4)极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30g/L

类型

1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2血性贫血

3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发病率高,是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病因:

1储铁不足(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以孕期后3个月获得铁量最多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因素

4铁的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临床表现

一般特点

6月~2岁最多见

起病缓慢隐匿

贫血常轻中度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

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肿大

非造血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免疫功能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病因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的原因

喂养不当与摄入不足 

吸收利用障碍

需要量增加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多呈现虚胖或颜面轻度水肿,毛发纤细稀疏、黄色

贫血表现:

皮肤呈现蜡黄色,睑结膜、口唇、指甲处苍白

精神、神经症状:

烦躁不安‘易怒等症状VitB12缺乏者,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

重症可出现不规则性震颤。

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化脑,是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因致病菌

2/3以上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致病菌与患儿年龄有关

   1)新生儿及2月以下的小婴儿以G-杆菌(大肠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为主

2)3个月~3岁小儿多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3)年长儿多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引起

发病机制

血源性(绝大多数)

邻近感染扩散

异常通道直接入侵

病理

脑膜为主的炎症病理

蛛网膜、软脑膜炎症,脓性渗出物

 弥漫性脑水肿

闭塞性小血管炎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

2.神经系统表现

颅内压增高

惊厥

脑膜刺激征

意识障碍

 局灶体征

3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病毒性脑炎、

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如果同时累计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小儿惊厥

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发生的不自主收缩,多伴有意识障碍。

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生率是成人的10~15倍,尤以婴幼儿多见。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单纯性热性惊厥(即典型热性惊厥)

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 

患儿体质较好

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期,常发热38.5℃以上

惊厥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次数少(24小时内仅1~2次发作)、时间短(<10分钟)恢复快、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热退1~2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

40%患儿有复发,但在5~6岁前停止

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

预后良好

复杂性热性惊厥

初发年龄<6个月或>6岁

起初为高热惊厥,发作数次后低热甚至无热时也可发生惊厥 

全身性惊厥发作持续超过15分钟,或反复多次发作,或局灶性发作

热退后1~2周作脑电图仍异常

可有癫痫家族史

有阳性癫痫家族史者,以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30%~50%

诊断和鉴别诊断

1有热惊厥: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中毒性脑病

3)热性惊厥

4)Reye综合征

2无热惊厥

1)颅内出血

2)电解质紊乱

3)低血糖

4)药物、毒物、食物中毒

5)高血压脑病

6)癫痫

7)遗传代谢性疾病

8)脑发育异常

风湿热

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

病因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的晚期并发症

约0.3%~3%病例于2~5 周后发生风湿热,

 取决于:

链球菌在咽部存在的时间

 *致病菌株

   *遗传体质

病理:

变性渗出期(1月左右)

    *部位:

心肌、心包膜、心内膜、关节、皮肤

   *病理:

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浆性/纤维素  

       性渗出

 ○增殖期(3~4月)

 * 部位:

心肌、心内膜、(皮肤)

* 病理:

风湿小体(Aschoffbody)

  ○ 硬化期

  *部位:

二尖瓣﹥主动脉瓣 ﹥三尖瓣﹥肺动脉瓣

 *病理:

疤痕形成、疣状赘生物形成

   主要表现    次要表现    链球菌感染证据

心脏炎    发热      咽拭培养阳性或

多关节炎      关节痛        快速抗原试验阳性

  舞蹈病      血沉增快   抗链球菌抗体滴度↑

 环形红斑     CRP阳性     

  皮下小结   P-R间期延长

过敏性紫殿

也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肿胀腹痛、便血和肾小球肾炎

川崎病:

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诊断标准:

1四肢变化:

掌拓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端膜脱皮

2多形态性红斑

3眼结膜充血

4口唇充血皲裂

5颈部淋巴结肿大

超生心电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诊断为川崎病。

21-三体综合征

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染色体病。

苯丙酮尿症

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失,导致苯丙氨基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而得名的

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以智力落后为主,亦可有精神行为异常,如兴奋不安、多动、攻击性

2外貌:

患儿在出生数月后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3其他:

由于尿和汗液中排出苯醋酸,故患儿有特殊的鼠尿臭味。

急性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