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1846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

专题课件

第一节人类环境

  

                     环境及其分类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星体、充满生命的星体。

我们透过澄澈的阳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

天地间一片云霞蒸腾、吐故纳新,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着勃勃生机。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思考探究:

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是指材料中所描述的环境吗?

提示:

不是。

材料中描述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的概念

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含义

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又称天然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又称人工环境

分类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变化

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

与人类的关系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环境概念的理解

我们讨论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

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或成分均可互为环境。

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中心事物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环”,环绕,指周围;“境”,境况,指事物的境况。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

以人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非生命物质。

二、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区别

联系

受人类干预程度

范围大小变化趋势

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

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而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

[易误辨析]

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中心事物一般指(  )

A.地球

B.人或人类

C.矿产

D.大气圈

2.有关图中周围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B.仅指天然环境

C.仅指人工环境

D.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石山劣地不属于周围事物

解析:

1.B 2.A 第1题,该图表示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心事物一般指人或人类。

第2题,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可以看作人类的环境。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貎、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社会环境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  B.天山天池

C.城市立交桥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

4.下列环境属于风水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是(  )

A.城市环境B.梯田

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

解析:

3.C 4.C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区别是看受人类影响的多少。

由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社会环境;不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为自然环境。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情景导入先思考——————

骆驼刺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被誉为沙漠勇士。

它是骆驼的牧草,所以又称骆驼草,是一种低矮的地表植物。

骆驼刺具有抗寒、抗旱、耐盐和抗风沙的特性,并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面积大的特点,在防止土地遭受风沙侵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考探究:

图中骆驼刺的根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提示:

根系发达。

荒漠中干旱少雨,生活在荒漠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这样才能存活。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概念: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

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环境与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①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②生物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①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较强,可容纳较多的污染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

②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很弱,即使接纳少量污染物质,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发生。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关系

表现

具体内容

结论

相互联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自然界中,很多自然资源本身就是环境要素,而大部分环境要素也是自然资源

只有保护好环境和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互影响

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调整

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环境退化

保护资源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保护资源

环境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被人类永续利用

  二、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关系

具体表现

举例

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在干旱地区生长的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状,茎粗大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即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睡莲指示湿生环境、仙人掌指示荒漠环境

生物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生物全程参与

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等对土壤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表现

改变大气圈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如今大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这种成分的改变是生物等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氮气一部分是由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的

改变水圈

生物参与了水循环,改变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同时,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生命有机体的制约

改变岩石圈

生物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改变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具有强大的环境效益。

表现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调节气候等各个方面

———————应用体验不可少——————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据此回答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2.下列有关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草原等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地质、气候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B.环境的改变不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C.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分和热量组合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资源利用状况的改变

D.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解析:

1.B 2.B 第1题,由自然资源的概念知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得出答案。

第2题,环境的改变会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________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们利用的________。

(2)结合上图及所学的知识,说说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解析:

(1)题,主要是考查了自然资源的概念。

(2)题,结合图示和所学内容从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自然资源对环境的作用两方面思考。

答案:

(1)自然界 物质和能量

(2)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P6问题提示 1.稀土矿的开发,使矿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含量低,乱采滥挖,且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如果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人类还应更多的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适当调整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实现资源、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哈尼族人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呈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结构,这种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是千百年来哈尼族人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民族学家认为:

在争取天时、地利并与生态环境协调相处方面,没有任何社会集团能拿出超出哈尼梯田的作品。

思考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

提示: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1)原始社会:

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2)农业社会:

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社会:

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

(4)当代社会: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3)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历史时期

生产特点

人地关系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以采集和渔猎为主

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

伐林垦田、取木建筑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工业社会

掠夺式开发资源,排放大量废物

征服自然、人地对立

当代社会

反思慎行、破坏治理并存

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

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⑥⑧表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

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D.当代社会

2.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

1.B 2.C 第1题,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

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B.依赖

C.征服D.友好

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①③②D.②③①

解析:

3.C 4.B 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5.读图,回答问题。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________。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人类社会通过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图显示,人类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劳动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自然环境一方面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以及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答案:

(1)反馈作用 生存空间 物质、能量 生产消费 生活消费 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2)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或对立统一)的

                    

一、选择题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

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才是自然环境

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C.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

解析:

1.A 2.C 第1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

第2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受人类影响或少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并不是所有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3.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下列有关资源开发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的开发必然产生环境的破坏

B.环境的破坏不会影响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

C.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重要的手段之一

D.环境保护就是保护资源

解析:

选C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环境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密切。

据此回答4~5题。

4.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个体形态和地理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仙人掌——水湿环境

B.莲——干旱环境

C.仙人掌——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

D.莲——根系很发达,以便吸收水分

5.关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现在大气中的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 ②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③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条件 ④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4.C 5.D 第4题,仙人掌指示荒漠环境,莲指示湿生环境,莲根系并不发达。

第5题,现在大气中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条件;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6~7题。

6.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的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

7.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影响生态环境 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6.C 7.A 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移植大树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量移植树木会使原生地植被覆盖率降低,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影响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________共同组成生物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组成非生物环境。

(2)说明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解析:

(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生物环境,直接据图分析可知,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共同组成非生物环境。

(2)题,据图分析可知,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答案:

(1)生物群落 阳光 空气 水 土壤

(2)生物群落(生物环境)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9.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

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横轴刻度分别表示:

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

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发展的过程:

由图可知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社会环境问题开始加剧,工业社会进一步恶化,知识社会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

(1)D

(2)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