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14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 单元测试4.docx

届中图版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单元测试4

生物群体的稳定与调节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与“观察有丝分裂”两个实验中HCl的作用不同

B.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溶液都可以对染色体染色

C.“脂肪鉴定”实验中用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染色后需用清水洗去浮色

D.“调查草地中狗尾草的种群密度”与“调查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所用的调查方法相同

【答案】C

【解析】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试验中HCl的作用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HCl的作用是解离,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A正确;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等染成深色,B正确;“脂肪鉴定”实验中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调查草地中狗尾草的种群密度”与“调查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所用的调查方法都是样方法,D正确。

2.下列哪个图能表示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答案】B

【解析】

3.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A→B→C(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

针对此图有关计算错误的是:

(单位:

百万千焦)

生物类群

同化量

净生产量

(净同化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

(?

65.5

3.0

15.0

41.5

B

14.0

5

()

0.5

2

2.5

C

2

()

1.4

微量(不计)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

B.“?

”处数值是59.5

C.B呼吸消耗的能量是19

D.能量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为14.3%

【答案】C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150000-149875=125,A正确;生产者的净生产量=125-65.5=59.5,B正确;B呼吸消耗的能量=14-5=9,C错误;能量从B传到C的效率=2/14×100%=14.3%,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注意:

某营养级的同化量=净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优势物种替换的过程,A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B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相对于次生演替通常非常缓慢,C正确;演替不仅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还有新物种的形成;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

B.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D.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C

【解析】每一营养级生物本身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而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A正确;群落在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个体数量多则种群密度大,而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多则丰富度大。

由概念可知,种群密度主要由种群内的个体数量决定的,丰富度主要由群落中物种数目决定的,种群密度与丰富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二者不一定成正相关,C错误;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概念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及影响因素,明确初生演替及次生演替的概念及过程。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答案】C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增加生物的种类,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A项正确;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B项正确;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D项正确。

7.a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A.一条鲤鱼,一个鲤鱼种群

B.一条鲤鱼,一条鲤鱼

C.一个鲤鱼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一个鲤鱼种群,一条鲤鱼

【答案】A

【解析】a属于个体特征,b属于种群特征。

8.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D.种群的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增加越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没有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项错误;酶行使催化功能的前提是与底物结合,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增加与酶结合的底物数量,因此能够提高酶促反应速率,B项正确;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是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少,最后降至为零,C项错误;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而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所以种群的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得越快,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

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⑥⑦⑧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②③④⑤

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Ⅰ、Ⅱ、Ⅲ、Ⅳ分别为大气中CO2库(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细胞呼吸),故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项正确;图中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Ⅳ,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及获取图形信息的能力。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能是无限的

B.能量由较高营养级流向较低营养级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D

【解析】,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最多在5到6个,A错误;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因此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错误;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能量流动不是,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1.下列有关实验与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就是构建动态的数学模型

B.制作生态缸时,定时加入适量饵料,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探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时,若酵母菌数量过多则应换高倍镜观察

D.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提前做预实验

【答案】D

【解析】分析:

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中,如果是学生正在做模拟活动模型,是构建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出图解则属于概念模型。

制作好的生态缸应是密封的,置于有散射光下且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不是看的细胞更多,而是因放大更多,看的更清。

某些实验需要先做预实验,目的是预实验可以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以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详解: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若是在学生用纸牌进行的模拟活动中,则属于构建的物理模型;如果根据模拟活动体验构建血糖调节图解,则属于概念模型,A错误;为保证物质循环,制作的生态缸是密封的,B错误;在显微计数的过程中,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该增加稀释倍数后再观察,C错误;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提前做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以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D项正确。

点睛:

易错点在于不能区分三类生物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尤其是血糖调节模型。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及相关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萤火虫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植物能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B.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是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该过程是通过物理信息传递完成的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生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答案】C

【解析】生产者能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个方面: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项体现的是行为信息。

13.下列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査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査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蝇蛆的种群密度

D.调査水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田鼠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蝇蛆、田螺的活动能力弱,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C项错误;调查水体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名师点睛】易错提示:

不要误认为“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都采用样方法。

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蝇蛆、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样方法。

14.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辩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B正确;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

D、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

D.

15.下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0~t1两种群数量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影响

B.t1~t2乙种群数量的峰值代表该种群的K值

C.t2~t3丙种群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d.t3~t4乙种群数量以逻辑斯谛方式增长

【答案】D

【解析】t0~t1两种群数量增长也受环境条件影响,A错误;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才代表种群的K值,乙种群数量的峰值是最大值,B错误;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外源性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C错误;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逻辑斯谛增长,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t0~t1乙种群的数量大于甲;t1~t2甲、乙曲线处于动态平衡;t2~t3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J型曲线。

16.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同时又具有干扰的生态系统是()

A.城市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A,图中字母代表能量。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100%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A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

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从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所以A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B、C都正确;该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点睛】注意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析:

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②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18.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包括四条食物链

B.这种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只有竞争关系

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

D.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

【答案】D

【解析】此食物网中共包括海洋植物→大型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大型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小型肉食性鱼类→大型海洋鱼类3条食物链,A错误;这种杂食性鱼和小型肉食性鱼都捕食草食性鱼类,所以二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同时这种杂食性鱼又以小型肉食性鱼为食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捕食关系,B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此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的杂食性海洋鱼,C错误;根据该杂食性鱼的食物结构可以知道该鱼的食物链有3条,当能量传递效率是10%时,消耗植物最多,故该鱼每增加1kg体重,需消耗海洋植物最多为:

1×1/4÷10%÷10%÷10%+1×1/4÷10%÷10%+1/2÷10%=280千克,D正确。

19.如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体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既甲图中的a增加引起水肿,A错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乙图中的a,B错误;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故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C正确;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含的能量最少,故乙图中c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D错误。

考点:

本题结合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甲图各字母的名称;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乙图各字母的明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如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营养级

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kj▪m2▪y-1

呼吸消耗的能量数kj▪m2▪y-1

501.2

141.0

79.1

15.9

13.2

0.9

0.5

分解者

221.7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8%

B.第I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m-2y-l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5.9÷141.0×100%≈11.28%,A正确;根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出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1.如下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

,植物性食物占

,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食物网中,鸟占有两个营养级,即第二、三营养级,故AB均错;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各营养级的同化量,故C正确;根据食物网中能量值的分配可知,鸟增加A时,需要生产者:

2/3A÷10%+1/3A÷10%÷10%=40A,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2.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在海水的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各种鱼类之间有竞争关系

C.此图表明海洋中各种鱼类之间有捕食关系

D.此图表明在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乙和丙的竞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由于食物原因导致三种鱼类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食物分布有重叠,反映了鱼类对食物有竞争关系,答案C。

23.近年长江的水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浊,究其原因是()

A.雨量过大B.河道不疏通C.沿江围湖造田D.上游过度开发,植被严重破坏

【答案】D

【解析】近年长江的水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浊其原因主要是上游过度开发,植被严重破坏。

24.图1~4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图1表示各营养级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富集量,图2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图3表示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图解,图4表示能量金字塔示意图,以下依据图1~4所绘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图1:

丙→甲→乙→丁B.图2:

丙→丁→甲→乙

C.图3:

D→A→B→CD.图4:

戊→乙→丙→甲→丁

【答案】B

【解析】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增高,有毒物质的富集量增多,故图1对应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A错误;图2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由于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然后依次递减,故图2对应的食物链为丙→丁→甲→乙,B正确;分析图3可知,D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于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图3对应的食物链是D→A,C错误;图4表示能量金字塔示意图,其中乙、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即其食物链为:

,D错误。

2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C.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答案】C

【解析】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与“密度”不同,前者是个体的“数目”,后者是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

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

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所以A、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故C项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

26.下图所示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和结果。

A—E表示生物成分按营养功能的归类群体。

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

请分析回答:

(1)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

(2)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有__________未被消费者同化。

(3)该生态系统中没有更高营养级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的NP不足以维持更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生存。

人直接以植物为食,供养的人口更多,从能量流动的特点看,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食物中所含能量的百分比为10%

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每一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90%

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6)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把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粪便进入沼气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