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1838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docx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考情分析】

从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系统的梳理文言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高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1、理解能力: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有: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知识交汇】

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5种:

  1、实词解释。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

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

 2、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18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

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4、对选文信息分析和判断。

高考文言文4道选择题中最后一道是对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对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大致译出全文的能力。

然而,具备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证把分全部拿到,如果不能做到细心,还是会失去这宝贵的3分。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

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做仔细的推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中招。

其二,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文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案。

其三,张冠李戴。

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其四,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其实不然。

命题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他们会在时间和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

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

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

总之,这类题只要考生认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5、翻译。

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

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

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

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

我认为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思想方法】

一、实词的判断方法。

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虚词的判断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但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专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纵囚论》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

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

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

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冀:

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

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兹六年矣B.若屡为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D.乃罪大恶极

木欣欣以向荣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2分)

译文: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分)

译文:

(3)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

“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

“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孔子云: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徵曰:

“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

“公所奏对甚善!

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物:

人  B.宫中卑湿卑:

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

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厌:

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吾负神明,而使汝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C.①③④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l)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

“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曰:

“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

“冠。

”曰:

“奚冠?

”曰:

“冠素。

”曰:

“自织之与?

”曰:

“否,以粟易之。

”曰:

“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

“害于耕。

”曰: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

“然。

”“自力之与?

”曰:

“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受一廛而为氓百姓

B、举舜而敷治焉选拨

C、治于人者食人供养

 D、不为厉陶冶鼓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独可耕且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如必自为而后用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尽弃其学而学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许子以釜甑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法。

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B、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愿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

C、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动很赞许,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之君。

D、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

反诘句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

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表达有气势。

4、文言翻译

(1)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

“行己有耻。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错家训》有云:

“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

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后汉书》:

“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

‘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鸣呼!

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明•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

《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捐廉耻捐:

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

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贵吏清贵:

推崇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

一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国乃灭亡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使马如羊,不以入廐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农人告余以春及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下列每个句子中,上下句之间语意义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①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②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③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④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⑤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③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2)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3)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行不可不孰。

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

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

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之。

王已夺之,而疏太子。

无忌说王曰:

“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居一年,乃恶之曰:

“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王曰:

“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

”对曰:

“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①。

齐晋又辅之。

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国人说之。

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

“郄宛欲饮令尹酒。

”又谓郄宛曰:

“令尹欲饮酒于子之家。

”郄宛曰:

“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

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

”无忌曰:

“令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及飨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

无忌因谓令尹曰:

“吾几祸令尹。

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令尹使人视之,信。

遂攻郄宛,杀之。

国人大怨,动胙者②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谓令尹曰:

“夫无忌,荆之谗人也。

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

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

“是吾罪也,敢不良图?

”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

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有删节)

【注】①宋:

当时楚国北方的一个小国。

②动胙(zuò)者:

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使者。

胙,祭祀用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不可不孰孰:

深思熟虑

B.害太子建,欲去之去:

除去、去掉

C.屏王之耳目屏:

摒弃、撇开

D.以说其国说:

取悦、讨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不足以辱令尹

C、不让,欲以观公子为义者则不然

D、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无忌行事阴险诡诈,他劝楚平王夺取太子建的妻子,并将太子安置在城父,是因为他嫉怕太子建而要除掉建。

B.左尹郄宛深受国人爱戴,费无忌便图谋借令尹子常之手来除掉郄宛。

子常听信无忌的谗言,行事不察误杀了郄宛。

C.费无忌连连没诡计杀害了太子建和左尹郄宛,最终害人害己。

由此可见,小人行事一心谋求私利,难有好下场。

D.楚平王被费无忌算计而不自知,导致费无忌迫害太子、大臣的阴谋接连得逞,他行事昏昧,助长了小人的气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

译文:

(2)我且何以给待之?

译文;

(3)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

译文:

【参考答案】

一、

1、D/贼:

欺骗。

2、B/B若:

均作连词,表假设。

A于:

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

C以:

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

D乃:

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

3、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4、D/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5、翻译文言文(8分)

(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纵囚论》参考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