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942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docx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用书

第一篇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网络

一、什么是化学?

1、化学研究对象是物质,是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即研究物质可能变成何种物质以及如何合成新的物质。

组成(宏观)

2、研究思路

变化规律

性质

物质

结构(微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的自然科学。

二、物质变化规律研究方法

1、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物质的组成不同,性质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化学变化规律也不同。

2、分类研究。

性质相似的物质归结为同类物质,同类物质,组成或结构相似。

三、物质的分类

 

四、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五、化学仪器及功能

1、从材质分

(1)玻璃仪器

 

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锥形瓶烧杯集气瓶试管

滴瓶广口瓶量筒胶头滴管水槽平底烧瓶圆底烧瓶

(2)铁质仪器

 

坩埚钳燃烧匙镊子铁架台试管刷

(3)陶瓷质

蒸发皿坩埚

(4)塑料、木质类

 

药匙(塑料)试管夹(木质)

2、从功能分

(1)反应容器:

锥形瓶烧杯集气瓶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圆底烧瓶燃烧匙

蒸发皿坩埚

(2)试剂瓶:

广口瓶:

盛放固体药品

细口瓶:

盛放液体药品

集气瓶:

暂时盛放气体

(3)加热仪器:

酒精灯

(4)受热仪器:

直接加热仪器: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间接加热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仪器:

量筒、集气瓶、漏斗

(5)称量仪器:

称量固体质量:

托盘天平精确度读数0.1g;电子天平,精确度读数0.01g

量取液体体积:

量筒。

精确度读数:

0.1ml

(6)药品取用仪器:

镊子:

取块状固体或大颗粒状固体

药匙:

粉末状药品

胶头滴管:

少量液体

(7)夹持和固定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铁圈、铁夹)、坩埚钳

(8)添加或分离液体仪器:

漏斗:

添加酒精、过滤

分液漏斗:

添加液体、分离液体混合物

长颈漏斗:

添加液体

(9)其他辅助仪器:

玻璃棒:

过滤时:

引流液体;

蒸发时:

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溶解时:

搅拌,加速溶解

转移药品:

测pH值蘸取液体,蒸发皿中固体转移

石棉网:

可使不能直接受热仪器(如烧杯)均匀受热,防止炸裂;可放置加热或高温后仪器,防止直接放到桌面使桌面烫坏;

六、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科学探究是必须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药品取用,对物质进行加热,仪器连接、过滤和蒸发,以期洗涤等。

1.三不原则:

不用手接触药品;不嘴尝药品;不用鼻子直接闻药品。

2.药品取用原则:

节约原则。

不说明用量时,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取1~2ml。

3.实验后药品处理:

用剩药品放入指定容器回收,废液放入废液缸中。

4.称量固体注意事项:

不可直接将药品放在托盘上称量,放在干燥的纸上称量,易潮解

的药品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

5.胶头滴管用注意事项:

胶头滴管取液时,先挤后吸,将空气赶出,再放入液体中吸取

液体。

取液后滴管,应保持悬直,滴加时放置在容器口上方,滴液后滴管清洗干净

放在滴管架上。

6.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添加酒精的量不可超过2/3,不少于1/4;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灭;

酒精灯不小心碰翻,引起洒出酒精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灭;

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微下倾,防止冷凝液体流向试管底,使试管炸裂;药品要平铺,以增大受热面积;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1/3,试管口上倾与桌面成45°并不时移动,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引起暴沸,液体冲出试管;

给试管加热,均需要预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炸裂,受热后的试管不可立即冷水冲

洗,可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七、仪器的连接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仪器的连接(从下往上,从左往右),装置原则上在一条直线上

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将导管末端放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图A),若导管口冒气泡,则气密性良好;将导管末端放入水中(如图B),若导管内液面低于导管外液面,则气密性良好。

3.有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的装置气密性检查(如图C)

有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注水法,用弹簧夹

夹紧橡皮连接管,再向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中注入水,若

长颈漏斗中液体无法再注入容器中(即漏斗下端管内液面不下降

则气密性良好。

 

4.多功能瓶气密性检查(如图D)

多功能瓶气密性检查,可先向广口瓶中放入水浸没长导管口,再向右拉动注射器,若长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若向左推动注射器,广口瓶中水进入长导管,则气密性好。

仪器操作

一、测量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二、称量器--托盘天平(粗略称量,最高精确到0.1g。

)、电子天平(精确到0.01g)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固定(夹持)器--铁夹、试管夹(夹口均有海绵或橡胶)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取用量:

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三不”:

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

用药匙或V形纸槽

块状及条状药品:

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

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

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不留气泡,防止纸破裂)

“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滤纸破损

五、蒸发注意点:

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

受热均匀,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

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

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篇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知识框架

任何物质宏观上都是由元素组成,微观上是微粒构成。

组成物质的元素不同,性质可能不同,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也不同。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宏观和微观是统一的,研究物质,既要研究物质的宏观组成,又要研究物质的微观构成。

一、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

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碱、盐和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构成。

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如下图1)

图1

②分子、原子关系模示

若以“”表示氢原子,以“”表示氧原子,则氢分子的图示为“”,水分子的图示为“”

③分子、原子与物质关系模示(若以“”表示氢原子,以“”表示氧原子,以“”表示铜原子)

氢气H2(分子构成)水H2O(分子构成)铜单质Cu(原子直接构成)

 

④分子结构示意图

乙醇(化学式:

C2H5OH)分子结构示意图苯(C6H6)分子结构示意图

 

CCO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分子、原子的关系

1.物质的性质与分子、原子关系

物质的性质与构成的微粒有关。

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是由大量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聚集在一起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单个分子无法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来体现,绝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所以保持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碳原子,它们化学性质相同,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都是由水分子来保持化学性质,所以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2.物质的变化与分子、原子的关系

(1)物理变化本质。

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间隙改变。

物理变化模示图(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2)化学变化本质。

化学变化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化学变化模示图(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水氧气氢气

三、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处于原子中心,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电子绕核高速旋转。

 

2.构成原子微粒带电荷情况。

原子不显电性。

其中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所以,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3.原子中构成微粒体积、质量关系。

原子核处于原子中心,体积几乎忽略不计;电子绕核高速旋转,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都可忽略不计,原子几乎是中空的,所以原子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中一个质子质量略等于一个中子质量,所以质子和中子总数越大,原子质量越大。

四、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数

1.构成物质的原子根据其核内质子数,可将其排列成一序列,每一种原子对应一个原子序

数,该序数又等于其核外电子数。

2.1~20号原子顺序表

原子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原子符号

H

He

Li(锂)

Be(铍)

B(硼)

C

N

O

F

Ne

原子序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原子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五、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很小,如一个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千克。

在一些科学计算和比较中,通常不以原子实际质量进行计算或比较,而以相对原子质量进行一些计算和比较。

相对原子质量:

是以一种碳原子(核内6个质子、6个中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与其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

设碳原子质量为A千克,氧原子质量为B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M的计算式为:

 

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值(近似值)叫原子质量数。

下表是一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及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X)

质子数(Z)

中子数(N)

电子数(e)

原子质量数(A)

H

1

0

1

1

O

8

8

8

16

C

6

6

6

12

Na

11

12

11

23

Fe

26

30

26

56

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3.原子表示方法(A表示原子质量数,Z表示原子质子数,X表示原子)

例:

氧原子(8个质子,8个中子,质量数为16)

六、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分层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即分层排布,离核近的电子速度慢,能量小;

(2)能量最低原则。

电子总是尽量排满内层再排外层;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第一层n=1,第七层,n=7,以此类推;电子层由内到外依次为k、L、M、N、O、P、Q层。

(3)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2.一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一些非金属原子电子排布情况(如下表2)

原子

电子总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H

1

1

O

8

2

6

Cl

17

2

8

7

一些金属原子电子排布情况(如下表3)

原子

电子总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Na

11

2

8

1

Mg

12

2

8

2

Al

13

2

8

3

K

19

2

8

8

1

Ca

20

2

8

8

2

一些稀有气体原子电子排布情况(如下表4)

原子

电子总数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He

2

2

Ne

10

2

8

Ar

18

2

8

8

Kr

36

2

8

18

8

3.原子结构示意图

示例1:

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其中,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表示电子层及该层上电子数

示例2:

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4.原子结构与原子稳定性(活泼性关系)

(1)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一般为8个电子(氦原子为2个),稀有气体原子一般不发生化学变化,很稳定。

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容易发生变化。

(2)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不稳定,在变化中,一般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电子成为最外层,从而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

(3)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大于或等于4个,小于8个,不稳定。

在化学变化中,一般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性质相似,核外电子结构完全相同的微粒,性质非常相似或相同。

5.电子式

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表示该元素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示例:

氧原子电子式为:

氧离子电子式为:

6.原子和原子团关系

原子团是多个邻近原子组成的原子集团。

是半稳定结构,还需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才能达

到稳定结构。

故原子团不能单独组成物质,需要重新组合。

7.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

带正电荷的是阳离子,带负电荷的是阴离子。

(2)离子结构示意图:

氧离子结构示意图,镁离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符号表示方法:

氧离子:

O2-镁离子:

Mg2+钠离子:

Na+氢氧根离子:

OH-

七、.元素

1.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示例:

氢元素是指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的微粒总称,这种微粒有四种:

一类氢原子

H

D(重氢)

T(超重氢)

H+

质子数

1

1

1

1

中子数

0

1

2

0

电子数

1

1

1

0

2.元素与原子的关系比表

元素

原子

概念

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总称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区别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应用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描述物质微粒的微观构成。

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元素周期表

科学家们将元素按原子序数及原子核电荷数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就称之为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横十八纵)

横(行)——周期,等于其电子层数;纵(列)――族,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示例:

氧,电子层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6,处于第二周期,第六主族。

(2)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根据电子层数分别排成横行,再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从1排到8,即会反复出现从金属元素排到稀有气体元素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周期相近、族相同的元素性质相近。

锂、钠、钾周期(电子层)分别相差1,族(最外侧概念电子数)相同,它们的性质相近。

硫和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即属于同族元素,所以它们性质相似。

练习:

1、请写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2、书写下表中离子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

离子

氢离子

硫离子

钾离子

钙离子

铝离子

氯离子

氟离子

符号

结构示意图

3、背诵:

1~20号元素名称及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